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宋词品人生系列”丛书之一,以词传的角度评述、解读一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与人生。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民族英雄。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在其气吞山河的作品中追寻其人生轨迹,表现出他的铁血豪情。此外,辛弃疾词作题材较宽,使得本书有了更多视角,使读者有更多的感悟。
书中,将枯燥无味的“作者生平”“词作赏析”等传统内容,化成生动的故事,以优美的细节描述,使每位读者都能体会到词作之美,词人之风范。
及时章 千古兴亡多少事
少年不识愁滋味
挥羽扇,整纶巾
谁劝杯中绿
蝴蝶不传千里梦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目断秋霄落雁
铸就而今相思错
看试手,补天裂
功名本是,真儒事
江头未是风波恶
旌旗未卷头先白
气吞万里如虎
更能消几番风雨及时章 千古兴亡多少事
少年不识愁滋味
挥羽扇,整纶巾
谁劝杯中绿
蝴蝶不传千里梦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目断秋霄落雁
铸就而今相思错
看试手,补天裂
功名本是,真儒事
江头未是风波恶
旌旗未卷头先白
气吞万里如虎
更能消几番风雨
白马素车东去
听群蛙鼓吹荒池
一编书是帝王师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醉里挑灯看剑
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相思字,空盈幅
莫嫌白发不思量
明月别枝惊鹊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
孤舟浪起,梦携西子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谁共我,醉明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
不恨古人吾不见
朱丝弦断知音少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更梅花,万里雪深时,需相忆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弟兄
青山欲共高人语
少年不识愁滋味
很多人年少时,未经苦难,不懂悲凉,却偏偏最爱说愁。或许是源自无处安放的青春,抑制不住的荷尔蒙,或是急功近利的期盼。明明是不谙世事的一张白纸,却仿佛生怕别人说自己浅薄,急着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为赋新词强说愁”。
进入了人生的秋冬季节,最爱的却是回忆,回想山花烂漫之时,少年脸上的纯净。如果一夜之间回到了生命的起点,理想的车轮刚刚吱吱呀呀地运转起来,那该多好。
写下《丑奴儿》时,稼轩已步入中年,退隐在江西上饶。他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一日兴起,遂在山石壁上留下了文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词向来喜欢用典,肚子里没有几两墨水便无法全然参透,但这首却例外,写得一气呵成、明白如白话,妇孺皆可读懂。
此时的辛弃疾已从官场退隐,半生饱经辛酸,胸中郁郁寡欢,无法排解。回望血气方刚的少年时代,不免有感而发。细细体味,字里行间浸透了愁绪,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山东济南,当时是金人的统治区。北宋灭亡后,他的爷爷辛赞做过金朝的南京知府,但身在金营,心中却眷念着祖国山河。他教导孙子辛弃疾阅尽汉室书籍,让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
于是,爷爷的期待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辛弃疾的心底,慢慢生根发芽,延续一生。如此的身份背景和成长环境决定了辛弃疾心底的那份沉重,从小就有了肩上的担子。或许对于同龄的其他少年来说,最期盼的事情是考取功名,但小辛弃疾知道,那不是他的追求。
今日中国的少年男女,心境大多仍与古人类似,寒窗苦读十几载,只为金榜题名时。开始,还是千军万马挤一座独木桥,后来,独木桥变成了宽阔的“高架桥”,只要有行动能力,或是交得起“过桥费”的人,都可以大摇大摆通过。于是,能过桥的人越来越多,这追求也变得虚妄起来,只好拼一拼耐力和财力,再挤下一座“桥”。
辛弃疾也考过金朝的科举,但名落孙山。据说,这并非是因为他水平不够,而是他根本就是考着玩的,压根不想为金人效力。也有记载说,他参加考试是为了进京刺探情报,与他同路的,是党怀英。只是,党怀英高中了状元,于是忘记了驱逐胡虏、统一中原的心愿,为名利所牵绊。辛弃疾则坚守了理想,并为之奋斗和惆怅了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