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千古风流人物诗词传古诗鉴赏全套8册图书
人气:95

千古风流人物诗词传古诗鉴赏全套8册

  • 所属分类:图书 >工具书>文学鉴赏辞典  
  • 作者:[谭慧]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6908716
  •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作者简介

谭慧,内敛安静,清冷淡泊。擅弹钢琴拉小提琴,喜爱古典诗词。喜用素素浅浅的文字,在浮世聊以自娱,慰藉流年。

目录

目录 卷一◎东邻少女乐悠游

闺中烂漫,豆蔻年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002

惜花伤春,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007

恋心上秋,乐不知愁 浣溪沙(湖上风来波浩渺)/?011

年少才显,文墨生香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014

春光涤荡,暖阁生烟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019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深闺寂寂,借酒消忧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023

卷二◎和羞连理并双枝

惊鸿一瞥,佳偶天成 点绛唇(蹴罢秋千)/?032

丽质天生,花中 庆清朝(禁幄低张)/?038

奴面花颜,教郎比看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043

伉俪情深,离人何在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048

卷三◎此情无计可消除

星桥鹊驾,别恨难穷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056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061

为伊销魂,人比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065

春到长门,重返汴京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069

卷四◎欲说还休寄幽怀

青州屏居,赌书泼茶 鹧鸪天(桂花)/?076

梅迹可扫,情深难拂 满庭芳(小阁藏春)/?082

离怀别苦,更添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083

东莱寻夫,惜别姊妹

 蝶恋花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泪湿罗衣脂粉满)/?092

武陵人远,幽怨情浓 感怀(寒窗败几无书史)/?096

卷五◎角声催断梦悲离

避难江宁,身怀家国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104

临风咏菊,遥忆东篱 多丽(小楼寒)/?109

征鸿过尽,心事难寄 念奴娇(萧条庭院)/?116

叶叶心心,故乡何处

 添字丑奴儿 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120

卷六◎吹箫人去玉楼空

思怀项羽,巾帼豪情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126

空梦长安,春似人老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130

一别永诀,比翼失伴 声声慢(寻寻觅觅)/?133

花月如旧,杞妇悲深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137

人间天上,无人堪寄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140

卷七◎物是人非事事休

颠沛流离,失尽遗珍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146

赏梅堪忧,两鬓生华 清平乐(年年雪里)/?150

病中再嫁,彩凤随鸦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155

离异系狱,坦对谤语

 摊破浣溪沙 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轻)/?160

卷八◎风住尘香花已尽

避乱金华,欲语泪流 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166

往事堪哀,对景难排 永遇乐 元宵(落日熔金)/?171

酴落尽,人事全非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174

容颜易老,聚散匆匆 殢人娇(玉瘦香浓)/?178

一代词宗,万古流芳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180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预览

莫道不销魂

她是千古及时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她是词坛婉约宗主,文词绝妙,当行本色;她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出语惊人,名噪一时;她经历过太平盛世的繁华与骄傲,见证过南渡的狼狈与落魄;她在风云变幻的宋朝书写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让千年后的人们忘情追忆,流泪叹息。

她,便是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吟咏间,那个清丽绝俗的女子,带着醉意泛舟晚归,款款而来。船上载着她青春年少的欢乐时光,载着她锋芒毕露的才情诗意,也载着她不同于一般女性终身锁于深闺的命运。

她带着让世人惊艳的微笑,邂逅了那个含蓄说着“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时满是热情与爱意的男子。

婚后,她与他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她买来一枝欲放的梅,纤纤素手握着暗香盈盈的花枝,轻嗅彤霞晓露痕。云鬓斜簪,翘首回眸,她偏要让他比比看,花颜何能比奴面?

一声笑,一生情。缱绻旖旎的情事,幽柔动人的锦瑟韶光,在温柔明媚的辞章里缓缓流淌。

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她与他被迫分离,饱尝相思之苦。她双眉微蹙,面露愁容,用心写下对他的思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枝初秋的黄花,一份痴痴的爱恋,在西风中摇曳不止。那才下眉头的相思苦,又聚在心头缠绕。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她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情到深处最动人,亦最伤人。瞬间,一切都被兵荒马乱的车轮碾压得支离破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汴京城,也踏碎了她美丽的梦。在那场历史变故中,面对国家的残破,遥想当年项羽兵败自刎,她心潮起伏,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柔弱女子的铮铮铁骨。

离散多久已经忘却,年年岁岁春色依旧,却只能听枕上三更雨声。那点滴霖霪,愁损了她飘零的心。听着悠悠箫声,弹着铮铮琴曲,仍是无法熄灭心中那一份真情。

金人铁蹄南下,金石被毁,流离南渡。没有人能从时局的掌心中遁逃,她和他亦不例外。她所有活生生的喜怒哀乐都随着他的病故被一起带走,她眼睁睁看着这段近三十年的爱情化作尘烟,消逝在梦里。

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手把一盏残酒,和着一声雁鸣,独自看那满溪岸的落花。历经颠沛流离,惆怅满怀,不知何时能休。焉何晚来独登西楼?那薄雾浓云已经凉透衣袖,空气中只有金兽香炉中的紫烟在飘荡。

花自飘零水自流。香已残,水无语。人世间,多少事成往,多少情作古。时间不停变更,岁月不断流转,她婉约清丽的辞章,飞越千年红尘,透过泪水叠成的悲凉,透过生命无尽的感伤,透过历史尘封的苦难,化成波澜,荡成涟漪,流入时光轮回的隧道,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无数次让人感动,让人迷恋。

溪亭日暮里,藕花深处,蓦然回首,她恍然还是那个倚门回首的东邻少女,娉娉袅袅,豆蔻正梢头,仿佛从不曾看过那场绿肥红瘦的凋零。

又是西风卷帘夜,再无黄花怜瘦人。

卷一 东邻少女乐悠游 闺中烂漫,豆蔻年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倘若可把人的一生对应这世间的四季,少年时光一定是新嫩柔软的春。陌上姹紫嫣红,人间春风满怀,一众少年少女的脸色也如沐浴风中的三月桃花,其色灼灼,姿态玲珑。

每一个错过少年时光的人,回首往日,脸上莫不是带着流连的神情,难忘彼时的率性纯真,想今日的你我莫不是整天为柴米油盐困顿,稍有闲暇,亦会望着窗外久违的暖阳,轻轻地在心底问询一声,“嗨,那个单纯明媚的自己去哪里了呢?”摸索这些年的成长,直到有天惊觉,竟不知自己是何时向岁月缴械投降——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这世界改变了我们?却原来,少不更事的时光,才是一辈子最温暖的过往。

——然而,懂得的人都已成长。

许多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山东章丘明水镇的一户李姓人家,一条鲜活的小生命降生了。然而,全家人没有想象中的喜逐颜开,却是个个愁眉不展,远远的石阶下,几个侍女还在嘤嘤啜泣,小心地用手绢擦拭眼泪。原来,女婴的娘亲因为难产,在婴儿降生的过程中身体过度虚耗,此时已是奄奄一息。有传言,清照的母亲王氏原是当朝宰相王拱辰的孙女。

新生命的降生如此不易,李家更视襁褓里的小女娃为掌上明珠。父亲李格非是一介文章名流,为小女取名清照二字,寓意为“被阳光所照耀着的清泉”。半年之后,清照生母王氏果然无力回天,撒手人寰。可怜尚未浸透人世的小小女婴,不足周岁便没有了娘亲的关照。女儿出生时,父亲李格非仍在郓州做官。他是进士出身,很有学问。这天,李格非升官被调任京城。想到前途未卜,且从山东赶往京城一路又需要舟车劳顿,李格非不忍女儿吃苦,便决定将她留在章丘老家,拜托给清照的祖父母代为照料。

章丘的山明亮坚韧,水却是的柔软清澈,时光在这里洒落一地缤纷,四季如画,温暖如春。

童年的小清照是十分快活的,虽然自幼失去了母亲,但祖父母对她百般疼爱,任是一点小小的磕碰也不允许的。书香门第,自古就有“贤惠”之风,沐浴在这股非凡脱俗的门族风气下,小清照从小就流露出优于常人的聪慧才情。五岁那年,按照家族惯例,祖父母特意安排了七月七日“乞巧”的仪式,这与现代人为观小儿志向所举行的“抓周”如出一辙。那日,在院子里搭起五彩的棚,房檐上高高地挂起通红的灯笼,屋子正中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满了时鲜瓜果和鲜花。对于当时的大门大户来说,“乞巧”的仪式不吝于每年的“除夕”,十分热闹红火。

到了暮色时分,大人们点了红烛,分发给几个女孩每人一枚七孔银针和彩线,让她们闭上眼睛,在心中默念心愿。红红的火苗有些亢奋地跳跃着,将女孩儿们的脸蛋衬得喜洋洋。就在这时,祖母看到小清照笑而不语,便上前询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针线活呀?”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女娃竟屏息笑答,“我想读书写字,像哥哥那样”。一语既毕,倒是惊得祖母半晌没接话,仪式进行完毕后,她将清照的话原原本本说给丈夫听。“好,好啊,我这孙女真不愧是堂堂的相门之后!”从此,清照便在祖父母的安排下,与从兄们一起读书。

李家家中藏书较多,加之清照的伯父李辟非尚未“知凤翔,麟游县事”,此时仍旧在老家勤学苦读,于是便负担起清照的学习。“左手诗书礼仪,右手针线女红”,童年的清照是勤学技艺,两不相误。

北宋元祐六年(1091),李清照长到八岁,此时父亲李格非在汴京的生活早已稳定下来,思女之心甚切,便在这年秋天返回故里将女儿接到汴京的家中。

此时正值北宋盛世,汴京的大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城邦繁盛,一派欣欣向荣,一切就如文人孟元老所形容,“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而久违的父爱,也令清照满心欢喜。

初到汴京,一切都是新鲜的。春日的24小时,清照便乘舟游历,“溪亭”“藕花”“鸥鹭”……漫山遍野的好风光,尽收眼底。归来后兴致仍未退却,挥手作下《如梦令》一词,记述当日欢畅的场景与心情,聊以自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荡舟,争渡,与几个姐妹们郊外同游。全词虽只寥寥几句,却是随心境而出,可见其功底。从小成长于书香门第,又有无数长辈倾心关爱,童年的清照是幸福的。难能可贵的是,虽长于封建社会,但父亲并不用常见的封建社会礼仪约束自己,而是给予足够的自由和宽怀。所以初到汴京的清照,不是安守本分学做世俗的女子,整日禁足闺房只管针线女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碧水清波,荷塘暮色,宛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灵动的清照被吸引,乘舟江上,沐浴着阵阵晚风,暗香浮动,整颗心儿都变得迷醉!大笑着撑几杆荡漾而去,密密麻麻的藕花簇拥在船底,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上摇摇晃晃地坠满了金子。

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四周的寂静,晚风那样柔,荷是那样香,整个人也像喝了酒似的,不饮自醉。夕阳渐沉,倦鸟归林,兴尽的人儿也该早早回家去。

可是在最得意的时候,误闯入一片藕花深处。正在寻路的关头,“扑棱棱”飞起一滩鸥鹭,于寻路的焦虑中倒送来一计惊喜,“哗啦啦”女孩们又都继续欢笑不止……

美好的一日游结束了,然而美好的回忆才刚刚开始。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读来眼前即有一幅古代少女畅快戏水玩耍的图画。无论是醉酒迷路,还是“不辨归途”,整个过程她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晚唯恐父亲责怪的担忧,从始至终都是率性纯真,且为了偶然发现“鸥鹭”的惊起而感到大快人心,如此自由放纵的生活显然是少女李清照的生活常态,而这首词显示的也正是她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这种自由的性情自然得益于父亲李格非的别样教导。与李清照同时代的袁采曾记载说:“司马温公(光)居家杂仪,令仆子非有紧急修葺,不得入门中。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铃下小童通传内外。”倘若李格非也像司马光一样,对自己的女儿管教如此严格,不许她到自家花园游玩,自然也不会有清照始终不肯“随人作计”的独立品格了。

少女清照是不谙世事的,因此,她此时的诗篇只有灵动,无谓哀愁。

这一首不足四十字的小令,将清照当日尽兴游玩的美好时光完整地雕刻下来,流传至今。这亦是清照流传最久的一首小词。美在她以寻常词语,描述了一幅芳龄少女钟情于自然风物的画卷。读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虽是表现酒兴游憩之作,却丝毫不显扭捏矫情。想必她当时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乐在其中。

而此时,这正是年方十六的她,初试墨笔。

惜花伤春,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一年,少女清照长成了一个娴静美好的女子。十六岁,正是朝气蓬勃,青春袭人。早已没有了儿时骑竹马的欢乐,却多了一份伤春悲秋的女儿情怀。午夜梦回拾细雨,最是寂寞女儿香。

汴京岁月倒也宁静,然而宁静得太久,人却是容易寂寞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清晨起身,闺房里一片冷清。依稀记得,昨夜下了一场疾风骤雨,抚手轻触额头,隐隐发觉昨日的酒力还未消退。时光飞逝,转眼这已是跟随父亲李格非居住汴京的第八个年头,岁月清朗,生活简静,然而韶华匆匆春光还未沾够就已经远去,而她不愿做一个等闲的人。焦虑,焦灼,“自知三千春光留不住,不如仰头畅饮三百杯!”于是昨夜,她又喝醉了,睡梦里像是回去了儿时的欢乐时光,在章丘老家那座熟悉的山丘上,光着脚丫追逐彩色的蝴蝶跑,风儿暖暖地吹着,花香扑鼻,她就这么一路笑着,跳着……忽然,冷不丁被脚下一块石头绊倒,梦到这里就停了。清醒后的清照诧异地环顾了一下闺房的四周,对着窗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竟是一场梦境!”

虽浓烈的酒意仍在,但昨夜的心情已如隔在胸,抬眼看到那不远处正待卷帘的侍女,便轻声打探一句,“海棠花怎么样了?”

原本殷切、关怀的用意,却不曾想,侍女只是匆匆朝院中望上一眼,便很快回说:“海棠还是那么鲜丽浓艳。”

听到这句话,清照嘴角微微一笑而后又紧蹙眉头。这一句“试问卷帘人”中的一个“试”字,隐含着清照一份小小的“自欺”。昨夜正是因为恼怒这流逝的春光才要喝醉,半夜听得风雨大作早已对院中的海棠起了关心。如今虽是风停雨歇,但狂风卷着暴雨“横冲直撞”了整个晚上,聪慧的她又怎会不晓得院中此时是何情景?只是不忍亲身上前观看,所以才“借”卷帘人的眼,望一望那遍地残红。

遗憾的是,面对清照的试探,那卷帘人并不懂得她的心意,所以才答得如此漫不经心。而简单的一句“海棠依旧”,非但丝毫没能慰藉她心中轻愁,倒更惹她徒增伤感——想一想,“花无百日红”,此时正应了这句谚语。

不用去看,她也知道院中的情景,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像是纠正丫鬟的错误,更像是故意说给自己听。

少时研读《幽草集》,其中写有“十七令”让人感慨,直至今日也未敢忘,“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仗令人轻,水令人空,雪令人旷,剑令人悲,蒲团令人枯,美人令人怜,僧令人淡,花令人韵,金石鼎彝令人古”。

若说这“花令人韵”,则海棠泛红,香气袭人,如何都该是令人感到心胸畅快的。可此时此刻,因昨夜的一场骤风疏雨,打落落红一片,倒成了一种颓然的景色。正是看到了这样的风景,少女清照才起了敏感的心思,不忍直视的背后却是心知肚明的四个字“绿肥红瘦”——想她起身慵懒地与毫不关心春色的丫鬟对话,一面故作试问一面又为落红心伤的画面,岂不正是“美人令人怜”?任如何小心翼翼地试探,她又怎能隐瞒住一颗本就多情的心?

春去秋来,和风细雨,辽阔的山河自有一番美景,惹得许多文人频频叹息,留下多少名垂千古的溢词,如盛唐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日的午夜酣恬沉睡,醒来不知拂晓已到,只听得四周充斥着清脆的鸟鸣声,忽然后知后觉想起昨夜的风雨不觉惊心,怜惜地自问不知道又有多少花瓣被催落;又如晚唐韩偓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同样也带有伤春惜花的感情。而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在其《六丑》中则写得更为细腻:“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他将落花比作“楚宫倾国”般的佳人,不但形容出花的姿态美丽,也使语意更加婉转。

值得一提的是,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便是由韩偓的作品变化而来,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出之以全新的构思,明确对话双方的身份,令反衬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句“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小词用语浅白,语意却深沉含蓄,将花季少女独有的朦胧淡约的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宋人大多对这首词赞不绝口,陈郁更在《藏一话腴》评价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恋心上秋,乐不知愁

浣溪沙(湖上风来波浩渺)

有人说,秋天是适合伤感的季节。秋高望远,满地黄花,抬头是一片匆匆南飞的大雁。或者是像一首歌里唱到的:“秋意浓,离人心上秋意浓。”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日秋景,总裹挟着这样一股悲凉萧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浣溪沙》

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向来文人墨客们是有着“悲秋”的情节。当他们看到秋日里枯萎憔悴的花草,感受到萧条冷落的气节,人生不如意之事就会涌上心头,文人们也就提笔研墨,多愁善感起来。

然而在清照的眼中,这悲凉的秋景却是如此辽阔与壮丽。儿时她到处游乐,良好的家教使她形成了自由、大气的秉性,除了令她一笔写出如“沉醉不知归路”一般大气的词句,更培养了她豁达的胸襟、爽朗的个性和开阔的视野。而在宋代之前,只有极少数特别心胸开阔的人才能跳脱出历代“悲秋”的传统,以欣喜的眼光看待秋日的美景。中唐诗人刘禹锡虽一生屡遭坎坷,却始终秉持着倔强刚硬的个性,用此种胸怀描述了一个大丈夫眼中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晚唐诗人杜牧也对秋日有着不流俗于悲伤的欣喜之情,他在《山行》里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照亦自有这股壮阔的胸襟与眼光。

秋高气爽,朔风初起,远远地将湖面吹出层层水波,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放眼四野里,红稀香少,带有生机的植物渐渐凋零,满目颓残便是这深秋的仪表。然而,任它叶落花凋,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的景色也别有一番味道,置身于湖光山色之间,顿觉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如此美好深邃的景色,使人备觉自然的温暖亲切,如一股清澈透明的山泉水,缓缓流淌滋润心田,于是情到深处不由得发出赞叹,真真是“说不尽、无穷好”。

兴许正是因为带了欢喜的心情,所以这秋日的山水即便凋零,在清照眼中亦是别有风韵的,荷花稀落、荷叶枯萎丝毫不能让她感到惋惜伤感,却仍就兴趣盎然地与“水光山色”相亲相爱,极力地品尝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在清照这首词里能够看到,整个画面的色调清新秀丽,景物疏落有致,更有少女的欢欣,使得“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湖面也透着勃勃生机。词人如此深爱自然山水,对眼前的景色充满了流连与不舍,好似要人想起那次“兴尽晚回舟”的场景,充分表达了清照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充满热忱与向往之情,全篇不出一“悲”字,却写尽秋色,卓尔不群。

由此可见,李清照不愧为女子群体中的英雄豪杰,她能以丰沛、欣赏的眼光描绘秋日的景色,勇敢地欣赏和接纳大自然“无穷”的美妙,并且诗意盎然地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深秋湖面风景图,读来令人备觉心神涤荡,久久不能忘怀。

年少才显,文墨生香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闲暇的时光总是好的。闲暇这个词,仅在唇齿间轻轻地摩擦、交融而出,听来都是极轻柔松散的。在闲暇的时光里,人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泡一壶清茶,饮几杯清酒,在自己的心中种满篱菊,抑或什么都不做,找一种舒服的姿势淡淡地望向远山,让思想放空……

然而十几岁的年纪,却最怕闲暇。正是天性自由爱好玩耍,也无多少往事可供回忆,此时最渴望的,大概就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但来到汴京以后,清照的生活就只有小院疏落,春色黄昏。这里虽有最亲密的父亲,却少了许多儿时的玩伴,每日父亲忙于处理政事,便独独剩她一人无所事事,寂寞与忧愁悄然浮现心头,这是常有的事。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历代评论家十分欣赏清照的这一首小词,沈际飞在《草堂诗余》评说“雅练”,属“淡语中致语”;侯孝琼评说,“写闺中春怨,以不语语之,又借无心之云,细风、疏雨、微阴淡化,雅化,微微逗露。这种婉曲、蕴藉的传情方式,是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情趣的”。

从小即生活在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又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照,清照对自然山水、湖光山色自是充满了欣赏与热爱之情,无忧无虑的生活赋予她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长出了一份独特、敏锐和细腻的情感,这一切都使少女李清照变得情感丰富、心思细腻。然而,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心里少了一些天真烂漫,多了一些难以启齿的心事。常年的读书作词又令她眼界开阔,在看待事物方面,也比寻常女子多出一份敏感与婉转的深思。渐渐长大的她越来越娴静,对未来充满了热切的幻想与希望,却也轻易就能感伤,说到底,闺中少女的生活虽极其自由,却难以排遣内心深处的寂寞。

独处小院,独对闲窗,面对窗外已然深邃的春色,清照心中埋藏的是一份不可估量的寂寞孤单。独自坐在闺房中静静地打量着时光,春色浓情,这个下午与以往相比,并无任何特别之处。恼人的心事不知何时又浮上心头,连累她没有心思去卷起那厚重的帘子。室外的光线于是被直直地阻挡在了门外,令闺中光线越发昏暗,映得词人的寂寞越来越深。

整日无所事事的生活,她早已厌倦,却不知该如何排遣忧愁这个不速之客?想来想去,提了一把瑶琴朝着西楼奔去,盼望就着远山的云絮,弹奏一曲韵歌舒缓急躁的心怀。

说起琴艺,清照早在儿时就已接受这样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养令她弹得一手好琴。古文化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想象,多半也有琴的功劳。“琴棋书画诗酒花”可谓人间七绝,而琴又位列及时,足见其重要,而弹琴的美人则属锦上添花,是的人间。

清照抚琴倚楼,但见辽阔高远的一片天空,飘飘洒洒地下着蒙蒙细雨,不知是春景触动了她的哪根心弦,忽然惦念起前些日子曾亲眼看到过的几树梨花。天地间的景色逐渐变得暗淡,春光一步步悄然而逝,令她心头盘旋萦绕的愁绪更加挥之不去。

这一连阙的“闺深、春深、情深”,是令清照“倚楼无语”的根本原因,春色的暗淡与凋零之意尽显,让她早已无力无心诉说只言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蕴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无限的韵味。

天色昏暗,深闺的愁绪此时显得格外沉重。流逝的时光虽看不到,握不住难以捕捉,却仍从深春的风景里嗅到了万物凋零的气息。陶渊明《归去来辞》词中写,“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亦是通过描写云出云归的细节,充分显露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不觉晚景催逼。

思春的韶华,如是难熬。古时女子受制于封建制度,虽清照家教良好,也是不能如现在女子这般拥有更多的自由。

只盼早早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人,早早成婚,去过神仙眷侣的生活。父亲李格非此时已官拜礼部员外郎,才富五车且为人正直,朝野内外也有一定的名声,故前来破门提亲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却总没有一个说成的,清照此时正是“少女情动而姻缘未到”,所以平白无故就衍生出这许多惆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