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华图2017下半年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图书
人气:183

华图2017下半年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本系列图书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都配有视频解读(解析)。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免费扫码辅助学习。针对每讲中重点或难点,更专门配套了碎片化视频,进行针对性讲解。
  • 所属分类:图书 >考试>教师资格考试  
  • 作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编委会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9100445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
  • 印刷时间:2016-10-01
  • 版次:2
  • 开本:16开
  • 页数:380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德育等相关知识,每个模块又按照大纲要求的划分小讲,符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大纲。本教材在书中设置考前测评、考情分析、考点导航、考点串讲等栏目,帮助考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真题对接、思路导学、名师视频指导、云讲义等内容可帮助考生快速掌握核心考点及难点,结构清晰,内容科学合理;每讲后设置习题,题目符合考点、难度适中,解析详细,紧扣考点,非常适合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的考生使用。

编辑推荐

(1)全程视频讲解,难点重点突破。

本系列图书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都配有视频解读(解析)。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免费扫码辅助学习。针对每讲中重点或难点,更专门配套了碎片化视频,进行针对性讲解。

(2)App学习系统

专业的教师资格学习app,海量试题在线免费练习,模拟、真题做不停;精彩视频无限畅听。

(3)双色印刷

本系列图书教材采用双色印刷工艺,对重难点内容均使用颜色或者下划线进行标注,有助于考生快速明确重难点,提升复习效率。

(4)考前、考后全程测评。

本书讲练结合,设有考前测评、课后练习、学终测评等栏目,帮助考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教育部专家组织审定

本系列图书均严格依照教育部的考试大纲编写,同时由教育部专家进行审定,内容、精准。

作者简介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由华图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和我国十几所著名师范大学的二十几名教授与行业教育专家组成,编委会成员不但拥有渊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资格考试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目录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一、教育的含义 4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4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5

四、教育的基本形态 9

五、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1

第二讲教育的基本功能21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22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26

第三讲中学生青春期生理的变化34

一、身体外形 35

二、体内机能 35

三、脑的发育 35

四、性的发育和成熟 36

第四讲学校教育制度38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39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40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40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43

五、义务教育制度 43

第五讲教育目的47

一、教育目的概述 48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50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52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53

五、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54

第六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60

一、观察法 61

二、调查法 61

三、历史法 61

四、实验法 62

五、行动研究法 62

模块二中学课程

讲课程概述67

一、课程的概念 68

二、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68

三、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71

第二讲课程组织76

一、课程目标 77

二、课程内容 78

三、课程评价 81

四、课程开发 83

第三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86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87

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88

三、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实施状况 88

模块三中学教学

讲教学概述95

一、教学的概念 96

二、教学的任务 96

三、教学的意义 97

第二讲教学过程100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101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01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02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 103

第三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106

一、备课及其要求 107

二、上课及其要求 108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其要求 108

四、课外辅导 109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9

第四讲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13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114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14

第五讲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21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22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22

第六讲教学组织形式12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130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30

第七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135

一、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136

二、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36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137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讲感觉和知觉141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 142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43

三、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147

第二讲注意152

一、注意的概念 153

二、注意的分类 153

三、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155

第三讲记忆159

一、记忆的概念 160

二、记忆的分类 160

三、记忆的过程 161

四、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162

五、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64

第四讲思维167

一、思维概述 168

二、问题解决 170

第五讲学习动机174

一、学习动机概述 175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176

三、学习动机理论 177

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81

第六讲学习迁移185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186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86

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87

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89

第七讲学习策略192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及特点 193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93

三、学习策略的训练197

第八讲学习理论202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3

二、认知学习理论 206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0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1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讲中学生的认知发展217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218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221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 223

第二讲中学生情绪228

一、情绪的概念 229

二、情绪的分类 230

三、情绪理论 232

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233

五、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235

六、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236

第三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241

一、人格的概念 242

二、人格的特征 242

三、人格的结构 243

四、人格发展理论 246

五、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249

六、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250

第四讲中学生的身心发展254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55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257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258

模块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讲中学生心理健康263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264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64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64

第二讲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270

一、强化法 271

二、系统脱敏法 271

三、认知疗法 271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272

五、理性—情绪疗法272

模块七中学德育

讲中学生品德发展277

一、品德的含义 278

二、品德的结构 278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79

四、道德发展理论 280

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283

六、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培养方法 284

第二讲中学德育287

一、德育的主要内容 288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89

三、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291

四、德育的原则 292

五、德育的方法 295

六、德育的途径 298

第三讲中学社会教育302

一、生存教育 303

二、生活教育 303

三、生命教育 304

四、安全教育 305

五、升学就业指导 306

模块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讲班集体311

一、班集体的概念和特征 312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312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313

第二讲课堂管理317

一、课堂管理 318

二、课堂气氛 319

第三讲课堂纪律324

一、课堂纪律的类型 325

二、课堂结构 326

三、课堂问题行为 327

第四讲班主任工作331

一、班主任的概念 332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32

第五讲课外活动337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338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 338

三、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338

四、课外活动的特点 339

五、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340

六、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341

第六讲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343

一、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调 344

二、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协调 345

第七讲教师心理347

一、教师角色心理 348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349

三、教师的成长心理 352

第八讲教师心理健康357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358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58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358

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359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360

在线预览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 能。

真题对接

[单选]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 延续性B. 模仿性

C. 社会性D. 永恒性

[答案] C

[名师详解] 人类的教育具有社会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

3.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1.古代教育

由于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真题对接

[单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 B

[名师详解] 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也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①中国

我国是历史上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夏代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国学”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乡学”即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教育内容上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促进了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

②欧洲

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大的农业城邦。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如赛跑、跳跃、角斗、骑马、投掷等,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

雅典教育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阶级斗争较复杂。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奴隶主的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

我国和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状况表明,奴隶社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工具,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①中国

汉代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

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以后

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鲜明的等级性;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②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过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无论是我国的封建教育还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骑士教育都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之前,教育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或行会的手中,之前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之后,资产阶级的统治者慢慢开始意识到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统治者在社会上逐渐建立公立学校系统,教育的权力部分或全部地被收回到统治者手中。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变革,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统治阶级逐渐加强了初等教育的推广,并随之发展为义务性的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随着初等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逐渐具有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世俗教育的性质,这使得教育得以从教会中脱离出来,尤其是摆脱了宗教教育的控制,在一些国家,宗教及政党不得干预学校的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及规定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到依法治教。

3.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2)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发展的工具。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高速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 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彻于人的一生。②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民众。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课程设置更科学化,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多元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四、教育的基本形态

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的基本形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一)社会教育

1.社会教育的概念

社会教育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2.社会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

社会教育没有年龄、时间、地域等局限,社会成员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时社会教育已开始把教育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联系起来,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2)群众性

社会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青少年,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服务对象。如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老年人的老年大学教育等,社会教育满足了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教育对象日益普遍。

(3)多样性

由于社会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各有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因此,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受教育时间上说有脱产式、半脱产式、业余式等;就其教育形式来说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等;就其内容来说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

(4)补偿性

一些日常生活知识等在学校教育中尚不具备的知识,社会教育都可以予以补充。因此,社会教育具有较强的补偿功能。

(5)融合性

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等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处处都发挥着社会教育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的概念

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2.学校教育的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首要的不同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

(2)组织的严密性

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等等。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性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4)内容的系统性

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培养造就完整的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不仅注意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同时注意学生认识规律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育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障有效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点

(1)先导性

一个人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个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对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教育影响就成为孩子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更为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影响着子女的行为举止。

(3)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父母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等,会使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使子女养成对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劝导,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4)针对性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接触的机会多,相处的时间长,因此父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5)终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

五、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名师指导——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

1.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记载他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孔子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孔子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孟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3.墨子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以及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有着重大贡献。

首先,他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其次,他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

再次,他提出“量其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可以说,墨子是中外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后,他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4.荀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处甚多,如他们都重视“笃志”“内省”,但荀子也有自己的观点:

其一,长虑顾远。他认为有些人做坏事,招来“危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教育,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长虑顾远”,不知为长远利益打算的结果。

其二,积善成德。他主张人要终生积善,只有这样才有“终乎为圣人”的希望。

其三,培养德操。荀子认为德育的后目标在于培养德操。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5.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

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6.韩愈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韩愈同时认为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1)要善于识别人才、培养人才

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刺儿痛**的评论:

物流真的是太暴力...书都烂皮了 第一次给差评。

2017-09-22 20:11:40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