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笔者对云计算,敏捷红利的理解,以及敏捷红利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被云计算所触发的机制,在介绍云计算近期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与相关问题的同时也介绍了云计算供应商的选择和维护,为读者在云计算商业用途方面开启了一扇门户。
本书主要阐述了云计算的关键技术,核心架构在信息科技方面所产生的变革,对现代企业战略利益的产生以及所起到的空前的影响,系统和重点地介绍了云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所触发敏捷红利的机制。
除了介绍云计算近期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本书还为你提供了如何选择和维护云计算供应商的建议。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云为何,何为利,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是怎样的?又如何为己所用?此书将给与您独特的见解与合理的答案。相信在同样的概念下,本书能向你展示更多与众不同的内容。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均正在不同领域开启引领时代潮流。关于大数据,本书顾问 ZDNet企业解决方案中心首席分析师张广彬说:"或许还没有太多人能说清楚大数据。作为其有力支撑的云计算已经有了很高的认可度,不同程度地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但也带来了人们选择的困难。云计算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样的云服务适合我?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希望这本《大数据时代的云计算敏捷红利》能带来答案。"
这是一部由专业人士为您定制的解读和深入剖析云计算的通俗读物,目标是将知识性、实用性、功利性调和。无论您是希望了解一点相关知识为自己的事业带来利益的管理阶层,又或者是已有一定相关的专业人士,相信都能从此书中拨云见日。
"云计算是一场信息世界的革命,它不但将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将改变信息世界的商业模式。"本书另一位顾问阿迪达斯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信息技术总监朱朝晖如是说。
作者力求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阅读气氛,让您在了解云计算内涵的同时对其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有一个立体认识,并且知道如何为己所用。
戴尔公司IT&云计算咨询总监陈帮才、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总监高泰山、宝马中国信息技术经理高威、威睿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李刚、日立(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市场总监兰翎、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信息部主管罗奇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行业高级顾问孙少忆、国际信息科学考试学会亚太区总经理孙正鹏等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张礼立,拥有近二十年的IT 技术、企业架构、IT 服务管理实施方面丰富经验。曾任太阳微系统公司(Sun)全球IT 架构师,德国电信系统集成公司(T-Systems)大中华区IT 服务总监,博科通讯(Brocade)服务器事业部亚太区首席技术顾问。现任美国智库存储(QLogic)亚太区首席架构师。在企业架构(EA)、IT架构、运维服务管理以及业务连续性管理领域是国际认可的博学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擅于业务连续性管理,IT 服务管理与咨询服务领域,IT基础设施架构和运营,网络架构和运维,数据中心建设及管理,项目管理和客户及产品管理战略规划。在金融业、电信业、制造业等都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及博学行业背景。在北美和亚太包括日本地区长期负责IT 架构和管理运维工作,项目实施及咨询提供业务。
从2006 年开始,应邀成为上海信息化培训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学院、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业务持续管理专业委员会、DRII中国等专业机构专聘讲师,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成功的IT 从管理到架构的培训和咨询。基于长期的IT 行业经验及坚实的业务实践能力,为诸多合作客户提供了的建议及品质的服务。
获美国凤凰大学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硕士学位,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认证,波士顿大学项目管理认证以及美国西海岸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在其他资讯科技和管理方面的认证能力包括信息安全和审计,业务连续性管理,信息技术控制,网络架构,系统运维,存储架构以及服务管理和审计。
多年来,张礼立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与管理其IT 的商业价值。2009初成为上海计算机学会会员,同年加入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并担任理事,2011年担任上海市侨联青年委员会理事,积极参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
在IT 战略以及服务管理和中国文化互相融通结合的方面作了长期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于2011 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了《IT服务管理新论》一书。着重探讨西方IT 服务管理经验和中国式智慧的融合以及中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多元与统一的关系,对人们了解中西方IT 服务管理的理念,对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1篇 何为云
第1章 定义与特征——所谓"多快好省"/2
1.1 云到底应该如何定义2
1.2 无限的资源4
1.3 虚拟的服务5
1.4 灵活与高效6
1.5 按量收费6
1.6 普世的云7
第2章 云计算的相关技术和交付模式——云的获取/9
2.1 饮水思源9
2.2 交付模式14
2.3 相关概念及联系——云之系谱16
第3章 服务模式及理论价值——云的形态/23
3.1 软件即服务的价值23
3.2 平台即服务的价值25
3.3 基础设施即服务的价值26
第4章 核心结构——云的架构/28
4.1 云架构的基本层次28
4.2 云架构的服务层次29
4.3 云发展的驱动力37
4.4 期待明天会更好39
第2篇 云为何
第5章 云触发敏捷红利/45
5.1.商业敏捷策略与云战略45
5.2 敏捷生态系统定义和概念47
5.3 关联敏捷与用户的需求49
5.4 实现业务敏捷50
5.5 敏捷变更把握创新51
第6章 云计算所带来的现实业务价值/54
6.1 灵活性和敏捷性的需求54
6.2 降低投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56
6.3 降低运营成本59
6.4 按需计费60
第7章 从宏观到微观——云与客户关系/63
7.1 体验云63
7.2 具潜力的业务应用65
7.3 云计算风险意识66
7.4.云计算成本意识70
第8章 从理论到实际/73
8.1 挑战固定成本 73
8.2 一种业务流程管理平台 74
8.3 自动化处理的常与非常 78
第3篇 为何云
第9章 日新月异的变化/83
9.1 持经达变83
9.2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与云发展的关联86
9.3 长尾理论——传统商业模式和组织88
9.4 基业长青——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模式89
9.5 敏捷红利94
第10章 基于云计算的商业模型的出现/101
10.1 云计算的初现101
10.2 新经济模式的形成103
10.3 向可变成本模式跨越105
10.4 企业运营与信息技术的聚合108
第11章 信息技术实用化/109
11.1 文艺复兴的数据中心109
11.2 云计算中的公共事业发展的特点 111
11.3 减少成本和优化成本的战略博弈 113
第12章 云的天时地利/116
12.1 开天辟地 116
12.2 硬件技术的突飞猛进 117
12.3 资源集中和虚拟化的时代转型 117
12.4 面向服务架构的出现和应用 119
12.5 新时代万维网诞生 119
12.6 移动互联网的飞跃 120
12.7 现在的市场是这么看云计算的 121
第13章 2017年IT架构特点/123
13.1 企业前所未有的挑战 123
13.2 可变成本运营模式水到渠成 124
13.3 技术整合造就云计算 125
13.4 步入云时代的意义 125
13.5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新角色和重新定位 127
13.6 云计算在传统IT 行业内的发展 128
13.7 敏捷IT 专家与业务单元的聚合趋势 130
第4篇 伯乐+弼马温,如何选择和管理云
第14章 如何选择/135
14.1 云服务的性、可用性和可持续性 136
14.2 云的信息安全核心战略 139
14.3 服务级别管控 143
14.4 商业谈判的基本准则 149
14.5 合作与控制的有机结合 150
第15章 战略规划/152
15.1 战略规划概述 152
15.2 价值分析 152
15.3 云投资回报率分析 155
15.4 风险评估的必要157
15.5 战略定位分析159
15.6 业务适应性160
第16章 怎么实施/161
16.1 选择合适你的云类型161
16.2 实施云计算业务164
16.3 云计算提供商的平台构建164
16.4 云计算平台的运维管理166
第17章 安全云策略/171
17.1 云时代的信息安全171
17.2 数据安全的前沿172
17.3 云服务的风险评估173
17.4 云安全指南175
17.5 管制类安全措施和实践178
17.6 操作类安全措施和实践180
第5篇 云计算全球启示录
第18章 云计算的全球影响/187
18.1 黑客帝国 187
18.2 经济增长的热点 189
18.3 新敏捷的业务运营模式 190
18.4 主动型IT 模式 193
18.5 云计算的业界动态 194
18.6 中小企业的云计算时代 197
第19章 云计算技术和管理发展挑战/198
19.1 能耗管理技术 198
19.2 可用性与可伸缩性 198
19.3 快速部署 199
19.4 服务集成与标准化 200
19.5 资源调度 201
19.6 云安全 202
19.7 大数据处理 203
19.8 大规模消息通信 204
19.9 大规模分布式存储 205
19.10 许可证管理与计费 205
19.11 大规模多租户技术 206
第20章 中国的云计算机遇/208
20.1 三网融合与云计算 210
20.2 中国人的云时代 210
20.3 西部大开发下的云机遇 211
20.4 中国云计算的产业链现状 212
20.5 在我国推广云计算的意义 213
20.6 云平台在中国的挑战 214
20.7 云计算的未来展望 215
参考文献/219
作者介绍/223
张礼立博士和他的友人对云计算的评价/225
第1章 定义与特征——所谓"多快好省"
1.1 云到底应该如何定义
云带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烂漫无端,高耸非凡,无拘无束,来去自由。粗看"云计算"这三个字,很难让人们从这个词本身推断出它所涵盖的范围。
实际上,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而"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其中包括了计算服务器、存储和宽带资源等。将这些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通过专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可以实现一种无需人为参与的资源部署。这是最类似教科书形式的解释。附加一个更加体现技术性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模式,它提升了对共享可配置计算资源(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的便捷指数、按需访问。这些资源也可以通过极小的管理代价或是与服务提供者的交互作用被快速地伺机使用和释放。
专业的IT 名词百科Whatis.techtarget.com 援引自SearchCloudCom-puting.com,将云计算广义地解释成一切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被划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设施式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 平台式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 软件式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截至2010 年7 月,在维基百科(Wikipedia.org)中,"云计算"的词条被形容成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其中共享的资源、软件和信息都以一种按需的方式提供给计算机和设备,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电网一样。这种计算模式能够通过互联网将动态运转的虚拟化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同时,用户并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那些支持云计算的基础设施。
一篇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Berkeley)分校的技术报告则指出,云计算即指通过互联网交付的应用,也指在数据中心中提供这些服务的硬件和系统软件。前半部分即是SaaS,而后半部分则被称为Cloud。换个角度来说,Berkeley 眼中的云计算就是"SaaS+ 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倘若这个基础架构可以按使用情况进行付费的方式提供给外部用户,那么,这就形成了"公共云",反之则形成了"私有云"。公共云,即是效用计算。转而言之,SaaS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公共云的用户。
美林证券则认为,云计算是从集中的服务器,通过互联网交付个人应用(E-mail、文档处理和演示文稿)以及商业应用(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财务管理)。而这些集中的服务器共享资源,如存储、处理能力和带宽。并且通过共享,资源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在成本方面也可以降低80%,甚至更多。
而美国最畅销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密切跟踪着云计算的进展。他们认为,云计算能够令企业通过互联网从超大数据中心获得计算能力、存储空间、软件应用和数据。而客户需要做的只是在必要时为他使用的资源支付一定的费用,从而避免建立自己单独的数据中心并采购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至于Salesforce.com,则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更友好的业务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用户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共享的数据中心中,用户只需要通过登录和个性化定制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数据中心的应用程序。
谷歌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现任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博士认为,云计算与传统的以PC 为中心的计算并不相同,它把计算和数据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这使计算力和存储获得了很强劲的可扩展能力(例如计算机、手机等),便于接入网络获得应用和服务。而其重要特征是开放式的,一般不会有企业能单向控制和垄断它。
根据众说纷纭的定义,大家对于云计算能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扩展的动态并且通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云计算的概念的提取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云计算不是专指一门技术,而是技术和趋势的代名词。
1.2 无限的资源
有关云的无拘无束,是否就预示着云计算的资源也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呢?
被请求的资源来自于"云",而不是任何固有形态的实体。硬件和软件都称得上是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而应用在"云"中的某处得以运行,但对于实际用户来讲是透明的,也并不需要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比如亚马逊的EC2 将计算处理能力打包为资源提供给用户;谷歌的 App Engine 将从设计开发到部署实施过程中Web 应用所需的软件以及硬件平台一起打包提供给用户;Salesforce.com 的 CRM 将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模块打包为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使用。
在云计算中,资源已经不单单限定在类似于处理器机、存储容量、网络带宽等物理范畴之内,而应该扩展到软件平台、Web服务和应用程序的软件范畴。云计算通过资源抽象的特性(采用相应的虚拟化技术)来实现云的灵活性和应用的广泛支持性。传统模式下自给自足的IT 运用模式,在云计算中已经改变成为了一种分工专业、协同配合的运用模式。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不再需要规划属于自己的数据中心,也毫不需要将精力耗费在与自己主营业务无关的IT 管理上。
于是,用户在舍弃自身繁冗沉重的IT 累赘之后,得到的是近乎云端般无尽的个性化资源。
1.3 虚拟的服务
根据2009 年10 月份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报告,18%的负载都运行在虚拟服务器上,并且高德纳咨询公司预计该数字到2012 年将会增长到50% 左右。然而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看重并且使用虚拟化技术?最直接的一个答案就是大部分的服务器平均只使用了20% 的计算能力, 甚至更低。
传统计算环境向虚拟计算环境的转换,加速了云计算的发展进程。简单地说,虚拟一个计算环境就是将各种软硬件比作一个资源池,以便于用户或应用程序能够使用起来比以前更为便捷。
迄今为止,拥有比较大的IT 规模的企业基本都在虚拟环境上加大了投入,这样可以减少服务器的稳定性、电耗、设施占用空间等多方面的投入。对于数据中心来说,虚拟化对于减少能源消耗意义重大。据统计,美国服务器的数量从2000 年的500 万台发展到了2010 年的1500 万台。服务器数量的迅速上升导致了对电力和能源需求的大幅上涨。为了解决IT 业需求的能源短缺问题,美国每年需要新建10 多座发电厂,每座发电厂花费20 亿~60 亿美元,然而这种花费最终还是要由IT 企业来付账。倘若我们想再多安装500 万台服务器,企业的CIO 好是先考虑清楚这些服务器的真正价值,跟着再做出投资决策。因为,IT的能源消耗存在着迅速增加的可能性,那些本来花2000 万美元就能建造的数据中心,换到现如今可能要花费1 亿到5 亿美元,而且还不包括硬件和网络的花费。
虚拟化在物理上为企业在合并服务器、抑制数据中心的扩张和能量耗散方面提供了机会,而云计算使企业无需建立新的数据中心。通过这种模式,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展由云服务提供商负责,这样既保障了服务提供商能获得潜在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保障了使用数据中心的企业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有许多极好的理由支持业务系统在虚拟化技术上运转,从而大大提高系统和计算资源的效用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虚拟的服务不仅仅是凭借虚拟化就能够解决问题,IT的复杂性也不仅仅来自于技术,同时也来自于流程、管理平台、组织架构等多方面因素。企业要实现敏捷利润需要从的运维和管理角度出发。
1.4 灵活与高效
云计算可以根据访问用户的多少,增减相应的IT 资源,其中包括CPU、存储、带宽和中间件应用等。这些资源实际上通过分布式的共享方式而存在,但最终在逻辑方面会以单一整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可以根据用户业务的需要进行动态扩展和配置。云计算模式使得IT资源在规模动态伸缩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足以适应各个开发和部署阶段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应用程序。提供者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及时部署资源,最终用户也可按照各自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当这一目标达到最理想化实现时,用户几乎可以做到何时用何时要,用什么要什么,用多少要多少,几乎杜绝了浪费的现象。
1.5 按量收费
根据上一节的内容,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资源被高效并地利用时,对等的付出也被地合理化了。这就是Pay-as-you-go(即付即用):我们的应用是否适合采用弹性伸缩的运行环境来增强业务的灵活度;是否需要采用资源抽象(比如虚拟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可替换性;是否需要提供按使用量收费的经济使用模式。
即付即用(pay-as-you-go)的方式早已经不是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它已广泛应用于存储和网络宽带技术中(计费单位为字节)。我们使用移动电信按通话时间来计费就是一个实例。从云计算的供应商的服务视角来看,例如,谷歌的App Engine 按照增加或减少负载来达到可伸缩性,而其用户按照使用CPU 的周期来付费;亚马逊的AWS 则是按照用户所占用的虚拟机节点的时间来进行付费。
用户按照各自的需要使用云中的资源,按实际使用量情况付费,而并不需要管理它们, 这等于又节约了预算。
1.6.普世的云
就好似天上的云朵一般,云计算并不是静态的,它面向众生开放并为众生改变形态,不断调整以及进化。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拥有良好定义的接口和契约将其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来进行定义的,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在各种类似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通过一种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作用。
由此,企业系统的架构师认为SOA 能够帮助业务迅速和高效地响应变化的市场条件。服务导向的架构在宏观(服务)上,而不是在微观上(对象)提高了重复使用性。同时,服务导向的架构可以简化与传统系统的相互连接以及使用。
有些人质疑服务导向的架构是不是20 世纪70 年代模块化编程、20 世纪80 年代的面向事件设计甚至20 世纪90 年代的基于接口/ 构件设计的某种意义上的复兴?换个角度而言,服务导向的架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演化,而远非革命。它捕捉到了之前体系架构的许多实践或实际应用。服务导向的架构提升了将用户从服务分开的功能。服
务可以运行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并通过网络被访问。 这也大大增加了服务的重复使用。服务架构的出现,加速了云计算中软件组件的开发速度。
"开放原始码"(Open Source) ,指的是一种软件散布模式,是一种源代码公开的软件。最早的开源软件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它伴随着20 世纪90 年代网络的兴起而备受广大民众欢迎,开放源码软件在历史上曾经与UNIX、Internet 紧密相连,并逐渐成为主流。1997年,开放源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www.opensource.org)正式成立,它给予了开放源码一个官方的定义。它正式地指出,开放源码也要遵守不少原则。
对那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软件来说,开源软件更显其深远意义。随着开源软件的流行,商业软件不仅被压缩了发展空间,同时也促使了软件商们不断地降低软件价格,显而易见它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利益。
在商业上,开源软件并不等同于免费软件。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红帽子(Red Hat Linux),它遵循的是使用软件时免费,在后续服务收费的一种模式。而软件免费,没有售后服务的模式也不为少数。在软件市场成熟后,搜索引擎火狐堪称是代表了靠出售专利谋生的另外一种应用服务提供模式。处于这种模式下,软件和服务都是免费的,企业按时间交纳使用费。配合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使得成本下降。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对云计算的优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您也一定想要进一步了解更多有关云计算的精彩内容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下一章的神秘面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