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图书
人气:36

中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

【好评返5元店铺礼券】文轩特别惠
  • 所属分类:图书 >工具书>文学鉴赏辞典  
  • 作者:[傅德岷],[韦济木]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807081579
  •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4
  • 印刷时间:2011-04-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443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一书就是从中国百年散文宝库中精选出来的。这些作品具有:(一)经典性。经时间的淘洗,大多是有定评的名家名作,即使少数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作者,其入选作品也属上乘佳作;(二)抒情性。无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这些作品均情真意挚,朴素隽永,展时代风貌,抒浓浓的亲情、友情、乡情、国情;(三)哲理性。哲理是"在崇高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许多高尚的强有力的思想"(恩格斯),是散文家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人生奥秘真谛的揭示,本书所选的不少篇章冷峻深邃,饱含人生底蕴,能给人以人生启迪。

《中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集作者简介、原作和鉴赏于一体,读者不仅在短时间内能饱览百年散文的精华,更能从鉴赏文字中进入原作思想艺术的堂奥,增知启慧,励操砥志,怡情养性。它将为提高民族文化精神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本书由傅德岷、韦济木主编。

目录

《民报》发刊词

少年国说

《革命军》绪论

致徐小淑绝命词

国万岁民立万岁

与妻书

"企"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秋夜

风筝

故乡的野菜

苦雨

白马湖之冬

我的母亲

银杏

访沈园

荼靡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秋天的况味

五月的北平

雷雨前

白杨礼赞

钓台的春昼

故都的秋

翡冷翠山居闲话

芦沟晓月

快阁的紫藤花

海燕

还我缘缘堂

背影

荷塘月色

给亡妇

雷峰塔下

北京的春节

秃的梧桐

一种云

清贫

飘零的黄叶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一只木屐

绿的歌

秋日风景画

野草

榴裢

听潮

黄叶小谈

雅舍

槐园梦忆

再忆萧珊

咬菜根

人生哲学的一课

北游漫笔

风雨中忆萧红

山水

花潮

记一辆纺车

沸腾的梦

驮马

雨中登泰山

途中

茅店塾师

花床

囚绿记

鹰之歌

苏州拾梦记

红烛

铁匠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月夜到黎明

雨前

我歌唱延安

向日葵

采蒲台的苇

卖琴

赞美(节选)

茶花赋

长江三日

社稷坛抒情

黄昏

枯叶蝴蝶

天山景物记

丁香花下

幽径悲剧

松坊溪的冬天

葡萄月令

更衣记

黄山小记

春风

雄关赋

筏子

紫藤萝瀑布

询问司马迁

土囊吟

凝思

伫立西湖畔

读沧海

珍珠鸟

六骏踪迹

巩乃斯的马

一个王朝的背影

觅渡,觅渡,渡何处?

清洁的精神

我与地坛

丑石

渴望苦难

杏黄月

活到老真好

响在心中的水声

失去的森林

听听那冷雨

愁乡石

谢谢

纺车

老家的树

我的空中楼阁

教授的底牌

多情的雨

故乡的榕树

南音牵乡情

香江赋

深夜倾听"洪湖水"

西湾四笔

斗室漫笔(六题)

"国"格与"人"格

亲情 旧情 友情

我依然想回祖国

追忆丰子恺

回忆郁达夫一些小事情

在线预览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24小时,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的寒威和冷气。

1925年1月24日

(选自《野草》《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鉴赏]文以情动人,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从不隐蔽自己的感情。一只小小的风筝,会那么长久地牵动着他的心绪,使他痛苦,使他沉重。《风筝》一起笔,就写出了这一点。"北京的冬季"天空中浮动着的一二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原来它唤起了作者对往日的回忆,使作者想起了幼小时候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的虐杀。事隔二十年,当这一幕重新在眼前展开时,"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一直到现在,异地空中的风筝"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作者以风筝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心灵的历程。

《风筝》取材于作者的零星感受,描写了生活激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有关风筝的一段记忆,只是写了幼年时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和成年后讨兄弟宽恕的两个片断,情节可谓简单。可是,作者透过现象,于平凡中窥到了精深,揭示出自己行动的实质是对儿童的一次精神的虐杀。因此,才在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中批判了自己,毫无保留地披露了自己的心灵。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惊服作者生活感受的深刻,不能不感佩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不能不叹服一个伟大革命家光明坦荡的胸怀。然而,文章仅仅是解剖了自己吗?不!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社会。旧中国是一个怎样黑暗的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味戕杀儿童活泼自然的天性,当时的封建复古势力更是极力用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来束缚儿童。一般的家庭,也深受影响。所以,鲁迅批判自己,正是在同自己身上旧思想的因袭进行斗争。他的自我解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解剖社会。《风筝》的结尾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的寒威和冷气。"这不明明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么!作者以精练的一笔,把具体的事件置于典型的社会背景之中,使自我解剖和当时的社会紧紧相连。由此可见,作者剪取的虽然是生活中的点滴片断,但由于渗透着精深的见解,所以文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以一个独特的事件,反映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风筝》的形象描写是出类拔萃的。作者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寥寥几笔,神情毕肖。例如,对于小兄弟的"形",作者并未着意刻画,只写了"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几笔,却于具体的行动描写中,为其传"神"。小兄弟"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一个静的神态,两个动的细节,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对游戏的浓厚的兴趣。"我""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一个大蝴蝶风筝即将完工,"做眼睛用的小风轮",还"用红纸条装饰着",这个情景又使我们看到小兄弟工作得多么专注、细心!多么肯于钻研,富于创造!长兄代父,小兄弟看见了"我","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十分地揭示了小孩子当秘密被发现时的惶悚心理。"我"俨然是副家长的神态,"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并且"傲然走出"。"折"、"掷"、"踏"之后,"傲然走出",多么穷形极态,栩栩传神!时间的流逝,会洗去旧迹,在生活的辗转中,谁还将幼时的小事铭记心头?所以,当两人"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我"又重提旧事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这又是多么俭省的一笔!这一笔一笔的勾勒,好像一幅一幅的写意画;这一系列的行动描写,又好像一连串的电影镜头,将人物的形态与神韵一并摄了下来,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风筝》在人物描写上着墨不多,但却真实地再现了各自的心理与性格,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而对旧社会的控诉,对幼小者的同情,对自己旧思想的鞭笞,都渗透其中。

"情"与"理"与"形"融为一体,这就是《风筝》的鲜明的特点。它以具体的形象和事例让读者去领会它深远的题旨,去感受它含蓄不尽的情意。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