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领域,量子理论是自牛顿以来革命性的发现。《量子理论》以简明的、非数学式的语言,剖析了一些奇异古怪又激动人心的观念,正是这些观念,使亚原子世界与我们的日常世界如此迥异。约翰·波尔金霍恩清晰而透彻地探讨了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波粒二象性以及悬而未决的测量问题等,为量子理论这一物理学伟大的发现、20世纪杰出的智力成就之一揭开面纱。
如果有一种理论可能会颠覆你的世界观,且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有多位世界科学家前仆后继的研究为基础,这样的理论值得你静下心来了解一番。《量子理论》作者曾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后开启第二职业生涯,成为一名牧师。在这本书中,他以深厚功力,在一百页左右的篇幅中,带领我们去领略量子世界的不可思议。这里有薛定谔的猫、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有科学研究中如热带日出般突然显现的曙光、1927年星光灿烂的索尔维会议、让奥卡姆的威廉死不瞑目的多世界设想……
约翰·波尔金霍恩 英国圣公会牧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8至1979年任剑桥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后任皇后学院院长。因在科学、宗教、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杰出贡献,1997年被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著有《量子世界》(1986)、《一位物理学家的信仰》(1994)、《科学与神学》(1998)等。
致谢
前言
1经典物理的缺陷
2曙光显现
3日益加深的困惑
4进一步发展
5相聚
6教训与价值
术语表
数学附录
索引
英文原文
第二章曙光显现
量子理论的第二种表述被称为波动力学是非常恰当的。它的成熟版本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发现的。但是,在稍早一点的时间,波动力学已经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由年轻的法国贵族路易斯·德布罗意王子完成(数学附录5)。德布罗意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如果波动的光也可以表现出粒子的性质,人们也许可以相应地预期粒子—比如电子—同样能表现出波动性。通过扩大普朗克公式的应用,德布罗意能够用定量的形式描述这个想法。普朗克已经使能量的粒子性质与频率的波动性质成比例。德布罗意建议,另一个粒子性质—动量(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定义明确且大体上对应于粒子持续运动的能力),应该类似地与另一个波动性质—波长相关,相关比例系数还是普朗克的普适常数。这种等价性提供了一种微型词典,可以把粒子翻译成波,或者将波翻译成粒子。1924年,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展示了这些想法。巴黎大学当局非常怀疑这类异端观念,但是幸运的是,他们暗地里咨询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认可了这位年轻人的才华,德布罗意也被授予博士学位。在短短几年之内,美国戴维逊和杰默以及英国乔治·汤姆森的实验都能够证明,一束电子与晶体晶格相互作用时存在电子干涉图样,从而证实了电子确实能够表现出波动行为。路易斯·德布罗意在1929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乔治·汤姆森是约瑟夫·汤姆森的儿子。人们经常说,父亲赢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证实电子是一个粒子,而儿子赢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证实电子是一种波。)
德布罗意提出的想法建立在对自由运动粒子性质的讨论之上。为了实现一个完整的动力学理论,需要做更深入的推广,以便允许在理论中加入相互作用。这是薛定谔成功解决的问题。早在1926年,他就发表了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方程(数学附录6)。引导他发现方程的方法是通过与光学进行类比。
虽然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光是由波组成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总是用成熟的波动计算技术去获知发生的情况。如果与定义问题的尺寸相比,光的波长较小,就有可能引入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几何光学。几何光学把光视为按直线传播,并按照简单的规则进行反射和折射的射线。今天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棱镜和平面镜系统的计算就是按照相同的方式在进行,计算者根本不需要担心复杂的波动方程。应用在光上的射线光学是比较简单的,类似于在质点力学中画轨迹。如果质点力学仅仅是更基础的波动力学的一个近似,薛定谔认为波动力学可以通过逆向思考来发现,类似于从波动光学导出几何光学。按照这个方法,他发现了薛定谔方程。
在海森堡向物理学界介绍他的矩阵力学理论后仅几个月,薛定谔就发表了他的想法。那时,薛定谔38岁。这提供了一个杰出的反例,否定了理论物理学家做出真正的原创工作是在25岁之前的断言—这个断言有时是科学家以外的人做出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理论的基本动力学方程。它是偏微分方程中相当简单的一类,也是那时物理学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对这种方程物理学家已经拥有数学求解技术的强大积累。薛定谔方程用起来要比海森堡新奇的矩阵方法容易得多。人们立刻就可以开始工作,将这些想法应用到多种多样的具体物理问题上。对于氢原子光谱,薛定谔自己能够从他的方程推导出巴耳末公式。这个计算显示了玻尔在他对旧量子理论极富创造力的修补当中,距离真相究竟有多近,又有多远。(角动量是重要的,但其重要性并不体现在玻尔提出的方式中。)
很明显,海森堡和薛定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进展。然而乍一看,他们提出新思路的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看不清楚是他们做出了同样的发现、仅是表述不同,还是他们提出的原本就是两个竞争性的提议(见数学附录10的讨论)。重要的澄清工作随后很快出现,其中哥廷根大学的马克斯·玻恩和剑桥大学的保罗·狄拉克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很快就确定有一个基于一般原理之上的理论,其数学描述可以表现为许多等价的形式。这些一般原理终在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一书中得到明确阐述。该书首次出版于1930年,是20世纪的一个智慧经典。其版的序言以看似简单的陈述开始:"在本世纪,理论物理学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巨变。"我们现在必须考虑这次巨变带来的物理世界本质的变革。
可以这么说,我学习的量子力学是的。也就是说,我聆听了狄拉克在剑桥讲授的著名的量子理论课程,该课程持续了30年。听众不仅包括像我这样的大四本科生,还经常有博学的拜访者。这些拜访者理所当然地认为,从一个量子理论的杰出人物口中再听一遍他的课程是种特别的荣幸,虽然他们可能已经非常熟悉课程的大致内容。讲座几乎是按照狄拉克那本书的结构进行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狄拉克没有强调他本人对这些伟大发现所做出的贡献。我已说过,狄拉克属于一类科学圣人,其内心纯净,目标明确。讲座令人如痴如醉,其清晰度和论点的磅礴展开,就如同巴赫赋格曲的发展一样令人舒心且看似必然。讲座没有使用任何形式的修辞手法,但是在讲座开始时,狄拉克允许自己做一些适当的舞台动作。
他拿起一支粉笔,折成两半,一段放在讲台的这一边,一段放在讲台的那一边。然后狄拉克说,从经典的角度看,一个状态是这支粉笔在"这儿",一个状态是这支粉笔在"那儿",而且这是仅有的两种可能性。然而,将粉笔换成电子,在量子世界中电子不仅有"这儿"和"那儿"的态,还有一大堆其他的态。这些态是两种可能性的混合体—一点"这儿"态和一点"那儿"态的叠加。量子理论允许态的混合叠加,但是在经典物理中态是彼此排斥的。正是这种有悖常理的几率叠加区分了量子世界和日常经典物理世界(数学附录7)。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新的可能性被称为叠加原理。
约翰·波尔金霍恩将人类认识领域一次极为神秘、令人困惑的革新描绘得栩栩如生,使它不再难以理解。
——牛津大学彼得·阿特金斯
确实,阅读了这本小册子之后,我又重新理解了过去以为已经理解的各种理论,多世界也好,测量问题也好,意识在量子世界扮演的角色也好。反正,这是一本值得任何对自然抱有好奇心的人静下心来认真看一遍的书。
——物理学教授、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