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黄骅拗陷为例,系统总结黄骅拗陷缓坡带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与成藏动力学等方面的成果,提出缓坡带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模式和沉积体系模式,建立黄骅拗陷缓坡带的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空间格架和油气运、聚模式,形成具有大港油田特色的缓坡型石油地质勘探模式和理论,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与预测方法,提出具有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缓坡带特色的沉积体系和成藏动力学模式,对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缓坡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全书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于一体,具有理论的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和方法的实用性,可供从事油气勘探的科研工作者、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石油地质类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及时章 绪言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及时节 黄骅拗陷构造特征
第二节 黄骅拗陷的盆地结构
第三节 黄骅拗陷的构造样式
第四节 黄骅拗陷充填序列与古气候背景
第五节 黄骅拗陷新生代构造演化
第三章 缓坡带的构造样式
及时节 缓坡带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缓坡带的主要断裂
第三节 缓坡带的构造分带
第四节 缓坡带的构造样式
第五节 缓坡带的古构造与古地貌恢复
第六节 缓坡带的构造模式
第七节 缓坡带对沉积及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第八节 缓坡带构造演化过程
第四章 缓坡带沉积体系类型分析
及时节 概述
第二节 测井相分析
第三节 地震相分析
第四节 沉积体系类型分析
第五章 缓坡带层序地层模式
及时节 概述
第二节 层序界面分析
第三节 层序地层划分
第四节 层序地层结构
第五节 层序地层格架
第六节 缓坡带层序地层模式
第七节 缓坡带地层模型
第六章 缓坡带砂体分散体系分析
及时节 概述
第二节 重力异常分析
第三节 砾石成分分析
第四节 砂岩骨架成分分析
第五节 重矿物分析
第六节 砂体分布体系分析
第七节 缓坡带的沟谷体系分析
第八节 缓坡带物源体系和水系模式
第七章 缓坡带沉积体系充填模式
及时节 概述
第二节 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
第三节 缓坡带沉积体系充填模式
第四节 缓坡带沉积体系的充填过程与演化规律
第八章 缓坡带成藏动力学
及时节 缓坡带成藏要素与基本条件分析
第二节 缓坡带含油气系统分析
第三节 缓坡带输导体系分析
第四节 缓坡带油气成藏动力学分析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黄骅拗陷属于新生代的断陷盆地,为渤海湾盆地内的次级拗陷,北界为燕山褶皱系,西界以沧县隆起与冀中拗陷相隔,东南界以埕宁隆起与济阳拗陷相隔,东北伸向渤海海域,以海中隆起为界与渤中拗陷分隔,呈NE--SW向展布,面积17000km2,其中陆地面积11300km2(图2-1)。
黄骅拗陷是在"T"形相交的深断裂带上发育的一个古近纪断陷,属于渤海湾盆地中由古近系充填范围勾绘出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在黄骅拗陷周边同级别的构造单元包括东侧的埕宁隆起、海中隆起和渤中拗陷,西侧的沧县隆起,南侧的临清拗陷,北侧的燕山一秦皇岛隆起。黄骅拗陷西与沧县隆起以沧东断层分隔,边界清楚;东以羊二庄断裂(埕西断裂)、沙西断裂、曹妃甸断裂(沙北断裂)为界与东侧的埕宁隆起、海中隆起和渤中拗陷相邻,在拗陷内部有时古近系超覆到隆起区上或边界断层不发育而使边界模糊;北以NW向的宁河断裂(?)和ND-NEE向的滦河断层为界与燕山-秦皇岛隆起分隔;东北角断续与渤中的秦南凹陷过渡;自北向南由宽变窄,南部大致以衡水一德州断裂为界过渡到临清拗陷,二者界线也比较模糊(图2-2)。
……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