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一定要做一辈子?如果经验为零,怎么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成功?时尚公关人阿莉扎•里希特认为,只要拥有明确而清晰的职场定位,打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职场标签,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梦想中的工作并终取得成功。
阿里扎•里希特在《成长可以走直线》中分享了自己从医学生到时尚公关人的职场成长经验和个人感悟。作者通过描写时尚圈的小秘密提炼职场守则精华,以小贴士的方式,督促读者行动。这些专业性的建议不仅针对初入职场的新人(“‘敬启者’基本等同于‘查无此人’”),也同样适用于早已踏入职场的老人(“仅仅做好分内之事还不够,学着找其他事情来做”)。从本书中,你可以学习到:
职场经验为零时,如何写出无懈可击的个人简历?
什么情况下,是升职加薪的好时机?
没有上升通道,如何给自己搭梯子创造升职空间?
以及如何在职场中打造自己的品牌,成为不可或缺的人。
1. 全球时尚公关人阿莉扎•里希特亲述新手到高手的职场进阶路。
总结自己从医学生成长为时尚公关人的二十年职场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职场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侧重点,从新手阶段如何写求职信、到升职加薪时如何与上司谈判,以及没有上升通道,如何给自己搭梯子创造升职空间?从实际经验和反面例证,总结提炼职场进阶精华,不管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苦寻职场突破的老人,都能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关键技巧。
2. 全球瞩目的时尚自媒体@DKNY运营官讲述如何运用新媒体打造个职场个人品牌。
作者同时是拥有50万粉丝的时尚自媒体运营官,分享了自己新媒体职场经验,作为求职者,在新媒体时代,除了职场技巧,还应该充分重视运用新媒体拓展职场空间,作者分享了如何运用新媒体平台求职、展示自我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自媒体形象的真知灼见,通过新媒体,运用公关知识,将个人社交平台打造成职场新标签。
3.世界著名时尚品牌DKNY、美国著名设计师唐纳卡兰亲笔作序 。
[美]阿莉扎•里希特Aliza Licht
唐纳卡兰国际全球公关副总裁,@DKNY运营官。2009年至今,阿莉扎在推特上建立的社群粉丝数量已经增长到50万。
阿莉扎•里希特以医学生身份,零经验进入时尚圈,从《高定》配饰助理做到唐纳卡兰国际全球公关副总裁,被《时代周刊》评选为“统治当今时尚圈的6位女性”之一,在《纽约每日新闻》“50位具影响力女性”榜单上位列第30位。
序 001
自序 005
及时部分 找到梦想中的工作:从0到1,打赢求职突围战
及时章找寻正确的职业路径 002
第二章在经验为零时如何获得经验值 014
第三章写一份让人惊艳的自荐信和无懈可击的个人简历 029
第四章将实习进行到底 043
第五章拿下及时次面试 063
第六章赢得自己的及时张名片 071
第二部分 驰骋职场:从1到2,怎样在上升期寻找突破
第七章向升职加薪努力进发 080
第八章办公室生存之道 094
第九章调整方向,继续前进 124
第十章短信体和其他职场禁忌 147
第三部分 玩转社交媒体:1 1大于3,开拓职场新领域
第十一章打造DKNY公关女孩儿和五十万粉丝群 164
第十二章揭露时尚界较大的推特秘密 178
第十三章做个社交达人 187
第十四章社交媒体损失管控 206
第四部分 打造个人品牌,树立职场标签
第十五章做自己的公关大师 220
第十六章扮演一个新角色 229
第十七章一朝登顶,切勿小人得志 244
第十八章不要浪费鸡尾酒会的机会 253
第十九章像专业人士一样演讲 264
后记 273
相关词汇:即自动纠错功能可以识别的词汇 276
关于本书中的人名和地名 288
致谢 28
自序
“谁穿的效果更好?”这行字闪现在我的电脑屏幕上。
我是一名公关经理,供职的公司是全球最著名的时尚奢侈品品牌之一;关注流行趋势、明星走红毯的相关报道之类的讯息都是我的日常工作。查理兹这身迪奥蕾丝长裙能和凯特穿的阿玛尼相媲美吗?女神卡卡又穿出什么奇装异服了?我喜欢思考这些事。但是,这次的事情不太一样。
事情的起因是我无意中看到的一个时尚博客。里面有个帖子很有创意地把我们公司的代言形象和詹妮弗•洛佩兹a放在一起做了个比较。这个代言形象是一张手绘的时尚女孩儿,她身上穿的唐纳卡兰浅红色针织长裙和詹妮弗•洛佩兹穿的恰好是同款。这不是真的吧?这个帖子居然把一个二次元形象和一个现实的一线明星放在一起比较?干得漂亮!我暗暗喝彩。不管博主有没有想过要引起我的注意,她都成功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我很快从上往下浏览了整个网页,知道了博主名叫珍娜, 住在德州的奥斯汀市。她不仅在解读时装方面嗅觉敏锐,而且文笔也颇为犀利,这恰恰是令我欣赏的一种个人特质。所以, 我决定要在推特上关注她。
几周之后,我们加了彼此为好友,时不时地发条推特互通一下有无。有24小时,珍娜给我发了条私信,问她能不能用电邮询问我一些与职场相关的问题。这种要求我收到过不知凡几,特别是在推特上。有鉴于我本来就“好为人师”,所以我马上就把邮箱地址发了过去。
几分钟后,我收到了珍娜的邮件。说起来,这好像不能叫作邮件,叫“长篇小说”更恰当些。珍娜告诉我她就职于一家生产人工草坪的公司,但是她热爱时尚,非常渴望进入这个行业(她用了好几段文字来描述自己的这种热爱)。我知道要一一答复她提出来的问题肯定会非常耗时耗力,所以干脆只回复了三个字——“电话聊”。
几分钟后,珍娜就打了过来。我滔滔不绝说了好长时间, 就像珍娜是我很久不见的老朋友,我们正在叙旧似的(你跟推特上认识的人之间很容易产生这种犹如家人一般的感觉)。我有好多建议想给她,不过最根本的一点是:如果她真的想从事时尚业,就必须到纽约来。唉!我知道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事实上,这确实让人恐惧,更不用说搬到纽约真心烧钱。
我知道珍娜挂上电话时肯定心情沉重,脑袋发胀。
大约五个月后,有24小时下午,我正在网上刷巴黎时装周的新闻,突然看到珍娜的一条推特。她请大家在一个博客竞赛里为她投票;竞赛奖励是位于纽约、为期一年的与博客相关的职位。我和珍娜的其他推特好友纷纷转发了这条推特,鼓励大家都来支持她。,珍娜成功地挺进了决赛,飞到了纽约。我们约了个时间见了一面。当她出现在我办公室时,感觉真的就像是个经年不见的老友。
过了一个月,珍娜接到通知,她没能获得博客竞赛的最终胜利。但是,她并不打算放弃。她在网上看到有家位于纽约的公关公司招募社交媒体方面的工作人员。这个消息,加上之前来纽约参加博客比赛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她在我们首次电话谈话之后萌生的想法——她得搬到纽约来。
珍娜没再多想,直接打包了她在奥斯汀的一切之后搬到了纽约。她没有地方住,也没有工作,只好借住在朋友家的沙发上,找了个衣帽寄存处的工作维持生计。这些都是她到我办公室看我时告诉我的。听完之后,我真是太吃惊了。她是真的仔细考虑了我们之前的那次电话交谈。她很迫切地想踏入时尚圈,也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这姑娘真是太了不起了!
有时候你冒点儿险,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珍娜搬到纽约一周后,通过了上文中那家公关公司的面试。在去面试之前,珍娜曾问我能否考虑当她的推荐人。老实说,我一般不会轻易为别人作推荐人。我没有与珍娜共事过,可是从她的博客和推特的内容中我能了解她的社交媒体技能如何,我也肯定我喜欢这个姑娘。当然,这并不足以让我为她做推荐。但是, 我很相信自己的直觉,而我的直觉告诉我,她无论被哪家公司录用,都会成为一名很有价值的员工。后面的事,各位也都知道了,珍娜通过了面试;又过了一周,她得到了这份工作。
之后过了半年,我需要找一个新的助理,对方好还能有社交媒体的经验。我觉得找这样一个社交达人好通过网络进行。所以,我在推特上发了个链接,邀请有意向的人在公司的脸书a页面上递交申请,申请时必须明确指出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适合这份工作。递交完申请之后,还需要同时给公司人力资源部递交自荐信和个人简历。后来我才知道,珍娜也看到了这条推特,而且那时她刚刚被裁员,时间对她来说非常紧迫。
到这个时候,我和珍娜已经非常亲近了。所以,她满可以随手发封电邮给我,说“嘿,你看我给你做助理怎么样?哦对了,我刚刚下岗了”。这种口吻也很符合她一贯的鲜明个性。但是,她没有。她表现得如同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士一样,非常正式地递交了申请。这一点让我激赏不已。
助理一职总共收到了三百多份申请。你可能无法想象有多少人在求职的及时步就已经自动出局了;有些人文字错漏百出,还有一些更糟糕,全文都是短信体。很多人在求职时表现得和他们在日常交往中没什么两样,特别随便。但是,他们不应该表现得如此随便。这本来就是个测试,我想通过这个步骤看看这些求职者能不能想到,从一般性的社交到职业性的交流他们有必要做出调整。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不由地又想到了珍娜,她好像本能地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我一年前在推特上偶尔结识的小朋友真的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不敢肯定,所以还是不辞辛苦一封一封地看完了数百份申请,最终选了十个人面试。经过了如此漫长、让人筋疲力尽的筛选过程之后,的赢家是——珍娜。就因为一条推特,这个在奥斯汀一家人造草坪生产商工作的小姑娘在纽约市中心找到了自己梦想的时尚工作。
珍娜的故事地证明了我一直坚信、也将会在这本书里教给各位的经验。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彻底的互联互通的大网络。只要能妥善加以管理,那么用好用对这个网络将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珍娜的突出才能和像职业人士一般行事的本能是我想帮助她的原因。不过,珍娜可不是的幸运儿。
自2009年起,我获得了一项殊荣:作为一个时尚界内部人士,每天以不到一百四十个字符,在推特上与大众分享我对于这个美好的——有时候也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圈子的想法。到今天为止,这个推特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忠实度很高的网络社群,粉丝(我本人更喜欢称呼他们为“推友”)数量超过了五十万人。我时不时会发一条推特,让外界得以通过我这个公关人士的视角一窥时尚圈,例如“扒一扒奥斯卡上惊鸿一现、到了洛杉矶机场却再也看不见的礼服”,或是“有人居然发消息给我跪求时装秀入场券,太搞笑了”之类的,都是网友喜闻乐见、新鲜热辣的内部消息。这样进行了六年之后,我惊奇地发现社交媒体于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八卦时尚圈的一个工具,同时也成为我给别人提供指导的一个平台了。
迄今为止,我跟不同的人有过数千次谈话。我无一例外地体会到,无论身处哪行哪业,大家都很努力地想要获得成功。在跌倒时我们都需要有人扶自己一把;在迷失时也需要有人给我们指引方向。我曾经碰到过丧失动力的人,也曾遇见过不知该从何处入手的人。每到这种时候,我就需要坐下来,买两杯咖啡,跟对方好好聊一聊他们下一步的想法。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曾经的我一样做出过艰难的抉择,我很愿意跟这些人一起好好谈谈。不过,哪怕我再乐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我怎么可能跟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促膝谈心呢?显然不可能。
这本书就是我选择的咖啡替代物。我会通过这本书将自己通过惨痛教训学到的经验一一倾吐出来,帮助你找到梦想的工作,在职场中无往不利,并成功打造属于你自己的个人品牌。
把你过往学过的都忘了吧。我在时尚业——特别是公关部门——的经历是你需要的速成教材。提示:我们不是在闹着玩,所以请做好准备!我会与你分享很多内部人士的小贴士,让你在任何行业都能将职业道路走得顺顺当当;我会教你我所掌握的所有成功秘诀,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例如, 选错了职业,发现时却太晚了,该怎么办?或者,在你没有某种行业工作经验时该如何获得相关经验,等等;我会教你如何充分利用实习期,如何有策略地进行面试,以便获得梦想中的工作;我还会教你评估自己是否可以再进一步,以及如何有技巧地与上司就此进行谈判。你将学习如何在办公室环境中生存,以及什么话不可以对上司讲。如果你发现目前的工作是死路一条,我会告诉你要怎样调转方向;我会给你演示社交媒体将如何提亮(或抹黑)你的声誉,以及如何像真正的职业人士一样准备业务报告;如果你最终成功地在公司晋级,我会跟你分享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喜爱、鼓舞人心的领导。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你就是自己的品牌,如何经营这个品牌决定着你事业的成败。
因为,你如何包装自己、如何推销自己,对于你能否成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你所掌握的实际技能。这是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却是无可争议的现实。作为一名公关人员,我的工作就是分享信息,进行宣传。如果你像我一样24小时二十四个小时想的都是如何让人们对某个品牌产生积极的观感,你也会跟我一样认识到: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个人。我们交流信息、影响他人的方式往往比我们宣扬的观点更为重要。我会作为引路人,向你展示时尚圈和名流圈如何利用公关的各项原则,从而帮你树立和完善你的个人品牌。
因为我从事公关工作,所以对社交媒体非常擅长。社交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公关行业,同时向我们显示了影响力的作用, 也证明了影响力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增长。我会详细地解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打造你的个人品牌。你将会看到真正的互动和坦诚是多么重要,以及人际网络又将如何帮助你树立和巩固自己的个人形象。
我的全部知识都来源于将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很多人在获得这种经验时往往已经太晚了,这不是很可惜吗?当然,我们免不了会犯错误,但是能尽可能少犯一点儿错误不也很好?我想把自己学到的都教给你,让你少走点儿弯路。我希望你可以拥有选择的机会,也能够有足够的智慧辨认出眼前的选择。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可以看到,即使你以为自己的事业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处,其实你仍然拥有柳暗花明的可能。既然这些我都可以教你,你又何必非要从痛苦的经历中学习呢?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做”,而是告诉你“必须做”——好吧,肯定也会有一大堆的“不准做”。你将会跟随着我回顾一遍我的职业生涯;我可以向你保障,不是顺风顺水。你可以看到善良、恶劣、丑陋、疯狂及欢快的片段。自从我放弃学医,转而追求儿时的梦想,跨入时尚圈,我差不多将上述种种都尝了个遍。在职场中我每踏出去一步,都会学到很多,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行业,都可以从这些经验中获益。书中的经验对于任何想要更好地与人沟通,以更有影响力的方式宣传其个人品牌的人而言,也都会有所助益。
生命如此短暂,怎么能只尝试一种可能性!你有能力打造生命如此短暂,怎么能只尝试一种可能性!你有能力打造自己的成功之路。但是,我要提醒你,没有什么成功是唾手可得的。踏上这条征程你就无法避免心灵的挣扎,以及最重要的——努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总该取得一定成就了,我必须告诉你,你还要加倍努力。
我知道有时候生活让人沮丧,有些障碍似乎无法逾越,但是读了这本书,完成了书中一大堆必须完成的任务,喝完一大杯咖啡,我保障你可以克服所有的障碍,而且还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就此发条推特。
在经验为零时如何获得经验值
我们时不时会问自己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不具备工作经验时,要如何获得经验呢?
我认为可以获得经验的渠道,就是书报亭。所有杂志都有发行人栏,里面列出了所有相关人员的名字,我想我肯定可以从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所以,我抓了一本《DC时刻》(DC Moment)杂志,我觉得应该挺有希望,因为这家杂志社就在我的学校附近。要是我能在那里实习,就可以为日后进入这个圈子打下及时块基石。我没有单单给人力资源部寄简历,而是给发行人栏里面列出的所有人都寄了一份简历。我觉得,如果仅仅给人力资源部寄简历,那机会就好像是期盼着能在时代广场上听到一根针掉落的声音一样渺茫。直觉告诉我得设法跟我打算实习的部门的负责人联系上。小贴士:“敬启者”基本等同于“查无此人”。
我的简历几乎相当于没有,所以我得在自荐信上好好下点儿功夫。我知道自己必须证明给《DC时刻》的人看,我是他们杂志的粉丝。为此,我把最近的几期都翻了一遍,尽力做到心中有数。仔细读完几期后,我在写给不同人的自荐信中做了适当调整,确保与不同编辑负责的栏目相契合。小贴士:想用一封自荐信搞定所有人?那是做梦!就好像,我肯定不会跟美食评论员说我超喜欢《DC时刻》的影评专栏。这点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就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垃圾自荐信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
接下来的两个礼拜,我不停地查看邮件和电话答录机(相当于今天的语音留言)。有天下午,我下课回到家,居然发现邮件中有一封来自《DC时刻》广告销售部负责人的信!我不知道是我运气爆棚,还是本来申请到他们那儿实习的人就不多,反正我马上就打了个电话过去。
我并不想在广告部实习,但是也不挑剔。我就是要积累点儿杂志社的工作经验。再说了,如果我可以证明自己,说不定他们可以同意让我到其他部门转一转呢。这总是个好的开始,不是吗?广告部的负责人叫约翰,他问我是否可以马上开始工作,我说没问题。当然,我得尽量找没课的时候过去,好在他们说我什么时候去都行。
接下来,我就得每周跑三次华盛顿特区,这可不轻松。不过,对于终于可以如愿穿着正装到一个真正的办公大楼里工作这件事,还是令我很兴奋的。那里非常热闹,人们不停地走来走去。整个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如同新闻编辑部那样都在一个楼层,桌子一排排地铺满了整个房间。这里的人都挺活泼,也都很能说,比较有利于我融入进去。虽然整体气氛挺轻松,我还是告诫自己要表现得专业一些,意思就是,得保持严肃认真。我不能表现出很快就放松下来的样子,总感觉这样会给自己招来大麻烦。
这事说来也挺奇怪,有时候我觉得所有的老板都不希望新员工马上就像到了家里一样表现出各种舒适;他们希望新人好歹都要有个挣扎纠结的过程,有点儿恐惧,甚至一开始有点儿敬畏他们才好。我那时就觉得——现在仍然这么觉得——好让老板主动找上你,而不是反过来。一般如果有同事让你对某事发表意见,或是邀请你参加会议或一起用午餐,那就意味着你得到了初步的认可。小贴士:除非团体的成员亲口表示接纳你,不然你永远都不算这个团体中真正的一员。
我在《DC时刻》的日常工作就是打销售电话,向各个公司推销我们杂志的广告版面。这份工作不算惬意,我不太喜欢。当然我肯定不会这么跟约翰说的。事实上,我反其道而行之,每天很努力地拨打计划内的所有号码,以便尽快完成任务。然后,我利用空闲时间研究我们竞争对手的广告版块。我把登了广告的公司抄录下来给约翰看,说明它们可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我们可以试着在它们身上开拓业务。我是想让约翰看到,我很有干劲,也很有想法。约翰对此表示了高度认可。
一旦我发现每天广告销售的工作都完成了,就会四处转转, 看看其他人都在做什么。我需要获得打销售电话以外的经验,因为潜意识告诉我必须掌握实际的工作技能。就像我一开始认为的,我很喜欢和编辑部的人待在一起。他们的工作是报道餐厅开业、自己心仪的某些新装备之类的。虽说严格算起来我算是广告部的实习生,不过只要24小时的任务完成之后,我都会主动给编辑部的人帮忙。小贴士:仅仅做好分内之事还不够,学着找其他事来做,也可以要求新的任务。
我希望尽可能地利用好这次的实习,抓住各种可能的机遇, 这样我才能让自己的简历更加丰富。就这样,我四处帮忙,倒是交到了很多朋友。我从广告部的实习生变成了整个杂志社的实习生,我认识这里的所有人,也愿意帮所有人做事。不过,光懂得用柠檬榨出柠檬汁还远远不够;我想要弄明白柠檬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所以,在《DC时刻》实习期间,我学习了整个杂志社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及各个版面是如何最终组合成为一本杂志的。我向很多人询问不限于某个部分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多答案。等到实习期结束时,我比一开始多懂得了许多。
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遇见过太多实习生,他们不会像我这样做。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利用眼皮子底下的丰富资源,真是太可惜了。实习期你不能单单混日子,不能成为“僵尸实习生”; 这是我发明的叫法,指的是那些每天按时出现,也会完成分配给他的任务,但是整个人死气沉沉,没有热情,也根本不了解手头工作以外大局的实习生。这种僵尸实习生在实习期结束跑来问我要推荐信时,我总是会说:“这样啊。请问你是哪位啊?” 这种人最终都得狠狠跌上一跤才能学乖。小贴士:在实习期,试着让自己如同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士一样思考和行动。
好的简历应该让你至少比你的年龄成熟一岁,或比看起来更有经验。我特别喜欢看到那些刚刚毕业,却已经有了四年实习经验的学生。我知道这样的毕业生肯定没有浪费大学期间的任何时间,他们也了解充分利用实习机会的重要性。有太多学生认为大学就是由着你玩四年,可是真正聪明的学生却深知自己根本不可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乐上。
简历上与所求工作相关的经历总是很能抓人眼球,但有时候你很难遇到获得这种经验的机会。你只能尽量利用能够抓住的机会,让这些经历尽可能为你的目的服务。不管你希望涉足哪个领域,都需要明确这个领域的共同特性。小贴士:只要某个实习机会与你的目标工作相关(不管相关性多么微不足道),都值得你投入时间,全力以赴。另外,就算你找到的实习或工作与心目中的职业并不相关,也总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
广告销售不是我心仪的工作。这一点在我还没有开始踏入《DC时刻》杂志社大门之前就清楚了。但是我没有急着退出, 而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迎接这次机会。我将这次实习当成一个机会,我可以测试自己在这个以前从未关注过的领域内的工作能力。就像约会一样。大家都不想听到约会对象对自己说出“我只把你当成朋友”这么残忍的话。但是,有趣的是,被发了好人卡之后,之前的忐忑与紧张好像一下子就不翼而飞了。反正对方怎么都不可能喜欢上我,我还不如就做自己好了。同样,在一个自己本来就不心仪的行业实习,你也不用害怕暴露真正的自我,也不会像面对真心向往的工作那样不安;这样一来,你会问更多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反而可以帮你看清自己,还能建立更真诚的友谊。
实操指南:在没有经验时获得经验
找工作时,听到对方说“哦,不好意思,我们要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是多么心塞的体验啊。拜托!好像哪个老板还真的会去看看哪个雇员是个真菜鸟似的。但是,我们得承认,万事开头难。有时候,你可能会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获得经验。
1.认真研究,查找与你心仪的公司、心仪的职位最接近的联系人。一旦设法找到对方的联系方式,不要问对方如何获得在该公司实习的机会。因为你只有一次向对方推销自己的机会,你得利用这宝贵的机会,用一份出色的自荐信和简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接到过询问如何申请到我们公司工作的邮件,我觉得这种人很懒,因为他们等于在让我帮他们做功课,这可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好印象!
2.找不到实习机会或职位空缺?试着约见不同的人进行试探性面试,这种面试多多益善。幸运的话,说不定就能接触到你心仪公司的人,你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总会有用的。在赴这样试探性的约会时,必须表现得热情而坚定。另外,你总能从约会的对象那里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不过,千万不要把这种试探性的会面误以为是闲聊。小贴士:必须把每次试探性的会面当作正式面试,同样用心地准备,同样认真地对待;此外,一定要穿正装。你遇见的每个人都是你潜在的人脉。
3.在试探性面试接近尾声时,询问对方是否可以保持联系,今后如果有职位空缺是否可以咨询对方。另外,记得询问对方是否有必要再见见该公司的其他有关人士;如果真有应该见的人,委婉地询问对方能否帮你引荐。小贴士:提出这些问题,你的面谈对象才会认真考虑你,以及你想做什么。没有人喜欢看起来一无所知,所以我打赌对方肯定能想出几个他认为你需要进一步约见的人。
4.如果在你心仪的公司没有实习的机会,必须找找其他门路。小公司总是人手不足,所以很值得试一试——哪怕你最终只想进入大公司。如果把手头的工作辞掉也不会让你生活窘迫,可以考虑接些晚上或周末可以做的工作。反正问一问总没有什么损失!只要你能获得经验,表现出你的决心,那么任何机会都值得尝试。我认识一些人,在实习期结束以后还会继续主动承担某些项目,因为他们不想荒废了实习期间结下的人脉。
5.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就继续学习吧!互联网上有海量的课程和辅导材料,作者本身都经验丰富,足够担当你的导师。如果搜索你感兴趣的领域,加上诸如“指南”或“某行业新人须知”之类的关键词,结果显示的辅导材料和博客数量之巨会让你大吃一惊。如果你想锻炼某个方面的技能,那么可以在你心仪的领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搜索。例如,如果我在谷歌输入“公关 新手须知”,会出来超过97 000 000条结果。我还可以让关键词更加具体,搜索得更有针对性。我想,你已经明白要怎么做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等着别人来教你,主动寻找信息,努力自学。给你的面试官看看你为了积累更多知识学了多少课程,这样能让对方知道你有多么渴望获得这份工作。
把大家都知道的落实到行动上,你就能成为突出重围的人,职场上尤其如此。
当当买书方便 物流也快 包装上可以再花点心思
在购物车放了好久终于等到半价活动,果断下手。
是一本对各个阶段职场人士都能有所帮助的积极意见手册
书挺好的,当当速度,坚定了我换个环境的想法。
差点错过这本书,内容真心不错,时尚业很残酷,所以作者的职场建议很实际。
其实很多人刚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按书中的建议多多做一些真是好的了解职场的窗口。
成长可以走直线,真是觉得看了这本书确实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少受挫折感
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觉得一地鸡毛,这本书针对细节提出改进意见,确实很不错。
高度专业的精神和对自己行业的热爱是应该学习的。工作方法如果能按照书中的建议执行,感觉离成功会很近。
根据书中的建议改变了说话方式,人际关系确实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本人的推特我关注了的,个人影响力很大,这个成功故事真的很吸引人,推荐看看这个作者的书,有干货
作者本身的经历很励志,可以看出是一个有想法有方法的人,经过检验的方法值得信赖。
关于说话术,真的很贴心,情商不够高的时候,确实需要别人告诉我具体说什么。
成长是人生中最艰难又最美好的事,时刻提醒自己不可以原地踏步,本书解决职场中的各个阶段的问题。
虽然看书的时候怀疑作者是不是为当老板的人代言,不过反过来想,想要让我看到了自己职场的不足。
工作其实就是每日细节的积累,而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你到底是不是可以在职场上越走越远,本书的提点恰恰是细节处见真意。
正忐忑不安怎么跟老板说升职的事,还好遇到了这本书,解决我当前想提又不敢提的尴尬。
要想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方法对了职场升值就不是那么辛苦了。
就像作者前言中说到的,很多都是应该做的,也有很多不能做,对照自己的工组状态,我也能获得不断地提升
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有想法有办法的做好,书中的建议很切实。
看别人的职场进阶过程,对照自己的职场状况,发现了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实习的时候,看看这本书,也许能矫正自己的职业方向,但是也许现在也不晚。
对职业有有热情是好事,还得有与之相对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才能在自己职业道路上越走越稳。
封面很喜欢,书的内容令人意外地有干货,不错的产品。推荐。
受益匪浅 实用
包装不错,没有破损,快递好,书的内容还没看,看完了再来评论。
应该不错吧。
好故事,好干货,故事让我很顺利地读下去,干货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外界不能改变的时候,改变自己,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才能有更好的天地和平台。
好好努力的时候,还要清楚自己的努力的方法跟方向,职场尤其是这样,好方法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