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麦肯锡教我从逻辑思考武器图书
人气:23

麦肯锡教我从逻辑思考武器

【好评返5元店铺礼券】
  • 所属分类:图书 >管理>MBA>MBA实务  
  • 作者:(日)[安宅和人|译者]:[郭菀琪]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50222076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2
  • 印刷时间:2014-07-1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155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高杉尚孝编著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根据作者高杉尚孝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详细介绍了世界公司的商务文案写作方法,是一本让你学会逻辑思考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的实用工具书。

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介绍了运用逻辑思考,制作一份兼具逻辑力与明确表达力的精彩商务文案所需的诸多方法,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分辨问题类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开法以及具体制作报告与简报的方法等,帮助你自动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五分钟就构思出一篇逻辑清晰、说服力十足的商务文案。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大多数人在面对工作和问题时,总是还没想清楚"真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急忙动手去处理、去解决。然而,像这样一味求"快"、忙得团团转的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后步入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这本书告诉你,遇到问题时,先慢一点动手!因为有一件事比急着动手更重要——先判断:"这个问题重要吗?"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在麦肯锡公司工作时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脑神经学的专业背景,设计出一套具有逻辑性的问题解决思维模式——先找到真正的问题,想清楚目的再动手,搜集个性化信息,组建故事线,划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后交出成果。还在欺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吗?NO!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才是好工作!

编辑推荐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职场人士推荐阅读的商务文案写作指南、前麦肯锡顾问高杉尚孝倾力之作

为什么麦肯锡的文案具说服力?看问题永远能直击要害?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一书归纳了麦肯锡公司盛行数十年的经典写作方法,结合作者自创具有实用价值的思考表达技巧,一次性帮你完成商务文案写作的四大关键目标:

[逻辑思考]遇到问题思考周密严谨,不重复、不遗漏。利用读报纸、喝咖啡的时间激活思维,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

[流畅写作]搭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结构框架。将金字塔结构和SCQOR故事展开法运用到商务报告与PPT简报中,一气呵成写出精彩文案。

[解决问题]一眼看出问题要害,迅速提升解决效率。运用高杉法先厘清问题类型,再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展现你的做事能力。

[超级说服力]逻辑思考,加上心理学技巧,一句话就让客户心动买单。优先传达"有用"信息,适时拿出替代方案,说服别人其实很简单。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推荐一:从议题出发,创造有价值的工作

高效能人士是如何完成工作的?

事半功倍解决问题的秘诀是什么?

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

推荐二:摆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败者思维

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找到好问题 知道越多越聪明?其实知道太多会变笨,纠结能提供多少页资料,不如思考究竟有没有答案,还在拼工作时间谁长?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才是赢家!

推荐三:事半功倍!四步完成工作的思考流程!

[议题思考]从个人专属智囊团获取支持,查明问题方向,搜集恰当信息,五步确立高品质议题。

[假说思考]分解议题,确定课题全貌及处理次序,设立假说,组建故事线,制作连环图,将你的思想实体化。

[成果思考]着手进行实际分析,明确所需答案的界限,多渠道、结构化整合有用信息,交出有价值的成果。

[信息思考]掌握流程,推敲故事线与图表,整理成论文和报告,准备电梯演讲,30秒传达工作信息。

作者简介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高杉尚孝,战略顾问,日本高杉尚孝事务所代表,筑波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职于麦肯锡、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企业,协助美日跨国企业与金融机构拟定经营策略及并购计划,并在美商咨询顾问公司担任常务董事,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业务。1997年成立高杉尚孝事务所。目前在逻辑思考、商务写作与交涉等领域从事企业研习、培训与写作工作。著有《解决问题的理论》《压力管理的实践理论》《交涉的实践理论》《逻辑思考与交涉技术》等书。

郑舜珑,毕业于辅仁大学日文系、台湾大学日文所。曾任台湾戏曲学院日文导览人员、版权公司日文版权业务人员。译有《老板要的是:你对未知的处理能力》《到别人的地盘当老大》等书。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安宅和人,196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获得东京大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硕士学位后,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Mc Kinsey&Company);工作四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脑神经科学课程,仅用3年9个月时间就获得了平均费时7年多的博士学位。回日本之后,成为麦肯锡研究小组亚太地区核心成员之一,在饮料、零售、高科技等领域从事品牌经营、商品与业务开发工作;并负责东京分公司的新人培训,负责问题解决、分析、图表制作等课程。2008年,担任日本雅虎公司首席运营官(COO)。

郭菀琪,东吴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硕士,日本埼玉大学地域文化研究科日本语学硕士。曾于电视机杂志媒体、科技公司、法律事务所担任翻译及口译工作。译有《逻辑思考的技术》《策略思考的技术》《给设计以灵魂》等书。

目录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在线预览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2.2文章一气呵成,就是逻辑思考

小看连接词,思考就成了一团糨糊

前面提到,"模糊"是因为我们省略主语,导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连接模糊不清。在商务文案、新闻报导、会话等沟通媒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清不楚的连接词。这些连接词,都是把主语的多个可能的解释连接起来的表现方式。

模糊的连接词无法明了地连接多个信息,因此成为阻碍正确信息传达的主要因素。每一则信息之间的关系如果模糊不清,那么上下文的关系以及主旨,当然也就变得模糊不明。所以,为了传达正确的意思,大家应该尽量正确地使用逻辑连接词,以清楚表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当我思考逻辑连接词时,不禁觉得经常听到的"日语是一种模糊的语言"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原因在于,不是日语这个语言的表达让人感觉模糊,而应该是使用者本身的问题比较大。如果日语这个语言的本质就是模糊,那不就表示只要使用日语,就永远表达不清楚?在逻辑表现力中,信息的明了度只能依赖于使用者的表达,其影响大于语言本身。

同样,将逻辑套用在主语上也是如此。日语里面并非没有主语的概念,而是使用者不习惯意识到行为者,也就是主语。相反,大家都说英语是表达明了的语言,但是只要连续使用太多"but"和"and",句子的意思一样模糊不清。换句话说,一个句子表达得明不明了,终仍然是回归到语言使用者本身。

请大家多多活用我整理出来的"高杉逻辑连接词表"(图2-1)。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这份逻辑连接词表。但是,它还不是终版,顶多算是一份入门导览,在内容的性上尚嫌不足,还需要继续补充更多逻辑连接词。

状况一:你想"追加"说明,还是"归结"因果?

状况一: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困境,住宅行情持续下跌。

这句话中出现了模糊的语意衔接,究竟"陷入困境"与"行情下跌"这两个信息之间表示何种关系?是表示一个关联性松散的追加信息,还是表示一个紧密连结的因果关系?看遍的人不会有想法,信息的传递者(你)得引导他。

如果你想表达的是"追加"说明(比前一信息更进一步)的话,应该改成"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困境,不仅如此,住宅行情也持续下跌"比较好。其他还有很多表示追加语气的连接词,像是"除此之外"、"而且"等。

如果想拆成两句来说明,句子可以改成:"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而且,住宅行情也持续下跌。"除了"而且"之外,还可以用"并且"、"此外"。如果想表示强调,还有很多选择,像是"特别是"、"同时"、"尤其"等。如果想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理由"连接词,或者是反过来,用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归结"连接词。

如果用归结连接词,句子会是这样:"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所以住宅行情持续下跌。"其中,表示原因的"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在支持着结论"所以住宅行情持续下跌"。在归结连接词方面,一般还可以使用"因此"等。另外,就像追加说明的连接词一样,归结衔接也可以拆成两句来说明。例如,"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结果,住宅行情持续下跌"。

状况二:你想"追加"说明,还是强调"手段"?

状况二:削减对各国课予的义务,推行排放交易,为一种有效方式。

从上下文来看,后面的句子可以用"追加"连接词来衔接,也可以用"手段"连接词来衔接。(就看你要表达哪种意思)如果是追加的意思,那就要改成与状况一相同的句型:"削减课予各国的义务,并且促使排放交易,为一种有效方式。""并且"只是追加用语的其中一个,你也可以用"还有"。

如果"削减对各国所课予的义务"是一种手段,那么它的目的就是"推行排放交易",这时候要用"手段"连接词来衔接。"借由削减课予各国的义务,(目的是)促使排放交易,为一种有效方式。"

问题不在于这个句子的正确解释(二者到底是追加关系还是手段关系)因为我们没有足够材料可供判断,而且我的原意也不是要大家找出这句话的正确连接词。以上这些尝试的目的在于,如何借由连接词来表达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明了关系。

广告文案这样润饰后才有力

以下这篇广告文案刊登在某报社的网站上,从中可以找出几个存在"模糊衔接"的地方,包括不是连接词的部分也一样。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润饰一下吧,应该加上连接词的地方,我会标出号码。

××家电的高性能微波烤箱

××家电的"石窑微波烤箱DT-C400"将于9月1号开始销售!(1)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3)配备高功率的加热器和风扇,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机型提升36%。(4)达到使用频率高的摄氏200℃左右的温度,时间仅约五分钟。(5)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

(6)烤箱烹调和超高温水蒸气烹调的高温度,各为350℃和400℃。(7)比旧机型各提高50℃。(8)可缩短烹调时间。(9)配备新功能水蒸气烹调,能配合食材让温度适当保持在35~95℃之间。(10)可烤出三分熟和五分熟等不同熟度的牛排。(11)减少因加热而流失的维他命。

(12)有金色、银色两种颜色可供选择。(13)开放式价格。(14)但预计店内实际售价约在十万日元。

很难阅读的文案,是吧?现在我们来逐一检查:

(1)的地方应该表示何种前后关系呢?看起来不像简单的追加。"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与"食材美味不流失"之间的关系,似乎挺紧密的。假设前者是理由,那么后者就是结果,它们是归结关系。因此,改善方法之一,是"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所以(或"因此")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

不过,还有另一种可能,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这样就会变成:"借由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

因果关系与手段关系看起来很相似,到底差在哪里?其差别在于,是否反映出行为者的"意图"。例如,"他按下开关,所以空调开了"表示因果关系。开关被按下了,所以空调便开始运作,因果关系简单,我们感受不到他积极想要打开空调的意图。这里的谓语是不及物动词"开了"。如果句子改成"他借着按下开关,让空调打开了",则显然有强调行为者的意图。所以,这一句话呈现出手段关系,谓语用了使役动词"让……打开"。

回到原文,××家电开发微波烤箱的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烹调时食材的美味不会流失,我推断这里是手段目的关系(此处的讨论仅限于插入连接词,我们先不讨论文案该如何写得精简,那放在后面的章节中说明)。

段的后半部分,似乎都在说明微波烤箱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当的温度,所以为了让(2)的前后关系可以更加明了,应该要加入"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当温度"。但这样句子太长,改成直接加入解说连接词"具体来说"、"也就是说"即可。

(3)的地方也是模糊不明,各位读者应该已经发现这里是手段目的关系,所以应该改成:"由于配备高功率的加热器和风扇,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有机型提升36%。"

(4)的地方语气没有衔接,不过从"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有机型提高36%"和"达到使用频率高的200℃左右,时间仅约五分钟"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彼此的关系。由于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因此二者是归结关系。所以,(4)的地方可以加进"因此"。P43-47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序章本书的思维——脱离事倍功半的"失败者之路"

抛弃常识

本书所介绍的"从议题开始"的思维,与世间一般的想法有很大差别。重要的就是首先要"抛弃一般常识"。下面我会举出本书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思维。现在也许会让你觉得:"咦?"但是当你读完本书并亲自实践之后,相信我,你一定会点头赞同这些思考方式。"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查明问题"。"提升答案的质量"并不够,"提升议题的质量"更重要。不是"知道越多越聪明",而是"知道太多会变笨"。与其"快速做完每一件事",不如"删减要做的事"。与其计较"数字多寡",不如计较"到底有没有答案"。

前半句是一般的想法,后半句就是本书要介绍的"从议题开始"的思维。各位读者只要先了解,这与单纯"为了提升生产力而重视效率"这个解决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提升效率的技术"——有所不同即可。

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

为了提升生产力,先应该思考的是所谓的"生产力"究竟是什么。我从维基百科(Wikipedia)查到的结果是:"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劳动力及资本等)对于生产活动的贡献度,或是由资源产生附加价值时的效率。"但这个说法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本书所说的"生产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以多少的输入(Input,投入的劳力及时间),产生多少的输出(Output,成果)。以公式表示,则如图0-1所示。

若想提高生产力,就必须事半功倍——删减劳力和时间但交出相同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劳力和时间产出更多的成果。到此为止,相信各位读者都可以一目了然。

那么,究竟什么是"更多的输出"呢?换句话说,就是让企业人能够确实产生的报酬关系、让研究者可以收到研究费的那份"有意义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呢?

我曾经任职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将这种"有意义的工作"称为"有价值的工作"。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所谓专业工作者,就是指不仅要具备特别的技能,更要运用该技能从顾客一方获得报酬,同时提供有意义的输出(成果)。也就是说,如果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就根本无法提高生产力。

请各位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冷静下来仔细地思考。

对于专业工作者而言,所谓的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

怎么样?

我向许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但是,能给我明确答案的人并不多。我时常听到的是类似以下的答案:高质量的工作。仔细的工作。没有其他人能够胜任、无人能取代的工作。

这些答案虽然也算部分答对,但都无法切中本质。

所谓"高质量的工作",只是将"价值"换成"质量"而已。一旦问起"质量是什么?"就回到原来的老问题。对于"仔细的工作"也是一样,若说"只要是仔细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是有价值的",恐怕会有很多人会不赞同吧?后一个,"没有其他人可以胜任的工作",乍看之下似乎很正确,但请再仔细想想。所谓"没有其他人可以胜任",通常都是些几乎不具价值的工作,正因为没有价值,所以才没有人来做。

"高质量、仔细、没有其他人能够胜任"这些答案,其实连问题本质的边缘都没沾上。

有价值的工作究竟是什么?

就我的认知,"有价值的工作"是由两条轴构成。

条轴是"议题度",第二条轴是"解答质"。以"议题度"为横轴、以"解答质"为纵轴所展开的矩阵,如图0-2。

"议题"(issue)这个词,在本书的前言中也曾提到,但也许有些人并不熟悉。以"issue"的日文片假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可以找到的说明并不多,但用英文"issue"搜索,则会找出许多定义。我在此所说的"issue"符合图0-3的定义。

在同时满足A与B的条件下才是issue。

因此,我认为"议题度"是指"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解答质"是指"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

图0-2价值矩阵的右上方象限属于"有价值的工作",越靠近右上方价值就越高。如果想从事有价值的工作,所处理的主题的"议题度"与"解答质"都必须双双提高。如果想要成为解决问题的专业工作者,一定要时常思考价值矩阵。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工作的价值取决于矩阵中的纵轴"解答质";而对横轴的"议题度",也就是"课题质"不大重视。然而,如果真的想从事有价值的工作、给一般人留下有意义的印象,或者是真的想赚钱的话,"议题度"才是更重要的。

原因在于,对于"议题度"低的工作,无论如何提高其"解答质",从受益者(即顾客、客户、评价者)的角度来看,价值仍然等于零。

千万不能踏上白忙的"败者之路"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有价值的工作",也就是矩阵右上方区域的工作呢?无论是谁,工作或研究都是从左下方区域开始。

在这里优势地位不可以犯的大忌就是"打定主意进行大量工作,朝右上方前进"。这条"借着劳力、蛮力往上,沿左边走以到达右上方"的解决问题方式,我称之为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详见图0-4)。

下面这段话很重要,请各位仔细研读。

世上大部分被称为"可能是问题"的"问题",事实上几乎都不是商业或研究上真正有必要处理的问题。如果全世界被称为"可能是问题"的"问题"共有一百个,那么在当下需要清楚判断出是非黑白的问题顶多只有两三个而已。

对于矩阵中横轴"议题度"低的问题,无论多么努力拼命地挤出答案,终究也不能提高其价值,只算是白忙而已。这种"以为只要靠努力(劳力)和耐力(蛮力)就能得到回报"的工作方式(自认为"没功劳也有苦劳"),将永远无法到达右上方"有价值"的区域。

另一个变量是纵轴"解答质",我们也来思考一下。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解答质"一般也都在较低的区域。到目前为止,以我所见过的很多人的职场成长历程,大多数人在初入职场的一百件工作中,只有一两件开花结果。

以前的我也是一样,现在想起刚进麦肯锡工作时的个项目,每天都做一大堆分析,然后画出十几二十张的图表。在项目进行的几个月之内,我就画了五百张左右的图表,但是,后放进报告里的却仅仅只有五张而已。如果计算"终输出(Output)的产出率",结果只有1%;横轴"议题度"由上司严格评估,这么一来,我所处理的纵轴"解答质"的产出率就只有1%。

因此,不经思考就闷着头工作,至少肯定不可能到达"议题度"和"解答质"都很高的境界。用图0-5表示这个概念,右上方象限中,横轴"议题度"和纵轴"解答质"交集之处,就是所谓"有价值的工作"。由于这只有1%左右的成功率,所以算起来要符合的概率只有0.01%,也就是说一万次工作中,只有一次像样的工作。

这么一来,将永远无法产生"有价值的工作",也无法造成改变,只会留下白忙一场的感觉罢了。而且当大部分工作都以低质量的输出含糊带过时,工作会很粗糙,很可能将变得无法产生高质量的工作。也就是一旦走上"败者之路",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失败者"。

虽然你可能拥有超乎常人的体力与耐力,即使通过"败者之路"也能成长;然而,充其量也只能如此。当你成为主管后,也会教导下属同样以努力和蛮力工作,然而你终究无法胜任领导者的角色,毕竟只靠努力与蛮力,几乎不可能到达右上方"有价值的工作"区域。而且,一旦踏上"败者之路",等于宣告你根本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如果真的想要接近右上方区域,应该采取的解决方式极其简单明快:先提升横轴"议题度",再提升纵轴"解答质"。也就是采取与"败者之路"相反的沿右边走的解决方式:一开始就锁定商业与研究活动的对象是特别有意义的内容,也就是"议题度"高的问题。

即使无法在一时之间立刻直接锁定核心问题,也应该将范围缩小到整体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是初入职场的社会新人或是研究所新生,还没办法进行这项判断,可以请教自己的上司或研究室的指导老师:"我所想到的问题中,在当下真正具有找出答案的价值的问题是什么?"一般可以进行这项判断的应该是上司或指导老师。借由这个步骤,我们可以锁定真正的问题,轻松地将聚焦于一个重要问题的时间节省至5%~10%。

然后,在缩小后的范围中,从"议题度"特别高的问题开始着手。这时候,千万不能被"解答难易度"或"处理难易度"这些因素所左右,一定要从"议题度"高的问题开始。

由于在未经训练的状态下,输出会如图0-5一般分布,因此,为了提高"解答质",必须先针对各个议题确保充分的讨论时间。

我以前也是这样,一开始被批评"质量太低""没有达到需要的水平"时,也无法切实体会其中的意思。可是,经过针对缩小范围后的议题反复检讨与分析后,大约数十次当中就会有一次左右表现得还不错。一个人想做"好的工作",就必须从旁人处得到"好的反馈",才能学到什么是"好的解答质"。累积成功经验,逐渐抓到技巧,进而超越固定水平、做出"好的解答"的概率,将会从十次中有一次,变成五次中有一次,逐渐提高成功率。

到这里,读者们应该已经知道,为了实现这个解决方式,一开始的步骤,也就是将范围缩小至"议题度"高的问题,就算要多花费时间也势在必行。如果贸然地"这也做,那也做",根本无法成功。即使抱着必死的决心工作,终也无法因此学会工作。"反正先做到死再说"的想法,在"从议题开始"的世界中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中断没有意义的工作,才是重要的。

即使每天练习兔子跳,也无法成为棒球选手铃木一朗,因此,集中处理"正确的问题"的这种"正确的训练",才是迈向成功的关键(详见图0-6)。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