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新生儿脑病理论是中医药学脑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对新生儿脑病理论的认识积累了深厚、精湛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首创胎病巅疾学说,以原创思维、原创理论论述了新生儿脑病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并发症癫痫,"三早"诊治及导引针灸康复治疗是世界医学史最早的论说。《黄帝内经》胎病巅疾学说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理论的源头,中医学2000多年历代儿科著名医家继承经典、发扬和创新学说,因其理论散记在历代著作中,却未被现代医家所重视和进一步研究升华为中医学新生儿脑病理论。本书从中医儿科学发展史的轨迹,考其源,溯其流,广搜、查阅文献进行疏理,将历代医家有关胎病巅疾学说的论说,按着历史沿革汇成本书上下篇两部分。上篇概述了中医经典及历代著名医家对脑髓理论的论述,特别侧重小儿胎病脑疾理论传承、发展史的论述。下篇引用现今医家李树春对西医学小儿脑病瘫痪的认识,诊治理论引进国内30年的发展概况,现今中医药学名家对脑病理论研究成果和展望。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小儿脑病理论是中医脑髓理论和藏象、经络、精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脑髓的生理、病理、病机、证候、诊断与治疗康复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书从中医儿科学发展史的轨迹,考其源,溯其流,广搜、查阅文献进行疏理,将历代医家有关胎病巅疾学说的论说,按着历史沿革汇成本书上下篇两部分。上篇概述了中医经典及历代著名医家对脑髓理论的论述,特别侧重小儿胎病脑疾理论传承、发展史的论述。下篇引用现今医家李树春对西医学小儿脑病瘫痪的认识,诊治理论引进国内30年的发展概况,现今中医药学名家对脑病理论研究成果和展望。中医脑髓理论的研究对参与世界性人脑革命有着积极的研究意义。
王春南,1973年生。沈阳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小儿脑瘫康复学科带头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硕士合作导师、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及时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辽宁省中西医学会小儿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食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瘫及其并发症、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病、脑炎、脑外伤等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治疗。在国家核心期刊12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沈阳市国际合作项目课题1项、沈阳市重点实验室课题1项。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沈阳市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活动项目2项、沈阳市卫生局新技术一等奖1项。被评为沈阳地区卫生系统"白求恩杯"竞赛活动先进个人。
上篇总论
及时章中医小儿脑髓理论的源流和发展史
及时节中医小儿科脑病最早的文献
第二节秦汉时期脑的解剖生理病理
第三节《黄帝内经》首创胎病巅疾学说
第四节中华传统医学最早儿科典籍《颅囟经》
第五节汉隋唐时期小儿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六节宋金元时期小儿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七节明清时期小儿脑病理论的发展
第八节道医家对脑理论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脑与气血精的关系
及时节脑与气生理上相互联系
第二节脑与血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第三节脑与精气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第三章胎病巅疾学说
及时节古医家论胎病巅疾学说
第二节《金匮要略》首创小儿瘫痫学说
第三节隋唐医家论述小儿脑瘫
第四节宋金元医家论小儿胎痫
第五节明清医家论小儿胎病瘫痪
第四章癫痫病因学说及证治
及时节癫痫病证名词的源流
第二节孙思邈《千金方》论新生儿脑病癫痫
第三节宋金元医家论小儿软瘫
第四节明清医家论小儿脑病痫瘫
第五章古医家论妊母因素致胎儿脑损伤
及时节《内经》论胎儿脑损伤病因
第二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胎病脑损伤
第三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初生婴儿窒息
第六章古医家论小儿胎病脑疾"三早"诊治
及时节古医家论新生婴儿脑病"三早"诊治
第二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脑病早预防
第三节宋金元医家论"三早"诊治
第四节明清医家论小儿瘫痪延误诊治
第七章五软证治
第八章五迟证治
第九章 五硬证治
第十章胎怯
第十一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第十二章中医导引按摩疗法的源流
及时节道教始创导引术
第二节出土简帛医书《导引图》和《引书》
第三节《黄帝内经》论导引按摩
第四节隋唐医家论导引按摩
第五节儿科医家骆如龙论幼科推拿术
第十三章中医胎养、胎教学说的源流
及时节《内经》《金匮要略》论胎养
第二节隋唐宋明医家论胎养胎教
下篇现今医家研究成果及进展
及时章中国现代医学小儿脑性瘫痪创始人
及时节脑性瘫痪
第二节脑损伤和脑性瘫痪
第三节诊断和评价
第二章经络学说与脑病的关系
及时节脑与经络的关系
第二节脑部经络与脏腑气血
第三节经络与神经节段的关系
第三章头针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及时节头针的发现和发展
第二节头针治疗的原理
第三节常用头针疗法
第四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及时节胎儿宫内缺氧的病因
第二节围生期动脉缺血性卒中
第三节治疗原则和要求
第四节国外HIE治疗策略的进展
第五节新生儿期后治疗与预后
第五章早产儿脑发育和脑损伤
及时节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
第二节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第三节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第四节早产儿神经系统的检查与评价方法
第六章现今医家对脑病理论的研究及展望
第七章现代科学对脑研究的概括
及时节中医脑髓理论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中医脑髓理论研究展望
第三节中医脑髓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文献
及时章中医小儿脑髓理论的源流和发展史
中医学小儿脑髓理论是古代先贤和医家经过数千年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渐进性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古代文献没有专著论述,但历代医籍和儿科著作中散见许多有关小儿脑的生理、病理、病因、证候及治疗康复的记载。为此,将小儿脑病理论进行梳理、归纳,使现今从事小儿脑病临床研究、治疗康复的医务工作者对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小儿脑病理论有较系统的认识。
及时节中医小儿科脑病最早的文献
中华远古的甲骨文文献中就能见到小儿脑病的记载。商代殷墟出土的4000年前甲骨文中,已有"贞子疾首",即商王武丁妹妃之子头部生病的记载。脑主思维分析之说,始见于西周甲骨文。从"脑"的文字内涵而言,西周甲骨文中有"母"字(公元前11世纪),李学勤云:"此字即《说文》之`囟`字,在这里读为
`思`或`斯`……周元卜辞的`囟`字,也见于宋代金文书中的师询簋。簋铭云:`询其万囟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其万囟`与《诗·下武》`于万斯年`同例。可证`囟`字确实应读为`斯`"[转引自《西周甲骨探论》]。这就是说:脑主思维可推论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
中医首部小儿科经典著作《颅囟经》世传"周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是一部论小儿性命之书,"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颅囟:首骨曰颅、脑盖曰囟,囟有前囟、后囟之分。初生小儿,囟门未合,为小儿生命开始,是书为论小儿疾病之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蜂起,中医学理论体系此时期基本形成。《管子·内
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房玄龄注:"气之尤精者为之精。"《庄子·秋水》说:"夫精,小之微也。"精乃气之最精华部分。汉初黄老学代表作《淮南子·主术训》说:"至精为神"。物至精粹自有神。《管子·内业》还说:"一物能化谓之神"。
头,古人称为首,像颅,统言之曰首、曰头,析言之曰囟、曰瑙。《春秋纬元命苞》云:"脑之为言在也,人精在脑"。言"头者精明之府",亦犹"脑者精明之府"。
"头者,神所居"。脑与头可分又不可分。而"神"精明,"居"府舍。说明脑为精神智慧产生之处。《周易·系辞上》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说:"元,始也。"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原神已经产生,即开始人体生命活动而发育变化,初无思维意识活动之用也。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其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其中已有"婴儿病间""婴儿瘈"的记载。还记有"婴儿索痉,有直而口
战国末期各国古医家总结医学经验而撰著《黄帝内经》一书。在这经典著作中对脑的解剖、生理和婴儿"胎病"有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历代医家继承发展小儿脑病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秦汉时期脑的解剖生理病理
战国末期各国古医家集体研讨总结医学经验而撰著《黄帝内经》一书。经典著作中对脑的解剖,生理、病理和婴儿"胎病"有精辟的论述。
脑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称谓有脑髓、脑海、上丹田、泥丸、颅囟、元神等。古医家认识到脑是人身最重要的脏器,是生命的主宰。《素向·刺禁论》曰:"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可证。唐·王冰注:"脑户,穴名曰也。在枕骨上,通于脑中。然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明·张介宾注:"脑户,督脉穴,在枕骨上,通于脑中。然脑为髓海,乃元阳精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
《素向·五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唐·王冰注:"全注:人先生于脑,缘有脑则有骨髓。"张介宾注:"髓以脑为主,诸髓皆属于脑也。"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张介宾注:"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盖,脑盖骨也,即督脉之囟会。风府,亦督脉穴。此皆脑海之上下前后输也。"隋·杨上善注:"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之穴,下输风府也。"明·马莳注:"惟脑为髓之海,其腧穴在于其盖,即督脉经之百会,下在于督脉经之风府。"近代解剖学家,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说:"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脑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综上医家所注论对脑髓生理解剖认识精辟。
《灵枢·经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灵枢·骨度》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一下至颐长一尺……"隋·杨上善注:"自颈项骨以上为头颅骨。……取发所覆之处,前后量也。"明·张介宾:"发所复者,谓发际也。前发际为额颅。后发际以下为颈。前自颅,后至项,长一尺二寸。前发际下至颐长一尺。明·马莳注:"颅,头颅也。颅之皮生发,发所覆者即颅也。颅至项长一尺二寸。"
据上海华山医院主编《实用神经病学》记载,由北京、河南医学院按照古人同身寸折算方法分别测得成人头围为二尺五寸(只差五分)。前后发际为一尺一寸七分(只差三分)。经现代测算很符合解剖实际。
《内经》2000多年前记载古医家对头颅项外解剖测量测算,研究之和对死者可
通过解剖的方法观察脏腑的内在形态令后人惊叹!"解剖"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中医学
经典《黄帝内经》,世界医学延用至今,也确实证明古医家曾进行过死体解剖的研究。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
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者,万
物之能始也。"
古医家认识到人生是由受精卵而胎始,逐渐生长发育,脑髓在孕胎时最早形成。现
代医学发现受精卵2周神经管形成,4周发育成脑泡、脊髓。古医家对"脑"的研究之
深令后人折服。
在中医脏象学说中,有脑属奇恒之府说。古医家在战国时期就认识到脑属于脏。正
如《素问·五脏别论》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显
然,《内经》已将脑与五脏并列,同时意识到脑对生命的重要性,是生命之要害。
古医家认识到:"头者,精明之府。"脑具有感知、视觉、听觉、运动功能,是人
精神产生的脏器。《素问·本病论》曰:"神失守位,即神游于上丹田,在……泥丸
宫"。明·张景岳注:"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亦曰泥丸宫,总众
神者也。"
说明当时学者充分认识到脑与神的密切关系,脑总管人的各种精神、情感、智慧和
肢体运动等,为较高统帅。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论述了脑与五脏相关。《素问·五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
脑。"提出脑与髓的一元性。同时还从督脉循行的路线又说明了脑系的组成及与经络的
密切关系。
中华传统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诸多古医家对小儿先天性脑病进行过仔细的临床的观
察研究。其研究成果虽然没有专著论述,但许多与小儿脑病有关的论述散记在古医家的
专著中。1700年前东汉张仲景著经典《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
治第五》:"风引汤除热瘫痫"中首创小儿"瘫痫学说",《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五·风痫及
惊痫方立首》引崔氏语:"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
镇心,紫石汤方。……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紫石汤开创了内服中药汤剂治疗瘫痫
的先例,这是中医药学发展史上一大成就。《深师》语:"疗大人风,及少小儿惊痫瘛
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引日本汉医家丹波氏曰:"此方
亦非宋人所附。外台风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陆渊雷注:"风引即风痫掣引
之谓。""风痫掣引,即后世所谓搐搦。亦即痉挛。"古医家注释说明"瘫痫"就是小儿"瘫",并发小儿痫,其证候为"瘛疭"。小儿恶病也。
第三节《黄帝内经》首创胎病巅疾学说
中华传统医学首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黄帝与古医家岐伯在《内经·素问·奇病
论》中论述初生婴儿特殊少见疾病时有如下一段论医对话:"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
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以《内经》"胎病巅疾"立论。患病者为
刚出生的婴儿,病之所在位置是人身之"巅",即头首。病之正名确立为"胎病",即现
代医学称之先天性疾病,"巅疾"为别名,脑病癫痫是也。其病因"在母腹中,其母有
所大惊"即现代医学称妊娠母亲因素。病机改变是"气上而不下",病理改变为"精气
并居",即现代医学称"缺氧缺血"。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注:"夫百病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
喜怒也。然始生有形,未犯邪气,已有巅疾,岂有邪气素伤邪?故问之。巅,谓上巅,
则头首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王冰注:"巅,谓身之上。巅疾,则头首之疾也。"明·张介宾注:"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
如此。"张介宾注《素问·奇病论》:"惊则气乱而逆,故气上而不下。气乱则精亦从之;
故精气并及于胎,令子为癫痫也。"
第四节中华传统医学最早儿科典籍《颅囟经》
《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经典著作,独具小儿科学术内涵,其对小儿胎禀
与疾病发生的病因、证候历代医家还未曾详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候·
养小儿候》最早记载:"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
相传,有小儿方焉。"巫方是公元前28—27世纪中古黄帝时代人,《山海经》中载有十
巫采药的故事,其中巫盼(即巫方)即是小儿科医生。宋·刘昉:《幼幼新书·卷四十》
也说:"《颅囟经》世传为黄帝书。至周穆王时(公元前11世纪),师巫得之于崆峒
山",但也有人说《颅囟经》不是巫方著述的,如《太平御览》说张仲景的弟子卫汛,
也著有《颅囟经》三卷。晋·王叔和撰《张仲景方论·序言》中说:"卫汛受业于张
机……撰……小儿颅囟经三种行世,名著当时。"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巢元方看到的《颅囟经》可能是卫汛所著的,因为巢、卫两
氏相距不到400年。这本书已佚。说明公元3世纪我国已有儿科专书。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五·少小婴孺方·序例及时》说:"其六岁以下,经所
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
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
流入人间。"
现存的《颅囟经》是《四库全书》著录本。据《四库全书·提要》载:"颅囟经二
卷,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疑是唐末宋初
人所为。以王冰《素问》第二卷内,有师氏藏之一语,遂托名师巫,以自神其说耳。"
因此,《四库全书·提要》认为,《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名巫方所作。
《颅囟经》是中医首部儿科典籍,成书年代众说不一,有3000多年前周穆王时期
说,有张仲景弟子卫汛撰说,现存的《颅囟经》是《四库全书》著录明《永乐大典》载其书真本。疑似唐末宋初人所为说。以上文献记载当有所据,但《颅囟经》一书,很可能为周穆王时期始作,后经张仲景弟子卫汛增补流入民间,唐末宋初再修改刊印。所以《颅囟经》一书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位小儿科医家著作,而是多位医家经多个朝代反复修改增补的一部儿科经典。唐·孙思邈《千金方》说:"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传习有验,流入人间。"
小儿方"流入人间",被后世医家增补唐宋朝刊书,才有《永乐大典》收录,现今
才能幸见小儿典籍《颅囟经》。
中医药小儿科古医籍《颅囟经》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杨牧之先生在《新中
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说:"古代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
载体,传世古籍历经劫难而卓然不灭,必定是文献典籍所蕴含的精神足以自传。"
《颅囟经》是中医最早儿科典籍。它在《原序》中精辟地论述了胎禀、胎内因素所
致小儿疾病。《颅囟经·原序》说:"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颅
囟:首骨曰颅,脑盖曰囟,囟有前囟、后囟之分。初生小儿,囟门未合,是书为治小儿
疾病之书,故取名曰《颅囟经》。
《颅囟经·原序》说:"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受自精凝血
室,儿感阳兴,血入精宫,女随阴住,故以清气降而阳谷生,浊气升而阴井盛也。""孩
子处母腹之时,受化合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十月而化,万物以生成,随
其时变,大理清纯,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颅囟经》论阴阳化生万物
之功,父母交和,形成胎质,胎质在母腹中得母体血气之养育,10个月不同时期,胎
儿脏腑、官窍、筋骨皮肉均有不同的生长变化,形体神齐全功能具备,始生也。
《颅囟经》对胎病的论述十分精辟,最早提出小儿纯阳、胎养理论和"胎劣"至
生,"亦乃多疾",也就是先天性疾病。作者在《原序》中论说:"甚者二仪互换,五气
相参,目睹原机,非贤莫达。谓真阴错杂,使精血聚而成殃;阳发异端,感荣卫合而有
疾。遂使婴儿才养,惊候多生。庸愚不测始末,乱施攻疗,致使枉损婴儿。……遂究古
言,寻察端由,叙成疾目,曰颅囟经焉。"妊期有关母亲因素而致胎病,《颅囟经》也有
明确论述。《原序》中说:"所谓妊衰不胜脏气,则触忤而便伤;妊胜而气劣则母疾。三
五月而发,皆随五脏。……脏妊气平,则和而无苦。胎若劣而强得,藏养至生,亦乃多
疾。"胎儿在母腹中,受母体气血之养育。胎儿为父母精血之所凝聚,如胎禀气弱,一
旦孕母情志过极,或六淫感触,可使孕母脏腑病气偏胜,累积胎儿。
《颅囟经·原序》在一段论述了小儿脑的生成和养护,并论说:"一月为胚,精
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是知慎如调护,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也。故小儿瘦疴,盖他人之过也。"《颅囟经》一书的经典论述在《原序》中反复强调胎禀之元阴元阳强,孕期母亲健康,胎儿在母腹中受气血的滋养,出生时"他人"能稳妥卫护,出生婴儿精气神表现正常。如果父母交合时元阴元阳赋禀不足,妊母气血偏衰,饮食失调,六淫感触,情志过极,就易使胎儿受损伤而致婴儿胎病。《颅囟经》最早论述胎养、蓐养,最早论述小儿脑的生理功能,"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还论说:"小儿瘦疴,盖他人之过也。"这诸多论说对后世医家继承发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产生深远影响。
第五节汉隋唐时期小儿脑病理论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医药学达到历史的顶盛阶段,继《内经》之后,成就显赫,经典著作相
继问世,汉·张仲景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隋·巢元方
著《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唐·王冰次著《重广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历时11年,对经文做了系统而详尽的诠释,诸多有关小儿胎病及
脑病论说记载其中,博奥难识的经文得以冰释。总之,这时期是中医药经典著作最显赫
的时期。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
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金匮要略·脏腑经略先后病脉证第
一》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
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
入其腠理。医圣仲景上述"婴非常之疾"所论,说明因"邪风"中"经络",形体虚衰
而致"元真"血气所伤患病夭折。《金匮要略》论说:"若人能养慎"或患病"早治"亦
不会演变为不治之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
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说:"风引汤除热瘫痫。"首提"瘫痫"学说。古医家注说:"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小儿"瘫痫"学说对后世小儿医家产生重要影响。
公元610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以下简称病源)论述与小
儿脑病相关的证候广泛。包括婴幼儿保养育法,首次记载《颅囟经》一书。最早较
记载并论述小儿发育障碍性疾病,如解颅、数岁不能行、四五岁不能语、惊痫、婴儿癫
痫等。
《病源·养小儿候·中风候》说:"若五六岁已下,至于婴儿,灸者以意消息之。凡婴
不错
这本书不错
古今医家论治小儿脑瘫研究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