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地上地下异果性物种两型豆的繁殖策略。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居群遗传结构、地上和地下花器官发生发育过程、资源分配和补偿性反应等角度探讨了两型豆的混合型繁殖策略及其适应性意义,为阐明该物种的适应能力与进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植物学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之用。
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具有巨大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我们生活的环境因花的存在而五彩缤纷。如果没有花的存在,或者花长在地下,世界会是什么样?地上地下异果性描述的是同一植物个体上同时产生地上花和地下花,进而形成地上和地下两种不同类型的种子与果实。对于地上地下异果性物种而言,其地上花、地下花的发生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这种混合型繁殖策略对其进化与适应有何意义?在本书所涉及研究工作中,我们以豆科两型豆为材料,利用该种植物地上地下异果性特性,通过野外观察和栽培试验、形态解剖、电子扫描显微镜以及分子标记等不同技术手段,从花的形态发生、个体发育、居群遗传结构、资源配置等不同角度对两型豆的混合型繁殖策略及其适应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植物学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之用。
张义,男,江苏淮安人,2006年于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植物生态学等。
1 绪论
1.1 混合型繁殖策略
1.2 CH/CL物种的居群遗传学及分子标记
1.3 花的形态发生与发育
1.4 地上地下异果性
1.5 两型豆
2 两型豆地上、地下花形态发生的比较研究
2.1 两型豆花的形态研究
2.2 两型豆花器官的发生
2.3 两型豆花器官的扩大与分化
2.4 讨论
3 两型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3.1 两型豆样品的采集
3.2 两型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4 人工处理对两型豆资源分配的影响
4.1 两型豆的栽培与处理
4.2 自然生长两型豆植株的资源分配
4.3 人工处理对两型豆植株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4.4 讨论
5 两型豆繁殖策略分析
5.1 两型豆花的发生与发育
5.2 两型豆居群遗传结构
5.3 两型豆的适应意义
参考文献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