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在关系中疗愈伤痛,学习成长图书
人气:91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在关系中疗愈伤痛,学习成长

阅读本书,认识关系,可以使我们不在关系中受伤,而是让关系的存在使我们更好、更完整、更成熟,真正学会幸福,也容许幸福在自己的生命里发生。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灵疗愈  
  • 作者:[苏绚慧]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0824210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1
  • 印刷时间:2014-01-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生命经历过的痛苦,因爱失落的伤口,不明就里的分离和消失,那些说不出的心痛与表达不出的哀伤……其实,你受伤了。苏绚慧从知名咨商心理师和悲伤疗愈专家的角度,在真挚而殷切的询问中,抛出各种"关系"中的本来面目。以平易近人的温暖笔调,教导我们如何面对这难以承受、痛苦挣扎的关系风暴,并提供切实扼要的提醒:关于爱,我们都曾如此受伤,但只要真正承认脆弱,先饶了自己,并先从自己开始改变,用爱、成全与同理,转化任何一段不理想的关系,于是,我们都能在爱里和好。

编辑推荐

说分手就分手,我们的关系还剩下什么?他们明明是我亲近的人,为何总是伤我深?谁来过我的生活?没人可以替我面对人生难题……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人生悲喜的功课。然而,关系中若即若离的陪伴、摇摆不定的相处课程,使我们感到被忽略、否定、辜负与抛弃,带着这一份旧有的伤口,我们在不同关系中彷徨、摸索。阅读本书,认识关系,可以使我们不在关系中受伤,而是让关系的存在使我们更好、更完整、更成熟,真正学会幸福,也容许幸福在自己的生命里发生。

作者简介

苏绚慧,台湾知名咨商心理师,专注于失落悲伤疗愈、早年生命伤痛与疗愈、依恋关系疗愈。长期开办自我探索与成长类工作坊及心理卫生教育推广讲座。已出版作品:《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丧恸梦》、《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死亡如此靠近》等。

目录

及时章 论关系

关系

生命最初的阶段

互为主体的经验

进入依恋关系

面对亲密关系时

未满足的需求与照顾

因爱滋养

关系何以困难

关系,有所觉察

第二章 疗愈关系中受了伤的我和你

先看见自己的价值

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实的人

先饶了自己

先从自己改变

要能安心

表达与拒绝都是权利

渐渐成熟

分辨投射与指认出移情

真诚承认脆弱

放下防卫,停止攻击

停止当受害者

愿意为自我负责

没有理所当然

乐于成全与分享

愿意彼此同理

回归真我

第三章 创造互为主体的关系

及时要素

勇于接受给予与照顾、接收爱,但不是索求照顾与讨爱

第二要素

勇于建立信任与依靠感,但不是赖、绑、黏

第三要素

乐于分享与付出,但不是交易与计算

第四要素

乐于提升自我,而不是拒绝改变

第五要素

以爱维系关系,而不是以罪恶感维系关系

第六要素

尊重与接纳彼此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剥夺与漠视对方的感受、想法

第七要素

共同创造两人要的关系,尊重彼此需求,而不是任由一方控制、决定

第八要素

愿意为对方成为一个更好相处的人,停止无意识的投射与发泄

第九要素

乐于滋长正向经验,停止复制负向伤害(那些羞辱与恐吓)

第十要素

愿意离开"小我"的自我中心,一同进入我们的世界,并且不因此害怕失去真我,

在线预览

自序:看见关系中带着伤的我们

当我是小孩时,我的父母长年的缺席,让我难以用"一个小孩"的身份与角色被疼爱、被无条件的接纳与支持。大部分的时候,我都活得战战兢兢,害怕一不注意或一不留神,周围照顾者就会像强大的巨人一般,毫不心软的对我痛打一顿、痛骂一番,或是担忧会再度遭遇被遗弃的可能。

因此我很懂得看脸色,很懂得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强迫自己要学会许多不同家庭、不同大人的规则,如此只是为了能够平安活下去。

在那些还弄不懂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儿的年纪,我学会的是竞争、较量、比较与占有。

渐渐的,人的年龄是增长了,但始终没有被爱满足的心灵,我开始想要用自己的办法去寻找、去试探、去尝试、去争取……那个可能爱我的对象,诸如:同学、朋友、老师、长辈……

心灵的饥饿,总是让自己想象着会有那么一个人的爱着我;会包容我、接纳我、无条件支持我,无论何时都会在我需要时关注我,随时随地的在乎我与保护我……

当然,这些我寻找、尝试靠近的人都不会真正的符合我、满足我,而是让我反复的失望,感到受伤,感到脆弱,感到无望与愤怒。

而我也在这样无意识的追逐游戏中,玩了十多年的人际心理游戏。

直到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失落,以及几乎是一无所有的人生窘况时,我被迫(被环境与这样的现实所迫)反思我自己,彻底诚实的面对我自己。一开始实在很难关注这样的自己,只想毁了这样的自己,因为过去那些评价与喊都会跑出来,极其严厉的控诉与指责,让我想要抗拒、想要否认、想要怪罪,同时又不客气的责备自己、嘲笑自己。

但当我终于有一点点懂得何谓接纳时,我对自己有了一丝慈悲与柔软,我才开始可以观看我自己。当我不再拿着大刀大枪对待自己时,内心的自己才愿意诚实的揭开内在的世界,将在黑暗中隐藏的部分坦露在光下,被我好好的凝视、接触与靠近,进而抚慰。

我也一点一滴有了勇气与力量,一点一滴的看见自己长期以来累积的失误与扭曲角度;这些失误与扭曲,不仅被我拿来对待自己,也被我拿来对待世界与他人。

我一层一层的揭开自己的生命过往记忆,发现自幼以来,不被好好的像一个完整的"人"对待,所以我是不完整而偏颇的。我的生存必须要应付很多要求与评价,否则便会招来重重责难和强烈的批评。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不停地讨好别人,顺应别人,以别人的喜好标准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以期待被喜爱或被接受,减少被指责与批评的机会。

曾经,我十分恐惧自己不被喜欢,不被认同,于是总是害怕别人的评价,也很容易敏感地感觉到任何他人的反应。如此,我对他人有许多的防卫,总会在他人的不认同中感到受伤,同时又气愤他人怎么能不认同我。矛盾的是,又不能不在乎他人的观点与论述。于是自我只能一直在内在冲突,也一直与外在环境冲突。

而我对待别人,也不是将他人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仍是以自己的投射想象别人,要别人"一定"要如何反应、"一定"要怎么对我、"一定"要说不会让我受伤的话。当他人不符合理想期待,我便受不了挫折,就会抗争、情绪拉扯与威胁,丝毫不懂别人也是一个个体,有他的气息、他的需要、他的喜好、他的想法、他的选择。

我渐渐懂了,"物化"(或说工具化)了自己与他人,是关系伤害与关系挫败较大的原因。

我也开始懂得年轻时的情感伤害,何以他人会渐渐的越来越疏远,甚至想逃开。

痛定思痛,我不再以受害者自居,也不再以无助及自责,回避我所面临的存在困境。我开始大量阅读讲述"关系"的相关书籍。不仅阅读,也接受咨商治疗,并且,不断的自我分析与自我书写,在他人觉得"想太多,没有必要如此苦行"时,我坚持自己的付出与投入。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走一条重新学习与重新建立生命新秩序与新格局的历程,这是他人不会明白,也无法全然参与的历程。

如果,人在关系中,尽是折磨与相互攻击,而无法在关系中让彼此更好,成为更成熟的独特个体,那么关系实在没有意义,没有必要让我们付出这么大的生命力气与代价。

但是,好的关系的建立是一种相互的意愿与投入,有着合作性的共创历程,如果只是空等着他人的给予,或是被动的配合,那么好的关系,也还是很难实现。

如果没有从"重新学习"的意愿与行动来了解"关系"这回事,仅仅只是不断反复使用幼年经验过的模式,并在无意识中,继续复制、重演那些负面情节,继续制造负向情绪,那么,负性关系或具有伤害性的关系也只好继续的产生。

如果不想真实的承认过去的关系经验与模式已不敷使用,也不想面对重新学习的艰辛与困难过程,那么只好继续在失落、失望、受伤的情绪中,哀叹所有人,包括命运的辜负了。

关系要能"幸福"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我们的童年乃至成长历程,都曾在关系中受过伤,我们带着这些伤口无意识的进入到后来新的人际关系,即使人换了,却往往重复着过去具有伤害的关系模式,并且感觉到一种无力抵抗的命运,不断上演着某些相似的情境,造成类似的关系伤害。

这本书就是希望我们不是空留遗憾与空有哀叹,而感到无能为力。不论我们从何时觉醒过来,发现这些关系的情况有如一种轮回般的在不同时空背景中发生,而开始有意识的想要改变、想要创造不同的人生经验、想要蜕变一个新的我,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嫌迟。当我们愿意先从自己改变时,关系的另一人也才能在经历不同的对待方式与不同的互动经验中,开始有机会改变他的方式与他的信念。

愿这本书,陪伴着想要好好学习关系这人生大议题的阅读者。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小小心愿:我们都可以不在关系中受苦受伤了,而是让关系的存在使我们更好,让我们彼此都成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并且在关系的互助与互相扶持中,真正学会了幸福,也容许幸福在我们的生命里发生。

先看见自己的价值

我们在关系中衡量,又在关系里计算。我们害怕自己的失衡,害怕自己付出到什么都没有了,却也什么都没得到。

人,一生中,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或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在关系中,人往往想从对方眼中看见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的重要。却又常常在对方的眼中,因为寻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失望,而愤怒,而受伤。

一个人无法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便会希求从他人的响应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都没感觉吗?你怎么没有一样对待我呢?"

"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都视为理所当然呢?怎么都没有感谢呢?"

"我付出这么多,为什么都没有给我一句肯定呢?到底要我怎么做才够呢?"

我们在关系中衡量,又在关系里计算。我们害怕自己的失衡,害怕自己付出到什么都没有了,却也什么都没得到。

付出与获得

在关系中,这些最巨大的恐惧,总被映照得一览无遗。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价值所在,便会使用付出来交换价值。"因为我的给,你需要我的给,所以我有了价值。"

但这样的给,常演变成怎么给都不够,怎么给都得不到对方的肯定与回馈。在给的时候,人往往不知道,在他这样给的同时,别人早已养成理所当然,与不在乎他所付出的背后到底代价是什么的态度。

而他,却仍是不顾一切的相信,只要继续的给,对方终有24小时,会发现自己的好,会愿意响应给他这一份好的奖赏。

那份奖赏,就是他仍然期待着,在对方眼中看见自己的价值。他希望,当证明了自己真的有价值,他再也不会失去爱,再也不需要担心害怕被不要了。

如果没有了这个人,他丝毫没有办法想象得到,到底自己有什么价值!他将自己价值的所有评判权,都交给了对方。他不肯相信自己,也不肯花时间摸索、了解自己的价值,只是,期待着对方响应一句肯定,他就能心满意足,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但是,亲密关系不能建立在恩情之上,恩情是一种失去平衡的付出,有恩就可能会有仇。恩中常会出现控制,仇则是该感恩者的背叛。

肯定自己的价值

一个真正懂自己价值所在的人,在关系中会安心,他不需要为了取悦对方而将自己扭曲,并将自己变成连自己都不熟悉的人,只为对方活着。

一个懂自己价值的人,知道自己价值所在,不会勉强自己做出为难自己的事。而他因为懂得自己的价值,也就能让真正懂他价值的人靠近。而不是随着不同的人的需要,变化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懂自己好的地方,这个肯定就足够让你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让这一份价值真的为你所肯定。

如果你愿意先爱自己,在关系中,你才真正有了爱人的能力。以物易物的交换不同于分享,在关系中想以交换条件来获取爱的人,无法真正领受与分享爱的喜悦与满足。

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实的人

我们以为,只要当个好人,就不会被指为坏人,也不会再被批评活着却没有对他人有所贡献与帮助。我们因此被制约,要为了别人的需要而活,要为了别人的舒服而活,要为了不让别人不悦与怨怼而努力。

有24小时,在电话中和好友聊了一阵,好友突然跟我说:"你真好,听我说这么多,陪我这么久。"

我回答:"不,我没有好,听你说或陪伴你,不是因为我是好人,而是因为此刻的我想要听你说,陪伴你。"

她说:"为什么这么说?"

我又回答:"如果我是为了做好人来满足你,那么我不是出于真心,我只是想符合我要做好人的规则,或是满足我认为自己是好人的期待。但此刻我的陪伴,是因为我在此刻真心关心你,也真心想关心你。但也许下一次,我无法关心你,也关心不了你,那么我会真实的告诉你,我真的做不到,无法在那一刻关心你。这无关于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因为我是我,我是流动的,我是变化的,我是活在当下的,我是真实的。"

朋友于是理解的说:"确实是如此,要因为真心想关怀而陪伴,而不是为了要当好人而不得已的陪伴。谢谢你此刻的真心。"

停止贴上好人的标签

我们长久以来,从小到大,总是要经历被人丢来许多情绪与伤害,当我们无法承接,没有能力承接时,便会被责怪:自私、只顾自己、没有用、养你做什么……于是,我们习惯性的产生愧疚、自责与自我批判,强迫自己不要感受自己,压制自己的感受能力,然后要求自己应该要去符合那些将不属于我们的情绪丢向我们的那些人,尽力的讨好与满足,好避免再有愧疚、自责、冲突的不舒服情绪。我们以为,只要当个好人,就不会被指为坏人,也不会再被批评活着却没有对他人有所贡献与帮助。

我们因此被制约,要为了别人的需要而活,要为了别人的舒服而活,要为了不让别人不悦与怨怼而努力。

只要他人说一句:你不是好人、你怎么这么坏、你怎么只顾你自己、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就像被下了紧箍咒,动弹不得,只能屈服。

如此,你虽然可以避免被攻击,避免被贴标签,避免被隔离与排挤,但你因此活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你选择与自己远离,遗弃自己,把自己视为没有感受的躯壳,失去对自己的感觉,也失去对自己想法的认同,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哪里。

为了拿"好人"的奖牌,你付出不少代价,却仍是在收到一句"你不好"的评论时,一切前功尽弃。你仍然被打回你"不是好人"的炼狱中,反复的折磨着自己,为什么一切如幻影般消逝得无影无踪。

你假设,只要自己当了人家口中的好人,就有人会爱你、肯定你,但你没有看见的是,你想要交换的东西那些别人的在乎与肯定,不是你可以控制得来的。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夜孤凡**的评论:

对本人作用不大

2016-03-21 19:16: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

2016-08-11 17:37: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东西很实惠哦,支持卖家

2016-08-11 17:37: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送朋友的,都会细读

2016-10-03 11:51: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送朋友的,

2016-10-03 11:52: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书,学习之中

2017-02-09 10:34:0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放家里,还没看,这是舍友推荐的一本书

2017-02-10 11:49: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曾经受伤,获得勇气。

2017-02-17 10:22:2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喜欢这本书,给孩子买的,迫不及待的就开始看了。谢了~!——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2017-06-16 10:15: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真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一打开书,纸张质量好,字体清晰,是正版。

2014-02-04 15:16:18
来自晴天q雨**的评论:

书本的立意很好。让我们了解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2014-08-22 08:40:22
来自candyha**的评论:

内容挺好的!尤其是共情,与你共情,以女性角度,安慰给你第一,启发第二。有些问题简直是大多数人会遇到的,书中写出了,很棒,在全面点就好了

2014-08-08 18:15:53
来自luck369**的评论:

不错的治愈系书~有机会都看看吧~把自己怎么

2015-01-14 18:48: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朋友介绍的,所以买来看看怎么样,最初有点看不进去,不过慢慢的觉得内容讲的还是很真实的!

2014-10-09 17:10: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东西很快就到了。书也很好,让自己更加放松地去感受这个世界

2015-10-12 18:31:19
来自自在飞**的评论:

不错,在你伤别人的时候,其实也上伤害了自己……在受伤和痊愈中获得成长吧

2014-03-03 11:46: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关系中成长,在关系中疗愈自己,受伤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懂得怎样帮助自己成长。

2014-05-06 18:24: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受用,应该早一些读到它,不然我们的心不会受伤到今天的样子,学习了,试着改变,慢慢疗愈我们的伤痛吧,谢谢这本书!

2015-03-21 11:43: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在关系中疗愈伤痛,学习成长(著名广播人吴若权、身心4灵作家张德芬倾情推荐)但不是索求

2016-01-20 07:04:36
来自zshr200**的评论: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是知名咨商心理师,悲伤疗愈住专家苏绚慧,关于在关系中里疗愈伤痛,学习成长,也就是走出受伤的关系,成为互为主体关系的心理治愈作品。 或许是作者苏绚慧本身的受伤关系的经历,使她更加能体会在关系中受伤的每个个体,所需要的是什么。推己及人,每个个体生命中经历过的痛苦,因爱而失落的伤口,不明就里的分离和消失,那些说不出的心痛与表达不出的哀伤……种种这些受伤的关系,使每个个体都受伤了。每个个体都想体会幸福的关系,而不是受伤的关系,每个个体也都不想受伤,从这一宗旨出发,苏绚慧引导每个个体从头来认识有可能让每个个体都受伤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受伤的关系中自我疗愈,进而创造互为主体的关系。 什么是关系?对大部分个体而言,许多时候在关系中,非常习惯地把另一个个体当“物体”使用、支配、操控、索求,或者反过来,被另一个个体当成“物体”使用、支配、操控、索求。这其中以受伤的感觉最为强烈。这是关系的真相。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首歌火的原因之一吧。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个体既可能是施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只是有的时候不自知而已。 明白了这个真相,就找到了疗愈一切受伤关系的根源,就可以针对此寻找一系列方法和步骤:先看见自己的价值,做真实的人,先饶了自己,先改变自己,安心,放下防卫,停止攻击,回归真我……看起来都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做起来,其实非常难。因为总有某个个体因为某个原因会贬低自己,伪装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愤怒,怕自己受伤……如果不想在关系中受伤,那么首先改变自己,回归真我。 接下来,就是走向疗愈受伤关系的更高层次,就是建立互为主体的关系:勇于接受和给予照顾、建立信任与依靠感,乐于分享与付出,尊重、爱,最终融入世界。 这套方法成功地帮助苏绚慧本人走了受伤的关系,并且使她在关系中成为更完整的、更成熟,也更加有超越性的个体。读完此书,我的确受益匪浅,虽然我并没有苏绚慧那么不堪的童年,但是《没有理所应当》、《乐于滋长正向经验(停止复制负向伤害)》、《愿意为对方成为一个更好相处的人(停止无意识的投射和发泄)》仍让我警醒。希望现在意识到了,开始改变自己,不算晚。

2014-02-28 18:16:00
来自小***(**的评论:

关系里,我们都受伤了,我深深体会,不是你伤我就是我伤你,但我开始发现、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明

2017-07-20 10:19:44
来自更好的**的评论:

多少有点点小贵。这本书跟张德芬的可以媲美。是有关心灵疗愈的荒唐风流就知道它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如果还有,心理方面的需要的话可以叫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还有其他的一系列的书。

2016-03-27 14:21:43
来自记忆中**的评论:

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与其它书的最大不同之处:一小段一小段的,每段间空一行,更为突出的是每段前不空两个字,顶头开始。书中间插着几幅调节气氛的插图,插图中的人物都传达着一种被伤害或伤心或困惑或孤独等情绪,让人有种抑郁更确切是压抑的感觉,这是我所不喜欢的感觉。《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我认为这里的我们不是指全体,而是指某一部分人更为准确,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所谓自己认为的伤害,但是这里的我们是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的这部分人,而不是很快调节认清问题根源的人。我认为我们是指那些太过于自我的人。作者是一位悲伤疗愈专家,知名咨商心理师,我们更多的人不要抱着这样的希望来读书,就是希望此书能够解答自己内心的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苦痛,我个人认为还达不到这个适应大众的要求,本书侧重于在关系中疗愈伤痛学习成长,所以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论关系,特别注重于我们生命初始后的关系,这种关系体验更多来源于我们的父母或监视人,因为大人的言行对于孩子影响很大,甚至终生。实际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成长过程,儿童时期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有时哪怕微不足道都会在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很好的沟通,大人和孩子很难想法一致,所以很多人就会等到自己成为幼儿眼中的大人时,有时会明白曾经的不明白,有时会深受幼时周围大人的影响,在言行上趋向于他们。我们都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幸福继续延续到下一代,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就到此为止不再重演,所以我们就要不断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也就是慢慢的在长大中经历自己应该经历的各种相处关系,快乐或忧伤都要接受和消化,而不能拒绝一部分选择一部分,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以欣赏包容接纳的心态来面对我们所要每时每刻经历的关系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疗愈关系中受了伤的你和我,实际我认为主要就是不要过于自我陶醉于自我理念里,不走极端,看到自己价值,饶过自己,碰到问题要意识到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更容易,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不同的脆弱期,所以同理别人回归自我更为重要。最后一部分是创造互为主体的关系,勇于接受给与和照顾,接受爱,建立信任和依靠感,乐于分享和付出,乐于提升自我,以爱维持关系,尊重和接纳彼此感受想法,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相处的人,愿意舍弃小我顾全我们。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体会,我想很难认真的读完此书,因为似乎更侧重于说理,很少有实例参考,印象最深的就两件,一是作者幼时获演讲第二名兴奋的告诉祖母,结果祖母一句“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是第一名”给作者以沉重打击;二是作者被单身父亲寄养在朋友家时间过长,使作者遭受了委屈,在内心留下了阴影。

2014-01-02 21:43:00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