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增订本)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是一部以列传形式书写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史。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韦君宜、绿原、舒芜、林辰、蒋路、严文井、秦兆阳、孟超、楼适夷、陈迩冬、巴人、汝龙、张友鸾、王仰晨……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嵌入了风云激荡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刚直,狂狷,率真,勇毅,坚韧,倔强,旷达,谦和,笃实,执著……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当作者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生画面,以热烈、激愤和悲悯的情感,力图揭示历史的同一性时,则显示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人格的力量、悲剧的力量,更是情感和理性的力量。
王培元,籍贯山东日照,1955年生于青岛。1984 年底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编辑室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等学术职务。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史研究,出版《延安鲁艺风云录》、《走出象牙塔》、《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荒野上的蔷薇》、《曼陀罗小集》等。
缘 起
彳亍在空荡荡的楼道之中,独坐于北窗下静悄悄的办公室里,有时似乎觉得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孟超、林辰、韦君宜、严文井、秦兆阳、蒋路等前辈的魂灵,就在166号这座幽深宁静的大楼里逡巡、游走。他们在看着你,眼神里流露出信任、希望、鼓励和期许。
冯雪峰:一只独栖的受伤的豹子
冯雪峰有鲁迅说的"浙东人的老脾气"与"硬气",性格倔强执拗、赤诚率真、偏激冲动、焦躁易怒。1937年7月,他与赴南京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博古一见面,就吵翻了……当厄运降临的时候,他就像一只受伤的豹子,悄悄地躲进密林深处,默默地舔舐着伤口里流出的鲜血,孤独地承受着、忍耐着苦痛和哀伤。即使在那艰厄窘迫的岁月里,冯雪峰仍保持着特立独行的个性,保持着精神的高洁和灵魂的尊严。
聂绀弩:"我将狂笑我将哭"
惊世骇俗的聂绀弩,以及由聂绀弩这种人物造成的独特的精神氛围、人文环境,或许是那时人文社具魅力的所在。在我看来,他的率真,他的狂狷,他的豪放,他的愤世嫉俗,他的傲视群伦、鄙夷一切,他的才华绝代、出类拔萃,他的时而"金刚怒目",时而"菩萨低眉",是"人文"人物中一道已经远去、恐怕再也不会重现的绚烂而别致的风景。
林辰:恂恂儒者
他不但参与了十卷本和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而且是其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他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和时光,都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了关系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建设百年大计的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事业。每次逐条讨论《鲁迅全集》的注释文字时,只有得到林先生的首肯,主持人才宣布进入下一条。谁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去向林先生请教,马上就会迎刃而解。
蒋路:编辑行的圣徒
蒋路先生最突出、最典型地体现了"人文之魂",堪称编辑行的圣徒——他身上有一种内在的非凡的宗教精神,有一种献身于一项神圣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气质。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牛汉:"汗血诗人"
在遭遇了战乱、流亡、饥饿、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宰牛的劳改岁月之后,在遭受了苦难的击打之后,牛汉其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然而,他的心依然年轻,血依然燥热,骨头依然坚硬,生命力依然强悍、蛮野、饱满。
舒芜:"碧空楼"中有"天问"
新起较大的文字狱,舒芜就深陷其中。如今,那些噩梦般的往事,那些恩怨情仇,随着岁月的流逝,似乎如烟尘一般渐渐地消散,并终将湮没于历史的深渊。他的书房,先叫"天问楼",后称"碧空楼"。他的一本文集,书名是《我思,谁在?》,书前题记云:"我思了,我在么?在的是我还是别人?"这是否透露出了舒芜的心灵的消息?
韦君宜:折翅的歌唱
韦君宜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一位罕见的认真、执著、纯粹、坚贞、勇毅的知识女性。由于这种品性,她坚定地献身理想,热烈地拥抱信仰,奋不顾身地投入革命;一朝幻灭,便格外痛楚;醒觉之后,又分外决绝。她的《思痛录》,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一块标志性的界碑、一个不可代替的文化标本。
秦兆阳:何直文章惊海内
他是把编辑工作,把主持《人民文学》和《当代》杂志的工作,当做一项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事业,来对待、来追求的。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他那代人的共同点。他一生的荣辱、悲喜与沉浮,简直折射着一部波诡云谲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个文学时代,一个"果戈理到中国也要苦闷的时代",随着秦兆阳的辞世,也许永远地消逝了。
严文井:"一切都终归于没有"
有一次他大声说:"我算有思想吗?我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吗?没有,我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睿智的人,才敢于这样自嘲,敢于这样反思。而在严文井的自嘲和反思中,似乎还可以品咂出一丝苦味。他似乎心智澄明,似乎大彻大悟,但又似乎依旧惶惑。他的自嘲与反思里,就有这惶惑在。
绿原:诗之花在炼狱里怒放
绿原以刚毅的理性和坚强的意志,穿透、超越和战胜了生存的残酷与现实的荒谬,他的意志力量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苦难淬炼了绿原的诗,锻打了绿原的诗,成就了绿原的诗,却无情地彻底毁灭了他的同志和友人——被称为"未完成的天才"的路翎。
孟超:"悲歌一曲李慧娘"
天真而又乐观的孟超,内心充满了激情的孟超,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杂文的孟超,怎么就突然写起了昆曲呢?然而,谁能料到,怀着一腔豪迈、壮烈的激情,"试泼丹青涂鬼雄"的孟超,最终竟因这出"鬼戏"含冤而死呢?却原来,制造这个冤案的元凶,恰恰就是他的同学、同乡甚至还是亲戚,那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康生。
楼适夷: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晚年,楼适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脑子这个器官,是专司发号施令的,要管住自己的脑子,谈何容易。"他终于明白,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是何等的重要!
巴人:"在我梦底一角上组起花圈……"
1970年3月,曾被誉为"活鲁迅"的巴人,被遣送回故乡奉化大堰村。年底,开始神志不清。第二年,精神失常。冬天不穿衣服,蓬头跣足,在旷野里狂奔。两年后,口鼻耳流血不止而死。
他走进"无物之阵"
面对作协衮衮诸公的毫无情面的批斗,冯雪峰如同走入了"无物之阵"(鲁迅语)。孤立无助,百口莫辩,连为自己"辩诬"的权利亦被剥夺;对于横加在自己头上的种种谣诼、攻讦和诋毁,只能被迫地、屈辱地接受下来。最终以罗织锻炼的莫须有罪名,戴上了一顶"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荆冠。此后他的命运,也便铸定了。他步入了近二十年隐忍苟活的漫长苦难人生,直至1976年1月30日饮恨辞世。
聂绀弩的"独立王国"
对所谓"独立王国"之罪名,他终于不得不违心承认。他越写检查和交待,"越觉得自己像个由国民党或简直由特务机关派来的","越写越恐怖",写来写去,甚至产生了一种"大虚无"、"大恐怖"。
无限夕阳楼主人陈迩冬
陈迩冬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大家,又是倜傥不羁、文采风流的人物。他一生,室名先后有好几个。早年在桂林,叫过"冬眠楼"。五六十年代进京后,室名是"十步廊",后来又有"它山室"。不过,我喜欢的,则是他晚年的题署——"无限夕阳楼",意境恢廓深幽,有无限的韵致,让人生出联翩不尽的情思。
我所接触的舒芜先生
即使在衰弱不堪的病中,依然手不释卷,还在思考、谈说周氏兄弟。——这就是在生命的日子,舒芜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
初冬怀王仰晨先生
在这个北京的冷寂的冬晚,想起这些已经逝去但却难以忘怀的往事,领受过他的教益和恩惠的我,就又不可遏止地怀念起这个具有坚定信念和鲜明是非感,表面看起来很平和,但实际上内心燃烧着热烈爱憎的、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头儿来。
杰出的翻译家汝龙
汝龙搞翻译五十年,译契诃夫四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具有一股"横下一条心,默默干下去"的劲头和韧性。巴金说,汝龙"让中国读者懂得了热爱那位反对庸俗的俄罗斯作家。他为翻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下半生,奉献了一切,甚至自己的健康,他配得上翻译家这个称号"。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缘起
166号,指的是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这是一幢五层的办公楼,位于北四至朝阳门的朝内大街中段南侧,坐落在这条大街与南小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
195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从东四头条胡同4号文化部东院,迁入此址,时至今日,一直是这个闻名遐迩的国家文学专业出版社的办公之地。
看上去,这幢灰色的楼已经很陈旧,是一座"庄重却又有些寒伧的老房子"。但是,许多到过这儿的诗人、小说家、学者、翻译家,以及在这儿工作过的编辑家,却对她怀着一种感念不已的深情和无限的眷恋。
时隔多年之后,有的小说家仍清楚地记得,及时次走进人文社这栋旧楼时所产生的那种"敦厚、结实、历尽沧桑的感觉";有的给人文社编过书的学者,动情地说,166号那条街的树荫,社里的气氛,那些帮助他的编辑朋友,"真是有些让我梦绕魂牵的";还有的作家,把人文社视为他早就遥望着的一座真正的"文学的大山",是"我的遥远的文学的母亲";还有一位作者曾写道:如果有人问,在你因写作而到处漂泊过的一些地方当中,哪儿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我一定会说:"是北京朝内大街166号大院。"
久而久之,朝内大街166号,竟成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代码"、"符号",常常以此来指代有"皇家出版社"之称的人文社。
在文学界很多人看来,位于166号的人文社,决不是一家普通的文学出版社。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是"神圣的出版机构","是神圣之地,是可望不可即的文学殿堂"。他们把她称做"中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说人文社出版了他的及时部书,等于"认证了我从事文学事业的资格","像是给了我一张毕业文凭"。一位老作家认为,在中国文学领域,人文社"已塑成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文学的真正慈母","文学圣徒","勤勤恳恳的文学事业的天使",则是作家们献给韦君宜等人文社的领导和编辑的美好颂辞。
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恐怕还没有第二家文学出版社,获得过如此热烈、真挚、深情而又崇高的赞美、褒奖和敬意吧?
幸运的是,笔者居然于1984年底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人文社,到现代文学编辑室,作了一名编辑。
然而,当时,并没有意识和体认到这份工作的价值、重要性和神圣意义,只是把它看做一个谋生的饭碗,一份平平常常的职业,一个迈出校门之后不得不首先驻留的人生驿站。如今提起来仍汗颜不已,那会儿,甚至不知深浅地有那么一点点抱屈。
就那么混了若干时日以后,才慢慢地了解到:几十年来,人文社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学事业做出了多么巨大而无法替代的贡献,走过了何等辉煌壮丽而又曲折坎坷的历程;也才渐渐地知道:曾经有一大批的作家、学者、翻译家、编辑家、装帧设计家、出版家,在这里从事着既无名又无利的编辑出版工作,为读者贡献了大量的不可或缺的"信得过的精神产品"(借用绿原先生语,并增加"精神"二字),他们呕心沥血,甘为"人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汗水,乃至青春和生命。
恰如一位小说家所说,"这个出版社的领导成员大都是我所崇拜的对中国文坛有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如冯雪峰、楼适夷、王任叔、严文井、韦君宜等,"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没有哪家出版社有过这么多的文化人在为出版事业服务,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服务。至于她所出版的名著和培育的作家,当然更不用说了";而且在那时,"有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衡量一个青年作者成就的重要标志"。
只是到了后来,也只有到了后来,在了解、知道了上述一切之后;在深味了编辑工作的甘苦和乐趣之后;在结识了牛汉、林辰、蒋路、舒芜、严文井诸位先生之后;在继朱正先生,担任了《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2至6卷的责任编辑,和张小鼎先生合作,并得到此书终审王仰晨先生耳提面命的指教之后;在编辑舒芜先生的学术专著《周作人的是非功过》的过程中,愈来愈体悟到编辑工作的个中三昧之后;在与我的同事、主管领导高贤均(也是我的朋友和兄长,如今他已长眠于地下)共同策划、编辑了在学术界还算是有一点反响的"猫头鹰学术文丛"、"猫头鹰学术译丛"之后;在编辑了读者欢迎、专家称许的图书之后……才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人文社这潭水有多深,也渐渐地对编辑出版工作产生了兴趣和热爱,并愿意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志业"。
近两年,每逢节假日,时常到社里来读书、写作,或者看稿子、会朋友。我喜欢办公室里安谧沉静、没有干扰的气氛和环境。
在一二楼之间楼梯拐弯处,墙上的玻璃窗里,张贴着很多中外伟大文学家的肖像,还有一行大字:"每天,我们面对他们的目光……"
当凝视着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鲁迅、但丁、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雨果、歌德、惠特曼等人的时候,胸中便有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激流,鼓荡盘旋起来。
彳亍在空荡荡的楼道之中,独坐于北窗下静悄悄的办公室里,有时似乎觉得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张友鸾、郑效洵、王任叔、孟超、林辰、韦君宜、陈迩冬、秦兆阳、蒋路等前辈的魂灵,就在166号这座幽深宁静的大楼里逡巡、游走。
他们在看着你,眼神里流露出信任、希望、鼓励和期许。
这时,往往会找出他们的书,翻开,边读边想,一任思绪飞扬,犹如莽原上的野马,仿佛在与前辈的魂灵,进行着自由的交谈……
从这篇"缘起"开始的一组文字,或许可以看做是一个正在从事文学编辑出版工作的后生晚辈,与冯雪峰、聂绀弩等先生前辈们所进行的心灵对话、精神交流的零星碎片。
2005年5月10日于166号北窗下
悲剧的力量最有感染力
这是一本被人遗忘的书,今年1月份出版后,很少有媒体去关注它。原因是书名起的不太好,叫《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让人以为只讲人文社那点事。我觉得,现在这个书名应该做副标题比较合适。实际上,这是一本好书。
王培元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很博学的编辑,经他手编辑过很多好书,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那本《往事并不如烟》。他1984年如今人文社,一直在现代文学编辑室。所以来说,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还是颇有些功底的。起码,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中国现代文学涵养是不低的。
人文社无疑是中国文学出版重镇,是很多中国作家成名的"通行证"。从及时任社长冯雪峰开始,这里,也就是朝内大街166号,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汇聚之地,很多中国著名的文人,如冯雪峰、聂绀弩、巴人、孟超、牛汉、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绿原、林辰、秦兆阳、蒋路等,个个响。书里的前辈,指的就是他们。
书写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显然是很沉重的。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胡风事件"、"反右"和"",这段沉痛的历史显然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深刻的印记。王培元在书中,主要写的也是他们那一段命运史。 悲剧的力量最有感染力
这是一本被人遗忘的书,今年1月份出版后,很少有媒体去关注它。原因是书名起的不太好,叫《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让人以为只讲人文社那点事。我觉得,现在这个书名应该做副标题比较合适。实际上,这是一本好书。
王培元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很博学的编辑,经他手编辑过很多好书,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那本《往事并不如烟》。他1984年如今人文社,一直在现代文学编辑室。所以来说,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还是颇有些功底的。起码,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中国现代文学涵养是不低的。
人文社无疑是中国文学出版重镇,是很多中国作家成名的"通行证"。从及时任社长冯雪峰开始,这里,也就是朝内大街166号,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汇聚之地,很多中国著名的文人,如冯雪峰、聂绀弩、巴人、孟超、牛汉、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绿原、林辰、秦兆阳、蒋路等,个个响。书里的前辈,指的就是他们。
书写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显然是很沉重的。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胡风事件"、"反右"和"",这段沉痛的历史显然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深刻的印记。王培元在书中,主要写的也是他们那一段命运史。
无疑,"胡风事件"是对他们影响的,因为在那股风波中,他们无一例外都被牵扯进来,都经历过生死抗争,都经历过心灵和身体的摧残。评判历史,讲述是好的方式。只需要真实地讲述出来,一切就自明。
其中,关于聂绀弩、严文井和绿原这三篇我认为是写的好的,把他们的性格表现得很是到位,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
聂绀弩是位很有性格的老顽童,他的古体诗是我认为现代诗人中写的好的,很有魏晋文人之风度,他的古代文学功底非常深厚,执掌人文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出版了大量古典文学经典著作。他围棋水平很差,但却极度痴迷,是人就拉来和自己下,导致很多人对和他下棋叫苦不迭。他很狷介,对谁都不鸟,冯雪峰亲自去请他来人文社,他都很不给面子。和他在一起,他的老朋友楼适夷总是吃亏,但又只能无奈地说:他是聂绀弩,你又能怎么办呢?
严文井的品格,我之前读过一篇韩少功的文章,刻画的最是深刻。书中收录了一幅《严文井自剖图》,很是符合他对自己的认识。一个有如此优美笔法的人,随便一个小故事都能感动人的人,很有童心,有睿智而有深意的人,被残酷的现实摧残的面目扭曲,这幅图让人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无声呐喊。
绿原和路翎的友谊故事,是这篇中最感动我的部分。他们是那么要好的朋友,却因为那场风波一别就是二十几年,其中有一次,他们被一起关在安福胡同,靠彼此扣墙来交流。路翎的命运更是悲惨,从1955年胡风事件开始,到1975年被释放,这20年的无情摧残把他的精神都催辉了,一个天才小说家毁灭了。直到1994年他去世,这自由的19年对他来讲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绿原看着老朋友这个样子,简直辛酸到极点,欲哭无泪。
他们的命运是悲哀的,他们的故事沉痛而感人。中国那一代知识分子几乎都经历着这样的沉痛。历史不可复制,也不可能被磨去,记住那段历史,是对他们的命运的同情,也是对他们和命运抗争的敬重,这是一种悲剧的力量在感染我们。这本书带我回顾了那段往事,真实而理性地讲述了那段历史,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被忽视了。
不同于历史的分析性话语,作者是热情的,激愤的,悲悯的,言语间有一种情感的浸润;当人物的命运出现戏剧性转折时,书中往往出现大段奔突而来的抒情性独白,诚挚感人。
——林贤治
朝内166号见证的风云激荡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