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四部分,五十四篇文章,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使我们通过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
只会讲数字的经济学是“小聪明”,只讲家常话的经济学逻辑才是“大智慧”。“经济学里真正重要的道理,屈一手的手指而可尽数。”作者熊秉元在故事中阐释经济学思维,希望能对大众读者产生一些影响。“因为经济分析强而有力,如果社会大众能‘像经济学家般的思维’,那么决策质量将会提升,社会的福祉也将水涨船高!”
糟糕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许诺你,只要了解了经济学,一切社会问题都迎刃而解;好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告诉你,一切事物都有多个观察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经济学是观察和思考,是提问和反问,是左右互搏,是头脑体操,但不是教条的宣扬。跟随熊秉元教授学习经济学的读者会发现:经济学教给我们的是谦卑而不是狂妄,教给我们的是开放而不是固执。
——何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
熊秉元选择了平实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大小事,以经济学的视角层层拆解,对准普罗大众的需要。他表示自己拥有“双重身份”,是经济学家,也是教育家,但他的教育功能并不应该只发挥在学生身上,更希望在社会大众。在写作上,他希望尽量将自己隐藏,把情感抽离,客观地分析及观察身处的社会,他说:“重要的不是我,而是展现出来的世界观。”
——香港《明报》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法学专业),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两岸四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他是及时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及时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本的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并入选多种“年度著作”榜单。
及时部 看经济
金钱的诱导
夏虫不可以语冰,小童何须学理财?
行为准则与交易价格
为经济学教育谋
经济学的原理
自然学经济
相对价值下的人生观
经济学的世界观
西游小记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
以价制量
傲慢与偏见
地下经济 及时部 看经济
金钱的诱导
夏虫不可以语冰,小童何须学理财?
行为准则与交易价格
为经济学教育谋
经济学的原理
自然学经济
相对价值下的人生观
经济学的世界观
西游小记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
以价制量
傲慢与偏见
地下经济
供给和需求的另一种思考
游于艺
周伯通的道理
晶莹剔透的钻石
指鹿为马的趣味
第二部 读社会
揭开稻草人的面纱
照我的形象
庸人自扰的乐趣
需求法则
好心没好报的经济解释?
佛法与经济学
传统智慧的反智成分
不平则鸣
理智和情感之间
你让乞丐怎么办
问情是何物?
市场真相一二三
美丽人生
日月潭奇景
哪种游戏规则较好
阿基米德与冰淇淋
螺丝的责任
再悼古战场
第三部 谈政治
金权政治的结构性因素
利益冲突
公共选择
差异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
公民投票
以公债支援公共支出
宪制经济学
两岸自由的横断面
旁观者迷
半个世纪后的台海关系
大哥的架式
三分天下的趣味
领导人唱卡拉OK
大问题是不是问题
谁讲话算数?
能为黑暗带来光明吗?
华人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四部 说法律
公平的局限
意外不意外?!
逗点、句点、还是惊叹号?
天使走过人间
善意的恶果
到罪恶之路
隐私权的价值
为什么不可以用分身
假米酒的故事
易子而教的意外
萨孟武抢救瑞恩大兵
此图非彼图
假设性思维
有形和无形的规则
程序问题和实质问题
好事变坏事
司法女神的身影
由阳关道和独木桥开始?
推荐序 生活比经济学更广阔
何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
在中文经济学界,能够用一支生花妙笔,把经济学写得摇曳生姿的学者并不多。台湾和香港的学者曾经开风气之先。张五常教授的书在内地一时洛阳纸贵。熊秉元教授也拥有大量的读者。文如其人。读张五常教授的书,不难感受到他的狂狷,在狂狷中透出一种率性和灵慧。读熊秉元教授的书,仿佛是遇到一位温和的老友,香茶一杯,清风入怀,听他絮絮道来,讲到妙处,宾主会心一笑,不觉碧山已暮。
熊秉元先生写的文章算是经济学随笔。在学术圈子里,不知何故,写得生动,写得流畅,反而会被同行轻视。加尔布雷思可谓经济学家里文笔的,他著作等身,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但在经济学界,如果你夸奖一位学者写得像加尔布雷思,他可能会很不高兴,以为你在挖苦他。哈耶克是享誉全球的思想家,但当他申请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的时候,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很多经济系教授对他的研究不以为然。他们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那么畅销,他做的研究一定不够严肃。熊秉元教授身在大学,也不得不有所忌惮。尽管他酷爱写作,但在早年给报纸的副刊写随笔的时候,用的是笔名,叫“尹明”,也就是“隐名”的意思。
现在,熊秉元教授终于不需要再“隐名”了。天下谁人不识君。他的一系列经济学随笔,激发了众多普通读者对经济学的热爱。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人人能读懂的经济学》,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律,谈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点滴小事,讲他读到的有意思的书,一路娓娓动听,把我们不知不觉地带入了经济学的世界。
熊秉元教授讲到了康奈尔大学罗伯特 弗兰克的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原书名: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这里用的是大陆中译本的译名)。弗兰克教授在这本书中让学生们去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寻找那些看起来令人费解的怪事,然后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解答。比如,在超市里,为什么牛奶是用方形的盒子装,而可乐却是用圆形的瓶子装。比如,为什么高速公路边上取款机的键盘上会有触摸式盲文。熊秉元教授的很多思考,也是从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而来的。在路边小店里吃一碗牛肉面,他会思考,为什么这碗牛肉面没有以前吃起来那么香了。听一位女生讲,在校门口遇见乞丐会慷慨解囊,但遇到卖口香糖的残疾人却会犹豫要不要给钱,这又让熊秉元教授陷入了沉思。 推荐序 生活比经济学更广阔
何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
在中文经济学界,能够用一支生花妙笔,把经济学写得摇曳生姿的学者并不多。台湾和香港的学者曾经开风气之先。张五常教授的书在内地一时洛阳纸贵。熊秉元教授也拥有大量的读者。文如其人。读张五常教授的书,不难感受到他的狂狷,在狂狷中透出一种率性和灵慧。读熊秉元教授的书,仿佛是遇到一位温和的老友,香茶一杯,清风入怀,听他絮絮道来,讲到妙处,宾主会心一笑,不觉碧山已暮。
熊秉元先生写的文章算是经济学随笔。在学术圈子里,不知何故,写得生动,写得流畅,反而会被同行轻视。加尔布雷思可谓经济学家里文笔的,他著作等身,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但在经济学界,如果你夸奖一位学者写得像加尔布雷思,他可能会很不高兴,以为你在挖苦他。哈耶克是享誉全球的思想家,但当他申请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的时候,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很多经济系教授对他的研究不以为然。他们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那么畅销,他做的研究一定不够严肃。熊秉元教授身在大学,也不得不有所忌惮。尽管他酷爱写作,但在早年给报纸的副刊写随笔的时候,用的是笔名,叫“尹明”,也就是“隐名”的意思。
现在,熊秉元教授终于不需要再“隐名”了。天下谁人不识君。他的一系列经济学随笔,激发了众多普通读者对经济学的热爱。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人人能读懂的经济学》,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律,谈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点滴小事,讲他读到的有意思的书,一路娓娓动听,把我们不知不觉地带入了经济学的世界。
熊秉元教授讲到了康奈尔大学罗伯特 弗兰克的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原书名: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这里用的是大陆中译本的译名)。弗兰克教授在这本书中让学生们去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寻找那些看起来令人费解的怪事,然后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解答。比如,在超市里,为什么牛奶是用方形的盒子装,而可乐却是用圆形的瓶子装。比如,为什么高速公路边上取款机的键盘上会有触摸式盲文。熊秉元教授的很多思考,也是从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而来的。在路边小店里吃一碗牛肉面,他会思考,为什么这碗牛肉面没有以前吃起来那么香了。听一位女生讲,在校门口遇见乞丐会慷慨解囊,但遇到卖口香糖的残疾人却会犹豫要不要给钱,这又让熊秉元教授陷入了沉思。
处处留心皆学问。熊秉元教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细节,才能思路泉涌、佳构不断。他还谈到一位有心的商人,在台湾做餐饮的陈登寿先生。陈先生学历不高,高中毕业之后就出去打工。有一次,他去看电影,发现观众人手一个冰淇淋,于是,他也在一个小角落里摆了个摊,卖冰淇淋。仔细观察之后,陈先生发现,用五号冰淇淋勺,一升可以挖出两百球左右,而用小一号的勺子,却可以挖出四百多球,从外观来看,一般人是看不出这两种冰淇淋球的大小的。于是,他对比其他商家的一球八元,推出了“两球十块钱”,一下子大受欢迎。
一般的经济学随笔,大多是熊秉元教授所说的“名词解释”,即用现实的案例来说明经济学的原理。这种风格的文章初看觉得新鲜,看多了未免生厌。经济学看似什么都能解释,要不要结婚生孩子可以用经济学解释,要不要上大学也可以用经济学解释,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似乎都能用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哪里有那么大的魔力。虽说经济学已经发展得相当纯熟,但远非能够解释世间万象的“社会科学”,生活要比经济学广阔得多。如果经济学不虚心向其他学科学习,只怕会陷入一种狭隘而自负的“经济学帝国主义”。
熊秉元教授是师从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布坎南教授主要研究财政,但他会从制度、法律甚至哲学的角度,把财政的内在逻辑一层层揭开。熊秉元教授在本书中并未局限于经济学,他谈到了政治选举、法院判案、公共政策,也关注着台海关系。在很多时候,他会老老实实地告诉读者,经济学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比如,他讲到,一位台湾的出租车司机拉乘客的时候就问:“你讲国语还是闽南语?”讲国语的客人他就不拉,讲闽南语的才拉。这种情绪如何用经济学解释,如何用经济学化解?熊秉元教授在书中举的很多例子,都不断地提醒我们,经济学确实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但正如锤子不能用来砍树一样,仅仅有经济学这一种分析工具,我们是无法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
熊秉元教授非常推崇法律经济学代表人物波斯纳教授。他写道,波斯纳教授的写作风格是“锯齿式”的:对一个议题,波斯纳往往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旁征博引,讲得你不得不信。当你快要深信不疑的时候,波斯纳会突然笔锋一转,又告诉你“也不尽然”,于是,他又站在对立的一面,一样振振有词,滴水不漏。再一转眼,他又指出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方向,再推演一番。
这才是好的经济学科普文章。糟糕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许诺你,只要了解了经济学,一切社会问题都迎刃而解,好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告诉你,一切事物都有多个观察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经济学是观察和思考,是提问和反问,是左右互搏,是头脑体操,但不是教条的宣扬。古希腊哲学家皮浪告诉我们,在作出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先“悬置判断”。跟随熊秉元教授学习经济学的读者会发现:经济学教给我们的是谦卑而不是狂妄,教给我们的是开放而不是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