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以下简称《要术》)是中国现存早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早有价值的名著之一。书中的“齐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来说,就是民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技术知识。作者贾思勰(xié),是南北朝时的后魏人,到晚年,后魏灭亡,跨入东晋时期,东魏只存在十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后魏期间,人们仍称“后魏贾思勰”。贾思勰,史书中没有他的传记,别的文献也没有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他的一生事迹,可说是一纸空白。现在确凿的“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称“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遗憾的是,就是这点信息也还存在着分歧,因为那时后魏有两个高阳郡:一个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高阳境内;一个在山东,郡治在今山东桓台东。究竟贾氏在哪个高阳郡任太守,从清代到今天,中外学者作了不少考证,各主一说。虽然各有理由,毕竟史证缺乏,推测的意见说服力不强,不能取得一致认识,所以现在还难以作出定论。据新考证,贾思勰是山东寿光人。他的书成于公元6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贾思勰除山东故乡外,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他书中反映的农业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以山东地区为主。这一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基本相似,就耕作栽培特点来说,同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地区。书中常提到“中国”,这“中国”指的是后魏的疆域,主要指汉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书中也提到“漠北寒乡”和“吴中”,一个在沙漠以北,一个在江南,这只是举例说到那里有那种情况,不在《要术》所述农业经营的范围之内。这些是必须注意分清的。《要术》全书10卷,92篇,共约115000余字。其中贾氏自序后面卷一前面的《杂说》,非贾氏本文,是后人插进去的。《杂说》在北宋早的刻本中已有,其人以善于经营农业生产自负,大概是唐代的一个经营者为了流传他的经营方法而凭借名著夹带进去的。今人援引《要术》往往把《杂说》当作贾氏本文引录,是很不妥当的。书中有很多小字注文,基本上是贾氏自注,但引《汉书》出现了唐代颜师古的注文,自然是后人的乱插。另外,初的写书形式,注文往往以单行小字接写在正文下面,这样,在传抄过程中很容易将单行小字误写为大字,就变成了正文,这种原应是注文而后来以正文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在今本《要术》中还是不少的。《要术》世称“难读”,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书里面确实有不少不能用通用的意义来解释的词语,大都是那时的民间“土语”和生产上的“术语”。由于时代久了,方言又有地区性的局限,所以后人对这些就感到很陌生而难以理解。但是经过细心探索、论证和比较研究,还是基本上可以解决的。二是《要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抄刻上的错、脱、窜、衍,更增添了阅读的困难。这种人为的乱错,是《要术》难读的主要方面。廓清了这种种错乱,其实《要术》行文还是浅易,不雕琢,“不尚浮辞”,清楚明快的。《要术》自宋代以后到近代,相继有20多种版本,版本好坏相差很大。北宋天圣(1023—1031)年间由皇家藏书馆“崇文院”校刊的《要术》本子,是《要术》脱离手抄阶段的早刻本(本书简称“院刻”),是的本子。可惜该本在我国早已散失,现在的孤本在日本,但10卷已丢失8卷,只残存第五、第八两卷。1838年日人小岛尚质曾就该两卷原刻细心公正地影摹下来。此影摹本后为杨守敬(1839—1915)所得,现存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1914年罗振玉(1866—1940)曾借得该影摹本,用珂罗版影印,编入《吉石盦丛书》,国内才有院刻影印本流传。北宋本的抄本,现存有日人依据崇文院刻本的抄本再抄的卷子本(抄好后装裱成卷轴,未装订成册),抄成于1274年,原藏于日本金泽文库,通称“金泽文库抄本”(本书简称“金抄”)。但现在已非完帙,缺第三卷,只存九卷。1948年日本有这九卷的影印本,量少,在我国能得到该影印本的很少。本书所用即此影印本。虽然抄写粗疏,错脱满纸,但由于它源出崇文院刻本,在不错不脱的地方,具有相当高的正确性,仍不失为一较好之本。继北宋崇文院官刻本之后,经过110多年,才有次的私家刻本,就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的张辚刻本。但原本早已亡佚,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残缺不全的校宋本(就是以某一部《要术》作底本,在拿张辚原本来校对,把原本上不同的内容校录在这个底本上)。校宋本有两个,一个是黄丕烈(荛圃)(1763—1825)所得的校宋本,一个是劳格(季言)所得的校宋本,但都没有校书,黄本只校录了前面的六卷半;劳本更少,只校录到卷五的第5页。校录时容易发生错校和漏校,所以校宋本只是第二手资料,不及原本。本书所用为黄校本;劳校本未见,参考日译本所校。明代有根据南宋刻本抄的抄本(本书简称“明抄”)。1922年商务印书馆将该抄本影印,编入《四部丛刊》中,有线装本和平装缩印本两种。
刘金同,1961年生,山东省寿光市人。大学中文教授。现任潍坊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圣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国际科学研究院特聘终身研究员、客座教授。曾被评为潍坊科技学院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研员、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市社会科学研究人才、中国杰出创新人才。 曾在《中国教育报》《当代教育科学》《成人教育》《百姓》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论文《由〈齐民要术〉探贾思勰的农本思想》2012年4月发表在《世界农业文明传承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第三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论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勤俭节约思想》2013年4月发表在《弘扬世界农业文明 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第四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论文《贾思勰“政府引导思想”对寿光蔬菜业发展的启示》2014年6月发表在《面向绿色未来 发展现代农业》(第五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建设》发表在2014第11期《当代教育科学》(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主编“高等院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20多部。出版的个人专著《大学生文化修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荣获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农圣文化出版三等奖,2012年荣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学术类成果三等奖”;201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已被教育部立项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所承担的“十一五”规划课题,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自主创新学术成果奖”。2016年5月,论文《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建设》荣获“山东省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其个人思想,已收录在《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个人资料已进入《中国教师人力资源库》;个人学术成果已收录在“全国大型科技历史文献”——《科技复兴》《学术之路》《百年中国》《时代先锋》《科教兴国》《影响中国的学者》等典籍中。曾被邀请出席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科学家大会”和第七届、第八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以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改革功勋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曾连续出席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寿光日报》《潍坊日报》《齐鲁晚报》《中华儿女》(海外版)等多家媒体均有报道。2011年,中国网,中国访谈《时代先锋》栏目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
及时卷
耕田及时
收种第二
种谷第三稗附出,稗为粟类故
第二卷
黍穄第四
粱秫第五
大豆第六
小豆第七
种麻第八
种麻子第九
大小麦第十瞿麦附
水稻第十一
旱稻第十二
胡麻第十三
种瓜第十四茄子附
种瓠第十五
种芋第十六
第三卷
种葵第十七
蔓菁第十八菘、芦菔附出
种蒜第十九泽蒜附出
种薤第二十
种葱第二十一
种韭第二十二
种蜀芥、芸薹、芥子第二十三
种胡荽第二十四
种兰香第二十五
荏、蓼第二十六
种姜第二十七
种蘘荷、芹、第二十八菫、胡葸附出
种苜蓿第二十九
杂说第三十
第四卷
园篱第三十一
栽树第三十二
种枣第三十三诸法附出
种桃柰第三十四
种李第三十五
种梅杏第三十六杏李附出
插梨第三十七
种栗第三十八
柰、林檎第三十九
种柿第四十
安石榴第四十一
种木瓜第四十二
种椒第四十三
种茱萸第四十四
第五卷
种桑、柘第四十五养蚕附
种榆、白杨第四十六
种棠第四十七
种榖楮第四十八
漆第四十九
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种竹第五十一
种红蓝花、栀子第五十二燕支、香泽、面脂、手药、紫粉、白粉附
种蓝第五十三
种紫草第五十四
伐木第五十五种地黄法附出
第六卷
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相牛、马及诸病方法
养羊第五十七毡及酥酪、干酪法,收驴马驹、羔、犊法,羊病诸方,并附
养猪第五十八
养鸡第五十九
养鹅、鸭第六十
养鱼第六十一种莼、藕、莲、芡、芰附
第七卷
货殖第六十二
涂瓮第六十三
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
白醪曲第六十五皇甫吏部家法
笨曲并酒第六十六皇甫吏部家法
法酒第六十七
第八卷
黄衣、黄蒸及糵第六十八
常满盐、花盐第六十九
作酱等法第七十
作酢法第七十一
作豉法第七十二
八和齑第七十三
作鱼鲊第七十四
脯腊第七十五
羹臛法第七十六
蒸缹法第七十七
、腤、煎、消法第七十八
菹绿第七十九
第九卷
炙法第八十
作、奥、糟、苞第八十一
饼法第八十二
粽法第八十三
煮第八十四
醴酪第八十五
飧、饭第八十六
素食第八十七
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
饧第八十九
煮胶第九十
笔墨第九十一
第十卷
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第九十二
五谷(一)
稻(二)
禾(三)
麦(四)
豆(五)
东墙(六)
果蓏(七)
枣(八)
桃(九)
李(一○)
梨(一一)
柰(一二)
橙(一三)
橘(一四)
甘(一五)
柚(一六)
椵(一七)
栗(一八)
枇杷(一九)
椑(二○)
甘蔗(二一)
菱(二二)
棪(二三)
刘(二四)
郁(二五)
芡(二六)
(二七)
薁(二八)
杨梅(二九)
沙棠(三○)
柤(三一)
椰(三二)
槟榔(三三)
廉姜(三四)
枸橼(三五)
鬼目(三六)
橄榄(三七)
龙眼(三八)
椹(三九)
荔枝(四○)
益智(四一)
桶(四二)
子(四三)
豆蔻(四四)
榠(四五)
余甘(四六)
蒟子(四七)
芭蕉(四八)
扶留(四九)
菜茹(五○)
竹(五一)
笋(五二)
荼(五三)
蒿(五四)
菖蒲(五五)
薇(五六)
萍(五七)
石菭(五八)
胡荾(五九)
承露(六○)
凫茈(六一)
菫(六二)
芸(六三)
莪蒿(六四)
葍(六五)
苹(六六)
土瓜(六七)
苕(六八)
荠(六九)
藻(七○)
蒋(七一)
羊蹄(七二)
菟葵(七三)
鹿豆(七四)
藤(七五)
藜(七六)
(七七)
薕(七八)
蘧蔬(七九)
芺(八〇)
茿(八一)
薞芜(八二)
隐荵(八三)
守气(八四)
地榆(八五)
人苋(八六)
莓(八七)
鹿葱(八八)
蒌蒿(八九)
藨(九〇)
藄(九一)
覆葐(九二)
翘摇(九三)
乌(九四)
(九五)
荆葵(九六)
窃衣(九七)
东风(九八)
荲(九九)
(一〇〇)
莓(一〇一)
荁(一〇二)
(一〇三)
木(一〇四)
桑(一〇五)
棠棣(一〇六)
棫(一〇七)
栎(一〇八)
桂(一〇九)
木绵(一一〇)
欀木(一一一)
仙树(一一二)
莎木(一一三)
槃多(一一四)
缃(一一五)
娑罗(一一六)
榕(一一七)
杜芳(一一八)
摩厨(一一九)
都勾(一二〇)
木豆(一二一)
木堇(一二二)
木蜜(一二三)
枳柜(一二四)
朹(一二五)
夫栘(一二六)
(一二七)
木威(一二八)
榞木(一二九)
韶(一三〇)
君迁(一三一)
古度(一三二)
系弥(一三三)
都咸(一三四)
都桷(一三五)
夫编(一三六)
乙树(一三七)
州树(一三八)
前树(一三九)
石南(一四〇)
国树(一四一)
楮(一四二)
(一四三)
梓棪(一四四)
母(一四五)
五子(一四六)
白缘(一四七)
乌臼(一四八)
都昆(一四九)
附录后魏度量衡折合今制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