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觉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丢脸? 大家都说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这是我的问题吗?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丝?桑德俘获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课 狂销美、英、德、法、日、韩等18国语言版权! 用19个方法面对自己、向外沟通, 你就是你,勇敢享受与众不同的天生才能! 你是否常有下列这样的心情: ·不想给人添麻烦 ·需要独处 ·容易有罪恶感 ·曾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击 ·面对大量咨询时容易焦虑 ·讨厌到人多的地方 ·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赐给你的特别的礼物。 ◎别让自己的五种感官受到过度刺激 ◎受到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在世界 ◎爱自己,保护自己 ◎练习对自己仁慈 ◎练习跟自己和解 ◎勇敢做自己,并为此感到喜悦
[丹麦]伊尔斯·桑德(Ilse Sand),心理治疗师,丹麦奥胡斯大学神学硕士,硕士论文以卡尔·荣格与索伦·克尔凯郭尔为主要研究方向。身为高敏感族的一员,她了解高敏感族的心情与苦处。接受各类心理疗法的专业训练,现为丹麦心理治疗学会会员,并在丹麦教会担任教区牧师近11年,现为心理咨询督导、培训讲师、专业讲师与心理咨询师。
高敏感族喜欢非语言交流
FIVE 5 高敏感族面对冲突、愤怒、内疚、羞耻时的处理方式
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
利用你的天赋去共情和反思
警惕不健康人际关系
越能明确表达自己,越会加深彼此的关系
如何进行怒气管理
慎用"应该"这个说教利器
从"应该"到"希望",从愤怒到悲伤
内疚感其实是把愤怒转向自己
想想你的内疚是否合乎实际
评估自己是不是过度内疚
消除内疚感,重要的是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如何处理羞耻感
敞开心扉:在他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是莫大的惊喜
寻找同类:与相似的人在一起,你会得到解脱
SIX 6 高敏感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多愁善感
拒承认恐惧,对现实的认知扭曲
如何打破消极、疲倦的恶性循环
不是情绪决定认知,而是认知决定情绪
你认为自己开心,情绪才会好起来
高敏感族,你爱上自己了吗
修复内心的创伤,高敏感族或许做得好
SEVEN 7 在麻木的世界,敏感地活
你是不是想独处,又怕寂寞
心灵疗愈的关键是爱自己
给自己写一封充满关爱的信
关切自己,同情自己
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
成为自己的快乐源泉
高敏感族人应当怎样做父母
EIGHT 8 关于高敏感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对刺激输入的强烈反应
从输入反应判断孩子是不是"高敏感族"
高敏感族脑区共情部分明显比旁人活跃
"高度敏感"可以视为新的人格分类
大五人格: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关于人格,遗传因素比环境和教养的影响大
心理测评解析
肯定自己的独特,感受多,想象多,创造多
附录一 给高敏感族的活动创意清单
附录二 测测你的敏感指数
致谢
在我们身边,每5人就有1人高度敏感 如同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我们也可以 将人格分为敏感型和复原型。 30%的高度敏感型人,是社交活动中的活跃分子 ,估计人群中每5个人就会有1个高度敏感型的。其实 ,不管是在人类还是其他高等动物群体中,我们都可 以区分出两种类型——高度敏感型和高度复原力型。 因为相比于敏感型,高度复原力型会擅长于勇敢地 抓住机会,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如同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我们也可以 将人格分为敏感型和复原型。并且这两种类型之间的 差异可能比性别的差异大。 高敏感型人格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一直以来 它以其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比如所谓的内向 型人格。美国心理医生兼研究员伊莱恩·艾伦 (E1aine Aron)引入了"高度敏感型人格"这 一概念,并给出了它的定义。事实上,以前的她也坚 信高度敏感性特质等同于内向型,直到她发现30%的 高度敏感型人,在社交活动中居然是活跃分子而重新 审视这个定义。 除了内向型,高度敏感性特质也曾被描述为抑制 性、焦虑、害羞等,但是这些词语只是描绘了高度敏 感型人在不舒适或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的状态,它们 忽略的一点是:虽然高度敏感型人可能经历多麻烦 和挑战,但当周围的环境和谐舒适时,他们也能获得 的快乐体验。 所以,如果周围的环境不够和谐,我们就可能快 乐不起来;但是,如果一切顺利,即使如我们这般敏 感的人也会充满活力。这已经是得到现有研究结果支 持的结论了。研究显示,在挑战情境中出现强烈生理 反应的孩子(敏感型儿童)会比其他孩子容易生病 ,压力较大时也容易出状况。相反,在积极和熟悉 的环境下,他们会比其他儿童少生病,少出问题 。 高敏感是与生俱来的气质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能感知到身边的不安和 焦虑,并总是想尽办法去解决。 高度敏感型人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我们可以感 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 我们拥有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意味着 我们从外部世界接收和感知到的信息,会触发大脑里 各种概念、想法并建立联结。如此一来,大脑"硬盘 "很快就被填满,我们也会不堪重负。 对此我有过亲身体验,当信息超量输入时,我能 清晰地感受到大脑被塞得不留一丝空隙,整个人会处 于崩溃的边缘。比如,让我和一个陌生人待在一起, 不到30分钟,多1个小时,这种感觉就会出现。虽 然我也可以控制自己,保持与对方交流的状态,甚至 假装乐在其中,但是我会因此而消耗大量精力,直至 后精疲力竭。(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