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图书
人气:19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是Cisco公司在全球范围推出的一个主要面向初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 本套装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 Exploration第4版课程的配套书面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和网络的基本概念介绍,...
  • 所属分类:图书 >考试>计算机考试>思科认证  
  • 作者:[美]Bob [Vachon] [Rick] [Graziani] 等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15190628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2
  • 印刷时间:--
  • 版次:--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是Cisco公司在全球范围推出的一个主要面向初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

本套装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 Exploration第4版课程的配套书面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和网络的基本概念介绍,OSI和TCP/IP模型介绍,应用层和传输层协议、服务,IP寻址、网络编址和路由基础,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介绍,以太网技术及其原理,网络设计和布线,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每章的还提供了复习题,附录中给出答案和解释。术语表中描述了有关网络的术语和缩写词。

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指定教材,适合准备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读者。另外也适合各类网络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Rick Graziani,在加利福尼亚Aptos Cabrillo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网络课程。Rick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工作近30年的时间。在教书之前,Rick在不同的IT公司,如Santa Cruz Operation、Lockheed Missiles与Space Corporation工作。

Wayne Lewis,是檀香山社区学院的太平洋高级技术培训中心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负责人,主要负责CCNA、CCNP和网络安全培训。

Bob Vachon,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市坎布里恩大学的计算机系统技术项目的协调人,并教授网络基础设施课程。从1984年起,他就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领域工作和教学。他当前是坎布里恩大学享受特殊奖学金的研究生,且曾经在1997年获得了受尊敬的教学奖(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从1999年起,Vachon就是一名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讲师,并在2002年获得了CCNP认证。他在Cisco担任过小组负责人、作者、CCNP认证评估开发人员,以及很多项目(包括CCNA、CCNP和全球合作伙伴培训课程)的主题专家(subject matter expert)。他喜欢弹吉他和户外活动——从事园艺工作或乘坐独木舟旅行。

Mark A.Dye,是加兹登社区学院Bevill中心的技术和培训管理者,他也管理并任教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现在他是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的全职评估人和课程开发人员。从1985年开始,Mark运营着一个私人技术咨询公司。

目录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附光盘)

第1章 生活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里

1.1 目标

1.2 关键术语

1.3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相互通信

1.3.1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1.3.2 当今最常用的几种通信工具

1.3.3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学习方式

1.3.4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工作方式

1.3.5 网络支撑着我们娱乐的方式

1.4 通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4.1 何为通信

1.4.2 通信质量

1.5 网络作为一个平台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附光盘)

第1章 生活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里

1.1 目标

1.2 关键术语

1.3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相互通信

1.3.1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1.3.2 当今最常用的几种通信工具

1.3.3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学习方式

1.3.4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工作方式

1.3.5 网络支撑着我们娱乐的方式

1.4 通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4.1 何为通信

1.4.2 通信质量

1.5 网络作为一个平台

1.5.1 通过网络通信

1.5.2 网络要素

1.5.3 融合网络

1.6 Internet的体系结构

1.6.1 网络体系结构

1.6.2 具备容错能力的网络体系结构

1.6.3 可扩展网络体系结构

1.6.4 提供服务质量

1.6.5 提供网络安全保障

1.7 网络趋势

1.7.1 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1.7.2 网络行业就业机会

1.8 总结

1.9 实验

1.10 检查你的理解

1.11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1.12 知识拓展

第2章 网络通信

2.1 目标

2.2 关键术语

2.3 通信的平台

2.3.1 通信要素

2.3.2 传送消息

2.3.3 网络的组成部分

2.3.4 终端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2.3.5 中间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2.3.6 网络介质

2.4 局域网、广域网和网际网络

2.4.1 局域网

2.4.2 广域网

2.4.3 Internet:由多个网络组成的网络

2.4.4 网络表示方式

2.5 协议

2.5.1 用于规范通信的规则

2.5.2 网络协议

2.5.3 协议族和行业标准

2.5.4 协议的交互

2.5.5 技术无关协议

2.6 使用分层模型

2.6.1 使用分层模型的优点

2.6.2 协议和参考模型

2.6.3 TCP/IP模型

2.6.4 通信的过程

2.6.5 协议数据单元和封装

2.6.6 发送和接收过程

2.6.7 OSI模型

2.6.8 比较OSI模型与TCP/IP模型

2.7 网络编址

2.7.1 网络中的编址

2.7.2 数据送达终端设备

2.7.3 通过网际网络获得数据

2.7.4 数据到达正确的应用程序

2.8 总结

2.9 实验

2.10 检查你的理解

2.11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2.12 知识拓展

第3章 应用层功能及协议

3.1 目标

3.2 关键术语

3.3 应用程序:网络间的接口

3.3.1 OSI模型及TCP/IP模型

3.3.2 应用层软件

3.3.3 用户应用程序、服务以及应用层协议

3.3.4 应用层协议功能

3.4 准备应用程序和服务

3.4.1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3.4.2 服务器

3.4.3 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3.4.4 点对点网络及应用程序

3.5 应用层协议及服务实例

3.5.1 DNS服务及协议

3.5.2 WWW服务及HTTP

3.5.3 电子邮件服务及SMTP/POP协议

3.5.4 电子邮件服务器进程——MTA及MDA

3.5.5 FTP

3.5.6 DHCP

3.5.7 文件共享服务及SMB协议

3.5.8 P2P服务和Gnutella协议

3.5.9 Telnet服务及协议

3.6 总结

3.7 实验

3.8 检查你的理解

3.9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3.10 知识拓展

第4章 OSI传输层

4.1 目标

4.2 关键术语

4.3 传输层的作用

4.3.1 传输层的用途

4.3.2 支持通信

4.3.3 TCP和UDP

4.3.4 端口寻址

4.3.5 分段和重组:分治法

4.4 TCP:通信

4.4.1 创建会话

4.4.2 TCP服务器进程

4.4.3 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4.4.4 三次握手

4.4.5 TCP会话终止

4.4.6 TCP窗口确认

4.4.7 TCP重传

4.4.8 TCP拥塞控制:将可能丢失的数据段降到最少

4.5 UDP协议:低开销通信

4.5.1 UDP:低开销与性对比

4.5.2 UDP数据报重组

4.5.3 UDP服务器进程与请求

4.5.4 UDP客户端进程

4.6 总结

4.7 实验

4.8 检查你的理解

4.9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4.10 知识拓展

第5章 OSI网络层

5.1 学习目标

5.2 关键术语

5.3 IPv4地址

5.3.1 网络层:从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5.3.2 IPv4:网络层协议的例子

5.3.3 IPv4数据包:封装传输层PDU

5.3.4 IPv4数据包头

5.4 网络:将主机分组

5.4.1 建立通用分组

5.4.2 为何将主机划分为网络?

5.4.3 从网络划分网络

5.5 路由:数据包如何被处理

5.5.1 设备参数:支持网络外部通信

5.5.2 IP数据包:端到端传送数据

5.5.3 网关:网络的出口

5.5.4 路由:通往网络的路径

5.5.5 目的网络

5.5.6 下一跳:数据包下一步去哪

5.5.7 数据包转发:将数据包发往目的

5.6 路由过程:如何学习路由

5.6.1 静态路由

5.6.2 动态路由

5.6.3 路由协议

5.7 总结

5.8 试验

5.9 检查你的理解

5.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5.11 知识拓展

第6章 网络编址:IPv4

6.1 学习目标

6.2 关键术语

6.3 IPv4地址

6.3.1 IPv4地址剖析

6.3.2 二进制与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6.3.3 十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

6.3.4 通信的编址类型:单播、广播,多播

6.4 不同用途的IPv4地址

6.4.1 IPv4网络范围内的不同类型地址

6.4.2 子网掩码:定义地址的网络和主机部分

6.4.3 公用地址和私用地址

6.4.4 特殊的单播IPv4地址

6.4.5 传统IPv4编址

6.5 地址分配

6.5.1 规划网络地址

6.5.2 最终用户设备的静态和动态地址

6.5.3 选择设备地址

6.5.4 Internet地址分配机构(IANA)

6.5.5 ISP

6.6 计算地址

6.6.1 这台主机在我的网络上吗?

6.6.2 计算网络、主机和广播地址

6.6.3 基本子网

6.6.4 子网划分:将网络划分为适当大小

6.6.5 细分子网

6.7 测试网络层

6.7.1 ping 127.0.0.1:测试本地协议族

6.7.2 ping网关:测试到本地网络的连通性

6.7.3 ping远程主机:测试到远程网络的连通性

6.7.4 traceroute(tracert):测试路径

6.7.5 ICMPv4:支持测试和消息的协议

6.7.6 IPv6概述

6.8 总结

6.9 试验

6.10 检查你的理解

6.11 挑战问题和实践

6.12 知识拓展

第7章 OSI数据链路层

7.1 学习目标

7.2 关键术语

7.3 数据链路层:访问介质

7.3.1 支持和连接上层服务

7.3.2 控制通过本地介质的传输

7.3.3 创建帧

7.3.4 将上层服务连接到介质

7.3.5 标准

7.4 MAC技术:将数据放入介质

7.4.1 共享介质的MAC

7.4.2 无共享介质的MAC

7.4.3 逻辑拓扑与物理拓扑

7.5 MAC:编址和数据封装成帧

7.5.1 数据链路层协议:帧

7.5.2 封装成帧:帧头的作用

7.5.3 编址:帧的去向

7.5.4 封装成帧:帧尾的作用

7.5.5 数据链路层帧示例

7.6 汇总:跟踪通过Internet的数据传输

7.7 总结

7.8 试验

7.9 检查你的理解

7.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7.11 知识拓展

第8章 OSI物理层

8.1 学习目标

8.2 关键术语

8.3 物理层:通信信号

8.3.1 物理层的用途

8.3.2 物理层操作

8.3.3 物理层标准

8.3.4 物理层的基本原则

8.4 物理层信号和编码:表示比特

8.4.1 用于介质的信号比特

8.4.2 编码:比特分组

8.4.3 数据传输能力

8.5 物理介质:连接通信

8.5.1 物理介质的类型

8.5.2 铜介质

8.5.3 光纤介质

8.5.4 无线介质

8.5.5 介质连接器

8.6 总结

8.7 试验

8.8 检查你的理解

8.9 挑战问题和实践

8.10 知识拓展

第9章 以太网

9.1 学习目标

9.2 关键术语

9.3 以太网概述

9.3.1 以太网:标准和实施

9.3.2 以太网:第1层和第2层

9.3.3 逻辑链路控制:连接上层

9.3.4 MAC:获取送到介质的数据

9.3.5 以太网的物理层实现

9.4 以太网:通过LAN通信

9.4.1 以太网历史

9.4.2 传统以太网

9.4.3 当前的以太网

9.4.4 发展到1Gbit/s及以上速度

9.5 以太网帧

9.5.1 帧:封装数据包

9.5.2 以太网MAC地址

9.5.3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9.5.4 另一层的地址

9.5.5 以太网单播、多播和广播

9.6 以太网MAC

9.6.1 以太网中的MAC

9.6.2 CSMA/CD:过程

9.6.3 以太网定时

9.6.4 帧间隙和回退

9.7 以太网物理层

9.7.1 Mbit/s和100Mbit/s以太网

9.7.2 吉比特以太网

9.7.3 以太网:未来的选择

9.8 集线器和交换机

9.8.1 传统以太网:使用集线器

9.8.2 以太网:使用交换机

9.8.3 交换:选择性转发

9.9 地址解析协议(ARP)

9.9.1 将IPv4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9.9.2 维护映射缓存

9.9.3 删除地址映射

9.9.4 ARP广播问题

9.10 总结

9.11 试验

9.12 检查你的理解

9.13 挑战问题和实践

9.14 知识拓展

第10章 网络规划和布线

10.1 学习目标

10.2 关键术语

10.3 LAN:进行物理连接

10.3.1 选择正确的LAN设备

10.3.2 设备选择因素

10.4 设备互连

10.4.1 LAN和WAN:实现连接

10.4.2 进行LAN连接

10.4.3 进行WAN连接

10.5 制定编址方案

10.5.1 网络上有多少主机?

10.5.2 有多少网络?

10.5.3 设计网络地址的标准

10.6 计算子网

10.6.1 计算地址:例1

10.6.2 计算地址:例2

10.7 设备互连

10.7.1 设备接口

10.7.2 进行设备的管理连接

10.8 总结

10.9 试验

10.10 检查你的理解

10.11 挑战问题和实践

10.12 知识拓展

第11章 配置和测试网络

11.1 学习目标

11.2 关键术语

11.3 配置Cisco设备:IOS基础

11.3.1 Cisco IOS

11.3.2 访问方法

11.3.3 配置文件

11.3.4 介绍Cisco IOS模式

11.3.5 基本IOS命令结构

11.3.6 使用CLI帮助

11.3.7 IOS检查命令

11.3.8 IOS配置模式

11.4 利用Cisco IOS进行基本配置

11.4.1 命名设备

11.4.2 限制设备访问:配置口令和标语

11.4.3 管理配置文件

11.4.4 配置接口

11.5 校验连通性

11.5.1 验证协议族

11.5.2 测试接口

11.5.3 测试本地网络

11.5.4 测试网关和远端的连通性

11.5.5 trace命令和解释trace命令的结果

11.6 监控和记录网络

11.6.1 网络基线

11.6.2 捕获和解释trace信息

11.6.3 了解网络上的节点

11.7 总结

11.8 试验

11.9 检查你的理解

11.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11.11 知识拓展

附录 检查你的理解和挑战问题答案

术语表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Exploration:LAN交换和无线

第1章 LAN设计

1.1 交换式LAN体系结构

1.1.1 分层网络模型

1.1.2 分层网络的设计原则

1.1.3 什么是融合网络

1.2 将交换机与指定的LAN功能进行配对

1.2.1 分层网络交换机的考虑因素

1.2.2 交换机的特性

1.2.3 分层网络中交换机的功能

1.2.4 适合中小企业(SMB)的交换机

1.3 总结

1.4 实验

1.5 检查你的理解

1.6 挑战的问题与实践

第2章 交换机基本概念和配置

2.1 Ethernet2.3 LAN简介

2.1.1 Ethernet/802.3网络的关键因素

2.1.2 Ethernet/802.3网络的设计考虑因素

2.1.3 LAN设计考虑因素

2.2 使用交换机转发帧

2.2.1 交换机数据包转发方法

2.2.2 对称交换和非对称交换

2.2.3 内存缓冲

2.2.4 第2层和第3层交换

2.3 交换机管理配置

2.3.1 切换命令行界面模式

2.3.2 使用帮助功能

2.3.3 访问命令历史记录

2.3.4 交换机启动顺序

2.3.5 准备配置交换机

2.3.6 基本交换机配置

2.3.7 验证交换机配置

2.3.8 基本交换机管理

2.4 配置交换机安全性

2.4.1 配置口令选项

2.4.2 登录标语

2.4.3 配置Telnet和SSH

2.4.4 常见安全攻击

2.4.5 安全工具

2.4.6 配置端口安全性

2.4.7 保护未使用的端口

2.5 总结

2.6 实验

2.7 检查你的理解

2.8 挑战的问题与实践

第3章 虚拟局域网

3.1 VLAN简介

3.1.1 VLAN定义

3.1.2 VLAN的优点

3.1.3 VLAN ID范围

3.1.4 VLAN的类型

3.1.5 语音VLAN

3.1.6 网络流量类型

3.1.7 交换机端口成员资格模式

3.1.8 用VLAN控制广播域

3.2 VLAN中继

3.2.1 VLAN中继

3.2.2 中继工作方式

3.2.3 中继模式

3.3 配置VLAN和中继

3.3.1 配置VLAN

3.3.2 管理VLAN

3.3.3 配置中继

3.4 VLAN和中继的故障排除

3.4.1 常见中继问题

3.4.2 常见VLAN配置问题

3.5 总结

3.6 实验

3.7 检查你的理解

3.8 挑战的问题与实践

第4章 VTP

4.1 VTP概念

4.2 VTP操作

4.2.1 默认VTP配置

4.2.2 VTP域

4.2.3 VTP通告

4.2.4 VTP模式

4.2.5 VTP修剪

4.3 配置VTP

4.3.1 配置VTP

4.3.2 排查VTP配置故障

4.3.3 在VTP服务器上管理VLAN

4.4 总结

4.5 实验

4.6 检查你的理解

4.7 挑战的问题与实践

第5章 STP2

5.1 具备冗余功能的第2层拓扑

5.1.1 冗余功能

5.1.2 冗余功能存在的问题

5.1.3 现实中的冗余问题

5.2 STP简介

5.2.1 生成树算法

5.2.2 STP BPDU

5.2.3 网桥ID

5.2.4 端口角色

5.2.5 STP端口状态和BPDU计时器

5.3 STP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