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版)图书
人气:21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版)

前 言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版)于2010年出版发行,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在这5年多里,本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多次重印。鉴于广大读者的需要,以及儿童发展心理学最近几年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作者决定再版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介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专业书籍,在论述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意义,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以及由受精卵开始到青年初期(高中生阶段)各年龄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等内容的基础上,还阐述了个体发展过程中,即儿童在胎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以及高中生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解决的对策等。本书还特别针对困扰儿童家长和教师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进行胎教、如何选择幼儿园、早期教育的重点内容、如何避免婴儿的不良情绪、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家长、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如何避免青少年网瘾、如何解决高考生的紧张情绪、如何帮助高中生择业或填报志愿等问题,给予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相信这些内容会有助于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儿童家长以及社会工作者科学地了解儿童、正确地引导儿童、理智地帮助儿童顺利健康地发展。 本书适合作为师范类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供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幼儿教师、中小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等阅读。

编辑推荐

本书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版)的基础上,既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意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及从受精卵开始到高中生阶段各年龄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所有内容;个体发展过程中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做好预防的有效措施等,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家长选择好的幼儿园、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内容、成人如何避免婴儿的不良情绪、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家长、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如何避免青少年网瘾、如何解决高考生的紧张情绪、如何帮助高中生择业或填报志愿等。本书的特点在于:以精练的语言对深奥的理论进行讲解,力争做到通俗易懂,又不失理论深度;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保障教材体系及体例更加科学的前提下,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 本书仍遵循原书的结构设置,设有心灵故事、心灵路径、心海畅游、心灵考场、我心行动、心灵小品等相关环节,使读者能够了解的理论观点、实证研究和实践建议,并融会贯通地将理论和研究应用于大量的真实生活情境中。

目录

目 录

及时章 认识我们自己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1

及时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任务及研究方法 2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2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6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7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简史 19

一、近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的

准备阶段 19

二、近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阶段 21

三、近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化 目 录

及时章 认识我们自己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1

及时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任务及研究方法 2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2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6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7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简史 19

一、近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的

准备阶段 19

二、近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阶段 21

三、近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化

与发展阶段 23

四、近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与增新阶段 23

第三节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概况 24

一、中国古代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思想 24

二、中国近代儿童心理学 25

三、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 25

本章小结 26

思考题 26

第二章 心理学家眼中的儿童心理

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

基本理论 27

及时节 有关"我"的理论--精神

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点 28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28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1

第二节 研究行为的科学--行为主义

的心理发展观 34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4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心理

发展理论 37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8

第三节 研究认知结构的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43

一、皮亚杰生平 43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

主要观点 43

三、简评 48

第四节 "最近发展区"的倡导者--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48

一、维果斯基简介 48

二、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的主要

观点 48

第五节 "蒙氏教育"的启蒙者--

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51

一、蒙台梭利简介 51

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52

三、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

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4

第六节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56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

进展 56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价的进展 58

三、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研究的

进展 61

四、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研究的

进展 62

本章小结 63

思考题 64

第三章 科学发展的理论依据--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65

及时节 关于心理发展动因的讨论 66

一、一因素说 66

二、二因素说 67

三、相互作用说 67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动因 68

一、遗传与生理成熟动因 68

二、环境与教育动因 73

三、活动动因 85

四、心理内部矛盾动因 86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88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 88

二、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89

三、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

可变性 89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90

本章小结 92

思考题 92

第四章 人生的开端--胎儿的发展 93

及时节 人之初--胎儿的发展 93

一、生命之吻--合子的形成 93

二、怎样生长--胎儿的生长阶段 95

三、来到世上很不容易--围产期

环境 100

第二节 教育从胎儿开始--胎教 102

一、何为胎教 102

二、胎教的影响因素--母体

内外环境 103

三、"胎儿能接受胎教"--

胎儿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 110

本章小结 113

思考题 114

第五章 感知觉动作发展的关

键期--乳儿心理的发展 115

及时节 新生儿的发展 116

一、应激与适应--生存环境的

巨大变化 116

二、很弱小,但潜力巨大--

乳儿生理发展特征 117

三、出生就有的能力--新生儿

的无条件反射 121

四、学习从现在开始--条件

反射的出现 123

第二节 乳儿的发展 124

一、此时,发展得很快--乳儿

生理的发展 124

二、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的

发展 126

三、天生就想说话--言语的

发展 132

四、怎样认识世界--认知过程

的发展 133

第三节 乳儿社会性的发展 138

一、天生具备的社交能力 138

二、乳儿的社会关系 139

第四节 乳儿的教养 141

一、会出现什么问题--乳儿期

常见的心理问题 141

二、需要这样教养--乳儿的

教养 143

本章小结 146

思考题 147

第六章 动作依恋发展的关键期--

婴儿心理的发展 148

及时节 "长得很快的时期"--

婴儿生理的发展 148

一、身体发育 149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149

第二节 心灵才能手巧--婴儿动作、

活动的发展 152

一、动作的发展 152

二、活动的发展 157

三、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

作用 158

第三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159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59

二、婴儿注意的发展 161

三、婴儿记忆的发展 162

四、用动作解决问题--直觉

行动思维的出现 163

五、怎样会说话--婴儿言语的

发展 164

第四节 "我"要变成社会人--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69

一、请你了解我--婴儿的气质 169

二、不要总是吓唬--婴儿情绪

的发展 171

三、情感的源泉--婴儿依恋的

发展 174

四、人生发展的关键--自我

意识的萌芽 180

第五节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181

一、会出现这些问题--婴儿

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181

二、时刻要注意--婴儿教养

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84

本章小结 185

思考题 185

第七章 游戏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心理的发展 186

及时节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概述 187

一、活泼好动是我的本质--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187

二、更像个婴儿--幼儿初期的

心理特点 189

三、真正的幼儿--幼儿中期的

心理特点 190

四、我像个小学生--幼儿晚期

的心理特点 190

第二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191

一、幼儿身体的发育 191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93

第三节 儿童游戏的发展 195

一、心理学家眼里的儿童

游戏--关于游戏的心理学

理论 195

二、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是

幼儿期的基本活动 197

三、会"玩"的孩子才聪明--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98

第四节 我为学习做准备--

幼儿认知的发展 200

一、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200

二、幼儿注意的发展 202

三、幼儿记忆的发展 204

四、幼儿思维的发展 206

五、幼儿言语的发展 209

第五节 "三岁看大":个性形成的

关键期--幼儿社会性的

发展 211

一、三岁看大--幼儿个性初步

形成 212

二、怎样控制自己--自我意识

的发展 212

三、最初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

的发展 214

四、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奇心的

发展 216

五、性别角色社会化 216

六、儿童发展的及时逆反期 218

第六节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220

一、我会出现的问题--幼儿期常

出现的心理问题 220

二、教育我,要注意--幼儿教育

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3

三、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224

本章小结 225

思考题 225

第八章 学会学习的关键期--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 226

及时节 "童言无忌"--小学生的

一般特征 227

一、小学生身体的发育 227

二、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 229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29

第二节 童年的主要活动--学习

活动的发展 230

一、学习和游戏不一样--学习

的特点 230

二、学会如何学习--学习活动

的发展 232

第三节 认识世界的能力--小学生

认知过程的发展 236

一、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236

二、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240

三、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242

四、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247

第四节 "七岁看老"--小学生

社会性的发展 249

一、发展的需要--情感和

意志的发展 249

二、更认识自己--自我

意识的发展 252

三、儿童之间的"战争"--

道德的发展 253

四、人际交往的发展 256

第五节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 262

一、小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262

二、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 263

本章小结 265

思考题 265

第九章 半幼稚半成熟错综矛

盾期--初中生心理的

发展 267

及时节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

矛盾性 269

一、生理发育高峰 269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279

第二节 初中生的学习活动 282

一、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282

二、初中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284

三、指导初中生学习的具体方法 285

第三节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86

一、初中生记忆的发展 286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87

第四节 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88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288

二、初中生情感的发展 289

三、初中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294

四、第二逆反期 295

五、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297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304

一、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

及预防措施 304

二、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

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312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

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312

本章小结 313

思考题 313

第十章 从急风怒涛到相对平

稳期--高中生心理的

发展 314

及时节 我开始长大--高中生的

一般特征 314

一、身体发育相对稳定 314

二、心理品质日趋稳定 315

三、高中生心理主要研究课题 315

第二节 高中生认知的发展 316

一、高中生学习的特点 316

二、高中生的思维发展 317

第三节 高中生社会性的发展 320

一、青年期自我的发展 320

二、高中生性意识的发展 323

三、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发展 327

第四节 高中生的心理卫生 332

一、帮高中生度过高考期--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333

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42

三、高中生的升学就业指导 347

本章小结 349

思考题 349

参考文献 351

在线预览

第二章 心理学家眼中的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了解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发展心理学理论(theor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 心理发展观(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 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心灵故事2-1

潜意识与恐水症

安娜 奥(Anna Ao)是一位21岁的青年女郎,患有"恐水症",夏天持续高温,使她感到十分口渴,可是嘴一接近茶杯,不知为何手就会把茶杯推开,只好尽量吃些水果来解渴。这种症状一直持续了六周。对她进行催眠,当她进入催眠状态后,医生就让她随便说出与病情有关的事。这时,她不由自主地讲个不停,述说自己对一个英国女佣的各种不满。突然她想起来了,有24小时当她进入房间时,发现该女佣像一只小狗一样直接从杯子里喝水,立即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不过为了不失礼,当时尽力克制自己什么也没说。现在,处于催眠状态下,安娜回忆起这段经历来。在喋喋不休地全部讲出来的时候,她表现得极为愤怒,随即她说想喝水,医生就给她水喝,她便安安静静地大口喝起来。当茶杯离开她的嘴唇后,她就从催眠状态中醒过来,以后就能随便喝水了。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情感能量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充分释放而引起的,在催眠状态下,通过宣泄,这些症状就消失了。

(资料来源: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评论.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在发展心理学这个百花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与科学理论,我们学习和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就必须重视学习和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各派观点和各派理论。

及时节 有关"我"的理论--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点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因为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或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

弗洛伊德是一位医生兼心理学家,曾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多源于性的压抑。这一现状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及其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他借鉴夏克的"催眠术"、布洛伊尔的"谈疗法"和物理学家汉霍兹的"流体力学"、生理学家布鲁克本能论的思想,经过临床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发展理论。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心理地形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他更强调潜意识活动。发现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创见。

意识(conscious)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能量活动部分,它实际上只是心理能量活动的一种浅层的水平。

潜意识(unconscious)是心理能量活动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它不被本人意识,但积极活动,追求即时满足,是人们经验的巨大储存库。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指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意识。前意识虽然此时此刻意识不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被回忆起来,属于意识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占整个人心理的极小比例,它像马铃薯的皮一样显而易见,而在皮的下面,还隐藏着马铃薯最主要的部分,即意识之下埋藏着其他更重要的心理部分。

2.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在意识、潜意识活动机制下,在性驱力发展的关系中形成的。

本我是本能的心理能量储藏室,它由一种先天遗传的本能冲动或内驱力所组成,代表人的生物主体,是一切驱欲能量的来源。本我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快乐原则,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

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推迟本我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对象被发现或产生出来为止。乳儿最初只有本我这一部分,但乳儿不久就会反映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社会方面产生反应。乳儿不断长大,生理冲动的影响就以各种方式随之改变。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为了满足本我的要求,逐渐懂得用某种方式和在某些地方比用其他方式和在其他地方,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使需要得到满足。结果是儿童会按照活动后果的教训来发展活动或抑制活动。此时儿童的行为比生活开始的时候,盲目性变得更少。弗洛伊德说:"在环绕我们的真实外界的影响下,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组织,作为本我和外界之间的中介,我们精神生活中的这一部分可以命名为自我。"

超我来自自我,又为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超我由两方面组成,即"自我理想(ego ideal)"和"良心"(conscience)。

自我理想突出生活的道德标准,良心负责惩罚违反自我理想的行为。这些主要是儿童受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同化"的结果。自我理想是以奖励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和行为与父母的道德观念相吻合,他的行为符合父母的概念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从而形成儿童某种自我理想。良心则是通过惩罚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的观念和行为与父母所鄙弃的观念相一致时,即当这些观念或行为出现时,父母就要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在心灵上受到责备,行为受到阻止。由此可见,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受社会要求,作为自己的准则,这样自我就分裂为自我本身和监督自我的超我两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何?弗洛伊德认为,这三者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又派生出超我,反过来超我管束自我,自我又管束本我,这三种成分同时活动。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而使人能较好地适应生活,应付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以至于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

3.本能说(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认为,人是一种能量系统,由一种强大的先天力量所推动,这种先天力量来源于躯体所产生的需要。以愿望表现出来的这些躯体兴奋的心理代表者,称为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本能所决定的。人的行为是本能紧张迫使他去行动,人的行动是为减除这种紧张。

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两种。他认为,生殖本能是主要的,生殖本能由性欲代表,也由不能列入自卫本能的任何追求快乐的动机代表,这就是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libido)的看法。力比多既是自然状态的性欲,又是心理的欲望或对性关系的渴求。所以,他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归结为性本能的冲动。

弗洛伊德晚期理论,除强调性本能动机外,还强调仇恨和攻击本能的作用。他认为,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这时,他把力比多泛化为一种包罗一切的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自爱、他爱、自我保存本能、繁衍种族的本能和生长并实现自己潜能的倾向。总之,生的本能是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创造力。同时,弗洛伊德也观察到他的患者中有破坏冲动--有时毁坏自己,有时伤害别人。他认为,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引向死亡。假如死的本能转向内部,结果便是自杀;转向外部,结果便是仇恨或侵犯。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并立共存,个体便都由相互冲突的潜意识的力量所驱动。

4.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年龄阶段。他认为,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紧张状态,多半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ego generous zone)。身体的主要动欲区的发展和改变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许多动欲区都可能在某一时期很活跃,这些动欲区在发展早期的数年中是不断改变的,儿童的心智和情绪成长都发生在有关部位的社会互动、焦虑和满足上。依此,他把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崇拜性器官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sex 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1) 口唇期:从出生到1岁半。这时嘴、唇以及舌头一带特别敏感,婴儿在吸吮和喂食活动中获得愉快,表现最初的性欲冲动。母亲的乳房是性本能的及时个对象,其后转到吸吮自己的拇指或舌头。

(2) 肛门期:从1岁半到3岁。这个阶段的动欲区在肛门,婴儿在进行大小便时体验到愉快,而父母施行的排便训练,使其养成使用厕所的习惯,孩子开始往往表现反抗,直至对便溺规矩形成习惯,动欲区便从肛门转移。

(3) 崇拜性器官期:从3岁到6岁。这一阶段幼儿的生殖器已经变得积极起来,幼儿已觉察到自己的生殖器的存在,因此动欲区移至生殖器。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一时期"也许有规则地有一个幼儿手淫的时期"。

崇拜性器官期还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子的爱情对象是自己的母亲,由于爱母便仇父,男孩子对母亲的称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恋母情结";女孩的爱情对象是自己父亲,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诸一边,称为"伊赖克卓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

心灵路径2-1

弗洛伊德关于恋母(父)情结阶段特征的描述

男孩要独占其母,而深恨其父:见父母拥抱则不安,见其父离开其母则满心愉快。他常坦白地表示其情感,希望能娶其母为妻......当儿童公然对于其母作性的窥探,或想在晚上和母亲同睡,或坚持想在室内看母亲更衣,或竟表示出一种诱奸的行动,这是为人母所常见而引为笑谈的,其对于母亲的意味确定无疑了。

女孩常恋其父,要推翻其母,取而代之,有时还仿效成年人的撒娇模样......更加使人心烦意乱,女孩发现她确实没有像男孩那样的阴茎,成为她责备母亲的理由,是谁把她送到世界上来,装备如此残缺不全。

儿童之所以能最终克服恋母情结,是由于越来越惧怕他或她的"情敌",即同性的父或母的报复。(Freud,1910)

(资料来源: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 潜伏期:从6岁到12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放弃恋母或恋父情结,男孩以父亲自居,女孩以母亲自居,并依照父亲或母亲的榜样行事。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叫作"自居作用"。这个时期儿童的兴趣往往集中于同伴而不集中于父母,尽量避免性的表现。这样,儿童的人格就逐渐变得能够适应现实环境了。潜伏期是一个性欲被移置为潜伏性活动的时期,例如学习、体育及同辈人的团体活动。

(5) 生殖期:进入这个时期,如果以前没有适应上的困难,一般来说,性生活就会得到正常的发展,个人就具有超我所能接受的异的生活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人格发展方面的许多差异都是由于上述各个发展阶段进展的不同情况造成的。如果在某一时期,某一需要不能或过分被满足,就会产生"固结"现象。人格的发展就会固着于某一时期,或者又回到某一时期,出现某一时期的人格特征。

(三)简评

及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禁欲主义、理性主义的有力反抗。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禁欲主义十分严重,弗洛伊德能够不顾世人嘲讽,敢于冲破禁区,这种探索精神值得称道。他从达尔文强调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的连续性观点出发,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这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抗。

第二,弗洛伊德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以来,这个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心理现象才受到瞩目,他开拓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第三,弗洛伊德理论强调早期经验有一定的意义。

第四,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把人的心理发展归之于本能、性本能,排除社会、文化、意识、道德、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他的泛性论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五,弗洛伊德把意识降低到从属地位,把潜意识放在决定一切的地位上是不的。人类发展的史实和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人是有理智的。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第六,弗洛伊德主张一个人孩提时期的性心理发展决定着他日后人格的发展,这种看法是偏激的。许多事例证明,一个人的人格、人格倾向性,在中年甚至老年时期也会出现显著变化,这是由于人格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主要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形成的。所以,弗洛伊德认为幼儿人格将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说法是偏激的。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作为一位科学家,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由于他思想方法的偏激,没有把这些问题恰当、地解决,相反却得出了一些不科学的结论。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一)艾里克森简介

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艾里克森祖籍丹麦,生于法国,于1927年到维也纳,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A. Freud,1895-1982),1933年起定居美国。

艾里克森接受过儿童精神分析训练,学习了弗洛伊德理论和新精神分析学派哈特曼(H. Hartmann)与沙利文(H.S. Sullivan)的自我心理学理论。艾里克森的理论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950年出版的《儿童期与社会》是他的代表作,他把心理发展和社会结合起来,特别用两章来专门讲文化人类学。他将所调查的前苏族和右洛克族风俗习惯的资料,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人格发展受本族文化的影响。由此,他认为一个原始社会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即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它们之间互相同化,这就构成了他的主要学说。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他系统地叙述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墨菲(G.Murphy)曾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指出:"现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锋芒是自我心理学,而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则是艾里克森。"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已超出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诸领域,在国际上影响较大。

(二)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的主要观点

(1) 艾里克森认为,儿童行为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

艾里克森的理论是在接受并修正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自我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代表潜意识巨大力量的本我。但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也认为,自我在人格发展中有作用,从而在美国形成自我心理学。但弗洛伊德的自我缺乏目标和目的,本我代表生物学的遗传力量,自我代表个人学习经验,人的发展受本我的快乐原则的调节和支配,自我是无能为力的。而艾里克森则与弗洛伊德不同,他认为自我在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至少不亚于本我。他认为,本我代表人的先天盲目的冲动,只能使人变成动物,自我是个人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是要克服本我、控制性欲方向的。超我是个人经验以及对它有影响的观点态度,协助自我控制本我。由此可见,艾里克森十分强调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

艾里克森进而强调发展中的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不但有生物因素,而且有心理社会因素,它们是统一体,但重点是社会文化因素。因此,他认为必须考虑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即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2) 艾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

人格的发展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辩证的、相互影响的。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转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

(3)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人格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发展任务,都有一个核心的冲突或矛盾。人在这时趋向积极或消极的矛盾中实现平衡,如果人在各阶段能解决矛盾,向积极品质发展,就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就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就能顺利转向下一阶段,能适当地对付下一阶段将要遇到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实现健康成熟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品质,发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削弱自我力量,阻止个人适应环境,为后一阶段制造麻烦,出现病态或不健全的人格。

另外,如果前一阶段解决得好,就会有助于后一阶段的积极解决;某一阶段如果没有解决好,后面阶段还有机会解决。

(4) 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及时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乳儿、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从与母亲、看护人的交往中,感受到母亲和看护人的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体验到了身体的康宁,感受到了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儿方式有缺陷,乳儿、婴儿便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怀疑。艾里克森认为及时阶段非常重要,获得信任感是以后各阶段,特别是青年期同一性的发展基础。

第二阶段,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2~4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这时儿童想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和看管他的人承认并允许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童就觉得自己有一种自控的能力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就会出现一种自主感;反之,如果大人不耐烦或过分溺爱而干预孩子能做的事,或对儿童意外出现的事情采取粗暴的态度,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4~7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这时儿童能进行各种活动,言语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独立性开始形成,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也不限于模仿,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用幼稚的好奇心探求未知事物,于是就产生了主动感。如果儿童有更多机会向外扩展以达目的,而且父母又支持,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地予以解答,不嘲笑,不禁止,那么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否则就会出现内疚感。游戏活动对主动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时儿童进入小学,能够掌握文字工具,从而有掌握大量知识技能的可能。同时,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社会,他们的依赖重心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和社会儿童组织机构。他们勤奋学习以求学业上取得成绩,但在追求成功的努力中又渗有害怕性的情绪,他们逐渐离开游戏和幻想,注重现实的实践。如果当孩子努力学习,做一些事时,得到成人的支持,勤奋感就会加强;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这时期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这时儿童进入青春期,发展了对周围世界新的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有了新发现的综合能力,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把过去各阶段形成的种种自我形象加以整合,形成新的自我。认识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处于什么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成为理想的人,就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感,得到自我同一性;不然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艾里克森对此阶段十分重视,认为它可以补偿前阶段的不足,对以后的人格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这个阶段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他们能对社会负有义务,并在社会活动和性生活中相互分担苦乐、相互关怀,从而不失掉自我。在拥有美满的婚姻、纯真的友谊和合作伙伴的基础上获得亲密感。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建立一种友爱的关系,就会产生孤独感。另外由于寻找配偶包括偶然因素,也可能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感。

第七阶段,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是成家立业阶段。繁殖感主要是指关切和指导下一代,有些人从未做过父母,但在献身的工作中深切地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体现着一种自我兴趣的扩张,从而丰富了在情绪上成熟的人格;反之,就会因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感。

第八阶段,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期):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期男女成人对自己的一生获得了较充分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一种完善感。这一阶段包括一种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延伸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外,与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若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会厌恶人生,对此失望。

(三)简评

首先,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作用。这些观点无疑是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大进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其次,艾里克森在提出每一阶段任务的同时,把解决任务看作是两极分化的斗争过程,通过斗争解决矛盾,依次向下一阶段发展,具有一定的辩证观点。另外,艾里克森所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说,给人们一个新的启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并不是发展不发展,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每一阶段发展的好坏,虽然会影响下一阶段发展的内容,但不能影响下一阶段的出现,这种二维发展观是值得称道的。

再次,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人格是不断发展的,发展中有阶段性,每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都为下一阶段任务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都受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影响,这种对人格发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