在线客服
犯罪行为与心理(第2版)图书
人气:32

犯罪行为与心理(第2版)

这是一本全景式的犯罪心理学专著,我愿意用"流连忘返"、"不虚此行"来形容全体翻译者畅游其间的感悟,也相信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探寻人为什么犯罪、什么人容易犯罪等犯罪心理学的奥秘。 《犯罪行...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刑法>犯罪侦查  
  • 作者:(美) [卡塞尔],(美) [伯恩斯坦]著,[马皑],[户雅琦] 主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2063759
  •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从五个角度探讨犯罪的起源、特征和后果,分别是:一、犯罪和少年司法制度;二、犯罪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根源;三、犯罪的本质;四、犯罪的受害者;五、犯罪的惩罚。本书还探讨了精神疾病、刑事和少年司法制度、刑罚方式以及受害者权利运动如何影响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给罪犯、受害者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编辑推荐

本书稿的原著相关研究内容处于水平,对原著的翻译水平亦较高,填补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有利于读者了解国外犯罪行为问题研究的状况,丰富和完善我国犯罪行为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意识到早年经验对犯罪的重要影响,并激发读者思考作为个人如何行动起来,帮助解决犯罪的难题。

作者简介

马皑,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作者从事犯罪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干事,1989年起担任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后又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现更名为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是目前中国法律心理学领域的全国性学术团体,聚集了中国法律心理学界的人才,作者2010年经选举担任会长,成为新一代学科与学术带头人。

目录

及时章 何为犯罪?

一、犯罪――作为一个法律概念

二、犯罪的社会学意义

三、犯罪的政治性

四、犯罪的道德性

五、犯罪的分类

六、犯罪的统计资料

七、研究犯罪行为的方法

八、罪犯和犯罪行为

九、总结

第二章 刑事审判制度

一、刑事审判制度概述

二、对待特殊被告人

三、执法人员

四、检察官

五、辩护律师

六、陪审团

七、法官

八、总结

第三章 青少年司法制度

一、青少年司法程序

二、青少年罪犯的法律心理状态

三、青少年司法的应用:罗纳德案件

四、青少年司法的未来

五、结论

六、总结

第四章 犯罪的生物根源

一、体貌与犯罪

二、进化与犯罪

三、基因与犯罪

四、犯罪与大脑

五、激素与犯罪

六、酒精、与犯罪

七、总结

第五章 犯罪的心理根源

一、人格(personality)与犯罪

二、特质与犯罪

三、精神动力学与犯罪

四、学习与犯罪

五、认知与犯罪

六、人格障碍与犯罪

七、总结

第六章 犯罪的社会与环境基础

一、人类攻击与暴力的社会根源

二、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行为与犯罪

三、犯罪的环境根源

四、犯罪生态学

五、总结

第七章 童年早期到青春期的犯罪行为发展

一、犯罪途径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生理因素

三、发展障碍与犯罪

四、犯罪行为的学习

五、家庭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六、综合观点

七、总结

第八章 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犯罪行为发展

一、青春期:挑战和冒险

二、选择犯罪:道德发展与社会差异

三、犯罪行为发展的性别差异

四、品行障碍与犯罪行为发展

五、物质滥用与犯罪行为发展

六、帮派、枪支与犯罪行为发展

七、家庭影响的减少与犯罪

八、学业失败与犯罪行为发展

九、成人犯罪的发展途径

十、总结

第九章 精神障碍与犯罪

一、什么是精神障碍?

二、特定的精神障碍和犯罪

三、为精神疾病被告人辩护的诊断基础

四、精神疾病患者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

五、精神卫生法庭

六、总结

第十章 暴力犯罪

一、抢劫罪(Robbery)

二、谋杀罪(Murder)和非过失杀人罪

三、故意伤害(Aggravated assault)和家庭暴力

四、仇恨性犯罪(Hate crimes)

五、性犯罪

六、总结

第十一章 经济和财产犯罪

一、纵火罪(arson)

二、入室盗窃、盗窃和机动车盗窃

三、诈骗罪

四、职业犯罪

五、集团犯罪

六、总结

第十二章 犯罪的被害人

一、被害人的概念

二、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三、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体系中的角色

四、被害人学

五、犯罪对社会的影响

六、总结

第十三章 罪之罚与罚之罪

一、刑罚的目的

二、量刑过程与选择

三、监禁

四、死刑

五、无形的处罚

六、总结

第十四章 犯罪研究的未来

一、犯罪行为的风险因素回顾

二、犯罪预防

三、犯罪预防的阻力

四、展望

五、总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在线预览

(九)领地与犯罪

拥挤会导致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领地遭到了侵犯。领地权不只是一种认识,也会表现为行为,是个体和群体基于自身可感知到的对物理空间的所有权而作出的反应(Bell,2001) 领地权与个人空间相似,但个人空间与私人住宅的领土边界不同,它像是罩在个人外面的一个"泡泡",会跟着人的移动而移动。。一般来说,如果领地和领土边界被侵犯,人们常常就会产生大规模的群体暴力,而其他环境因素导致的暴力行为通常没有如此大的规模。对于大多数的战争和对邻居或陌生人的暴力行为来说,领地权是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同样地,在某种程度上,个体认为他们的亲密伴侣代表了领地权,是其他人不能"踏上"的领土,因此激情犯罪也可以看作是因为领地被侵犯而产生的犯罪行为。进化论认为,对领地所有权的宣言和防卫(通过标记边界和展现有威胁的声音和姿势)实际上成了一个生存的手段。任何一个物种都要有一块自己的领土,来保障食物供给、实现繁衍、作为避难所,以及抵御其他带有攻击性的物种(Bell et al,2001)。虽然人类领土权也可能是起源于本能的,但领地权的产生、发展和对此的保护方式却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人类的领地权可能还有几个心理上的作用,比如,划定一个明确的领域和边界可以减少浮躁和压力。如果人们只需要担心和保护有限的领土,并且其他人能够尊重他人的领地边界,侵略和暴力就很难发生,人们因而就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其他活动中。有关领地和侵略行为的研究已经表明,116不明晰的领土标记――不论是个人的(一个人的住宅)还是公共的(政治边界甚至体育场的板凳)――都容易导致侵略行为的发生,而清晰的边界往往能够保持和平。这一发现可以用谚语"好篱笆出好邻居"来总结。比如,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就持续不断。50多年来,以色列"合适"的边界位置一直存在争议,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边境冲突和战争。最近在苏联加盟国之间的战争也说明了不清晰的领土边界会导致侵略。当苏联解体的时候,它的许多加盟国(特别是南斯拉夫)都在计划以种族和宗教为边界来重新划分领土。相比之下,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各州的边界都是无可争议的,因而也就没有因为州边界问题而发生的战争。

闯入他人的私人领地(如住宅)是不被允许的行为,有时甚至是犯罪。因此,根据地方法律,攻击或杀死入侵者很可能被认定为无罪。因为这一威胁到私人领土神圣地位的行为等同于威胁到人的生命,杀死擅自闯入者是一种自卫行为。例如,1996年,在弗吉尼亚州(Virginia)的劳登(Loudon)郡,一名男子因邻居走到了自己的门廊处,而将这位总是和他发生争吵的邻居杀害,被判谋杀。而在20世纪80年代另一个弗吉尼亚州的例子里,一名男子因邻居驾驶农用设备穿过了划定明确的界限而枪杀了他,陪审团宣判其无罪。及时个例子中,两人并不是因为边界的问题结下的仇,而第二个例子中,陪审团认为射击者是正义的,因为他的邻居闯入了他的领土,对他的生命产生了威胁。

那些缺失"领地标记"的房屋和院落更容易遭到入侵或闯入(Brown,1979)。这些标记包括了姓名和地址的标记、栅栏、石头围墙、树篱、夜间照明、停放的汽车和草坪洒水装置(Bell et al,1996)。由于公寓和教养院的领地标记不多,因而这些地方的偷窃和破坏行为特别多(Edney & Uhlig,1977)。虽然窃贼可能把领地标记当作是衡量贵重物品的指标(MacDonald & Gifford,1989),但是在住宅附近的领地标志的确能对犯罪行为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通过将这些具有领土属性的因素考虑其中,一些建筑设计师能够做出降低暴力和犯罪行为的环境规划。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监狱的新设计已经证实了这一趋势。在那些直接监管(DirectSupervision) "直接监管"是一个术语,是指那些以"直接"为特征的监狱管理风格。所谓的"直接"包括无障碍监管设计、监狱管教面对面地接触、管理犯人等。――译者注的监狱中,12个或者更多的犯人围绕着一个公共空间,住在各自的牢房中,让犯人明确他们的领地边界可以减少他们相互攻击的动机。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