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科技典籍选刊图书
人气:52

中国科技典籍选刊

《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總序 我國有浩繁的科學技術文獻,整理這些文獻是科技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竺可楨、李儼、錢寶琮、劉仙洲、錢臨照等我國科技史事業開拓者就是從解讀和整理科技文獻開始的。20世紀五十年...
  • 所属分类:图书 >自然科学>科技史  
  • 作者:[清][梅文鼎]撰;[高峰]校注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5785480
  •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5
  • 印刷时间:2015-05-15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整理包括选择以康熙刻本为底本进行高清灰度影印,同时当页排印标点释文,参校其他三种版本并加校勘及精当注释,方便学术研究及阅读。书前撰学术性导言,书后附索引及研究论著目录。

作者简介

[清]梅文鼎撰;高峰校注

高峰,男,吉林榆樹人,歷史學碩士。現就職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發表論文一篇:《算海說詳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2013年第二期)。

在线预览

導言

一、作者梅文鼎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號勿庵。安徽宣城人。父諱士昌(?~1658),字期生,號繖瞿,明季諸生。入清後,弃诸生服,隱居林泉,著有《周易麟解》。文鼎幼習舉子業,年十五補郡博士弟子員。康熙壬寅(1674),考取廩生,此後屢試不第,以布衣終其身。

雖科途不達,而獨精曆算之學,嘗受知於康熙名臣李光地。經光地舉薦,所著《曆學疑問》、《三角法舉要》先後進呈御覽,康熙帝親加批點。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召見於臨清御舟中,特賜"績學參微"以顏其堂。年八十九卒,上命江寧織造經紀其喪。弟文鼏、文鼐,俱通曆算。字以燕,康熙癸酉(1693)舉人,早卒。孫瑴成,以梅文鼎故,薦入內廷,賜進士及第,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梅文鼎年三十從同里倪正問曆算之學,至其歿年,積六十餘載,精研曆算一門,既專且久,究極精微,而無所不備。著述極爲豐富,著有《古今曆法通考》若干卷,論中外曆法之源流得失,辨其因承、考其同異,以補馬端臨《文獻通考》之所未備。又著《中西算學通初集》九種,論筆算、籌算、尺算、比例算、三角、幾何、句股,皆條分縷析、由淺及深,堪爲初學梯航。其生前,友人蔡璣先、李光地、李鼎徵、金世揚、年希堯等出資先後爲其刊行著述數種。去世後,柏鄉魏荔彤請楊作枚整理梅氏遺稿,於雍正元年(1723)刊《曆算全書》七十四卷,收錄梅文鼎曆算著述二十九種。乾隆十年(1745),梅瑴成以魏氏刻本校讎不精、編次紊亂,又私自擅入楊作枚著作若干,遂重新編次,刊刻《曆算叢書輯要》六十卷,收錄曆算書二十三種。此外,又有詩文集若干卷,乾隆間梅瑴成校訂《績學堂文鈔》六卷、《詩鈔》四卷,付梓刊行。

二、《勿庵曆算書目》之成書

梅文鼎一生著述極富,但付梓刊行者不多。在梅文鼎開始撰寫《勿菴曆算書目》(以下簡稱《書目》)之前,惟《籌算》七卷,康熙十九年蔡刊於南京;《曆學疑問》三卷,康熙三十六年李光地刻於大名;《方程論》五卷,康熙三十八年李鼎徵刊於泉州。然於梅氏未刊書,未及十一。

康熙三十八年(1699)冬,梅文鼎從福建還歸故里,請同里施彥恪寫了一篇《徵刻曆算全書啟》,希望天下有心之人,幫助自己刊刻曆算著述,"或任鋟小卷欣賞,可以孤行;或分任大編輻輳,斯呈眾妙。" 同時,梅文鼎考慮到春秋已富,而大多數著述尚未刊布,爲使著述不致堙沒無傳、一生心血付諸流水,他開始撰寫《書目》。所著曆算著述悉皆收錄,各以簡要之語,述其撰述本旨及成書源流,並標明已刻、未刻情況。其緣由目的,他在四十一年撰寫的自序中表述得十分明了:"余之從事曆學也餘四十年,性好苦思,時有所通於積疑之後,著撰遂復多種。將欲悉出其書就正當世,而未之能也。稍爲臚列書名,各繫數語,發揮撰述本旨,庶以質諸同好,共明茲事云爾。"

關於《書目》的撰寫時間,此前學者未作深入考察,多據《自序》落款時間,認定該書成於康熙四十一年。惟錢寶琮先生對此有過質疑,他在《梅勿庵先生年譜》中指出:"先生七十以後所著及校刻之書,亦著錄其間,蓋《書目》之完成,在先生晚年也。" 其說近是,然不夠具體,我們還可作進一步探討。

梅文鼎在《書目》中曾兩次提及同鄉阮爾詢(字于岳),皆稱"阮副憲" 。副憲爲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職,查《清聖祖實錄》,阮爾詢於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始陞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一職。則《書目》最後成稿,必在康熙四十六年六月之後。

又《曆算全書》與《梅氏叢書輯要》收錄了三種答問之書,分別爲《答祠部李古愚先生》、《答滄州劉介錫茂才》和《答嘉興高念祖先生》。前兩種見錄於《書目》,即《答李祠部問曆》和《答劉文學問天象》,而第三種則未見《書目》著錄。查《績學堂詩鈔》,其卷四有康熙四十七年所作《壽嘉禾高念祖先生八十》、《念祖謂餘知曆,出示所藏明水先生策對及虞部公日記中語商榷,又得一首》兩詩,知《答嘉興高念祖先生》當成於此時。而《書目》未著錄,並非梅文鼎有意或無意遺漏,實撰寫該書時,《書目》已經成稿,而未及收錄。類似的還有《二銘補註》一書,據該書小序,成於康熙四十九年,《曆算全書》和《梅氏叢書輯要》皆收錄,而《書目》未著錄。又其晚年寫成的《五星紀要》和《曆學疑問補》,也在《書目》成書之後,《書目》未著錄。由此可推知,《書目》最終成稿時間,不會晚於康熙四十七年。即《書目》之成稿,在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七年間。

至此,我們可以對《書目》的成書情況作一大致描述:康熙三十八年冬,六十七歲的梅文鼎從福建返回宣城,請施彥恪撰寫《徵刻曆算全書啟》,開始考慮撰寫《勿庵曆算書目》。據《徵刻曆算全書啟》,此時成書80種,其中曆學58種,算學22種。康熙四十一年初稿完成,梅文鼎作序一篇,述其緣起。次年,應直隸巡撫李光地之召,北上保定,在李光地門生弟子的幫助下,校訂曆算諸稿,並相繼付梓。至四十五年梅文鼎離開保定還鄉之前,《三角法舉要》五卷、《交食蒙求訂補》二卷、《環中黍尺》五卷、《塹堵測量》二卷及《弧三角舉要》五卷相繼刊行,已校訂而未及付梓的尚有《筆算》五卷與《曆學駢枝》四卷,這兩種由直隸守道金世揚於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出資刊刻。在保定期間,梅文鼎又陸續完成了《平立定三差詳說》、《交會管見》等若干文稿,《曆學疑問》、《三角法舉要》又先後上呈御覽。於是,四十五年六月回到宣城老家後,梅文鼎對《書目》原稿進行修訂補充。最遲至四十七年,撰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書目》定稿。

《書目》凡一卷,收錄梅文鼎曆算著述88種,曆學62種,算學26種 。其曆學在前,算學在後,每條目著錄其書名卷次,已經付梓刊行的著作,在卷次後小字標註"已刻"字樣。成稿後不久,即付梓刊行,是爲康熙刻本,今僅見藏於清華大學圖書館。乾隆間開四庫館,得吳玉墀進呈本《書目》,將書名改作《勿庵曆算書記》,收入《子部天文算法類》中。乾嘉之際,長塘鮑廷博得鈔本《書目》,收入家刻《知不足齋叢書》中,民國出版《叢書集成初編》,以之爲底本,將《書目》點校出版。

三、《勿庵曆算書目》之版本

《書目》現存三個主要版本,其一爲康熙初刻本,疑爲梅氏家刻本,現藏於清華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康熙本。其一爲四庫全書本,今所見《四庫全書》有兩種——文淵閣四庫與文津閣四庫,兩種四庫本《書目》差異頗多。合而言之,可簡稱四庫本;若分而論之,前者簡稱淵本,後者簡稱津本。其一爲知不足齋叢書本,長塘鮑廷博刻,以下簡稱知本。茲分別論述。

(一)康熙刻本

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有一種清刻本《書目》,內鈐有"安樂堂藏書記"印章,係怡親王府舊藏 。該刻本不避乾隆"弘曆"諱,其正文前有梅文鼎康熙四十一年自序一篇,序後蓋五枚印章,分別爲"才與不才之間"、"梅文鼎印"、"定九"、"昨非今未是"、"不薄今人愛古人"。其中,定九爲梅文鼎字,其餘三枚係閒章。該刻本標註"已刻"的著作有14種,其中曆學書有《曆學駢枝》四卷、《寧國府志分野稿》一卷、《宣城縣志分野稿》一卷、《曆學疑問》三卷、《交食蒙求訂補》一卷、《交食蒙求附說》一卷,計6種 ;算學書有《中西算學通序例》一卷、《勿菴籌算》七卷、《勿菴筆算》五卷、《方程論》五卷、《三角法舉要》五卷、《塹堵測量》二卷、《弧三角舉要》五卷及《環中黍尺》五卷,共計8種 。其刊行情況如下 :

康熙十二年,《寧國府志分野稿》刻入《寧國府志》;

康熙十九年,蔡於南京觀行堂刊刻《中西算學通序例》及《籌算》兩種;

康熙二十六年,《宣城縣志分野稿》刻入《宣城縣志》;

康熙三十六年,李光地於大名刊刻《曆學疑問》;

康熙三十八年,李鼎徵於泉州刊刻《方程論》;

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四年間,李光地在保定刊行《三角法舉要》、《弧三角舉要》、《塹堵測量》、《環中黍尺》、《交食蒙求訂補》 五種;

康熙四十五年,金世揚在保定刊刻《筆算》與《曆學駢枝》兩種。

以上標註"已刻"各書,皆刻於康熙四十六年前,即《書目》成稿前。康熙五十六年,年希堯在南京刊行梅文鼎《度算釋例》,與《書目》中《勿庵度算》內容相當,而《書目》未標註"已刻"。

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爲該刻本即《書目》初刻本,當刻於《書目》成書時,即康熙四十六、四十七年間,很可能是梅氏家刻本。

該刻本有三處墨丁,值得注意。其一,出現在《天學會通訂註》條中,原文作:"近承東藩梁□□先生世勳惠寄《薛氏全書》";其二,出現在《九數存古》條中,原文作:"西域伍爾章□□有其書,余從借讀焉";其三,出現在《少廣拾遺》條中,原文作:"有三韓林□□寄訊楊時可及丁令調"。三處皆爲人名,或闕名諱,或闕字號。以上三人,或與梅文鼎僅有一面之緣,或只是有書信交往,梅文鼎不知其名號,或知而反忘,也在情理之中。梅文鼎在撰寫《書目》時,三處恐即留有空白,刊行時遂成墨丁。淵本與康熙本一致,津本和知本皆有所補充。

(二)四庫全書本

乾隆間開四庫館,蒐羅天下圖書。浙江著名藏書家吳焯(1676~1733)次子吳玉墀進呈家藏典籍305種,內有《書目》一冊,《四庫全書》收入《子部天文算法類》中,更名爲《勿庵曆算書記》。

我們能見到兩種四庫本《書目》,一爲文淵閣本,抄於乾隆四十六年;一爲文津閣本,抄於乾隆四十九年。

四庫本正文前無梅文鼎自序,正文中標註"已刻"的書目,與康熙本相比有所增加。從"魏荔彤刻""魏刻"等字樣來看,四庫本顯然據魏荔彤《曆算全書》而增,然而並不,仍有一些遺漏與錯訛。如《中西算學通序例》,康熙十九年刊於南京,四庫本卻未標注"已刻";《三十雜星考》、《四省表景立成》、《西國月日考》都已收進《曆算全書》,前兩種收在《揆日候星紀要》中,第三種收在《歲周地度合考》中,但四庫本未標注"已刻";又《答劉文學問天象》一種,刊刻於《曆算全書》內,而四庫本卻標注爲"文集內刻",等等。四庫本標註"已刻"的書目雖較康熙本多,但它在曆學和算學書後,統計二者已刻總數時,仍舊遵照康熙刻本未改,與正文標註"已刻"總數有明顯出入。其標註"已刻"的曆學書有15種,而統計的總數仍作7種;標註"已刻"的算學書有11種,而統計的總數亦仍作7種。

淵本與津本在"已刻"書目的標註方面,一致,可見所據底本一致,皆爲康熙本。然二者文字方面有較大出入,與康熙本亦多有不同,多是抄寫粗疏而致,亦有存在刻意更改底本文字的情況。客觀說來,淵本還算比較忠實於底本,只是對某些譯名作了改動,如《古今曆法通考》條"札馬魯丁",淵本改作"扎瑪里迪音"。而津本則較爲隨意,錯訛不少,改動尤多。其抄寫粗疏而導致的異文與錯訛,茲不俱舉,僅列其刻意更改底本之處,以見其概。

康熙刻本凡遇"命""朝"等字,上皆留空格,以示恭敬。淵本抄寫時,同樣在這些字前留白。而津本則將類似字樣連同上面的空格,一併用其他文字代替。如《曆志贅言》條"愚山奉 命纂修《明史》",津本將空格連同"奉命"二字改成"入史局";《曆學疑問》條"曆法至本 朝大備矣",津本將空格連同"本朝"二字改成"於今而";又該條"退 朝則亟問今日所成何論","退 朝"在津本中作"退食暇"。

又康熙本的幾處墨丁,津本也有所改動。及时處,津本作"東藩梁方伯先生世勳惠",補充"方伯"二字。東藩指山東藩臺,即山東布政使;方伯亦指布政使,與"東藩"同義重複,津本所補,顯得畫蛇添足。第三處,津本作"有三韓林君曾寄訊楊時可及丁令調",補充"君曾"二字。康熙本的這處墨丁,顯然是林某某的名號,津本擅自補充"君曾"二字,毫無意義。

其他擅改之處,如《比例數解》條"即各所求之乘得數、除得數",津本改成"即得所求乘除之數矣";《勿庵度算》條"今得二書,補塞遺缺,中邊備矣","中邊"二字難解,津本遂改作"其法"。諸如此類。

(三)知不足齋叢書本

乾隆、嘉慶間,長塘鮑廷博、鮑士恭父子選家藏罕見舊籍,刊刻《知不足齋叢書》三十函。其第十九函收錄《勿庵曆算書目》一卷,是爲"知本"。知本正文前有三篇序文,分別是康熙四十一年梅文鼎自序、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施彥恪《徵刻曆算全書啟》及康熙三十八年十月毛際可《梅先生傳》(附梅庚跋)。

知本標註"已刻"的書目,與康熙本、四庫本皆不相同。其標註"已刻"的曆學書有17種,算學書有16種,統計的總數與正文的標註數目一致。標註"已刻"的數目,較淵本有所增加,但仍舊有遺漏,如《七政前均簡法》、《上三星軌跡成繞日圓象》兩種,《曆算全書》與《梅氏叢書輯要》分別刻入《火星本法》和《七政》中,知本卻未標注"已刻"。

異文方面,與康熙本相比,有康熙本不誤知本誤者。如《古今曆法通考》條"通曆書之理",知本"曆"訛作"律";《春秋以來冬至考》條"登觀臺",知本誤作"登臺觀";"古大今小",知本誤作"古大小今"。也有康熙本誤知本反不誤者。如《環中黍尺》條注文:"甲數乙數用法甚奇,本以黃道求赤道,李世德孝廉準其法,以黃求求,作爲圖論,又製器以象之。""以黃求赤"與前文"本以黃道求赤道"相矛盾,知本改作"以赤求黃"。《古曆列星距度考》條"林侗人侗",林侗字同人,前"侗"當作"同",知本改正。

對康熙本中的墨丁,知本也有所補充。及时處墨丁,知本補作"鶴江"。按,梁世勳字鶴汀,江當爲"汀"之誤字。第二處墨丁,知本補作"遵韜"。第三處,知本遵照康熙本,未作補充。前兩處或有姓名,或有字號,尚能根據給出的線索查得其人。第三處僅有姓氏,而且是三韓朝鮮人,難知其人,無怪乎知本未作任何補充。

與康熙本相比,知本有一處十分明顯的異文,出現在《天學會通訂註》條中。康熙本作"潁州師弟之誼甚篤,若見刊本必喜,余所訂註之處,亦未獲與之相質也。"四庫本與康熙本大致相同,惟將"亦"改作"惜"。知本末句則作:"亦亟欲與之相質,頃聞賜環之後,悠游林泉。而道阻且長,何時重晤,以遂茲懷。"潁州師弟指劉淑因。劉淑因曾約梅文鼎校刻薛鳳祚遺書,以事未果。後文鼎作《天學會通訂註》,又康熙四十五年得山東藩臺梁世勳寄來的《薛氏遺書》刊本,想起劉淑因之事,遂有此論。知本"賜環",指康熙三十五年劉淑因從戍所奉天環歸潁州原籍。知本與康熙本皆能講得通,不知爲何知本作此更改。或是知本有所依據乎?難下定論。

根據知本以上的特征,我們認爲康熙本並非知本的直接底本,知本的底本似乎是乾隆間振綺堂所藏的一個《書目》抄本。振綺堂是杭州藏書家汪憲的藏書樓,乾隆間,汪憲請同邑校勘學家朱文藻校讎家藏秘籍,朱文藻撰有一部校訂書錄 ,其中著錄了《書目》的一個鈔本:"此書抄本。按目中所載書凡八十種,計曆法書五十八種,算法書二十二種,曆算之學備於此矣,著書之富,亦篾以加矣。"《書目》著錄曆法書62種,算法書26種,總計88種。這裏記錄的曆法書和算法書的數目,顯然依據施彥恪《徵刻曆算全書啟》"曆法書五十八種,算數法二十二種。卷輒萬言,帙惟八十",可知該鈔本前是有施彥恪《徵刻曆算全書啟》的,與知本情況相同。又據朱文藻《知不足齋叢書序》:"余館於振綺堂十餘年,君借鈔諸書,皆余檢集。"知鮑廷博曾多次通過朱文藻借鈔振綺堂藏書,該鈔本《書目》,鮑氏不會沒有見到。刻入《知不足齋叢書》的《勿庵曆算書目》,極有可能就是這個鈔本。該鈔本可能是康熙本的一個修訂本,不過在傳抄中又出現一些新的錯誤,爲知本所繼承。

《書目》雖在康熙間已經刊行,但流傳不廣,四庫本影響範圍又十分有限。知本的出現,《書目》才流傳開來。民國間編纂《叢書集成初編》,即據知本排印了此書。近年來,國圖出版《清代私家藏書目錄題跋叢刊》,其所收《書目》,亦據知本影印。

四、《勿庵曆算書目》之價值

《書目》著錄梅文鼎著述88種,其中曆學62種,算學26種。這雖然並不包括他的所有曆算著作 ,但其所著錄曆算書,半數以上已經佚失,而《書目》保存了這些著作的相關信息,對於我們了解、研究梅文鼎曆算著作概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梅文鼎早年傾注大量心血撰《古今曆法通考》五十八卷,由於卷帙浩繁,未能付梓。原書已佚,僅存序文三篇。《書目》對該書著錄頗詳,藉此我們可對該書內容有大致了解。在本書中,梅文鼎對中西各家曆法,一一論其源流本末,使用法者知其"立法之所以然",從而知曆法從古至今,屢變益密,後出轉精。不僅中土曆法如此,西曆亦然。

梅文鼎又有《九數存古》十卷,其稿本爲友人借去,不幸遺失。該書在《書目》中亦有著錄,爲《中西算學通》初編之第九種。該書論中算之源流本末,對以《九章》爲代表的傳統算學作了考察。

《書目》還著錄《勿庵揆日器》、《璇璣尺解》、《勿庵測望儀式》、《勿庵仰觀儀式》、《勿庵渾蓋新式》、《勿庵月道儀式》等書,可知梅文鼎構思之精、製器之巧;通過《書目》著錄的《權度通幾》與《奇器補詮》二書,我們還了解到梅文鼎對重學與機械學領域亦有涉獵。

對於已經刊行的著作,我們也可以通過《書目》,了解其成書情況與版本源流。梅文鼎著作的刊行情況,與梅文鼎同時或稍後的一些學者大多認識不清,多以《曆學駢枝》與《筆算》兩種爲李光地所刻,如方苞在《梅徵君墓表》中說:"《平三角舉要》、《弧三角舉要》、《環中黍尺》、《塹堵測量》、《筆算》、《曆學駢枝》、《交食蒙求》七種,《曆學疑問》三卷,李文貞鋟版行於世。" 李清植《文正公年譜》卷下"康熙四十二年"云:"延梅子至署,于公暇討論其說,因發其所著,爲付梨棗,曰《三角法舉要》、《弧三角舉要》、《筆算》、《塹堵測量》、《環中黍尺》、《交食蒙求》、《曆學駢枝》。" 不少學者失於詳察,多沿其說。實際上,《書目》在《曆學駢枝》與《筆算》二條中,皆明確標註"是書少參三韓金鐵山先生刻於保定",即由金世揚刊於保定,非李光地刻。康熙刻本《筆算》前有一篇金世揚寫於康熙四十五年十月的序文,也證實了這種說法:"宛陵梅勿庵先生所著曆數諸書既成,先後鏤版其二種,余嘗割俸以佽助之,而《筆算》其一也。"金世揚出資刊行的兩種梅氏著作,除了《筆算》外,另一種即《曆學駢枝》,與《書目》說法相吻合。

又《曆學駢枝》一書,今傳本皆作四卷,而《書目》則著錄爲"二卷",且在題解中明確提到"得書二卷"。通過對《曆學駢枝》內容的詳細考索,我們認爲,《曆學駢枝》初成稿時確實只有二卷,即卷二"日食通軌"與卷三"月食通軌",其卷一"步氣朔"與卷四立成,應爲後來所補。正是《書目》的著錄,爲我們考察《曆學駢枝》的成書情況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書目》還保存了有關梅文鼎生平、交往大量有價值的一手資料,成爲後人深入瞭解梅文鼎曆算思想和生平經歷的重要依據,也是後人爲其撰寫傳記的主要源泉。

乾隆間,杭世駿撰《梅文鼎傳》上下兩卷,卷上述曆書,卷下述算書,對每種著述的介紹,皆徑直引用《書目》原文。在該《傳》末尾,附有梅以燕、梅瑴成、梅文鼐、梅文鼏、穆尼閣、薛鳳祚、王錫闡、揭暄、方中通、孔興泰、袁士龍、杜知耕、毛乾乾、沈超遠、潘耒、張雍敬、李鐘倫、李鼎徵、蔡、湯濩、魏文魁等學者小傳,傳文亦多摘自《書目》。如《李鼎徵傳》云:"嘉魚令,爲梅氏刻《方程論》於泉州。《幾何補編》成,手爲謄寫。彼教人見鼎徵《方程論序》言西法不知有方程,憤然而爭,不知西術有借衰互徵,而無盈朒、方程。《同文算指》未嘗自諱,鼎徵蓋有所本。"按,《書目》的《方程論》條注云:"嘉魚明府李安卿鼎徵乃刻於泉州,彼教人或見李序言西法不知有方程,憤然而爭,不知西術有借衰互徵,而無盈朒、方程。《同文算指》未嘗自諱,李序蓋有所本耳。"《幾何補編》條注云:"書系稿本,李安卿手爲謄清,將以付梓而屬余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