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台湾的客家人图书
人气:33

台湾的客家人

本书稿是有关台湾知识图文版的青少年读本,也是"图文台湾"民系系列之一,主要介绍台湾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两岸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主体内容共分四部分: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二、扎根台湾:耕读垦殖...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地域文化>客家文化  
  • 作者:[孙键]编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3467395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有关台湾知识图文版的青少年读本,也是"图文台湾"民系系列之一,主要介绍台湾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两岸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主体内容共分四部分: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二、扎根台湾:耕读垦殖创业艰;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宝岛星;四、慎终追远:两岸客家交流亲。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风格,用生动的通俗浅显的语言描写台湾的客家人与中原的渊源、扎根台湾等历史事迹,更用大量精美的图片,让读者去了解台湾客家人的文化状况。

在这一场渡海迁徙的过程中,台湾的客家人扬帆起航,波澜壮阔的海峡没有阻挡他们向海而生的勇气:渡台之行,充满荆棘,命悬一线;登台之后,举步维艰,九死一生。但他们或锐意进取,耕垦创业,读书传家,传承文化,播撒文明;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抵御外侮,共赴国难,义无反顾。苦难培育了他们越苦越乐的生活态度,艰难成就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硬颈精神。

"图文台湾"丛书是一套内容丰富、纵横兼顾、"文献有征"而细节具体生动又好读的书,丛书包含了台湾的历史、人文地理、文学、教育、经济、民间信仰、民俗、民系等内容,以平实而简洁的语言,配以珍贵的资料图片,让图文互相补充,把台湾的过去与现在的方方面面都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它将带你沿着台湾先民的足迹,察看宝岛台湾如何承袭祖国大陆的文明,一路曲折走来,走出与祖国大陆既相同又有差异的风貌;它还将带你穿越宝岛太鲁阁等美丽而险峻的自然生态景观,漫游板桥林家花园等古色古香的园林,品味传承与变迁的台湾"中华料理"和独特的原著民饮食,领略异彩纷呈、兼容并蓄的台湾文化和民俗生活;同时,它还会告诉你从台中大甲镇——一个小镇走出的世界品牌"捷安特(GIANT)"三十年发展的故事,告诉你素有"纺织女王"、"汽车皇后"、"铁娘子"称号的台湾裕隆集团董事长、台湾工商业界的传奇女性——吴舜文女士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林仁川,1941年10月生,福建龙岩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66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9月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9月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1968年9月在驻龙海县石美陆军6647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3月在漳州市委宣传部理论组、办公室工作。1978年12月任厦门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1992年6月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1996年11月当选民进厦门市委主任委员。1997年3月当选民进福建省委副主任委员。1997年12月当选厦门市政协副主席。1998年1月起任厦门大学台湾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是与国台办共建的重点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

孙键,1980年11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厦门大学。曾在《内蒙古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等刊物;曾参与并承担《闽南文化丛书》之《闽南区域发展史》部门章节的编写工作。2015年获厦门市教育系统单项奖——创优奖,现任教于厦门华厦学院思政部。

目录

引子

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

(一)本为中原人

(二)播迁入台湾

(三)逆境中求生

(四)薪火相传的客家精神

二、扎根台湾:耕读垦殖创业艰

(一)耕垦立家

(二)读书传家

(三)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

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宝岛星

(一)保家卫国反抗侵略

(二)台湾各界的客家名流

四、慎终追远:两岸客家交流亲

(一)台湾客家人的寻根之旅

(二)敬恭桑梓回报祖地

(三)两岸客家的文化交流

结束语

在线预览

引子

客家人,一个神秘的名称。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那么到底何谓客家人呢?它的源头又在何处呢?它又何时从大陆迁往台湾的呢?

单单一个"客家"的称谓,迄今为止,就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考证、研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古老的说法,说客家即是夏家,"客"与"夏"是谐音,几千年说来,"夏"则成了"客"。所以客家的祖先或先民,就是发祥于我国中原的华夏民族;最遥远的说法是,客家即"Hakka",这个称谓来自俄罗斯的历史文献中。据记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西北接壤处,曾有一个被称为Hakka的部族,它很可能就是后来中国客家人的先民,因为时至今日,国外仍沿用Hakka这一名称,它读成中文便是客家。最的说法来自著名的客家学专家、文化大师罗香林,他在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客家源流考》中称:"至于客家的名称的由来,则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代,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则。"图1-02图1-03众所周知,晋室南渡,是在南方"侨置"了不少原来北方才有的县市,而北方中原汉人,也就成了"侨客"。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千古皆然。罗香林的说法一直被视为。图1-04自罗香林之后,也有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自五代、两宋以至明初,闽粤赣三省交界、今日被称为"客家大本营"的地方并没有自唐宋以来就自称为客家的移民,也不存在客家方言,更没有名为客家的民系。因此,罗香林的说法只是一种臆断,而"客家"的称谓,则是因为明中叶至清初时,专门对三省交界处大批外来的移民而起的。图1-05更有来自国外的学者,如美国学者康斯坦堡认为,"客家"是广府人对清初由粤东迁来三角洲新移民的称谓,起初并无恶意,后来两个族群由于争夺土地,互相仇视,客家人便和自称"本地人"的广府人对立,以方言为识别,形成一个以"客家"为名的民系。

一个"客"字竟引发如此多的争论,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客家人是炎黄子孙,并经历了千年的大迁徙,在迁徙中谋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

(一)本为中原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晚清杰出诗人黄遵宪的这首诗是对客家历史渊源的概括。

《辞海》"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有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尽管近几年日益兴盛的客家研究对客家的源流众说纷纭,但客家人确确实实是其定居地的"外来户",也就是说,故乡同样是异乡。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民系,他们打破了安土重迁的精神枷锁,远行在路上。客家的血缘是流浪的血缘,他们在经历了千年迁徙的苦痛后继续漂泊,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他们既"家而客焉",即在故乡作客,又"客而家焉",在荒芜的异乡构筑起新的家园。图1-07

因此,客家人是"移民",他们是"下南洋"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历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等一样,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移民"这个字眼听起来往往和"流民"划等号,尽管如此,它却具有一种金属般的特质,掷地有声,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英雄和开拓者。客家人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中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从而形成一个有着数千万子民的民系。图1-08客家人的"源",即他们的大本营就在"河洛"。因此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现在我们所说的"河洛郞",并不等于客家人,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现在人们常说的"河洛郞"是闽南语"Hōklóláng"一词的音译,其本字是"河佬人")。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和洛河。河洛位于黄河中游南岸的腹心,南为外方山(嵩山)、伏牛山,北界黄河,遥望太行,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到江淮。诚然,客家的根在河洛,不是说所有的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它的来源范围要大得多,包括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所谓的中原的旧地,包括并州、司州、豫州一带,乃至黄河以北的赵、魏之地。

客家南迁,始于秦代。其后大举南迁共有四次:一是在永嘉之乱后,怀、愍二帝被掳,中原之地沦于异族,汉民族相率南下;二是在唐末,黄巢起义,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再度南迁;三是宋室南渡,文天祥起兵勤王,忠义之士追随皇室,辗转五岭之南、珠江东西,并定居下来;四是明清之间,客家人或开辟新地,或躲避战祸,或"复界"垦殖,或以"湖广填四川",形成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客家人南迁的终点主要集中在广东东北部、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一带,即所谓的"粤赣闽边区"。这三个区域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成为客家人聚居之地。

从历史的演变情况来看,客家人属于"后至移民",可种之土地、可耕之田野,都为土著和捷足先登者所有,故不得不在山区和内河上游盆地寻找出路。他们不但要奋勇抵抗异族的侵扰,还要与当地的土著竞争,终于依靠中原文化的力量,在闽粤赣边区站住了脚。经过有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客家人以此为中心,再向四面八方迁徙,其足迹开始遍布整个中国南部、东部沿海及台湾岛,乃至世界各地。从此,闽粤赣边区山地成了客家人的大本营。图1-11

当然了,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宦任、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应该说,无论客家人迁徙到何地,源自中原、根在河洛是遍布世界各地所有客家人的共识,正所谓"唯唯客家,系出中原"。

1.两千客家人赴中原寻根拜祖

"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要问客家哪里住?逢山有客客住山。"诵着这首千年铭记在心的歌谣,2003年10月27日,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来自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客家人代表齐聚黄河岸边的中原祖根地——河南省,畅叙浓浓的乡情。旅居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源于中原汉族,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现在已达数千万之众,遍布华夏,广居各洲。客家人在辗转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形态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以及质朴的爱国、爱乡情结。图1-12、图1-13

此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原寻根热。

"终于回到老家了,我兴奋着呢。"一下飞机,全球客家崇正联合总会会长、85岁的香港老人黄石华先生就紧紧握住前来欢迎人员的手,大声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当听到礼宾小姐没有称他是"贵宾"而直呼他"客家乡亲"时,黄老先生十分高兴:"这才是回家了。我祖籍信阳潢川,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呀。"台湾世界客属总会名誉会长饶颖奇先生一踏上中原大地就赶往洛阳、登封等地参观。龙门石窟的博大、少林寺塔林的神秘,让饶先生感慨不已。谈到"回家"的感受,饶先生说,"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客家乡情和中原亲情,让我们备感亲切,真是客属一家亲呀。"河南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在河南举办的本次大会也成为历届客属恳亲大会中参加人数最多、规模较大的一次。"寻根"的主题贯穿于这次大会的各项活动中,黄帝故里、黄河岸边、河南博物院等地都迎来了不少"客家乡亲"。黄河岸边,望着滔滔东去的黄河水,来自香港的陈泰元先生激动地对记者说,"早听祖辈们说,根在河洛。这次有幸回到祖根地,一定要到洛阳、开封看一看,还要到陈姓的发源地淮阳县祭一祭老祖先。"

2.台湾客家人李纯恩六赴洛阳寻根

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客家频道主持人、《全球客家邮报》报社社长李纯恩先生为了帮客家人寻根,二十多年来,六次奔赴洛阳,到民间寻访客家文明之根。他曾多次来到龙门石窟、白马寺,"千年帝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让李纯恩感到非常亲切。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台湾客家文化源自历史悠久的河洛地区。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奔赴台湾屏东、花莲、宜兰等地的客家人社区,拍摄客家人奇特的"二次葬"习俗,让世人称奇。据李纯恩介绍,二次葬是古代洛阳人和整个中原地区汉族人的习俗,可惜中原地区的二次葬传统已经消失,台湾客家人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二次葬指的是死者被土葬十年后,后人把他的遗骨再挖出来,从头骨到脚趾,一点一点用火焚烧成骨灰,放在坛子内,郑重地摆放在祖厝(祭祀祖先的场所)内,接受后代子孙的顶礼膜拜。图1-15"有万年的宗族,无万年的侄叔。"这句话反映了台湾客家人浓重的家族观念。在李纯恩家里,端端正正地放着一个"传家碗",碗上写明李家的原乡在陕西基洛寨李家村;李家女性代代相传一个肚兜,上面绣了不少汉字,记载了李家从李家村一路出发迁徙广东,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又迁徙到台湾屏东县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学研究员郑张尚芳认为:"洛阳读书音"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古代的洛阳话有八个声调:平上去入分清浊,诗歌中的平平仄仄其实是古代洛阳人说话的特点。可惜,现在的洛阳人发音,只剩下四个声调了。李纯恩称台湾客家人完整保持了很多"洛阳读书音"的传统,八调齐全。

(二)播迁入台湾

在由北到南的艰难迁徙中,因种种原因,大陆所有的路途都被决绝地抛在了身后。这些路途对于别人而言,是走向富裕、升迁的捷径,意味着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但对于被逼到海边悬崖的客家人,无边的苦海成了的选择,这万顷波涛要么是自己的葬身之地,要么是通向光荣的血路。既然回头无岸,就是死也要死在还存留着一丝生机和希望的远方,让灵魂化成大海上自由的浪花,坚决不让自己成为刀俎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即使死于自己的冒险,也要比在别人的胯下偷生来得壮烈。

客家先民四处迁徙,以致处处为客,处处为家。不断的迁徙,使得客家先民快要与"迁徙民族"划上等号了。清康熙年间,客家人由大陆原乡渡海到台,开疆辟地。清代台湾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的潮州、惠州及嘉应州和闽西的汀州。汀州和嘉应州分别位于韩江流域上游的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四周群山围绕,西以高峻的武夷山与赣江流域为界,西南以低矮的大望山与东江流域为界,南以莲花山及其支脉与韩江三角洲为界,界山山脉有许多都高达一千公尺以上;东以广大的博帄岭与漳江流域为界,北则为闽江流域沙溪的上游山区,山峰也多在一千余公尺。除经大望山与东江流域联络较为方便外,四周高峻崎岖的山脉成为汀州府和嘉应州对外联络的障壁。

客家人入台的最早历史,或可追溯到明朝中期。当时活跃在潮州西部山区的"山寇"有不少是客属子弟,如著名的"山寇"头子林道干、林凤,据考,前者是惠来客家人,后者是饶平客家人。他们之所以为寇,多半是因苛政如虎,天灾频仍,加之时值粤东人多地少矛盾严重,那些无地或少地的人民,生活无着,被迫铤而走险,聚众武装对抗官府,打劫富豪,遂成"山寇",以后又受到官府的围剿,转向海上发展,成为"海盗"。林道干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率众入台,落籍高雄,足迹遍及台湾岛南北各地。林凤于万历初年(1573~1575年)率万人赴台,经年始去。这两人本身既是客家人,部下又以潮州西部山区贫穷子弟为主,内中无疑有相当多的客家人。就此而言,客家人最早赴台的时间并不晚于福佬人。据台湾高雄和屏东客家人口碑相传,林道干曾经在屏东车城乡海旁的"大哥洞",其妹妹死后埋葬于今狮子乡的"小姐墓"。他麾下的客家人或这些客家人的后裔,可能就是屏东车城乡保力村的最早拓垦者。那么,称这些客家人是拓垦台湾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图1-17

客家人真正成规模移居台湾,那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事。郑成功的队伍中有不少客家子弟。随郑经略台湾的大将刘国轩是汀州客家人,其部属多为客家子弟兵,他们跟随刘国轩去了台湾。清廷平定台湾后,刘国轩降清并被调回内地任职,但刘国轩麾下的客家子弟有一部分留在台湾垦殖开基。张要(耍)是郑成功经略闽粤时期的主要将领,又名万礼,平和小溪人,但自幼为诏安官陂客家人收养,部众多为漳、潮西部山区的客家子弟。张要(耍)在南京战役中牺牲,但其余部仍在郑成功军中。其结义兄弟郭义(诏安官陂人)、蔡禄(时为诏安、平和交界处人,后划归云霄)等也是郑成功部将,麾下也多客家子弟。近年有学者在诏安官陂调查,得知"官陂移居台湾的人很多,最早是万礼的部众随郑成功到台湾的"。但万礼、郭义、蔡禄等人都没有去台湾,所以地说,应是万姓结义集团这一系统的部分客家子弟兵跟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其中一部分留居台湾,成为明郑时期的客家移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派遣施琅征台得胜,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出降,次年,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府。随后很快形成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移台垦殖的高潮。但朝廷出于安全考虑,对大陆人民颁布了三条渡台禁令,其令曰:"欲渡船台湾者,先给原籍地方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抵台后再经台湾海防同知审验。潜渡者论处;渡台者不准携带家属,业经渡台者,亦不得招致;粤地屡为海盗渊薮,以积习未脱,禁其民渡台。"一道禁止粤人渡台的禁令,据说是因为施琅对刘国轩及明郑潮籍部属积怨未消,奏准朝廷下达的。当时所谓粤民主要指广东潮、惠二州之民。而当时客属县份程乡、镇平、平远、大埔属潮州,长乐、兴宁等县属惠州,因此粤东客家人渡台受到很大限制,他们渡台比漳州、泉州人多了许多障碍。此时,少数迁入台湾的客家人一般是跟随闽南人之后入台的,而且多采取偷渡的方式,其中有粤东客家人,也有汀州客家人。因闽南人先到,占据了西海岸平原地带,客家人后到,所以只得深入到台湾南部离海岸较远的山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死后,禁止客家人渡台的禁令渐弛,客家人渡台渐多。至康熙末年,因为客家人助政府平定了朱一贵之乱,从根本上扭转了官方对客家人的看法,不准粤人渡台的禁令无形中取消,广东客家人才大批渡台,并在康、雍、干时代形成移民的高潮,一直到嘉庆、道光时期仍有较零星的移民来台。

客家人渡台,始于清康熙年代,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其后延续至光绪。康熙年代,客家人移垦入台,是以高屏溪东岸近山平原中心,到雍正年代,入居中心渐次迁移到新化、云林、台中一带。到乾隆年代,就北移到了台北、桃园、新竹、苗栗等狭长的丘陵地区。经统计,渡台的客家人直接原籍以嘉应州属为最多,约占全部的二分之一多,其次是惠州府属,约占四分之一,再次是潮州府属,约占五分之一,而以福建汀州府属为最少,仅占十分之一左右(但嘉应州、惠州、潮州各地客家人又大部分是由汀州府,特别是宁化迁出的)。根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及时次临时户口调查,台湾全省汉人280.9万余人,占总人口的95%强,其中祖籍广东者(绝大多数为客家人)有39.7万人,占汉族人口的13.7%。由此可以窥测清光绪年代,割台之前,台湾客家人口数,不会超出39万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时,台湾省汉人375万人,占总人口数88.4%,其中,广东省系(绝大多数为客家人)人口59万人,占15.6%。福建汀州客籍人口4.25万人。如果把福建、广东客家人加在一起,则当年客家人数为63万人,约占当时台湾省汉族人口的17%。客家人的主要分布:新竹地区(即今桃园、新竹、苗栗三县)约占客家人总数的60%强,台中约占18%强,高雄约占16%弱,台南约占13.5%。截止到2009年底,客家人是台湾第2大族群,台湾地区客家事务主管部门委托调查发现,台湾泛客家族群达人口比例25.6%,即台湾每4个人即有1个人是客家人。调查发现,受访时单一自我认定(即明确回答自己是客家人)的比例为13.5%,多重自我认定(提供复数选项时,勾选选项其中之一为客家人)为5.1%,未自认为客家人,但血缘与客家人有关系者为7%,以上泛客家族群总人数推估为587.7万余人。根据调查,客家族群最多的县市仍是新竹县、苗栗县、桃园县,但花莲县、新竹市也有超过20%人口为客家人。客家人口数最多的乡镇为新竹县横山乡、北埔乡,以及苗栗县铜锣乡,比例都接近95%,苗栗县公馆乡、头屋乡,以及新竹县峨眉乡也有90%人口是客家人。图1-19、图1-20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