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图书
人气:56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对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全书分为五部分:地球表层系统环境重建、地球深部系统、地质作用的定年、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构造过程。各部分分专题就相关科学问题的由...
  • 所属分类:图书 >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  
  • 作者:[丁仲礼] 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030374868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6
  • 印刷时间:2013-06-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对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全书分为五部分:地球表层系统环境重建、地球深部系统、地质作用的定年、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构造过程。各部分分专题就相关科学问题的由来、内涵、意义、发展趋势,尤其是解决此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列举了研究实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内容丰富,文字浅显,适合地球科学领域相关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序 丁仲礼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路甬祥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浅析——以米兰科维奇理论为例 丁仲礼

及时部分 地球表层系统环境重建

前言 郭正堂

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重建方法 周鑫 刘恋 郭正堂

古大气环流重建研究方法 姜大膀 郭正堂

古大洋环流重建方法 翦知湣 金海燕 万随 党皓文

过去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方法 田军

过去陆地地表温度重建研究方法 吴海斌 郭正堂

古植被和古生态重建方法 吕厚远

古降水量重建方法肖举乐 温锐林 刘禹 蔡演军 段克勤 邓成龙 顾兆炎 刘卫国 刘兴起 旺罗 翟大有 张恩楼 周朗

山体古高度重建 吴福元

沉积物物源示踪方法 谢静

地表侵蚀速率同位素示踪方法 顾兆炎

地热田储层温度的研究方法 庞忠和 杨峰田 罗璐

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方法 李国敏 黎明 董艳辉

古地震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冉勇康 王虎 张培震

地下深部生物圈的生物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潘永信 林巍 吴文芳 底青云 朱日祥 刘青松

第二部分 地球深部系统

前言 张忠杰

地球内部密度结构的重力探测方法 王勇 柯小平

地球内部电性结构探测方法 底青云 魏文博

地球内部热结构研究方法 胡圣标 朱传庆 汪集旸

地震波研究的基本方法 陈晓非 李小凡 张剑锋 赵爱华 张金海 张海明 周红 张美根

地壳精细结构的地震学研究方法 张忠杰 高锐 白志明 王海燕

地壳岩石结构重建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张晰 张忠杰

地幔结构的地震学研究方法 艾印双 吴庆举 雷建设 姜明明

地幔转换带和研究方法 金振民 张忠杰 吴耀 田小波

地幔对流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 熊熊 郑勇 钟世杰 冷伟

地核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张毅刚

地磁场形成和演化研究方法 朱日祥 刘青松 蔡书慧 葛坤朋 刘成英

第三部分 地质作用的定年

前言 李献华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吴元保 李献华

行星与地球形成年龄的测定方法 林杨挺 吴福元

岩石圈地幔形成年龄测定 张宏福

岩浆岩形成年龄测定 刘勇胜 李献华

变质岩形成年龄的测定 吴元保 郭敬辉

沉积岩年代的测定 贺怀宇 邓成龙 吴怀春 朱日祥

年轻沉积物形成年龄的测定 余克服

金属矿床形成年龄的测定方法 范宏瑞 陈福坤

油气成藏定年方法 邱华宁 云建兵 施和生 吴河勇 冯子辉 徐义刚

典型地貌面形成年代的测定 孔屏

地下水年龄的测定 秦大军

第四部分 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前言 叶凯

岩浆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踪方法 杨进辉

高温地质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示踪 郑永飞

岩石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和方法 刘曦 常琳琳 何强

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的标定方法及其应用 吴春明

地幔柱的识别和研究 徐义刚

俯冲带化学分异的研究方法 孙卫东 张红 丁兴 凌明星

变质岩石P-T-t路径的研究方法 刘景波 郭敬辉

变质相平衡模拟方法 魏春景

地壳俯冲深度的确定方法 刘良 叶凯 曹玉亭

冲击变质及其研究方法 陈鸣

第五部分 构造过程

前言 肖文交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的岩石学方法——以大洋玄武岩研究为例 牛耀龄

地球古板块位置的古地磁定位方法 黄宝春

超大陆及其研究方法 赵国春

山脉成因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 肖文交 张继恩 李继亮 韩春明

大陆碰撞时间研究方法 丁林 蔡福龙 王厚起 李振宇 李翌芃

沉积盆地分析方法 孟庆任

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分析方法 林伟 陈科 褚杨 冀文斌 陈泽超 王军

岩石变形显微构造与组构分析研究方法 刘俊来 张若愚 郑媛媛

造山带伸展构造研究方法 张进江

活动断裂研究方法 张培震

山体隆升和剥离速率的研究方法 王非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 刘静 赵越

构造地质学中的数值模拟方法 何建坤

构造过程的物理模拟 周建勋

地球深部条件下的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研究方法 章军锋 金振民

在线预览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2012年是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LotharWegene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一百周年(图1)(Wegener,1912a,1912b).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图1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LotharWegener,1880~1930)和他的著作.大陆与大洋的起源.德文版封面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

yHammons

,~和海洋地球物理学家R..迪茨

dHe19061969)..S(Rbr..Dez,~1995)在海底地形和古地磁学研究的基

oetSit1914础上分别独立提出了海底扩张说(Hes

,1960,1962;Dietz,1961).一年后,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弗雷德里克..瓦因(Fercn1939~ )

rdikVie,和他的导师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马修斯(DrummondHoyleMat

hews,1931~1997)通过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VieadMaes,.1965

nnt

hw1963)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ohnTuzoWilson,1908~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路甬祥.2013.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见:丁仲礼(主编).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1~12

..2..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1993)建立了转换断层概念,并最早使用"板块"一词(Wilson,1965).1967~1968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摩根(Wil

iamJasonMorgan,1935~ )、英国地球物理学家丹..麦肯齐(DanMcKenzie,1942~ )和R..L..帕克(R..L..Parker)以及法国人勒..皮雄(XavierLePichon,1937~ )等连续发表了数篇论文,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论述了岩石圈板块运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