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云等编著的《综合风险防范——中国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基于我国水资源和能源保障风险现状,建立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的识别、分类标准与指标体系,开发能源和水资源保障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编制中国综合能源和水资源保障风险图,辨识出其中的高风险区,提出能源和水资源保障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
《综合风险防范——中国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总序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能源与水资源利用概况
1.2 国内外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防范理论与实践
第2章 中国综合能源保障风险评价
2.1 煤炭与石油保障态势
2.2 全国煤炭与石油保障风险识别与评价
2.3 煤炭与石油保障风险图
2.4 能源保障风险综合防范对策
第3章 中国主要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评价与综合区划
3.1 可再生能源:全球关注的新型可替代性清洁能源
3.2 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3.3 中国主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3.4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潜力综合区划
3.5 主要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4章 能源保障风险综合防范示范
4.1 江苏省能源利用状况
4.2 示范区江苏省能源保障风险识别
4.3 示范区江苏省能源保障风险分类
4.4 示范区主要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评价
4.5 示范区江苏省综合能源保障风险评价
4.6 示范区江苏省能源保障综合防范对策分析
第5章 中国水资源保障综合风险评价
5.1 中国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态势
5.2 中国水资源保障的识别与评价
5.3 中国水资源综合保障风险评价
5.4 中国水资源保障风险图
5.5 中国水资源保障风险综合防范对策
第6章 跨区域水资源调配与跨境水资源分配风险研究
6.1 重大跨区域水资源调配风险的识别
6.2 跨境水资源分配风险的识别
6.3 南水北调主要环境风险评价及其综合防范对策
6.4 西南地区跨境水资源分配风险的综合评价与防范对策
第7章 水资源保障风险综合防范示范
7.1 示范区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利用态势
7.2 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保障风险评述
7.3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
7.4 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保障综合防范对策分析
第8章 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能源与水资源利用概况
1.1.1 中国能源资源利用概况
1.中国是能源资源赋存大国
中国是能源资源赋存大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资源量位居世界前
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超过万亿吨标准煤[1吨标准煤
(1tce)约产生2926万J能量],尤其是煤炭和水能资源,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口
众多,还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较低,中国主要化石能源
人均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据来自BP的油气煤探明储量(精查储量)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石油探
明储量148亿bbl(1bbl约合158.987L),占全球总量的1.1%;天然气探明储量2.46万
亿m3,占全球总量的1.3%;煤炭探明储量1145亿t,占全球总量的14.0%(BP,
2010)。比较而言,中国常规化石能源油、气、煤炭等资源探明储量(尤其是石油探明储
量)显得不足。但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潜力分析表明,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能资源
尚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2004~
2005年)显示: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t,地质资源量765亿t,可采资源量
212亿t,勘探进入中期;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m3,地质资源量35万亿m3,可采资
源量22万亿m3,勘探处于早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m3,可采资源量11万亿m3;
油页岩折合成页岩油地质资源量476亿t,可回收页岩油120亿t;油砂油地质资源量60
亿t,可采资源量23亿t。空间分布上,中国油气资源呈现非均衡状态,陆上油气资源主
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五大盆地;据《环球能源网》整理的
数据,目前中国陆上油气资源量占有较高比重,分别占到了77.07%和82.01%;海上油
气资源则主要分布在渤海、东海和南海,其中以南海的潜力较大。
据中国2007年12月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枠,截至2006年,中国煤炭资
源保有储量为10345亿t,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3-28)。空间分布上,以北方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
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其中华北地区储量占煤炭资源探
明储量的50%以上,西北地区储量占30%以上,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的储量最为丰富,晋陕蒙(西)地区(简称"三西"地区)集中了中国现有煤炭资源
探明储量的60%,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六省(自治区)占全部探
明储量的81%以上,但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储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
和云南三省(自治区),90%以上为地下开采,条件十分复杂;同时,中国的煤炭资源
探明储量比例仍然较低,精查、详查大致只占资源量的20%左右,普查资源量的地质
勘探工作程度也较低。
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4亿kW(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理论年发电量60829
亿kW·h,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2亿kW,年发电量24740亿kW·h,经济可开发装机容
量4.02亿kW,相应年发电量17534亿kW·h,均居世界及时位(郑守仁,2007)。空间
分布上,中国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以大中型河流中上游地
区为主,其中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澜沧江、黄河和怒江等干流上装机
容量约占中国可开发量的60%,其中的2/3以上分布在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五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总量66.07%],按江河流域排序,第
一位长江流域2.56亿kW,第二位雅鲁藏布江流域0.68亿kW,第三位黄河流域0.37
亿kW。
中国核能资源分布较广泛,但从已有的地质勘探成果看,主要是在北方地区,尤其是
西北地区,目前核能资源探明储量不高,但有专家认为,中国铀资源探明潜力较大(张金
带,2008)。
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资源方面,中国尚存在巨大的
资源潜力。各类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潜力可达到10亿tce,而目前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率不
到现实易获取生物质能源总量的10%;中国目前已探明全国陆地风能理论储量为32.26亿
kW,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亿kW,加上近海的7.5亿kW,合计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
可达10.03亿kW,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和
东部沿海陆地、岛屿及近海海岸。截至2009年,中国风电装机规模还不到2000万kW;
中国还是一个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全国2/3以上国土面积日照时数在2000h/年以
上,各地太阳年辐射总量达335~837kJ/(cm2·年),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还不
到10万kW,太阳能光热利用面积1.4亿m2左右;据初步估算,全国可采地热能资源相
当于33亿tce,适合于发电装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中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
部,预计开发装机能达到600万kW;潮汐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0亿kW,主要分布在沿海
地区,理论可开发装机容量可达到1.1亿kW,可供开发利用的为3100万~3500万kW。
目前潮汐能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是能源开发生产大国
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一次
能源生产总量快速增长,在近10年时间里就增长1倍多。到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
总量突破28.0亿tc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是世界较大能源生产国(表
1-1,表1-2)。其中,中国因化石能源赋存结构所致,煤炭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5.6%,可
谓"一枝独秀"。
3.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09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1.1亿tce
(表1-3),其中煤炭30.2亿t,原油3.8亿t,天然气887亿m3,电力36973亿kW·h(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总量逼近美国(31.2
亿tce);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中国部分能源已不能满足消费所需,逐步从
能源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作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处于"加速期"的中
国,能源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加速的态势。目前中国一次能源自给率还基本保持在90%以
上。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还将继续呈现上升态势,能
源自给率也会有所降低。
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呈现加快态势,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产业发
展的需要,使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进入到规模快速扩张期,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增
长。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所占比例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走高,2008年已达20.50亿
tce,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2001年的68.63%增加到2008年的
71.93%。
可以认为,中国的工业能源消费需求正在进入"峰值"阶段。从当前中国工业化与城
镇化的进程判断,开始于2002年的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和产业"重型化",是形成中国能源
消费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迫使中国加大推进"双管齐下"的积极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扩大内需以缓解全球"金
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从而导致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交通和城市
化为主体的基础设施高投入。这一态势有可能使中国提前度过"规划"的工业化"峰值
期",预计这一阶段最快将发生在2015~2020年。
4.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
受能源资源与生产、供给构成与能源技术进步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工业能源消费主要
来自于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其中,工业的煤炭消费量又占据整个煤炭消费
的主体。在2007年全国煤炭的产业消费量中,工业的煤炭消费比例高达95.01%,且主要
为包括发电、供热、炼焦和制气等工业中间消费在内的消耗,2007年工业的中间消费量占
整个煤炭消费量的75.42%。
进一步对工业的能源消费量进行分行业比较,中国工业的能源直接消费主要集中在黑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
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在2007年占到整个工业能源消费
量的84.31%,属于典型的高载能、高耗能产业部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表1-7中各工业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及结构是产业本身的消费
规模及结构,即产业生产、转换、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费量,不包括产业加工输出产品的
能源消费量。例如,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产
品的能源消耗量就具有典型性。其中,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费量要远远高出产业本身,例
如,2007年电力生产业煤炭原煤消费量就达131923万t,占整个工业煤炭消费量的
54.40%(表1-7)。当然,这些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并非为能源消费,其中有相当一
部分是该产业部门的原料,如石油加工及炼焦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的能源消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