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断舍离(山下英子新作)图书
人气:113

家庭断舍离(山下英子新作)

家庭断舍离带来的不止是居室的清爽,更是关系的融洽。一本让家人主动扔东西的幸福哲学书。300万册畅销书作者山下英子亲身经历
  • 所属分类:图书 >成功/励志>成功/激励>成功法则  
  • 作者:[山下英子](日)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1107769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1
  • 印刷时间:2016-10-05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家庭断舍离》是山下英子与母亲三年“家庭战争”的经验总结。

推崇“断舍离”的山下英子,从小就与喜欢囤积物品的母亲关系紧张。一个想不断扔,一个想随时留,为一件物品的“扔”与“不扔”,母女两人经常吵得天翻地覆。虽然山下英子已经结婚并且不与父母同住,但是出于“为母亲好”的念头,她还是会经常插手父母家的事情。直到有24小时,时隔三十年,母女俩需要再次住在同一屋檐下……

家庭断舍离战争,是否会再次升级?持有相反观念的母女俩,有没有和解的余地?

提起家人,我们几乎都有类似的烦恼:父母家物品堆积如山,孩子房间塞得满满当当……这时候,一味收拾,能否改变现状?面对家人的囤物癖好,我们应该怎么践行断舍离?如何理解“不扔东西的家人”,与父母、孩子、自己和解?山下英子将和大家一起面对和解决。

编辑推荐

父母总是什么都留着,一点儿扔的意思都没有;

孩子总是买来各种东西,房间塞得满满当当,怎么收拾都没用……

在这本书里,山下英子将和你一起面对这样的烦恼:“东西多得装不下的家”和“有囤东西癖好的父母”。

¤《家庭断舍离》是山下英子与母亲三年“家庭战争”的经验总结。

¤山下英子真实案例+其他家庭案例,揭开让家人扔东西的秘密。

¤家庭断舍离,是一本让家庭变得自由舒适的能量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哲学。

¤通过家庭断舍离,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和自己和解。

通过家庭断舍离,理解并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和父母、孩子和解。

通过家庭断舍离,终消解居住空间和心灵空间的堆积物,拥有自由舒适的家庭关系。

作者简介

关于山下英子(日本)

颠覆百万人生活方式的、强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创始人,杂物管理咨询师。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悟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提倡以此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主要著作《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自在力》等。新书《家庭断舍离》,以断舍离理论为基础,揭开让家人扔东西的秘密。

目录

序 父母家应该由孩子收拾吗

1 “想帮父母施行断舍离”的原因是什么

家庭断舍离注定伴随着与父母的战争

2 “父母家由孩子收拾”到底应不应该

案例1 掉头回父母家之后变得“一蹶不振”的男人

案例2 去婆婆家“单身赴任”的女人

“总想做点什么改变父母家”背后的心理

3 为什么要觉察“自己内心的外界驱动”

请意识到“受外界驱动的自己”

及时章 与“不丢东西的父母”的战争 [山下英子的亲身经历]

1 山下英子也苦恼于家庭断舍离战争

换来的只是“净干些多余的事儿”

虽说完成了家庭断舍离,“出于好心”却再次被冷落

决定住在一起。把与母亲同住的新家变成自己的空间

为 囤物派vs断舍离派 的战争而苦恼

2 其实在用断舍离与母亲争夺控制权

“给我道歉”和“表扬我”

买股票也是出于想被母亲表扬的心理

意识到了想反向控制母亲的我

看似是整理东西之争,其实是人际关系之争

3 断舍离因父母而起的纠结和迷茫,学会放手

母亲是母亲。我是我。需要将双方的问题区别对待、俯瞰全局

新关系从“请叫我‘hideko桑’”开始

关系发生变化后,母亲反而主动往外扔东西了

能否接受“负罪感”,是亲离道路的分叉口

创造可以松一口气的“借口”和“谅解”

第二章 囤积的理由和“为你好”的无意识

1 固执与焦灼会将父母变成囤物派

经历过物资不足的PTSD会囤东西

父母的“现在”,指的是从现在算起的前后20年?

用50年前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把自己关进牢笼的母亲

囤积的物品是不安与执念的物证

2 积攒即虐待、“放任”即暴力

父母看来是“收藏”、子女看来是“放置”

“赶紧扔掉”是强抢、囤积是拷打

靠断舍离解决在放置 混乱 堆积中凸显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 第三次“从父母处分离”时请放下“期待”

1 为什么是“第三次亲离”

案例3 为四口之家准备五套餐具的女性

我与价值观截然相反的母亲居然很像?

如何盘点无意识中接受的父母价值观?

案例4 每天都在催促孩子的自己,简直就是父母的翻版

“赶紧”是决定支配被支配的口头禅,遗传自母亲

2 断舍离“我……”的期待

因自己对对方抱有期待所以愤怒

断舍离“自己对他人抱有的期待”

持续考虑“我……”这种“回答”

3 调整距离和改变拉开距离的方式

改变与父母的关系属性

亲离可以分为“做”和“不做”两种

4 亲离有进展,也会推动子离

母亲开始意识到“有囤物癖的自己”

发觉自己没有实现子离

母子意味着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

第四章 用“鸟之眼”重新看待父母和自己

1 你的父母是掌控型、道具型,还是……

分类之后再俯瞰与父母的关系

意识到自己的立场变化

三类父母的特征和口头禅

1,掌控(支配)型…“你要如此这般做。”

2,道具型…“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3,分离(子离)型…“按你自己的想法来吧。”

2 你是附属型、顺从型,还是……

三类子女不断听到的话语

4,附属型…被念叨“要听大人的话”的结果

5,顺从型…被称赞“真是个乖孩子”的结果

6,分离型…被教导“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的结果

不同类型的家庭断舍离战斗实例

原附属型(4)的女儿v.s原掌控型(1)的母亲

原附属型(4)的女儿v.s原道具型(2)的母亲

原顺从型(5)的女儿v.s原掌控型(1)的母亲

原顺从型(5)的女儿v.s原道具型(2)的母亲

第五章 享受家庭断舍离的奥义

1 在家庭断舍离过程中封印“扔掉”

断舍离是自己享受做的事情

案例5 意识到“无可责备”的囤物派变了

用“是这样啊”来提醒囤物派的注意

2 “做”和“不做”并存

为自己而开始的断舍离会带来好心情

通过扔东西来减轻不安

边“捡球”边开始断舍离

不否定“不做”

3 断舍离可以传递“好心情”

人们都会羡慕“好心情”的人

好心情断舍离要“保密”进行

因为潜意识相通,所以好心情可以传递

4 试试扔掉后会不会为难,以及享受变化

1,首先产生时间概念,其次选定场所

2,从“用不着的东西”开始,一点点丢掉

3,难以舍弃的东西,请对它致谢或致歉后再扔

4,扔掉收纳用品反而更奏效

为什么我们在向他人寻求扔物许可

为什么总觉得“扔掉后会给自己带来困扰”?

为什么不知道从哪里扔起才合适

你和父母抱着同样的抵触心理

为什么总感觉“断舍离毫无进展”

5 断舍离追求的较高级别的“快感”是什么

用加分法的视角享受变化,而不是减分法

在享受反反复复的过程中继续下去

不顺利,才是机会

后记

在线预览

及时章 与“不丢东西的父母”的战争

[山下英子的亲身经历]

1 山下英子也因家庭断舍离战争而苦恼

曾经我也想过放下自己的执念,认为只要像飞翔的鸟儿一样俯瞰生活,就一定能获得纵观全局的崭新视角。当 然,这也是我最开始提倡断舍离的时候一直倡导的视角。

但是我做不到“放下执念”。这个意识是从与母亲的 断舍离战争中得到的收获。

我曾经两次挑战过家庭断舍离。 及时次是在回娘家探亲时坚持的断舍离。 第二次是时隔三十年重新跟母亲一起住在“新的娘家”时的断舍离。也就是正在进行的这次。

第二次则是主张把东西留下来的“囤物派”母亲和主 张能扔则扔的“断舍离派”的我的对决,激烈程度简直让 丈夫孩子目瞪口呆。这种尖锐对立伴随着苦恼和疲乏,持 续了整整三年。直到某天我毅然下定决心:“放手”。

很多人都问我:“你所谓的‘放手’,是指对父母不 管不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放手”是指认可父母的人生,包容父母。被“断舍 离”的只是“对父母的期待”而已。

换言之,这也是“亲离 ”的开始。

换来的只是“净干些多余的事儿”

我从小就跟母亲关系紧张。

母亲好像天然讨厌整理和打扫,家里自然也是乱糟糟的。年幼的我对自己凌乱的家有深深的羞耻感。这一片 脏乱景象也侧面反映了父母之间的感情状况。这种家、这种家庭关系中,没有“我的空间”。我渴望早点离开 家,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虽然从小就有这种心愿,但是 对于在东京长大、在东京读大学的我来说,没有离开 家的机会。

大学毕业之后我很快就结了婚,终于从父母家搬了出来。虽说心愿达成,也有了自己的空间,但是却开始 惦记起凌乱不堪的父母家。不,或者说,是在离开父母家 之后,“想整理父母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正因如此, 我每次回父母家都会大肆整理一番。但是母亲每次都不领 情,反而骂我“净干些多余的事儿”“谁让你擅自扔我东 西的”。

其间有件事儿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又是一个归家整理日,我把窗帘洗了。那窗帘已经挂 在西窗十来年,风吹日晒的,上面全是灰。洗完之后,我 发现窗帘被洗出了一个洞。

出于“想让母亲高兴一下”“一片好心”,我才把沾 满灰尘的窗帘取下来洗干净的。谁知,母亲看到破了一个 洞的窗帘后,只说了一句话:“净干些多余的事儿。”

这句话真的太打击人了。我很不解:难道这些“为了母亲好”的事情,在母亲看来只是添麻烦吗?无论我怎么 收拾家里,都只会惹得母亲心烦吗?

虽说完成了家庭断舍离,“出于好心”却再次被冷落

后来,父亲和姐姐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 人。十年前,母亲大病了一场,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左右。

母亲住院的这段时间是我实施整理的绝好机会。一 想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肆整理,我就幸福得不得了。要知 道,是两个月啊,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随便我怎么整理, 时间都充裕得很。我摩拳擦掌,脑子里装的全是“让母亲 一出院就住上清清爽爽的家”的“好心”,以及“可以耳 根清净地完成整理”的自我满足感。

没想到,我刚一开工就被母亲的“囤物能力”震惊了。

虽说只有她一个人住,冰箱里却塞满了食材。我从橱柜、抽屉里翻出了罐头、干货、几年前客户寄给父亲的答 谢礼......不管,统统扔掉。

那些被母亲称为“自家宝贝”的装饰品居然被摆在了各种容易招灰的地方。简直活生生诠释了“拿着金饭碗讨饭”,必须处理掉。 普通的垃圾留在收垃圾的日子倒掉,大型物品拜托物

业处理,总之,一番折腾下来,在我眼里属于“不需要” 和“用不着”的东西已经减半。

不料,母亲回到家勃然大怒,开口及时句话就是: “这才不是我家。你都搞了些什么!”一片好心被冷落不 说,母亲一点点喜悦的神情都没有。

“生气就生气吧。”我暗暗地想,反正东西已经扔掉 了。但是母亲为何生那么大的气?我心里直嘀咕:“只是 把不需要的东西扔掉了,为什么气成这样?”“囤东西囤 这么久,生活并没有什么改观呀!”

从此,只要是关于家庭断舍离,我和母亲之间便开 启战争模式。回母亲家进行断舍离的事情最终落个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决定住在一起。把与母亲同住的新家变成自己的空间

同时,我也挑起了把婆家变成“自己的空间”的战 争。不,与其说是我主动挑起,不如说是“自然开启”。

因为我住进了公婆家,那儿怎么说也是他们的空间。 经过长时间不屈不挠的争取,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跟公 婆分开居住。当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家装饰好,正欣慰终 于有了心心念念的“自己的空间”时,却发现母亲已经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我把她接来同住。 我已经三十年没跟母亲一起住了。虽说上次断舍离战争的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但是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首先需要帮母亲搬家。我把家里囤积的东西分门别 类,按照每次丢掉50%的方式逐步推进。等我们真正住在一起的时候,母亲的东西只有起初的1/16了。她连连感慨:“活了七十五年,没想到自己才有这么一点东西。”

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禁连连叹气。

新家的一切都是按照我的意思来的。当然也是在母亲 首肯“搬家的事情都交给你拿主意”之后。母亲只提出一 点: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希望尽量把家选在医疗设施比较 齐全的地方。

我选了一栋临街的和式住宅,大概有八十个年头了, 离自己家也比较近。这房子一直空着没人住,之前被房主当成库房在用。我一点一点收拾,最终把这栋房子收拾出 了简约、现代的气息,同时适合老年人居住。

不料,母亲在看到新家及时眼的时候再次勃然大怒。 据说对一切布置都不满意。她一直比较中意的是夹在报纸 里的楼盘广告上的房子。

母亲当然有理由生气:东西被扔光了,新家不如想 象,但购房和装修的钱都由她埋单。说白了,那个时候的 我就是花着母亲的钱打造自己喜欢的家。

我当然知道母亲的喜好。但是我一直都瞧不上,总嘀 咕“这都什么品味”。我确信:“打造跟母亲同住的家, 一定要帮母亲改掉爱囤东西又不喜收拾的坏习惯。”三十 年前我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空间”而离开家,三十年后, 当我再次跟母亲同一屋檐下相处,满脑子都是如何创造出 “属于自己的空间”。

为囤物派 VS 断舍离派的战争而苦恼

还没搬完家呢,我跟母亲就已经针锋相对,为某件东 西是扔是留吵得不可开交。时隔三十年的同住生涯就这样在浓郁的火药味中开始了。

母亲虽然身体不如从前,精力和口才却依然强健。她不断冲我嚷:“为什么要把这个扔了?为什么不扔你自己 的东西!我不想听你对我指手画脚。”当然,我也每天冲 她嚷回去:“为什么要囤那么多东西?”“这些没用的东 西有什么保留的必要吗?”母亲不仅时刻提防“自己的东 西被擅自丢掉”,还曾经趁我不在的时候,怒气冲冲地把 我的鞋子全都扔掉了。

母亲的这股怒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既然我们母女 俩如此针尖对麦芒,为什么还要维持这徒有其表的亲子关 系?我苦苦思索,始终难求得答案。

囤物派与断舍离派之间的战争日渐白热化。现在想来 堪称壮烈。就连坚持袖手旁观的丈夫,都半开玩笑地提醒 我:“吵架可以,怎么吵都行,但是千万不要引发流血事 件哦。”(玩笑归玩笑,我非常感谢以旁观者的立场默默 支持我的丈夫。)

战争还在继续。我好疲惫。关于母亲的烦恼却依然斩 不断理还乱。

当彼此的价值观相反时,空守着“父母和孩子”“母亲和女儿”的名分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和母亲为什么不能理解彼此呢? 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博得母亲的赞许? 母亲为什么如此固执,如此不领情? 我是干净利落的行动派,坚信自己的事情靠自己解

决才是上策。当时实在是痛苦,为了早日平息跟母亲的战 争,我甚至还跑去咨询算命先生。见到算命先生的及时句 话就是:“我跟母亲前世是什么关系?”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好笑,但对当时已走投无路 的我来讲,这是的解脱方式。

算命先生表示母亲的前世是商铺大老板,我的前世是 母亲商铺里的学徒。当然是真是假无从知晓,但这个微妙 的说法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啊,大老板有钱有权,我 一个小小学徒,就算闹翻天也不可能斗得过大老板吧?

2 其实在用断舍离与母亲争夺控制权

搬到同一屋檐下已经三年了,我烦恼了三年,痛苦了 三年。某天,我突然意识到了潜意识中的罪恶想法,这些 想法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我想让母亲给我道歉。”?“我想让母亲表扬我。” 我同时意识到,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潜意识中的愿望。

“给我道歉”和“表扬我”

我从小就没有什么存在感。大我五岁的姐姐既聪明 又好看,伶牙俐齿,一直被母亲视为“能拿得出手的孩 子”。相比之下我显然不值一提,母亲总是把我的名字 “Hideko(英子)”简称为“Deko”。既然都管我叫“额 头”(deko有“额头”的意思)了,那我自然是只能让别 人听自己的,不可能听别人的。即使在结婚生子之后,我依然会冒出这种赌气式的念头。 母亲自然不会表扬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孩子。别说及时次拿到工资没有得到任何赞许了,就连这次搬来跟我同住 这么久了,母亲也一句表扬都没有。就算我把房间收拾得 再干净也没有。她常常挂在嘴边的都是类似“净做多余的 事儿”这种抱怨。

已经不记得具体是什么契机了,总之就是在疲于应战 的某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心存“让母亲给我道歉” 的想法。

“你一直把我的名字简化成Deko吧?”

“从我还是个小孩开始,直到现在,你都没把我当成 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吧?”

“你总是擅长冷嘲热讽,一句话一句话像小刀子一样 伤害我的感受吧?”

“给我道歉!” 这就是连我自己都险些无视的“愤怒”。 这种愤怒的背后,其实是因为一直被当成“拿不出手 的小女儿”,所以总是对母亲怀有无意识的期待,“希望 得到母亲的表扬”“希望母亲对我说‘你真棒’”。

想到这里,连我自己都震惊了。

我跟母亲其实挺像的。

三十多岁时正是在断舍离事业上试错的时候,那时的 我天天在家里面对着一大堆东西,扔扔扔,扔个不停。

“这东西我应该用不着了。” “有它的生活会让我更轻松幸福吗?” 我天天这么自问自答地进行断舍离。 有时也没来由烦躁:“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就这么24小时天气鼓鼓地过去了,无数次的刨根问底揭开了我为 了囤而买的一面。居然跟势不两立的母亲有同样的毛病! 这让我愈发恼怒。

买股票也是出于想被母亲表扬的心理

在母亲看来,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呢?什么样的人是 有价值的呢?答案是:钱,能赚钱的人。

说起来也是令人唏嘘。我听说母亲出身大户人家,一 直过着千金小姐的日子。可惜战争使得母亲家产全失,生活窘迫。对外公的不满,以及“身为女人真吃亏”等想法 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至于讨厌做家务、对乱糟糟的家 视而不见等行为,恐怕也是母亲内心的缺失感造成的。

日本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期,社会上依然流行着“女主 内”的观点。男人可以外出挣钱并以此为荣,而女人就算 能挣钱也会被人耻笑。为什么总是女人吃亏呢?虽然母亲 一直对社会有着这样的不满,但依然不能摆脱“还是能挣 钱的人比较厉害”这种价值观。

被金钱和物质填满内心的母亲发觉手边有十万日元 时,想的不是“还有十万块钱耶!”而是“只有十万块钱 了。”她的眼睛里永远只能看到“还缺什么”,永远在担 心“不够”。

之前的我对母亲这种价值观投以百分之百的鄙视。 她的这种价值观,与我主张的通过断舍离(“断绝”“舍 弃”“脱离”)而获得轻松生活的理念相反。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意识到了“曾经渴望得 到母亲表扬的自己”。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自己曾经为 了获得表扬而积极做出的努力。

比如,在我结婚并搬离父母家之后,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当时我正帮丈夫打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顺手买了 少量股票。后来某天我心血来潮给母亲看存折:“快看, 我买的股票涨得多快啊。”当时为什么会对股票感兴趣, 又为什么想在金钱上寻找价值,我都没有仔细思考过,可 以说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然发生的。不过现在我总算恍然 大悟。如此这般的目的,最终是想变成“能赚钱的人”, 从而获得母亲的赞扬吧。

意识到了想反向控制母亲的我

我不仅感到愤怒,不仅想让母亲道歉,同时还想让母 亲认可我的努力。

想听她亲口说:“你做得真不错!”

也许就是一直以来的蠢蠢欲动没有得得满足,所以我 才会从小到大始终无法跟母亲和睦相处。

因为从小就没有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所以对 母亲还是隐隐有怨恨的。我迁怒于信奉“女儿听父母的话 天经地义”的母亲,一直想做点什么来改变她——虽然她 不可能听前世是“学徒”的女儿指手画脚。

我通过“扔东西”让自己意识到了一直以来的负面情 感,意识到了那个一直跟母亲对着干的自己。

不论在之前的父母家,还是现在与母亲同住的新家, 我永远都在对囤物派的母亲说:“这些东西用不着 吧!”还美其名曰“初衷”是“为了你好”。但是这一切 只不过是打着“整理”的幌子,强行干涉母亲的人生、生 活和价值观。这既是反向控制,也是一种复仇。

虽然并没有主动“无视”母亲,但是当母亲住院时, 我却在家里喜滋滋地进行各种断舍离,按照自己的喜好在 父母家创造自己的空间,了却夙愿。那种巨大的满足,以 及随心所欲地扔掉父母家东西的爽快简直终生难忘。我因 为母亲不尊重自己而愤怒,并且出于这种愤怒扔母亲的东 西。殊不知,强行通过断舍离让母亲接受我的价值观,正 是试图反向控制的表现之一。

这同样证明我没有把母亲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

更可怕的,我的所作所为出于“上了年纪的父母 听子女的话天经地义”的考量。

“母亲曾如何待我的”,我逐一还给她。

也就是说,我这么来劲地管这管那,都是为了反向控制母亲。

多么残酷的事实。如果初心中有“支配母亲”的因 素,那么一切努力都不可能被母亲认可。

我一直强调,“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断舍离来整理物 品,那么他也可以整理人际关系等其他人生课题。”我这 么嫌弃母亲囤积的各种物品,正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自己对 母亲无意中的愤怒和期待!

最难认清的便是自己的潜意识。

不能做到自我觉察,实在可怕!

看似是整理物品之争,其实是人际关系之争

母亲和我看似一直争论要不要“扔东西”,其实较劲 的内容是要不要接受家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母亲之所以 如此抵触我的断舍离观点,不是因为我总扔她的东西,而 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被小不点Deko管教过”,没有改变 自己的意识,所以不爽。

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不,所有陷入“扔 掉!”“不扔!”模式的争执,其实都是彼此之间关系模 式的反映。

父母常对孩子说“收拾一下”,这句话里暗示了“收 拾=正义”这种伦理观念(思维定式),而孩子们的词汇 存储量还不够,通常无力反驳。“收拾一下”这句话,饱 含着不由分说与义正词严。所以,就算不情不愿,孩子也 只能听话。

如果换成父母家的整理,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父 母有“不能浪费”这种正义观念,而子女则抱着“听父母 的话(孝顺)”这种观念。总之这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的各版本“正义”之争,父母和孩子各自抱着自己的“正 义”执念,无意识中试图把想法强加给对方,却从来不去 想“这么做是不是会让自己更幸福”。所以,这种战争注 定是个看不到尽头的无底洞。

现在就要请大家思考了。

是不是有人故意制造了这些“先他人之忧而忧”的正 义观念?

作为子女,“听父母的话”会让你真正幸福吗?

对于父母,“不能浪费”真的可以带来幸福吗?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曹潇筱**的评论:

家庭的断舍离,即断舍离的深水区。就像游泳,你先学会的是基础泳姿,然后是花样游泳。运用的是“断舍离”的理论,讲的是如何从一个人的断舍离到全家的断舍离。学习了!

2016-12-06 21:44: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没有想到断舍离在家庭方面会有这样许多方方面面的东西,受教了。

2017-08-03 16:22:09
来自罗晓微**的评论:

家庭断舍离会让人幸福,是因为收纳的过程,断舍离的过程,让人重新认识了家庭关系。因为认知清楚,才能消除误会,从而更幸福。

2016-12-13 14:44:59
来自呱呱的**的评论:

父母一代不舍得丢东西,更多的是想保留自己的尊 严。所以,父母一代,甚至我们这一代,说起“无法整 理的理由”“不舍得扔掉的理由”,总能堂堂正正摆出 一大堆。

2016-12-13 10:33:45
来自黄土高**的评论:

适合自己并在当下有用的东西,才应该留下来。而在家庭关系中,关爱自我并适合自我的关系,才是正确的关系。要关爱自己,而不要被一些大众认可的思维定势所束缚。

2016-12-12 17:37:37
来自英雄时**的评论:

这本书的问题,可能每个人都能遇到吧,每个人也都深受其扰,却不知道怎么解决。山下英子这本书有一定的借鉴性。

2016-12-05 18:01:19
来自好吃的**的评论:

以前从来没有想到,扔与不扔会是一种权利的斗争。豁然开朗,我要重新审视我和母亲的关系。

2016-12-12 23:42:23
来自lilunsj**的评论:

幸福哲学书。通过整理来了解内心的想法,山下英子是一个绝对澄澈的人。

2016-12-12 23:02:59
来自黄浦小**的评论:

看过这本书,然后实践过,还真是有效。以前总是跟爸妈说,这个留着有什么用,那个留着有什么用,让他们扔掉。结果,家里是越堆越多。这次,父母正好来家里小住,天天儿看我整理,家里清清爽爽,我的心情也很好,也坚决不对父母指手画脚。父母回家后,竟然真的开始往外扔东西了,还每次都在电话里跟我说扔了什么什么,为什么要扔,扔了心情怎么样。由此看出,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指责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2016-12-06 21:26:21
来自丰南都**的评论:

和解之书,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收纳内心,真正独立,从父母那毕业,开始自己的家庭。

2016-12-07 16:54:39
来自沪上文**的评论:

孩子也好、丈夫也好、父母也好,他们都是独立的人,如果你想控制他们,那么,战争就不可避免。没想到用断舍离竟然能讲家庭关系看得这么明白。

2016-12-07 18:48:26
来自renluy**的评论:

总之,强烈推荐。山下英子总是能带给我们新的思想!

2016-12-07 19:28:42
来自wugongr**的评论:

这本书是依循着“断舍离”理念的讲述如何通过收纳这件事间接处理子女与家庭的关系。文字简单,充满生活场景,透露出简单却实用的生活哲学。甚至在案例之间流露出平淡朴实的温情。

2016-12-07 15:22:37
来自荷叶池**的评论:

断舍离首先要断绝不需要的东西的进入。然而,孩子爸爸总是对孩子想要的东西有求必应,孩子喜欢将东西丢来丢去,我在旁边怎么收拾都整齐不了,怎么办?

2016-12-13 13:28:09
来自猪肉炖**的评论:

家庭断舍离,意味着不断接近这样的父母。 家庭断舍离,意味着不断理解这样的父母。 家庭断舍离,意味着不断包容这样的父母。

2016-12-13 14:54:49
来自开心南**的评论:

非常好的一本书,理念非常棒,朋友推荐买的。一个人身边的物品,反映着她的价值观,居住的空间反映着她的生活方式,通过对物品和居住空间的整理,达到梳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

2016-12-07 19:45:36
来自白马过**的评论:

两句话来说家庭断舍离就是:你要别人怎么做,所以你得自己做好;你自己做好之后,并不代表你有权利批评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丈夫也好、孩子也好、父母也好,都是如此。

2016-12-06 20:52:28
来自松鼠的**的评论:

断舍离的代表人物山下英子的新书,理论基础依然是之前的,但着重点不同了,这本书针对的是断舍离和家庭关系。很好,对我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帮助很大。

2016-12-07 14:55:35
来自小小树**的评论:

用断舍离的理念整理收纳家,梳理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幸福。一本让家人丢东西的幸福哲学书。300万销量见证效果作者山下英子首次讲述亲身经历。

2016-12-13 19:57:51
来自宜静宜**的评论:

家庭断舍离,断的是奶,舍的是期待,离的烦恼。断舍离是自己享受做的事情。伟大的山下英子。

2016-12-06 23:49:31
来自金子不**的评论:

断舍离是一种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浑浊,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运用到家庭关系中,就是用断舍离来整理自己内心关于父母、丈夫、孩子之间的关系。

2016-12-13 11:39:19
来自shaungl**的评论:

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父母往外扔东西?解决的方法:1、自己坚持坚决做好自己的断舍离,保持好的心情;2、让断舍离的好心情去感染周边的人。3、大家一起来扔东西。

2016-12-05 18:01:32
来自wangshe**的评论:

断舍离不仅仅是关于物品的整理技巧,更是让当事 人从内心开始改变的行为疗法。 它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修行 (也称动禅),是通过行动才能获得的愉悦感受。这种感 受本身就包含了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自发向周围传播。

2016-12-13 10:03:55
来自回到古**的评论:

看到创造可以松一口气的“借口”和“谅解”这个地方,的确,我们有时就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把自己压垮了。但是“谅解”自己的说辞是多么重要啊!要知道在采 取行动之前,我们整日过着烦恼痛苦的生活,完全没想过 还可以有“借口”去“谅解”自己。

2016-12-13 18:34:46
来自sadmax**的评论:

与父母的和解,是人生最重要的和解之一。当子女能够感受到对父母的爱,并且也能够开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时,他们内心的纠缠就已经打开。他可以顺利的接受爱,也可以顺利的给与爱,他内心情感的通道是畅通的,这将不再会成为他人生中的一道障碍。

2016-12-12 15:09:31
来自蓝采和**的评论:

深深为一句话打动: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不,所有陷入“扔 掉”“不扔”模式的争执,其实都是彼此之间关系模式的反映。

2016-12-12 15:47:07
来自行乐处**的评论:

我们有时会把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当作“完全无法理喻 的存在”。如果一边拒绝沟通,一边全力以赴为对方好, 只能落得两败俱伤。更可怕的结果是,我们也许会将父母妖魔化,在自己心里形成更大的阴影。

2016-12-12 21:15:13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