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中国矿业企业的特殊性,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对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进行识别与分类,这不仅为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系统的搭建奠定了基础,更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好地与不同行业进行有机结合做出了有益尝试,《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旨在通过构建一套利用财务指标进行操作的评价体系,为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提供经验支撑并指导矿业经济发展实践。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矿业经济管理的高级人才。既可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矿业经济管理研究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本书的背景及意义 1
1.2 本书的思路及方法 5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 7
第2章 何谓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 10
2.1 矿业企业概述 10
2.2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18
2.3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25
2.4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识别 29
2.5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分类 34
2.6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析 39
第3章 国内外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与经验 46
3.1 国际组织的社会责任规范 46
3.2 发达国家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经验 53
3.3 中国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代表性案例 58
3.4 相关启示 68
第4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73
4.1 国内外主要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73
4.2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设计基础 77
4.3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设计 80
4.4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选择 83
4.5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基本流程 91
4.6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测度 93
第5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 103
5.1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动因探究 103
5.2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假说的提出 106
5.3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119
5.4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22
第6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分析 128
6.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 128
6.2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理论分析 130
6.3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态影响企业价值的计量分析 134
6.4 结论与启示 139
第7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 141
7.1 外部环境的优化 141
7.2 公司治理的完善 145
7.3 矿业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目标模式的选择 149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51
8.1 本书的研究结论 151
8.2 本书的研究展望 153
参考文献 155
附录1 样本企业概况 169
附录2 主准则层权重专家打分问卷 180
第1章 绪论
1.1 本书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 理论的挑战
传统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滞后解释力使新的理论得以发展,这在企业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古典经济学家对企业的传统界定与描述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从而引发了学界对于企业本质及边界的重新探讨。Coase(1937)曾在20世纪30年代认为经济理论存在严格的假设而未能对现实经济发展提供很好的解释力,经济学家通常会忽视经济理论的现实基础。同时,Coase也指出"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杨瑞龙和杨其静(2005)认为由于对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质疑,Coase在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批判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企业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企业理论自Coase提出之后,逐渐发展成了三个分支,即企业契约理论、企业家理论以及企业管理者理论,并终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企业的主流理论。但是,就目前的相关企业理论而言,这些理论仍然难以满足现实对于企业的认识,根源的原因是相关解释仍然无法跳脱出古典经济学的既定框架。博尔丁在1968年指出,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利润化的产物,现实中更应该是涵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产物。因而,企业理论必须对这些方面进行补充。相类似的观点还包括富永健一于1970年指出的,想在现代复杂的环境下对企业多样性的行为进行解释是极其困难的,无论是规范性表达或是实证性分析均显得无能为力。基于此,朱国宏和桂勇(2005)指出现今较为合适的方式应该是依据现实发展的情况对传统的企业理论进行改造,建立新的分析体系。
不难发现,传统关于企业本质属性、边界问题等相关解释正在遭受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社会科学强有力的质疑,以期寻求到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实践的相关解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逐步形成。基于此,以Coase(1937)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从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企业,这为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理论知识和理解企业相关行为提供帮助。自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诞生以来,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观点从未有过统一。但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不同观点和争论,目前学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学者反对任何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以Friedman(2007)为代表,基于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认为企业应该以股东利益化为目标,不存在其他任何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派的学者则坚持认为企业在取得股东利益化的同时还存在其他形式的企业活动内容,该派别以Carroll(1979)为代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由于在定义、性质、范围及原因方面没有统一的逻辑分析框架,这些支持者仅仅是赞成企业在股东利益化行为以外还存在其他行为,终未形成相关的系统研究。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引入国内,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也逐渐分为两派。同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一样,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一部分坚决反对企业社会责任,另一部分虽然赞成企业应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分析导致这部分支持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一成不变的道德概念以及说教上。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如吴晓波(2004)及张维迎(2010)基于这样的事实:现阶段中国大众对企业家公共责任的认识落后于社会发展,依旧停留在美国20世纪20~70年代的水平,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使得部分学者对企业家职业使命出现不实际的幻想,这些幻想在企业社会责任上表现为企业或公司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公共责任。虽然另一部分学者诸如曹希绅和张国华(2004)及张兆国等(2013)赞成企业社会责任,但正如前文所述,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让"社会责任感"一度成为虚伪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准则。尤其是对中国依赖成本比较优势的相关企业而言,能否践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事关其能否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它涉及的将不只是"境界",而是"生存"。
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依托于传统企业理论进行驳斥社会责任的相关观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相关的规范性框架尚不完善,尤其是规范的理论表述与实证分析。本书尝试在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企业治理理论等基础上,建立起涵盖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为什么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如何的分析框架。接着进一步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结合中国特殊国情研究分析中国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以期在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结论。
2. 实践的反思
1)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作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第四文明",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功运用到中国实践的又一创新性见解。关于生态文明的正式表述源于党的十七大,并将其作为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方式,视作小康目标的全新要求。生态文明深刻体现出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及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党治国理论的新成果;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被单独罗列出来,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并将其视作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重心,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之中;此后,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落到实处,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依托,强调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及责任追求,将制度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时代的大幕已拉开。李斌(2008)认为,对于所有企业而言,倘若忽视掉这样的大环境,可能生存都会难以保障,更别说发展了,即企业不应该执着于"是否践行生态文明"等相关问题,而应该将工作重心转向"如何践行好生态文明",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高度。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会议中,指出应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而这之中企业正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当前,企业必须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通过绿色环保项目的运营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可持续,而不是简单地以利润化为目标,将绿色理念融入设计、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及售后的全过程中。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包括经营理念和模式上的提升,但对比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还存在极大的上升空间,部分企业甚至并未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必然性。
2)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矿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虽然矿业能够以多类型的产品种类、宽范围的使用度以及高关联度的产业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矿业也具备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耗竭性、高危性和影响的不可逆性等特点。1978年以来,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矿业采掘和加工体系,这些体系涉及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工业、非金属和建材等产业。在中国,一次能源中有90%、农业原料中有70%、工业原料中有80%及工业与居民用水中有30%都依托于矿业提供的原料。
矿产资源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应看到矿业行业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破坏等问题。例如,李艳琴(2011)在《紫金矿业的罪与罚》中提到的山西襄汾"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矿业问题。这与矿业自身的经济属性紧密相关,正是由于矿业过分强调经济属性,形成的"晕轮效应"伴随着矿业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及相应监督机制的缺失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Isa(2012)认为中国政府对生态环保的积极宣传,伴随着公民不断提升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社会责任的诉求与履行现状矛盾不断凸显,部分矿业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思路,在股东利益化的同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但Groves和LaRocca(2012)及沈元平(2012)认为这一经营思路实践并不与股东利益相冲突,相反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而增加股东收益,因此,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业已成为品牌的加分器、效益的提速器。
为此,矿业企业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协调统一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书以生态文明为背景,以社会责任为研究主题,以矿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寻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履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输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1.1.2 研究意义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矿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否践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事关矿业企业的自身运营,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因而,要求矿业企业协调好经济、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从而助力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书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对矿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是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的深入阐述和科学延伸,更是对相关企业理论的有益补充:明确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确立以利益相关者及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的对象识别与分类;阐明外部环境、内部治理及公司特征相结合的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因素。
就其实践意义而言,本书致力于为矿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系统指导,有利于矿业企业充分认清自身的特殊性,进而更有效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通过社会责任对象的识别,可以明确当前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对象及相应层次,进而便宜各矿业企业解决"对谁负责"的问题;通过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为社会责任行为差异找出前因,进而便宜各矿业企业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症结;通过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将长期远景战略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具体可操作的战术目标,为企业提供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约束、评价和纠偏工具,从而保障社会责任语境下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本书建立的系统评价体系,亦可便利于监督部门、研究机构等外部机构进行监督与测评,进而形成内外合力;通过社会责任履行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可以便宜各矿业企业解决"怎么负责"的问题。
1.2 本书的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书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矿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并进行合理布局(图1-1):以新古典厂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后现代企业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理论由于没有超脱新古典经济学的固有范式,在现代企业的实践中,其解释力日渐式微。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方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行业,矿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实现。在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等概念的基础上,指明需要以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等为指导。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对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进行识别与分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多元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履行现状进行评价。同时,考虑到矿业企业社会责任价值效应过程中的多维性与动态性,对其经济后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外部环境的优化、内部治理的提升与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目标模式的选择三个维度提出中国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路径。
图1-1 本书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本书是基于现实背景的应用性研究,需要综合运用部分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些学科涉及生态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糊数学及管理学等,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性与优势。在广泛、持续收集整理各领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具体包括如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