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济吉特·白莹著的《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 》从家族史的角度,陈述成吉思汗的祖先、他本人及 其子孙一支脉的历史,展示了影响蒙古历史乃至世界 历史发展的家族即"黄金家族"的兴起、辉煌、衰败 ,销声匿迹于茫茫人海的八百余年历史过程。这 是一部独特的家史,又与蒙古族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紧 密相连,书中民国之前的全部材料都出自史料、专著 或作者的研究成果。本书具有历史性、文学性、社会 性、独特性、代表性以及可读性。
《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所记载的只是出自孛儿只斤(或"博尔济吉特")家族史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家史中的一个支脉史。 当博尔济吉特家族出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时,她创建了一个生气勃勃的部落——乞颜部。这个部落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历史人物——铁木真,即成吉思汗。他的身上有着无比巨大的凝聚力,以至于把众多的部落凝聚在一起,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就是这个民族,使人类社会进入13世纪后,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大动荡和大组合——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人类有史以来连续领土面积的国家——大蒙古国。具体说,这个家族的文字记载历史只有八百余年。在此以前的家史,都是通过口述代代相传。另外,这个家族从小到大、从繁荣到衰落,又经改朝换代和迁徙欧亚各地,历经沧桑,融入于世界各地——致使八百年后的今天,没有给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家族史。 经过数年的史料搜集,以及在家族口头流传的故事中,笔者博尔济吉特·白莹整理出属于笔者一脉的家史,并把它记录在此。
博尔济吉特·白莹,男,蒙古族,成吉思汗后裔,历史学博士,1947年生于北京。属于北京的"老三届",曾经在山西插队。出国前在国家交通部机关工作。定居澳大利亚后曾任堪培拉《首都华文报》、中文《澳洲时报》、中文《堪京文苑》主编,在中国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澳大利亚的《澳洲日报》、《澳洲新报》、《星岛日报》、《大洋报》、《新海潮报》发表过多篇文章。
及时部分:成吉思汗的源
第1代:起源和史书记载的始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阑勒
第2代:巴塔赤·罕
第3代:塔马察
第4代:长子豁里察儿·篾儿干
第5代:阿兀站·孛罗温
第6代:撒里·合察兀
第7代:也客你敦
第8代:挦锁赤
第9代:合儿出
第10代:孛儿只斤歹·篾儿干+妻:忙豁勒真·豁阿
第11代:脱罗·豁勒真
第12代:次子朵奔·篾儿干+阿兰·豁阿
第13代:三子(或五子)孛端察儿
第14代:长子合必赤
第15代:独子篾年·土敦+妻莫孥伦
第16代:长子合赤·曲鲁克+那莫仑
第17代:海都,蒙古部可汗
第18代:长子伯升豁儿·多黑申
第19代:独子屯必乃可汗
第20代:长子哈不勒可汗(《史集》说他是第六子)
第21代:次子把儿坛
第22代:三子也速该(元烈祖,1125一1171)+诃额仑
第二部分:博尔济吉特家族的辉煌
——成吉思汗的业绩——真正的世界史从这里开始
第23代:铁木真成吉思汗或元太祖(1162—1227)+孛儿帖
第24代:成吉思汗二世,四子,拖雷景襄皇帝,睿宗(1192—1232)+唆鲁禾·帖尼(克烈氏)
第25代:成吉思汗三世,四子,忽必烈元世祖或薛禅汗(1215—1294)+察必(弘吉刺氏)
第26代:成吉思汗四世,长子,真金裕宗(1242—1285)+阔阔真(弘吉剌氏)
第27代:成吉思汗五世,次子,答喇嘛八刺顺宗(1264—1292)+兴圣皇太后(弘吉剌氏)
第28代:成吉思汗六世,嫡长子,海山武宗或曲律汗(1281一1311)+仁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第29代:成吉思汗七世,长子,和世□明宗(1300—1329)+迈来迪(罕禄鲁氏)
第三部分:博尔济吉特家族的衰败
——历史的悲剧从这里开始上演
第30代:成吉思汗八世,长子,妥懂帖木儿惠宗(顺帝、乌哈笃汗或
乌哈噶图汗)(1320-一1370)+完者忽都,奇氏(高丽人)
第31代:成吉思汗九世,长子,爱猷·识理达腊昭宗(必里克图汗)(1338—1378)
第32代:成吉思汗十世,脱古思帖木儿(买的里八刺)乌斯哈勒汗(1362——1399)
第33代:成吉思汗十一世,额勒伯克·尼古勒·苏克齐
第34代:成吉思汗十二世,哈尔古察克·都楞·帖木儿·洪
第35代:成吉思汗十三世,阿寨亲王
第36代:成吉思汗十四世,阿噶巴尔济(1417—1453)亲王、可汗
第37代:成吉思汗十五世,哈尔古楚克太子
第38代:成吉思汗十六世,伯颜蒙克(1453—1478)亲王(一度为可汗)
第39代:成吉思汗十七世(即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蒙克达延汗
(1474一1517)+满都海·彻臣·赛音(土默特)
第40代:成吉思汗十八世(16世孙),阿尔楚·博罗特
第41代:成吉思汗十九世(17世孙),虎刺哈赤·诺颜
第42代:成吉思汗二十世(18世孙),乌巴什·委正·诺颜
第43代:成吉思汗二十一世(19世孙),四子脱弟·都刺勒·诺颜
第四部分:从主宰到从属
——博尔济吉特家族历史地位的转变
第44弋:成吉思汗二十二世(20世孙),长子,色本贝勒
第45代:成吉思汗第二十三世(21世孙),北京及时代人,昂罕,镇边将军
第46代:成吉思汗第二十四世(22世孙),北京第二代人,脾禄,步军协尉,
诰封武翼大夫妻乌郎汉氏,诰封恭人(未在史料中发现他们的事迹)
第47代:成吉思汗第二十五世(23世孙),北京第三代人,阿颜泰,资政大夫
第48代:成吉思汗第二十六世(24世孙),北京第四代人,长子,舒明阿,振威将军
第49代:成吉思汗第二十七世(25世孙),北京第五代人,观福,振威将军
第50代:成吉思汗第二十八世(26世孙),北京第六代人,托浑布(1799—1843)
第5l代:成吉思汗第二十九世(27世孙),北京第七代人,金铠或金鉴(这样记
录这代祖先的原因是此家族的家谱在中国""中被烧)
第52代:成吉思汗第三十世(28世孙),北京第八代人,宝杰或宝棻(这样记
录这代祖先的原因是此家族的家谱在中国""中被烧)
第五部分:销声匿迹、融入凡人世界的过程
第53代:成吉思汗第三十一世(29世孙),北京第九代人,祥湛
第54代:成吉思汗第三十二世(30世孙),北京第十代人,熙瑞
第55代:成吉思汗第三十三世(31世孙),北京第十一代人,白耀堃+朱俊荣
第56代:成吉思汗第三十四世(32世孙),北京第十二代人,白莹(笔者)
第57代:成吉思汗第三十五世(33世孙),北京第十三代人,白皛
附:博尔济吉特家族世系图(书中涉及的一脉)
主要参考书目
第12代:次子朵奔·篾儿干+阿兰·豁阿24小时,朵奔·篾儿干骑着马在脱豁察·温都儿山打猎,遇到几个森林兀良哈部落的人,他们猎到了一头鹿,正准备烧烤。朵奔上前讨肉吃。朵奔的贵族气质、强悍的体魄与披挂的弓箭和刀叉令人感到他是这一带的英雄,令人愿意结交。兀良哈野外好客的性格令这些人将鹿头、鹿皮和胸部肉留下,其余部分送给了朵奔·篾儿干。
朵奔·篾儿干用马驮着得到的鹿肉往家里走。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骨瘦如柴、衣着破烂不堪、显然被饥饿与贫穷缠身的人,还带着一个孩子。朵奔·篾儿干问:"你是什么人?"这个人回答:"我来自马阿里黑,姓伯牙兀歹。我现在贫困潦倒,饥肠响如鼓,如果你肯分给我点儿鹿肉,我就把我的儿子送给你做奴隶。"朵奔·篾儿干将一只鹿的后腿送给了这个穷人。这个穷人就将他的儿子送给了朵奔·篾儿干。
朵奔·篾儿干将这个男孩儿带回家去做使唤人(家奴)。
朵奔·篾儿干和阿兰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别勒古·讷台,老二不古·讷台。
不久,朵奔·篾儿干病故了。
传说,朵奔·篾儿干去世以后,24小时夜里,满天星斗的天空出现一束耀眼的亮光,穿过蒙古包的天窗,射到熟睡在床上的阿兰腰部。这时阿兰正在酣睡,她梦见一个金光护体的红发、蓝眼神人走近自己的身边。她被惊醒了,因此而怀孕。不久,(《元史》记载)她生下一个儿子,相貌奇异,有着一对水灵灵的蓝色大眼睛,母亲给他起名叫"孛儿只斤·孛端察儿"。
"孛儿只斤"(或"博尔济吉特")在突厥语的意思就是长着蓝眼睛的人。
以此,孛端察儿和他的后代就以"孛儿只斤"(或"博尔济吉特")为姓。
家族和部落的人们对阿兰的忠贞坚信不疑,深信孛端察儿是神的儿子。
孛端察儿从小沉默寡言,家里人认为他痴。阿兰不以为然。她告诉众人:"我这儿子并非痴,其后世子孙必有大贵之人。"有的史书记载,阿兰感神光后生了三个儿子:老三不忽·合塔吉、老四不合秃·撒勒只和老五孛端察儿。下面就按她生了三胞胎记述。
然而,长子和次子长大以后,给阿兰提出的一个难题就是三个弟弟的出生问题。
五个孩子长大以后,老大别勒古和老二不古背着母亲私下议论:"父亲去世后,我们的母亲无房亲兄弟(指丈夫的兄弟),又无丈夫,生了这三个儿子,家中只有男人——家奴马阿里黑·伯牙兀歹,莫不是他生的吗?"阿兰听到这种责难,心里很难过,准备找机会向他们解释。在春光明媚的24小时,阿兰煮了一盆香喷喷的腊羊肉,把五个孩子叫到面前,坐下准备吃饭。饭前,阿兰首先让他们每人分别折一支箭,五个孩子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接着她把五支箭捆在一起,依次让孩子们去折。结果,五个孩子没有一个能把捆在一起的五支箭折断。于是阿兰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就像一支独箭,很容易被人折断。五个人合在一起,无人能敌。"她把三个儿子出生的缘故告诉孩子们,并说:"这三个孩子是神的儿子,与众不同。你们不要把他们当作普通的人妄加评论,尤其是你们的弟弟——孛端察儿和他的子孙将来要成为帝王,你们应该齐心合力完成帝业。"孩子们因此打消了对母亲的疑虑。
不久,阿兰也去世了。
阿兰感光而生的三个儿子及其后代,被人们称为"尼伦"蒙古人,在蒙古人中备受尊重。
第13代:三子(或五子)孛端察儿阿兰去世以后,老大别勒古和老二不古提出分家,不忽、不合秃和孛端察儿没有提出异议。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认为五弟孛端察儿天生愚拙,不把他当自己的弟弟看待,一起分掉了父母留下的所有财产和马群,给孛端察儿只留下他平日骑的一匹骨瘦如柴的青白马。
孛端察儿并非愚钝,而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很有主见的人。他看到哥哥们如此的对待自己,并没和他们争执,也不想赖在任何一个哥哥的身边靠他们养活。他对哥哥们说:"一个人的贫贱富贵是上天安排的,家中这点财产有什么可计较的?"说罢,他愤然跨上那匹青白马,头也不回地向远方骑去,他决心以行动闯出自己的天下,即使饿死、冻死也绝不向命运低头。
孛端察儿沿着斡难河走了下去。路上,他看到一只雏鹰正在捕食黑野鸡,便用青白马的尾毛做成套子,套住雏鹰。他把雏鹰带在身边,准备把它养大。他走到统格利溪边,搭起一个草棚子住了下来。
孛端察儿每天到草原和山林中去打猎;有时候打不到鸟兽,就去拾那些被狼咬死、吃剩下的动物残肉,并用其中的一部分喂养他的雏鹰。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