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传统文化类读物。《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大型诗词文化类竞赛节目。入选诗词以中小学教材名篇为基础,选题精准、命题范围恰当、重视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出题范围从《诗经》一直到诗词,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选择具有“当代意义”的经典名篇和名句,力求将题目与现实生活相关联,题目生动活泼而不呆板,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传统文化主题。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本书系根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文字脚本与竞赛题库加工整理而成,在保留节目原有精华的同时,丰富了部分内容。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构建诗词题库,注重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以引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邀请的点评嘉宾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均为国内知名学者,主讲过《百家讲坛》等重要文化节目,点评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序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创新创优
及时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个人追逐赛
1 号选手 冯子一
2 号选手 扎西才让
3 号选手 张超凡
4 号选手 刘泽宇
擂主争霸赛
彭 敏vs 刘泽宇
自我评价及答案
一语天然万古新• 嘉宾点评
诗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第二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个人追逐赛
1 号选手 陈 更
2 号选手 李浩源
3 号选手 姜闻页
4 号选手 孙东辉
飞花令
时秀元vs 陈 更
擂主争霸赛
陈 更vs 彭 敏
自我评价及答案
一语天然万古新• 嘉宾点评
诗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第三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个人追逐赛
1 号选手 叶 飞
2 号选手 张淼淼
3 号选手 朱 捷
4 号选手 王子龙
飞花令
王婷婷vs 张淼淼
擂主争霸赛
张淼淼vs 陈 更
自我评价及答案
一语天然万古新• 嘉宾点评
诗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第四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个人追逐赛
1 号选手 闪 帅
2 号选手 弋 锒
3 号选手 武亦姝
4 号选手 毕 凯
飞花令
陈思婷vs 武亦姝
擂主争霸赛
武亦姝vs 陈 更
自我评价及答案
一语天然万古新• 嘉宾点评
诗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第五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个人追逐赛
1 号选手 肖如梦
2 号选手 曹 羽
3 号选手 朱 捷
4 号选手 王若西
飞花令
李宜幸vs 肖如梦/ 137
擂主争霸赛
李宜幸vs 武亦姝
自我评价及答案
一语天然万古新• 嘉宾点评
诗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显示部分信息
嘉宾寄语
诗词之用
“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一位同学曾经这么直白地问我。
既然他这么直白,我也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
不过,庄子也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场上我称她为大姐,董卿和康老师也跟着叫大姐,结果她还不乐意了,说其实自己很年轻,比我们都小。这时董卿说的一句话代表了我们的心声:“这声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
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她务农为生、家境清贫、病痛折磨、现实沉重,但她始终过着“诗意的人生”。白茹云六年前就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在生活的重重重压面前,白茹云一路走来,却没有丝毫的沮丧、不甘、愤懑与埋怨,她说因为有诗词一路陪伴,她说因为她喜欢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她在诗词大会上念出郑板桥的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我感慨地评点说:“拥有如此淡定气魄的白大姐,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一面镜子啊! ”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 16 岁的中学生姜闻页,在赛场失利后,在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她淡定地说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既然怀有颗喜爱诗词的初心,又何须输赢和胜负来鉴定我对诗词的热爱。”
那一刻,我忍不住评价说:“诗者志也,诗者心也,在我眼里,你才是真正的赢家!”
还有武亦姝,还有陈更,还有曹羽,还有彭敏,还有北师大校园里的“快递小哥”,还有油田钻井平台上的“诗词男神”……还有很多很多这样平凡却的人,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用诗词荡涤着灵魂,让世人看到即使在现实的重重迷惑中,仍有诗意的栖居,就在你我身旁!
中国诗词是汉语美好的精粹,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好的方式之一。 —董 卿
诗词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诗词情结一直埋藏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每当这种诗情被拨动之时,我们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中国诗词大会》就是拨动每个中国人内心诗情的琴弦。
—王立群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这些诗句,吟诵这些诗句,以此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中国诗词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康 震 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