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在充分把握有关梁漱溟及其相关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十分复杂的政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真切地还原了梁漱溟探索中国政治现代化之路的心路历程,客观地评价了他的实践努力。
本书稿将时代与个人,历史与逻辑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既真实地反映了梁漱溟个人的政治变革追求随着时展变化的纵向历程,也深入而较系统地对他每一阶段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专业性(政治、文化和教育)的评析,展现了一定的历史发展的动态。
及时章 从承受新式教育到认同东方文化
一、维新的家庭氛围及发蒙:朝向新式教育
二、中学堂岁月:学堂中的自学及其影响
三、中学堂岁月:师友教诲与思想初成
四、初入社会:涉社会主义、潜心佛法与探究哲理
第二章 执教北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价值的阐扬
一、跨进北大与融入东西文化论争
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重建
三、东西方教育:文化路向说观照下的异同优劣.
四、徘徊于未来与现实之间的中国教育样式的构想
第三章 投入学校教育改革运动
一、辞别北大:教育理想的追求及机遇
二、在曲阜大学的筹办过程中
三、曹州办学之一:办理重华书院
四、曹州办学之二:曹州中学高中部的改革
五、曹州办学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走向乡村改造运动
一、讲学岁月:反思及疑惑中的探索
二、融入乡村改造运动与南下广州提出乡治构想
三、接掌广州一中及改革该校的方案
四、北上考察各地的乡村改造实验
第五章 从乡村自治到乡村建设
一、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筹办:乡村改造思想的变化与表达.
二、对中国民族自救运动道路的觉悟
三、对"觉悟"的调整和补充:走向乡村建设
四、《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乡村建设基本理论框架的成型
第六章 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上)??对乡村建设基本理论的深化与完善
一、对乡村建设任务与目标的再论述
二、乡村建设的内容:改造社会的大教育工程
三、乡农学校的设计和实施
第七章 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下)??乡村教育与社会教育.
一、乡村建设与社会教育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
三、乡村建设中的国民基础教育
第八章 置身抗战与超然内战
一、置身抗战:乡建实践无奈落幕与为抗战奔走
二、超然内战: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后记
章 从承受新式教育到认同东方文化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上,本书的主人公梁漱溟无疑是一个活动涉及诸多领域,且独具个性特色和颇有影响的人物。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作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家和实践者的梁漱溟。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政治的思索者和实践者,梁漱溟与那时为数不少的探索者一样,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他是将自己关于中国现代政治变革的理想与追求终归结到文化教育的变革上,成为了一个文化和教育思想者和实践者。这样,也就决定了与一般的职业教育家不同,他更主要的是从中国的政治改造和文化改造出发来思索中国现代教育变革之路并从事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他进行教育改革的目标终是社会改造而不单单是教育改造,从而,他的教育构想与教育实践带有浓厚的政治与文化韵味;同时,这种不同之处还在于他在教育领域中的所思所行,在相当程度上是要从事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建,在一定层面从形式到内容向中国传统教育回归,从而当新式教育即现代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里日见强大之时,他却举起了保守主义的大旗。从个人之于社会的关系看,本书主人公的这种极鲜明的个性和独具特色的思想和实践,无疑是由那时的社会历史所铸成,而更具体言之,应该说这一切首先导源于他早年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与从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从蒙受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新式教育走向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的一段人生旅程。
一、维新的家庭氛围及发蒙:朝向新式教育
1893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在这一节日的清晨,本书的主人公来到了人世,降生在北京紫禁城附近的一所梁姓宅院里。他初名为焕鼎,字寿铭,及至1912年他初入社会任《民国报》记者后,才以该报主编孙炳文给他取笔名"漱溟"行世,并沿用一生。
梁漱溟来到人世时,他之上已有大哥焕鼐,后又有了妹妹焕浩、焕坤。应该说,梁家并非一个寻常百姓之家,其家族渊源可远溯至蒙古人人主中原之时。据梁氏族谱记载,梁家的一世祖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齐之子也先帖木儿,曾袭封为云南王,后改营王。元朝灭亡后,或许是在悠悠的岁月中已习惯于中原的生活,梁家祖先并没有如其他众多的蒙古贵族一样随元顺帝逃往漠北,而是归顺了明朝,在河南汝阳定居下来,并因汝阳历目前属大梁而改汉姓为梁。至19世纪初,梁家9代传人梁重由河南迁往广西桂林,梁家人又据这一实际上不太长的居于广西的时光,将自己的祖籍定为广西桂林,以广西籍应科举。如此,梁漱溟不仅每每以广西桂林为自己的祖籍,而且再加之自己的外祖父为云南大理人、外祖母为贵州毕节人,从而认定自己一家"兼有南北两种气息,而富有一种中间性",①似乎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由南北两种不同的气质和习俗造成的。无疑,中国南北有不同的习俗,南北之间的人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这更多的应是地域环境的影响而非遗传所成。对梁漱溟这一从曾祖父一代起就一直居于北京的家庭而言,如果说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他的性格的话,那么应该说他一生中的刚直与直率或许更多的是得自北方的豪爽与刚健。
其实,对梁漱溟一生的人品人格乃至思想倾向的形成来说,恐怕影响更为直接与明显的,是他居于北方的、让他生于宦世长于世井的家庭及其环境。梁家虽说从种族血统上看是着元朝宗室后裔,甚而在有明一代也拥有贵族头衔,清代以来祖上也做过知州、知县一类的官职,但并不很富裕,且实际上从梁漱溟的曾祖父起,梁家就陷入了贫寒,家道中衰。及至梁漱溟的父亲梁济,虽中过举人,但并未能从此而人仕,而是迫于家庭经济的窘况,20岁起就教书养家,此后也不过或为幕僚,或为小官、或为教书先生,一生大多在不得志中渡过,且常为贫困缠绕,以至于梁漱溟的祖母变卖衣物、母亲变卖妆奁来维持生计。这样,梁家从梁济时起,实际上的市民生活,已使得祖上落拓豪放的大家气派已踪迹全无,使得梁济全无当时北京官宦子弟的纨绔习气,朴实方正,不仅生活上属于中下层,在情感上也贴近中下层。生于这种环境之中的梁漱溟,祖上往昔的荣华富贵与权力较之父亲梁济更难企及,实实在在的平民生活乃至生活的艰辛,父辈的教导以及耳濡目染,不仅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还使他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行为上都从属于市民阶层。这种幼年生活所得对他一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平民情感,因为广义地说,那时的中国,市民与农民属于同一个社会阶层,正因为此,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仅保留着这一所形成的民粹意识,而且将这一情感更多地投向乡村,如他的"自幼随父母住家北京,然竟投身农村运动",如他终身以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代言人自居,等等。
进一步看,如果说梁漱溟生于宦世长于市井的特殊家庭环境铸成了他一生的思想倾向的话,那么应该说,也正是这一家庭在中国历目前的"之世"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趋向,决定了他以新式教育作为启蒙的早年成长之路的与众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梁家从名门望族而沦为平民,从拥有财富与权力到家道中衰,正是封建清王朝步步走向衰落的缩影。1840年,中国在那一场罪恶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开关议和,割让领土,出让主权。自此,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大炮和刺刀强行推入了近代世界历史舞台,并由于西方列强步步加深的侵略,使数千年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文化、制度乃至生产关系都发生了裂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梁漱溟出生的第二年即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结果是的割地赔款,陷入了近代以降不曾有过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面对这一愈来愈深重的民族危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思索,都在谋求救国之方。救国之方从何而得?西方列强军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以及与大炮刺刀相伴而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尤其是对迫使中国传统封建政治文化裂变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正因为此,中国人在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封建文化在近代资本主义文化面前的虚弱和不足……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