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图书
人气:50

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

本书展现了尼尔杨令人惊奇的坦率、诙谐、乐观和执着。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梦想,尽管一生都为伤痛和疾病所困。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艺术家>音乐家   图书 >传记>自传  
  • 作者:(加)[尼尔·杨]([Neil] [Young])著,[陈震]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0199771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0
  • 印刷时间:2014-10-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在这本备受西方评论界赞誉的自传中,摇滚传奇尼尔杨将自己的精彩人生和盘托出。这是一趟跌宕起伏的音乐旅程,从1960年代初的草创时期、1960年代末的声名鹊起、1970年代的黄金十年、1980年代的实验岁月、1990年代的重回巅峰到新世纪的屹立不倒;这是一部摇滚活化石眼中的摇滚秘史,夹杂着令人咂舌的摇滚八卦;这是一首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颂歌,从他饱受脑瘫折磨的孩子们、一位位逝去的音乐战友到共度36年人生路的爱人佩姬,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情意;这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创业故事,他研发出林克沃尔特电动汽车,主导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Pono,帮助玩具火车巨头莱昂纳尔公司开发多个获得美国专利的电子系统,成立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创立"农场救援"系列慈善音乐会,创办旨在帮助脑瘫和智障儿童的"桥"学校……老杨不停地把一个个想法照进现实。

本书展现了尼尔杨令人惊奇的坦率、诙谐、乐观和执着。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梦想,尽管一生都为伤痛和疾病所困。孩提时传染上的小儿麻痹症、白喉、麻疹等没能击倒他,成年后不断经历的癫痫大发作没能击倒他,60岁时罹患的颅内动脉瘤也没能击倒他。

他的存在本身便代表着他那首《走出忧郁》(My My, Hey Hey (Out of the Blue))中的名句:"摇滚不死"(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

作者简介

尼尔杨,加拿大国宝级摇滚音乐家,以个人及CSNY、"水牛春田"等著名乐团成员的身份活跃于乐坛。他创作了大量经典歌曲,其音乐风格跨越民谣、乡村、民谣摇滚、硬摇滚、电子乐等。

作为屹立摇滚乐坛近半个世纪不倒的常青树,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几代摇滚乐听众,成为摇滚乐的一大象征。杨也是为数不多迄今仍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摇滚老将之一。他曾两度入驻"摇滚名人堂"。"摇滚名人堂"赞誉其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词曲作者和表演者之一"。

译者简介

陈震,1976年出生于江苏靖江,做过摇滚乐手、放射科医生、大学英语老师,现为自由译者。译著包括《我是你的男人》、《放任自流的时光》、《天堂十字路口》、《谁愿永生》等。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在线预览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英雄、我的战士:本杨,还有他的母亲、哥哥和妹妹。

年少时,我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今天。那时我梦想的是斑斓的色彩、坠落的感觉,诸如此类。

我及时支搞出些名堂的乐队叫"乡绅"。它成军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温尼伯,建队成员包括鼓手杰克哈珀(Jack Harper)、吉他手艾伦贝茨(Allan Bates)、贝斯手肯科布伦和我。虽然在之后的几年,乐队阵容经历了大换血,但这是我们出发时的阵容。我们在高中舞会上演,在教会舞会上演,在社区俱乐部演,在平板货车上演,甚至还在摔跤比赛中演过。

我们的报酬少得可怜,有时一场下来整支乐队才拿到五块钱。这就是我们的起点。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但我们走个不停。我们的演出效果时好时坏,但我们积少成多。终于有24小时,"乡绅"走出了温尼伯城——我们开始接到城外的演出邀约,会开上50英里的车出城表演。我母亲的小汽车被我们和设备塞得满满当当,我开车时没法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来车。想想都是奇迹,我们从没被交警拦下来过。从来没有。

肯科布伦的电贝斯音箱是自制的。因为原先的那个塞不进车里,我们只好把它改小了一号。我们最初的设备烂到家了。我的Les Paul Junior型电吉他老是跑音,由于尚不知道音准可以校正,这一恼人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我入手下一把电吉他——格雷奇(Gretsch)公司产的Chet Atkins"马掌"(Horseshoe)为止。"银韵"乐队(The Silvertones)的兰迪巴克曼(Randy Bachman)也用"马掌",我后来在"水牛春田"用的也是这一型。我的及时台电吉他音箱是Ampeg公司产的Echo Twin,后来升级为芬达Tremolux。Tremolux是芬达的分体式电吉他音箱里最小的一款,却是我的及时台大家伙。

温尼伯还有一支叫"银河系"(The Galaxies)的乐队。他们有三台巨大的芬达电吉他音箱——两台Showman和一台BandMaster。就设备而言,他们是最酷的。然后就是"银韵"乐队,他们有一台芬达Concert。兰迪他们是城里最厉害的乐手,我和肯对他们的演出极为欣赏。他们到处表演,大演出总少不了他们。他们是最牛的。

我的不少吉他音色颇受兰迪启发,譬如他对回声(Echo)音效的使用。每当"银韵"奏起"影子"乐队(The Shadows)的器乐曲,我和肯都会被与汉克马文汉克马文(1942—),英国吉他手,老牌乐队"影子"主音吉他,以干净的音色辅以独特的回声、颤音音效著称。(Hank Marvin)如出一辙的回声音效震得呆若木鸡。"银韵"没有薄弱环节:主音歌手查德艾伦(Chad Allen)唱得太棒了;钢琴手鲍勃阿什利(Bob Ashley)能驾驭多种风格,从纳什维尔乡村钢琴大师弗洛伊德克雷默(Floyd Cramer)到新奥尔良布鲁斯钢琴传奇"长发教授"(Professor Longhair),似乎无所不能;贝斯手吉米凯尔(Jimmy Kale)同样出色得难以置信。他也帮了我们不少忙。肯的及时把贝斯就是吉米帮我们订到的。他还把自己的电贝斯音箱借给我们录音和演出用。他是一个真正的好友。谢谢你,吉米!

最终,我们的鼓手杰克哈珀被肯斯迈思(Ken Smyth)取而代之。这一阵容的"乡绅"录制了《苏丹》(The Sultan)和《极光》(Aurora)。

后来,打算继续深造的艾伦退出乐队,道格坎贝尔(Doug Campbell)顶替了他的位置。再后来,因为道格母亲不希望儿子吃音乐这碗饭,道格也离队了。道格是个天才,在乐队里弹主音吉他。我说他是个天才,是因为他既会打磨琴格,又会校正音准。他还能用电吉他音箱制造所谓"模糊音"(Fuzz tone)。我从道格那儿学到了很多。他留下了一个坑,我不得不去填上。当我们走红时,他不能与我们同在,但这就是命运。

除了弹奏我写的歌外,"乡绅"还用摇滚的方式演绎诸如《噢,苏珊娜》(Oh, Susanna)、《汤姆杜利》(Tom Dooley)和《克莱门汀》(Clementine)之类的民歌经典。这个想法来自我们演出时结识的"荆棘"乐队(The Thorns)。学会他们编配的摇滚版《噢,苏珊娜》后,我便开始把这种编配方式应用到一些民歌中来。"荆棘"的领导者叫蒂姆罗斯(Tim Rose),是一位出色的创作歌手,被吉米亨德里克斯唱红的《嘿,乔》(Hey Joe)或是他的创作。"荆棘"太棒了。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们本该大红大紫的。但命由天定。"荆棘"与"丹尼和回忆"(Danny and the Memories)都是伟大的乐队,但他们都已被大浪淘尽。你永远不知道命运女神会垂青谁,又为什么没有垂青谁。

"乡绅"成了温尼伯的第三或第四号乐队,水准有了大幅的提高。我们拥有的原创作品最多。我满脑子都是音乐,所以写了很多歌曲。先是器乐曲,然后是有词的,所以我不得不开口唱歌了。拥有原创使得我们有别于其他乐队,我明白这一点,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要想上一个台阶,有自己的原创是关键。观众喜欢看我们翻唱经典老歌,但我更渴望别的乐队唱我的歌。几年后,"猜是谁"(The Guess Who)(前"银韵"乐队)灌录了我写的《飞在地平面》(Flying on the Ground),我的这一梦想成真了。他们诠释得很棒。

我们在温尼伯的竞争对手都鲜有自己的原创。我有了灵感才会去写,从来没有为了写而写。我们的阵容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鼓手又换成了阿尔约翰斯顿(Al Johnston),然后是我家街对面的比尔埃德蒙森。他是一个真正的摇滚乐手,因为他有态度。我信赖有态度的人,这亦使得"乡绅"与众不同。我们在威廉堡的CJLX电台录音棚里录了《我会永远爱你》(Ill Love You Forever)和《我想知道》(I Wonder)等三首歌,里面的鼓就是比尔打的。比尔娶了温尼伯CKRC电台录音棚的秘书,我们生平及时次录音就是在这个棚。最终他退出了乐队,原因是他在威廉堡时她受不了相思之苦。这些家伙退出的理由五花八门,我实在搞不懂他们。我信念坚定,做好了长期死磕的准备。

就在我们打算彻底离开温尼伯之际,我们拥有了鲍勃克拉克(Bob Clark)。鲍勃乐于冒险,愿意跟着我们一起闯荡威廉堡。我们在他哥哥的店面楼上排练,那也是他教学生打鼓的地方。温尼伯的爵士乐氛围非常浓厚,鲍勃和他哥哥也都喜欢爵士乐,不过鲍勃更爱玩摇滚,并认同"乡绅"的音乐方向。有了鲍勃这样的鼓手,"乡绅"可以挥别温尼伯了。我们收拾好行囊,开着"莫特"重返威廉堡。

威廉堡是安大略省的工人阶级港口城市,位于五大湖的顶部。"火烈鸟"俱乐部是我们在这座城市的起点,也是我们初尝成功滋味的地方。我们回"火烈鸟"演了几晚,同时把歌曲样带寄给唱片公司。石沉大海。其中一首《我会永远爱你》关于帕姆,我美丽又深情的初恋。歌里的故事发生在海边,所以我们采用了波浪的音效。当然,当时我还没见过大海。

我努力创作的同时,"乡绅"也在卖力地表演着。"四维空间"(The Fourth Dimension)是当地一家天天都有好演出可看的咖啡馆,每周日和周一晚,我们会去那儿参演"民谣歌会"一种形式自由随意的民谣音乐会形式,又称民谣派对。(Hootenannies)。除了威廉堡外,温尼伯和里贾纳(Regina)也有"四维空间",所以来"四维空间"表演的音乐家们会穿梭于三地巡回演出。其中一个组合叫"两个波士顿来的家伙"(Two Guys from Boston),由乔哈钦森(Joe Hutchinson)和埃迪莫陶(Eddie Mottau)组成。他俩灌录过一张45转唱片,名叫《回家吧,贝蒂》(Come on Betty Home),还放给我们听了。我对他们钦佩极了——他们可是出过唱片的人啊!

24小时,哈钦森和莫陶收到了别人寄来的大麻,激动得手足无措。我搞不清那是"叶子"以草药形式制成的大麻,包括成熟的雌株花、叶及茎。(Weed)还是哈希什由印度大麻榨出的树脂,以棒状、杆状或球状物的形式存在。(Hashish),但我相信那玩意儿一定倍儿爽,因为他俩乐坏了。无论是"叶子"还是哈希什,我当时都还没有体验过。

那一阵,"披头士"推出了《旅行车票》(Ticket to Ride),"四维空间"的自动点唱机里也有这首歌。《回家吧,贝蒂》和《旅行车票》的点播次数都很惊人。众多乐队和歌手在"四维空间"巡回演出过,他们大多来自美国。我看到了民谣女歌手丽莎金德里德(Lisa Kindred)、布鲁斯双人组合"桑尼特里和布朗尼麦吉"(Sonny Terry and Brownie McGhee),另外还有创作歌手唐麦克林(Don McLean)——当时他尚未推出大热金曲《美国派》(American Pie)和《文森特》(Vincent)。这些音乐家让我艳羡,让我迷恋。光是他们来自美国,正在一路巡演的事实就足以让我羡慕不已。

来"四维空间"表演的还有一支叫"公司"(The Company)的乐队。里面一个家伙弹唱俱佳,有一副媲美黑人骚灵(Soul)歌手的唱腔。你得定睛打量,以确定他是白人。他的乐句划分(Phrasing)无可指摘,我真的被他吸引住了。一次"民谣歌会"上,他径直踱到我身旁,自我介绍了一番。他叫史蒂芬斯蒂尔斯,我们一见如故。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他也那么喜欢我们的演奏。

我们之间的伟大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史蒂芬是个天才。就像任何天才一样,他有时会被人误解,我年轻时就误解过他多次。后来,我渐渐读懂了他。退出CSNY后,我很挂念他。尽管CSNY的另外两位成员——大卫克罗斯比和格拉汉姆纳什也爱他和他的音乐,但我总觉得他俩从未彻底理解他的想法,正因如此,他的创作变得有点隐遁。我最懂他。史蒂芬是我的兄弟。这一路走来,我俩风雨同舟,互为老师,互相认识着对方的音乐和人生,从未厌倦,从未足够。我俩对飙电吉他时,那种两相交缠、相互较劲的快感弥足珍贵。大卫和格拉汉姆与史蒂芬就难以擦出那样的火花——当然,我俩交情更久,在CSNY里又都身兼主音吉他手,合奏起来又如此难分难解。相较大卫和格拉汉姆,我更尊重史蒂芬的天赋和才华,但如今他俩和史蒂芬待在一起的时间要比我和史蒂芬多得多。他俩在意的想必是其他东西。我希望"水牛春田"能够重组,这样我和史蒂芬就又能一起摇滚。我们需要一位能与我们配合得严丝合缝的新鼓手——鼓手的问题要追溯到创团鼓手杜威马丁(Dewey Martin)和史蒂芬之间的不合拍。我们有很多事要去做,我们也没理由不去做。

"公司"离开威廉堡赴温尼伯演出前,史蒂芬把他在格林威治村汤普森街的住址写给了我。与此同时,"乡绅"搬进了"四维空间"老板戈迪康普顿开的汽车旅馆。每周六和周日下午,我们去"四维空间"免费表演以抵房费。后来,我们被踢出了康普顿的汽车旅馆,只好栖身于基督教青年会。我们开始到其他场子演,但挣不了几个钱。有一段时间,我们天天啃罐头猪肉和乐之饼干。

我们在威廉堡演了很多场,直到我搬去了多伦多。事出突然。24小时深夜,我和当地乐队"邦尼维尔"(Bonnevilles)的几个家伙及特里埃里克森(Terry Erickson)在外头游荡。特里是个弹得一手好吉他的贝斯手,当时我们正考虑吸纳他进入"乡绅"。特里说他在苏圣玛丽市有场演出,于是我决定开车送他过去。我们跳进了灵车。就是这样,说走就走。同行的还有"邦尼维尔"乐队和鲍勃克拉克。特里的摩托车被我们抬进"莫特",放在原本放棺材的位置。

行至中途,在盲河镇附近,"莫特"抛锚了。变速箱报销了。然后是一段可怕的经历——"莫特"被高速地向后拖拽,后轮悬空,前轮着地,我坐在驾驶座上提心吊胆地紧握着方向盘。终于,"莫特"被拖车拖到了镇上的比尔家汽修店。比尔信誓旦旦地说包在他身上了,然后几天过后,我们仍被困在那里,并且就快弹尽粮绝。我们白天吃烤土豆充饥,晚上睡废品堆场。堆场对面甚至还是一个坟场,我们真是群古怪的家伙。

"邦尼维尔"拦顺风车回到威廉堡,周末有场演出在等着他们。鲍勃也跟着他们回去了。我的"莫特"就这么没了。没有了这辆灵车,我们在威廉堡将一事无成。我就是这么想的。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印象。形象。无论是对乐队还是对我个人而言,它都是一种无法言说无法捉摸的东西。你不能没有它。若没了它,你就得从头再来。我和特里去北部湾找他父亲,试图跟他借点钱。在北部湾,我们目睹了"曼陀罗"乐队(The Mand

……

媒体评论

《摇滚不死》让人不忍释卷。和尼尔杨的专辑一样,这本书具有异乎寻常的魅力。活泼好玩又变幻莫测的描述,积极乐观又感人至深的情绪。有摇滚人生,更有家庭故事、音乐战友和自然世界……它跳出了传统摇滚传记的窠臼。与其说这是一部摇滚编年史,不如说它是一本自我鉴定书。

——《纽约时报》

《摇滚不死》是一张通往尼尔杨复杂人生的精妙地图。它是不拘一格的日志、未来唱片全集上的说明文字、一个老嬉皮在后花园里的游记……它是纯粹的、如假包换的尼尔杨式的。

——《纽约时报》

棒极了的摇滚书:内敛、诚实、巧妙、有趣、不断地感动到你。尼尔杨带着我们在他的记忆宫殿里漫步。从许多方面来说,与之最为接近的也许是劳伦斯斯特恩1760年的名著《项狄传》。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次诚实、动人、富有洞见的文学漫谈,我敢说,它也是趣味横生的。就像是在一家光线昏暗的酒吧里,自动点唱机悠悠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一位老友一边与你对酌啤酒和龙舌兰,一边对你讲述他那些离奇的故事。

——《休斯敦纪事报》

尼尔杨在65岁时回首人生路。书中充满了随性所至的私语、不可预知的离题和开放式问题……令人捧腹、动人心扉。《摇滚不死》表明,尼尔杨依旧倔强执拗、才华横溢且。

——《滚石》杂志

尼尔杨的冥思中游移着预言、神话、隐喻和疯狂……这是本美好的摇滚书,有血有肉、厚重坚定。他的写法更意识流,而非叙事体。这让读者更觉亲切,阅读本书就如同搭乘尼尔杨的巡演大巴,听他谈天说地、追忆往昔。

——《温尼伯自由报》

这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讲述了不幸、胜利和玩具火车等……在尼尔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幽默感和对感受、声音、心灵和精神的专注……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他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但从未丧失幽默感和勇气,也从未停止与命运抗争,最终,他成了最真实也最有实力的艺术家之一。

——《泰晤士报》

尼尔杨的叙事方式显然是属于他自己的,就像他的音乐一样率直、充满感情和希望,有时候很有趣,带着执拗的天真,大部分时候非常美妙。

——《布法罗新闻报》

和盘托出、夹杂着奇妙的美感和意识流式的静思。他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过去、他憧憬的未来,以及——这或许是最袒露无遗的部分——他的现况。

——《洛杉矶时报》

生机勃勃、斗志昂扬、感情浓郁、引人思考……就像他大段大段富有创造力的即兴吉他弹奏一样,织起了水晶般的词句和歌颂友情的音符。

——《出版人周刊》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jjjjjc2**的评论:

Fdddddddddd

2017-10-31 23:41:05
来自五成新**的评论:

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 过量社交不如多读点书。人最清澈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流动。

2017-11-14 20:01: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喔喔喔喔喔

2017-11-16 18:35:23
来自spkview**的评论:

品相好,发货快,在当当买书就是放心--

2016-05-23 14:13: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说实话,这本自传写的不好,neil young写作的才华和做音乐比起来还是差的远!写作思绪凌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感觉是想起啥就写点啥,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他音乐事业之外的事情,想要了解他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恐怕要失望,几乎都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一般一带而过,要么就是记流水账一样,这本书我目前只看了一半,绝大多数内容我都没啥兴趣,估计看完也就是失望吧。买这本书也是neil young的铁杆乐迷了,对一些资深乐迷来说,还是去维基百科上了解了解neil young&crazy horse那些经典专辑背后的创作故事吧,这本书就不用再掌灯伏案死磕了!

2016-06-20 14:12:08
来自高跟鞋**的评论:

úúúúúúú

2016-07-27 21:41:41
来自时光叙**的评论:

很精彩,值得收藏。

2016-08-08 09:13: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

2016-08-11 14:31:39
来自MIDGARD**的评论:

好評

2016-08-20 16:33:54
来自列***基**的评论:

好书陈震的出一本买一本。

2017-01-07 14:16:08
来自弯***笑**的评论:

老杨文笔真他妈不是一般的差

2017-03-24 00:13:45
来自***(匿**的评论:

帮朋友买的。

2017-05-08 09:36:0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个星期才到

2017-06-01 09:02: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人老当如尼尔杨!!

2017-07-02 13:26:43
来自奥数黄**的评论:

不错的书,掌柜发货速度快,书的质量很好!峨眉山市——黄金老师

2017-07-20 13:50:0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真的特别特别好.书送货很快,性价比很高!

2017-08-09 22:29: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物流很快 包装精美 喜欢

2017-09-24 15:58: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喜欢的一本传记,很感动!

2017-11-04 20:53:54
来自啃书的**的评论:

物流满,包装差,书肯定可以呀!

2017-11-11 14:54:02
来自晴紫09**的评论:

几乎很少看摇滚歌者传记,只是觉得生活不在一个层面上,有些东西是无法理解的。摇滚乐是什么,一点也不懂,不过知道迪克牛仔用嘶哑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才明白原来摇滚乐就是种最原始的抒发情感的方式,不过它更加直白,没有任何的隐藏,可以说最简单的对情感的渲泄。大学期间同班女生疯子一般爱着摇滚乐,我始终不明白一个女生为什么会这么执著于摇滚乐,每次看到她谈到摇滚乐时的难以抑制的亢奋我时常怀疑她的性别,之后她恋爱了,对象是同班一个女生,两人公开同居,这就是传说中的“女同”。大四时候同寝室女生也有此倾向,每天带一个女生回来在寝室睡觉,一个宿舍…

2014-12-01 15:06:00
来自刘酷炫**的评论:

书很棒质量也很好 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快递给磕了一下

2015-05-16 13:16: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民谣歌手歌曲和耐听自传很值得歌迷收藏

2015-09-23 12:34: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是正品,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老杨,听了他那么多专辑还真不知道他的人生这么曲折!好书!

2015-03-14 20:07: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非常不错内容非常不错内容非常不错内容非常不错

2016-04-22 18:44:47
来自杜子腾**的评论:

“My my, hey hey Rock and roll is here to stay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My my, hey hey. ………… Hey hey, my my Rock and roll can never die There's more to the pic***e Than meets the eye. Hey hey, my my.”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都一直戴着耳机,听着尼尔?杨(NEIL YOUNG)淡然的唱着“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可以说,从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杨用他的演艺生涯诠释了真正的摇滚精神。即使现年已经69岁的他,俨然一个“old man”的做派,但“Young is forever young”。只要摇滚不死,他就会一直年轻下去。 霍华德?汉普顿(HOWARD HAMPTO…

2014-12-01 12:20:00
来自沉醉书**的评论:

这本《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是加拿大国宝摇滚巨星尼尔?杨的真情告白。虽然以尼尔?杨现在的地位和财富,他完全可以请一位来帮他完成自传。但尼尔?杨相信自己的写作能力,亲力亲为出色地完成他的第一本书。写作这本书,也让他扔掉了大麻和酒瓶,这真让人高兴。希望尼尔?杨能顺利地完成他的计划中的第二本书,不要再抽大麻了。在这本书中,我们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位摇滚巨星的真诚。在这本书中,作者基本上没有掩盖作者的过错和一些不良的嗜好。他抽过大麻,体验过那“飞”的感觉,而且一直在抽,到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才算是戒掉了。他也接触过可卡因这类的,幸好…

2014-12-06 11:15:00
来自莲华青**的评论:

幸运读到了加拿大国宝摇滚巨星尼尔?杨的自传《摇滚不死》,心里很激动。如今已是巨星的他亲自操刀,自己完成了这部自传,非常真诚,而以各种日志、唱片文字、内心感悟、家庭生活、音乐朋友们以及看到的世界颜色等等,共同构成了尼尔杨的嬉皮世界。我从中读出了诚实、自信、幽默和各种独属巨星的天马行空。虽然钱钟书说过,“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感觉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貌似自己以来,也一直只是喜欢听听音乐而已,甚至提到某某某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首某某是某某某的歌曲。诸如此类。然而从尼尔杨的自传里,我们也终于认识到一个摇滚音乐家背后的“叛逆…

2014-11-13 15:35:00
来自记忆中**的评论:

我喜欢那种自己写传的人,因为我始终认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旁观者有些事情未必清。这就是我选择《摇滚不死:尼尔 杨自传》一书的初衷。 而实际也很显然,书的内容很吸引我,虽然我对摇滚,对尼尔 杨一无所知,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尼尔 杨的真实、直白、聊天式的叙事方式让你感受到的是朋友间的亲密无私。相见恨晚倒是谈不上,一见钟情也不搭调,就是你说不出理由的喜欢听这个陌生的人聊天,聊他的经历过往回忆和反思,从中你会认识到这是一个不错的人,平易近人,嗯,实际或许并非如此,特别是曾经,但是相信现在肯定是如此,毕竟他经历许多对他触动很大的事…

2014-12-02 22:55:00
来自ashley8**的评论:

ROCK是充满激情的。我一直都觉得唱摇滚的人心态也是特别年轻的。尼尔?杨(Neil Young),他的姓氏英文原意也是“年轻”的意思,再加上他是玩摇滚的,真是贴切极了,看过这本书后,我强烈感觉他是个非常“年轻”的人。很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坎坷,但是有的人一遇到困难就退败,可是尼尔?杨却没有要困难面前低头,看看他自己的遭遇,他小时候先后感染过小儿麻痹症、白喉、麻疹等传染性疾病,后来又摘除了椎板,还患有癫痫,差点因为颅内动脉瘤而丧命。光听这些病症的名字,你是不是就和我一样早已被吓到了。没错,这不是耸人听闻。他的经历都是真实的,而且他的妻子和孩子都…

2014-12-04 21:15:09
来自crystal**的评论:

这几天看完了一本关于摇滚歌手的自传,让我怀念起大学时光,由于一些原因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琴,一直自己在学习solo,并没有像主流的吉他手那样组个乐队,常常在音乐教室练习。到了大学,也依然为了突破自己,找了当地最有名的吉他手进行系统学习,常常背着来往于校园和琴室之间,那段时光既开心也寂寞。这本自传是一个完整的摇滚歌手的成长历程,我做为一名读者从这本书里看到摇滚八卦等等关于老杨的故事。说实话摇滚史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一半由那些英年早逝的悲剧人物创造,而另一部分由像老杨这种至今屹立不倒的摇滚老炮创造。我从…

2014-12-25 10:10:00
来自hongdub**的评论: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时间听歌,也去寝室好友一起去师大淘过打口CD,或许青春真是摇滚的好朋友吧,那些年听过的摇滚,后来终于在岁月中与我渐行渐远。只余模糊的背影了。但是因为这本《摇滚不死》,我又开始听起了摇滚,也仿佛重拾了曾经的激情与感动,我想老杨也是用这本书来重拾自己的激情与感动吧,那些曾经与昔日好友并肩演唱的日子,那些开着老爷车飞速驶过的公路,那些年遇到的好姑娘,那些痛苦的快乐的过往,那些曾经借助大麻“飞”起的日子里与缪斯女神幸运的相遇都在这本书中一一重现,我想让所有人惊奇的原来老杨还有如许的文笔,用这样一种不按照时间…

2014-12-12 22:40:00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