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这个时代: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每一个个体都在与外界的持续交换中,感受到能力进阶的压力与焦虑,希望获得适应自身成长节奏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价值,摆脱"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梦魇。
古典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中,表达了一种相对于以往个人成长类图书不同的观点:不能单纯强调个人的努力与天赋,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能够理解个人发展、认知方式、思考范式底层逻辑和科学依据的人,才更有可能撬动自己的成长,也就是成为聪明的勤奋者。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2007年,古典创办新精英生涯,希望帮助30%的青年人: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这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是他继《拆掉思维里的墙》后,倾三年心力,推出的第二本书。
本书探讨了以下问题:高竞争的工作、高不可攀的房价和房租、拥挤的交通、糟糕的空气、不安全的食品……在竭尽全力才能生存的时代,年轻人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生命又有什么可能?如何才能越过现实和理想的鸿沟,找到和进入自己希望的人生?如何修炼自己在现实中活得更好的能力?如何在现实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如何连接现实和理想?如何面对生命里的苦难、贫穷、不或者不公正?如何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书中,古典谈到了人生四个永恒的主题:
影响力、爱、自由、智慧。
即使在这个不那么公平的现实世界里,每个平凡人也都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
本书写给成长中的每一个人,以生涯之学和古典的独特人生体验,带领所有好奇、冒失又热爱生命的读者一起成长。
生命是一个打开又收拢的过程,这本书将让我们打破自己心智的障碍,开始自由地思考和行走,然后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百万经典版)》是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倾情打造"人生开窍手册":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结婚一定要买房吗?你认为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你总忍不住与别人比较?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24小时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从"IMPOSSIBLE"到"I`MPOSSIBLE",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新增两万字《管理者以为你知道的职场常识》,升级你的"人生操作系统"。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1. 三百万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50000+"得到"订阅专栏作者古典积淀五年全新力作。
2. 一本读得懂、学得会、用得到的个人成长作品。
3. 俞敏洪、罗振宇、万维钢作序推荐,徐小平、李尚龙、李笑来、吴伯凡、艾力、樊登、成甲等联袂推荐。
4. 所谓高手,就是懂得以外部资源为杠杆,撬动自身的跨越式成长。
5. 把知识变成价值,做聪明高效的勤奋者!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送给在不够好的世界里,依然努力奔跑的你!
让你活得更好、有更多可能的人生开窍手册!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古典 三年倾心之作
拆掉思维里的墙后,希望你能看到世上的可能
一本告诉你如何在当前社会生存、生活与成长的人生启示录!
本书未出版,试读本已在各大论坛疯传,在"新精英做自己"微信公众号、微博、人人网、豆瓣等平台获得学生和上班族热议,文章转发量惊人!书中有数十个案例和步骤,满足个人激励和企业培训所有需求!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古典
三百万册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得到"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新精英生涯公司创始人,著名企业高管教练、生涯规划师,全球职业教练(BCC)中国区首席导师(Master Trainer)。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清华大学生涯规划客座专家。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古典,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曾出版《拆掉思维里的墙》,畅销70多万册。少年文青,玩乐队,练散打,写小说,骑单车从长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国却误打误撞进入新东方,成为GRE词汇首席讲师。因目睹无数中国教育下的人才的迷茫和纠结,意识到"找到自己"比"去好大学"更重要,四年后开始转向生涯规划。系统学习职业规划、心理、教练、国学等,真实咨询近千例,探索中国青年人的生涯出路。
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现已成为中国专业、培养认证生涯规划师多的生涯教育机构。他业余在清华等各大学讲职业规划课、写书、做节目、搞公益、四处晃荡。努力搭建一个更大的生涯行业生态平台,让更多人和组织在玩中成长。
因为他相信,更多人将: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
古典,新精英生涯总裁。大学就读土木工程,玩乐队,练散打,骑单车从长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国却稀里糊涂进入新东方,历任GRE首席词汇讲师、集团培训师,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是我当年被新东方吸引的原因。但今天的青年,他们不绝望,更多是迷茫。人生终将辉煌,但哪一种是他们的辉煌?我的回答是:做自己,与众不同!"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成长教育与咨询,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拆掉思维里的墙》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拉斐尔也用投影仪
大卫 霍克尼(1937— )是当代有影响力的英国画家,国际画坛的大师之一,他还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和摄影师。
1999年,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安格尔的作品展,当年霍克尼也是业内大师了,他在看画展的时候依然被震撼了。他发现安格尔能在一个很小的画幅中用素描抓住特别细微的特征,这些线条精准、连贯,简直就像生长出来的一样。
更加让人震撼的是,这批肖像画是24小时之内画出来的,而且安格尔和这些模特素不相识。
画过素描就知道,画认识的人比画不认识的人要容易很多,因为熟人你潜意识已经完成从立体到平面化的过程了。所以,对于安格尔如何在24小时之内于如此这小的画幅里面画出这么多素不相识的模特,霍克尼倍感困惑。
"要达到这种程度,他是怎么画出来的?"霍克尼喃喃自语,"简直像是照片拍出来的。"
霍克尼当时恨不得要下跪,相比之下,他自己这双手简直就是木头做的。
这种自然主义的惊世天才有那么一个两个也就算了,但是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那个时代的天才画家,全部是这个水准。丢勒、拉斐尔、卡拉瓦乔……惊人的技艺让人绝望。
难道现代人比几百年前的人差那么多?
艺术、商业、科学、文化……我估计任何一个领域的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你遇到业内某个级高手的作品或产品,那一瞬间,你突然意识到,以你现在的进步速度,根本就不可能企及这些人的高度,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脑子简直是豆腐脑。
要多努力,才能毫不费力?
要用多少汗水,才能浇灌出这样的精进?
不过本书不准备继续在"努力"这条路上给你打鸡血。这个故事也要准备马上急转直下了。
霍克尼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偶然得知16世纪的画家已经知道有暗箱——就是中国所谓的"小孔成像"这个玩意儿的存在,达芬奇的手稿也提到了凹凸镜,而且画家和磨镜片的工匠属于同一个工会……他在想,有没有可能,哪怕一点可能,这些大师是用暗箱投在纸面上,勾出素描稿,然后上色的呢?
这样一来,画画变得简单多了,那些反复被强调的素描基本功变得不那么重要,关键是上色和涂抹——类似你今天画《秘密花园》。
先不说大师,如果今天你去画大油画,别人也会要你给他一张照片,然后用投影仪投射在画布上,勾出素描稿,然后上色就完了。要注意啊,不都是手工,别被骗了。
霍克尼脑子里有这个想法以后,心里害怕——要知道,假如这个推论是对的,对于历代大师的技艺,还有相伴的各种画鸡蛋的鸡血故事和美术学院学生笃信的"熟能生巧",是多么大的打击。巨大的颠覆需要海量的证据,他整理了500年来几乎所有的画作,查阅了许多资料,在2006年出版了自己研究的结果——一本331页的书《隐秘的知识》(Secret Knowledge)。
这本书里有清晰的证据显示,16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画家都知道暗箱的存在,而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在使用暗箱。他确定达芬奇在暗箱里看过蒙娜丽莎,但他这种天才也许没有描手稿,估计是看完自己手绘也能画出来的;米开朗琪罗是技术狂狂肯定不屑于用这种技术,但是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肯定用了暗箱技术。这本书引起重量的震动,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回到讲这个故事的初衷,我想指出的是:
如果拉斐尔在用投影仪,今天各领域的高手是否也有自己的"暗箱"?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你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人?有人总是去新馆子,点新菜,尝试更多口味。而有些人喜欢去老饭店,点上家常菜,吃得安安稳稳。再比如旅游,有人喜欢探险,去穷山恶水异国他乡;有人喜欢休闲,向往水清沙幼舒适恬静。前者有趣,后者愉悦,好的生活则应该是愉悦又有趣。
我们完成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后满心疲惫地关上电脑,我们在街上遇到熟悉的老同学,我们待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晒太阳,我们与家人挤在沙发上看老版的《西游记》,我们接近大自然,我们在春节挤上拥挤的火车回家——这些或许谈不上有趣,但会让我们心跳放慢,血压降低,内心宁静。它们温暖、简单、安全,带给我们幸福与愉悦的感觉。
我们接到一项全新的挑战性任务,我们遇到一个跳舞的街头艺人,我们站在一个新鲜的繁华都市的入口,我们和旅途中遇到的一见如故的陌生人彻夜长谈,我们决定要探险穿过一片森林……这些都让我们心跳加速、手心发汗,同时让我们觉得新奇、复杂且有趣。
好的生活应该是愉悦又有趣的。
动画片的设计能说明这个问题:为了让注意力时间很短的孩子坐在银幕前一个多小时,即使可能没有心理学知识,动画片大师也都直觉般使用了这个愉悦有趣的模式——在大部分动画中,总有一个复杂、新奇、或神秘或搞怪的二号人物,又有一个直接、温暖、简单的主角,如驴子和史莱克、流川枫和樱木花道、佐助和鸣人、豪猪和小狮子王,所以这些动画片既愉悦又有趣。
好奇心害死猫,安安稳稳多好,人类为什么还要有"感兴趣"这种奇怪的设定?进化心理学发现,兴趣是一种应对成长中的"不确定"的情绪——当我们遇到了"不确定",我们会下意识地躲回自己的舒适区寻求"愉悦"。所有的成长都来自舒适区之外,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也无法成长。这时候"有趣"的情绪会出现,帮我们渡过难关——此时大脑跑出来个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试试看?"于是我们继续前进,越过那些不确定。兴趣鼓励我们走出安全区,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而世界变得越来越大。兴趣是成长的催化剂。
大人把孩子抛起来玩耍,孩子会先有些恐惧,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会咯咯大笑,笑声像广场上飞起来的鸽子。几次之后,孩子只要一被抛起来,就呵呵地乐,他开始穿越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觉得有趣,他的勇气变得更大,他的信任感变得更强。
有趣和愉悦的界线,在于"不确定性"的程度。过于不确定的生活毫无愉悦可言,充满焦虑;而一旦不确定太少,日子又无趣得很,日复一日能淡出个鸟来。有智慧的人懂得调配出适合自己的"不确定"。有趣如菜里的盐,而愉悦如菜本身,如调配得当,管自己、做项目、办公司、治大国如烹小鲜。
好的生活应该是愉悦加有趣,适当的不确定。但是很多人对"感兴趣"的事情保有幻想,他们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是特别快乐、舒适、天生就会的。有这种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惨——他们终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难与不确定,就声称自己"不感兴趣",然后闪人,寻找下一个"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他要的不是兴趣,而是愉悦。
愉悦/兴趣对于职业发展相当重要。很多人来找职业规划师,说:"我不喜欢我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活得到底是不愉悦还是无趣。如果是不愉悦,则需要做减法,找到核心价值,降低其他目标,进入一个相对更简单、清晰的职业环境中去;而如果是无趣,则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难度,或让自己进入更复杂、更不确定的职业环境。很多人只想活得愉悦舒服些,却给自己挖了个更大的坑跳进去,结果更痛苦了。
我遇到过一位外企销售经理,收入高且稳定,但觉得工作无趣。在价值观的排列中,他认为重要的是"利他助人"和"社会和家人认同"。他觉规划师的工作很有趣,执意希望成为其中一员。不过职业规划师不是个简单的职业,需要至少200小时的系统学习和操练,才能让一个有职场经验的人成为合格的咨询师。在此投资期间经济回报甚少,他看重的"经济报酬"会大打折扣,这很不让人愉悦。听到这里,他的脸抽动了一下。
我进一步告诉他,这200小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读书拿证还好办,次咨询的灰头土脸,次讲课的一片死寂,训练营里高强度的极限挑战,写案例被督导说得一无是处,后还需要通过PK才能开始授课。即使这样,也远非结束,开始讲课后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咨询后的反复揣摩,依然会伴随你好几年——这条道路充满这么多不确定的时候——你还觉得有趣吗?
听完我的讲述,这位兄弟顿时觉得规划师不那么有趣了,心算完收益产出比以后,他还是觉得他的一个创业项目相对更有趣——因为项目的不确定性没有那么大,他可以同时保持愉悦与兴趣。
像这位仁兄一样,我们常常因为白饭吃多了,就以为自己想以腐乳为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火锅效应"——如果你问一个天天吃家常菜的人想吃点什么,他会说:"火锅!我爱吃火锅!"但是如果你抓他吃一个月的火锅——哪怕变着花样,他估计就会哭着喊着要回家了。好的生活,是经常吃米饭,偶尔点火锅。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过得特有趣,就让我告诉你兴趣的真相吧:兴趣不是那件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事,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这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用自己的步伐,丈量这个时代
俞敏洪
时常有人问我,该如何在这个时代从容生活?
这个时代一切发展得飞快,城市每天一个样子,工作种类不断增加、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今天学的东西明天可能就过时了。每个人都免不了有心浮气躁的感觉,每天忙忙乱乱。但即使如此,好像也什么都没抓住,好像稍一恍惚,有些机会就失去了。
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让自己从容又持续成长?
个重要的事情,先慢下来。不是不做,而是想清楚了再去做。
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叫做"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有些做企业的创始人整天忙忙碌碌,抓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每天24个小时不够用。但整个公司不仅发展战略方向不明确,重点不明确,后公司不是倒闭了,就是处于危机状态。
另一个说法则给了这种低水平勤奋解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纵观全局,把事情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再下手去做。这样的话,即使从细小的事情开始做,大方向也始终保持一致,有序而不乱。
所以,不论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设计,还是面向工作发展,都一定要先把事情慢下来,把心静下来,看清楚了才能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
古典原来是新东方的很好GRE词汇老师,也是新东方届教师培训师。在教学过程中,他有感于人生方向、选择、心智对于人的影响, 07年开始全职从事生涯教育和咨询,从业十年专注这个领域,逐渐成为圈内高手。
他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时代的焦虑底色。他在书里指出:在这个时代仅凭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先理解时代的趋势,看到每一个企业、公司都有自己系统。站到系统的杠杆点,个人的力量才会被放大。要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就像鸟借助上升气流和同辈的拍打翅膀,能够飞越大洋。
在这本书里,他深入的剖析了很多高手故事,投资家巴菲特如何用保守的策略转到激进的收益、书生曾国藩如何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征服太平天国,探险家柯林斯如何通过日行20公里个到达极点,这些人都是沉得住气,慢得下来的人。他们之所以能慢得下来,不是因为比别人有毅力,是因为想的清楚。
时代越快,你越要慢下来,用一种战略眼光看清楚再动。
第二个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阅读。
我对中国人读书这件事情无比失望,我反复讲犹太人每年读65本书,中国人只读5本书,后来我发现,连这个5本书的数据统计都是假的,这个数据把中小学教科书、课外辅导材料都统计进去了,平均每一个中小学生有20本以上的辅导材料和教科书,意味着成人是不读书的。有一次我对2600个中小学老师讲课,让读过除了教科书以外5本以上书的人举手,结果只举起来了20双手,中国的中小学老师都不读书,我们又怎么希望我们的学生读书?
我到俄国、美国去坐地铁,地铁里的年轻人有一半在读书,在中国的年轻人都拿着手机玩。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书本的便宜和便捷,我每天都在kindle下载新的书,也从网络上阅读到很多新知。但是我们很多人,依然还是不读书、少读书。
除了读书,你还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学习,读书、旅游、交友、拜访名师、个人领悟是个人学习的5种路径。按照古典的话来说,就是要成为"联机学习者"。一个人的学习、思考能力极其有限,整天盘旋在自己的思想、能力、领悟范围内,很快会遇到瓶颈。
你就要有新的学习方式:我特别鼓励新东方老师出去旅游,背着包就走,记录自己看到、感受的东西;遇到有思想的人,要去请教,他们的一个小引导,也许会让你的工作生活,进步飞快。遇到有想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能在一起喝酒、聊天。
英国教育家、牛津主教约翰?纽曼(John Newman)在一次讲演中讲到,"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我近举办一个特有趣的活动,我包下一座游轮,让2000个老师在游轮上这个封闭的地方一起读书,共同碰撞,他们就在引爆这种"即使没人教,也能互相学习"的联机学习方式。也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新东方才会和一般教育机构不同,才能源源不绝的产生出很好的年轻人,不仅在财务上成功,更加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重要精神力量。
时代越快,我们越要阅读,用一种与时代联机的方式阅读。
第三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一种投资的心态来看待人生。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概念,我们花出去的时间、耗费的精力、花费的金钱,就只是花掉了,并没有回报。但其实我们的时间、精力、注意力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投资,并不是简单的花掉。投资行为核心的特点,就是需要取得回报,并且好是成倍的回报。
在这本书里,古典提到,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投资者",我认同这个理念,投资人这个思考角度会让你对于自己的人生使用得更加淋漓尽致。
当我们把一件行为当成投资的时候,我们想就不是尽可能少花钱,而是尽可能思考这笔钱是否划算。比如说100元仅仅是吃饭,回报就是吃饱,也许和20元的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如果你用20元吃饭,剩下的钱去看一场电影、买一本书、甚至还能给自己爱人买一朵玫瑰,这个投资就是合算的。你获得了感情、知识、能力上的回报。
我们的时间精力也是一样,表面上看,精力好像睡一觉又能恢复,没有什么成本。其实你的时间过去不会再回来,24小时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你要比投资金钱更加谨慎的投资你的时间精力。
当然,我并不是说从此以后我们就不要散步、聊天、和朋友吃饭喝酒。朋友交往带来情感的回报,这是新东方创业的原始股,聊天带来智慧的回报,散步带来思考的回报。这是一种长远的投资模式。
时代越快,我们越要用投资的眼光看人生。重要的事情,值得重要的时间去做,值得做的更好。
看《跃迁》这本书的人,都是希望成为自己领域高手的人,真正的人生高手往往并不是苦哈哈的,而是快乐、从容和恬静的。所以送给各位希望成为高手的年轻人两句话:
"有条不紊地奋斗前行,舒展从容的恬静人生。"
持续进步是人生必须的,但要用一种舒展从容的态度去做。人生本身应该是安静的,而非匆忙的。尤其是不能被这个时代牵着鼻子走,要用自己的步伐去丈量这个时代。
鸟类学家想告诉鸟的话
万维钢
古典老师早年是新东方名师,现在专注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顾问工作。他经历过高强度竞争的大场面,指导过职场新人和行业高手,影响过很多很多大好青年。他在"得到"的专栏《超级个体》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本《跃迁》,是古典给读者的新奉献。
书中有英雄的成败经验,有科学家的严格研究,更有古典老师从线获得的洞见。书中思想代表了时代的新见识 —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倘若有人不了解这些思想,想要跟了解这些思想的人竞争,岂不是吃亏吗?
读书行为带给人的是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可能有的人高喊着"努力!奋斗!"的励志口号埋头苦干,但是根本摸不着现代社会的门道 — 而这本书告诉你怎样借助新时代的工具,怎样外包大脑。可能有的人把高手奉若神明,以为做事都要有"妙招"才行 — 而这本书告诉你所谓"妙招"恰恰是落了下乘,系统化的进步靠的是"51%的效率"。
所幸的是你现在你已经把这本书拿到手里了。可我又担心你读不好,所以我想说说个人的一点浅见,这本书到底应该怎样读。现实是,就算你把这本书倒背如流,也未必能成为真正的高手。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是两个有意思的领域,有些研究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会忍不住总结一套科学进步的规律,告诉科学家应该怎样搞科研。可是物理学家费曼是出名的反感哲学,他有一句话说,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之于科学家,就如同鸟类学家之于鸟。
鸟们并没有接受过鸟类学家的指导,但是鸟都飞得很好。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听科学史家的话呢?
我对费曼这个类比有点不以为然。鸟天生就会飞,但科学家可不是天生就会搞科研。我听过一些科学家的经验之谈,也读过"科学史家"对科学方法的归纳总结,我只恨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就连费曼本人,也忍不住在不止一本书里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论,以及对"科学"这个行业的看法 — 他想让年轻人知道,而年轻人也的确乐于学习他的经验。
但是如果你去问费曼、或者任何一位某个领域的高手,他们大概不会说,我作为一只鸟,是因为通读了鸟类学家的书才飞得这么好 — 我飞得好是我自己的事儿。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这书到底应该怎么读,这经验到底应该怎么用呢?
对此我有三点意见。
是"模仿"和"创造"。读书的错误态度是既然别人是这么、这么、这么做取得成功的,那我就必须也做这些。更错误的态度是既然书里没说有人那么做过,所以我就不敢那么做。
其实你仔细读书中这些案例,高手的名字之所以跟这些道理联系在了一起,是因为这些道理是他们首创的。他们不是被动的模仿者,他们是主动的创造者。只会被动模仿,不能算你学到了 — 你得主动创造才算是真的学到了。
当然,创造也不一定都是凭空而起,你可以创造性地借鉴。比如书中讲到,巴菲特就从棒球手的训练中学到一个道理,用在了投资领域。那你如果也把这个道理用于投资,你就是还没学到家。你得能用到别的领域才好。
第二是"方法"和"事业"。这是一本讲做事业的方法的书。你要干一个什么事业,用上这些方法,可以加速进行,甚至事半功倍。成绩 = 事业 × 方法。
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事业,光知道这些方法也没用。如果一个人埋头苦干事业,另一个人整天钻研方法,我们无法判断他们两个谁更可能取的好成绩 — 也许个人更靠谱。你得先有个孩子,才谈得上钻研育儿科学,先有个事业,才谈得上学习方法。
这个事业好是比较大的。如果你只想要生活中的"小确幸",这本书就只能给你提供谈资而已。只有大事业才配得上"战略"二字。
第三是""和"一点"。我们是不是非得了解了高手的方方面面,才能出发去成为高手呢?当然不是。你坐在电视机前把各国游泳教学录像都看一遍也没用,直接下水游才是好的办法。
你根本不需要掌握这本书里说的所有方法。你真正要做的是一边实践演练一边借鉴方法。也许书中的某一点正好对你有所启发,然后你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很好,那你就可能打败了绝大多数人。
在践行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有各种体会、各种经验 — 那时候你回头一看这本书,可能会有新的启发,更可能感到不谋而合。那时的再次相见,岂不是比这时候的切磋,更有意思。
古典训练过很多鸟,你听他的没错。你读这本书不是为了也当一个鸟类学家,你想当一只飞得更好的鸟。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收货速度还可以,最起码书全是好的,没有坏
很好啊性价比很高,受益匪浅呢,纸质也很好
很喜欢古典老师的作品,虽然有些部分看不懂。慢慢来
纸张很好 送货速度快
很喜欢很喜欢
不错的套装!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