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东坡志林》是苏轼游历交谈间的所见所闻,他将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异事都记录下来,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为晚明小品之滥觞。本版本由香港大学教授王晋光、梁树风注评,考证较为严谨,评论精当。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引领国学变革
的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专业。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导读
梁树风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语言及文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师。
译注
王晋光
香港大学教育硕士(教育评鉴学),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中国语言及文学)。1983年至1989年曾任葛量洪教育学院讲师,1989年至2011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师、副教授、客座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系访问教授。
梁树风
《东坡志林》导读
卷一
记游
记过合浦
逸人游浙东
记承天寺夜游
游沙湖
记游松江
记游庐山
记游松风亭
儋耳夜书
忆王子立
黎子
记刘原父语
怀古
广武叹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修养
养生说
论雨井水
论修养帖寄子由
导引语
录赵贫子语
养生难在去欲
乐天烧丹
赠张鹗
记三养
谢鲁元翰寄肚饼
辟谷说
记服绢
记养黄中
疾病
子瞻患赤眼
治眼齿
庞安常耳聩
梦寐
记梦参寥茶诗
记梦赋诗
记子由梦
记子由梦塔
梦中作祭春牛文
梦中论《左传》
梦南轩
措大吃饭
题李岩老
学问
记六一语
命分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马梦得同岁
人生有定分
送别
昙秀相别
别石塔
别姜君
卷二
祭祀
八蜡三代之戏礼
记朝斗
兵略
匈奴全兵
八阵图
时事
唐村老人言
记告讦事
官职
记讲筵
禁同省往来
记盛度诰词
张平叔制词
致仕
请广陵
买田求归
贺下不贺上
隐逸
书杨朴事
白云居士
佛教
读《坛经》
改观音咒
诵经帖
诵《金刚经》帖
僧伽何国人
袁宏论佛说
道释
赠邵道士
书李若之事
记苏佛儿语
记道人戏语
寿禅师放生
僧正兼州博士
卓契顺禅话
僧文荤食名
本、秀非浮图之福
异事上
记道人问真
记罗浮异境
东坡升仙
黄仆射
癯仙帖
记鬼
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
道士张易简
辨附语
三老语
桃花悟道
卷三
异事下
朱炎学禅
故南华长老重辨师逸事
冢中弃儿吸蟾气
石普见奴为祟
陈昱被冥吏误追
猪母佛
王翊梦鹿剖桃核而得雄黄
徐则不传晋王广道
先夫人不许发藏
记范蜀公遗事
记张憨子
记女仙
池鱼踊起
孙抃见异人
修身历
技术
医生
论医和语
记与欧公语
参寥求医
王元龙治大风方
延年术
单骧孙兆
僧相欧阳公
记真君签
信道、智法说
费孝先卦影
记天心正法咒
四民
辨五星聚东井
论贫士
梁贾说
梁工说
女妾
贾氏五不可
贾婆婆荐昌朝
石崇家婢
贼盗
盗不劫幸秀才酒
梁上君子
夷狄
曹玮语王鬷元昊为中国患
高丽
高丽公案
卷四
古迹
铁墓厄台
黄州隋永安郡
记樊山
赤壁洞穴面
玉石
辨真玉
红丝石
井河
筒井用水鞴法
汴河斗门
卜居
太行卜居
范蜀公呼我卜邻
合江楼下戏
亭堂
临皋闲题
名容安亭
陈氏草堂
雪堂问潘邠老
人物
尧舜之事
论汉高祖羹颉侯事
武帝踞厕见卫青
跋李主词
真宗仁宗之信任
孔子诛少正卯
戏书颜回事
辨荀卿言青出于蓝
颜蠋巧于安贫
张仪欺楚商於地
赵尧设计代周昌
黄霸以鹖为神爵
王嘉轻减法律事见《梁统传》
李邦直言周瑜
勃逊之
刘聪吴中高士二事
郄超出与桓温密谋书以解父
录温峤问郭文语
刘伯伦
房琯陈涛斜事
卫瓘欲废晋惠帝
裴頠对武帝
刘凝之沈麟士
柳宗元敢为诞妄
卷五
论古
武王非圣人
论子胥种蠡
论鲁三桓
司马迁二大罪
论范增
游士失职之祸
赵高李斯
摄主
隐公不幸
七德八戒
名句索引
《东坡志林》导读
梁树风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像苏轼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然,苏轼的诗词、散文确实写得不错,但在现今忙碌的时代,要在案头放一整部《苏轼全集》,每天轻轻一翻,未必人人能够做到。《东坡志林》的篇章,大部分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他那种刚正不阿的精神,可谓经常活现纸上。不过,苏轼绝非那种谆谆教导的老头儿,他喜欢游历,喜欢交友,更喜欢好奇探秘,《东坡志林》便是把他游历交谈间的所见所闻,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异事都记录下来,加上他那种幽默风趣的风格、丰富的想象力,是我们闲时阅读的甘露,聊解我们枯燥的生活。这种笔记式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阅读起来很便捷,文句也不难理解,每天阅读一两段,可以调适我们的身心。
二、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公元一○三六至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的文学造诣以至绘画书法皆享负盛名。于诗,与黄庭坚(一○四五至一一○五)并称"苏黄";于词,一改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格调,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于文,与其父苏洵(一○○九至一○六六)、弟苏辙(一○三九至一一一二)共同名列"唐宋八大家"。以现今的角度来看,苏轼确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
苏轼才艺出众,仅以二十二岁之龄便中了进士。开始的时候,苏轼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很快便晋升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进读书奏)、礼部尚书(掌教育、科举、外交等事)。但在宋神宗(一○四八至一○八五)熙宁初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一○二一至一○八六)的新法(变法)而遭调任杭州通判(辅助知府政务),后转任密、徐、湖三州知州(掌管州务)。元丰二年(一○七九),御史中丞李定(?至一○八七)、御史舒亶(一○四一至一一○三)、何正臣(一○四一至一一○○)等弹劾苏轼诗中有讥讽朝廷之语,苏轼因而被捕入京,贬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掌团练事务),史称"乌台诗案"。
及宋哲宗(一○七七至一一○○)年幼嗣位,苏轼得以还朝当政,但因与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意见不合,又与程颐(一○三三至一一○七)等一派结怨,几次遭到弹劾,先后左迁为杭州、颍州、扬州知州。绍圣元年(一○九四),宋哲宗复行神宗时期的新法,召回主张变法的章惇(一○三五至一一○五)、曾布(一○三六至一一○七)、蔡卞(一○四八至一一一七)等还京,苏轼因而被贬官至岭南惠州。绍圣四年(一○九七),朝廷再次追贬苏轼等"元祐党人",闰二月,苏轼再次贬官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省)安置等毫无实职的闲官。直至元符三年(一一○○),宋哲宗驾崩,宋徽宗(一○八二至一一三五)继位,苏轼得以遇赦内徙。次年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苏轼在北归途中病故,享年六十六岁。
三、《东坡志林》的版本
《东坡志林》流传至今的版本主要有三种:
一卷本
百川学海(咸淳本)丙集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集》
五卷本
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赵开美刊刻的《东坡志林》
十二卷本
《稗海》(万历本)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
三个版本中,以五卷本的《东坡志林》流传最广。今天所见《东坡志林》的整理本,如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王松龄点校的《东坡志林》(一九八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一九八三)、学苑出版社刘文忠评注的《东坡志林》(二○○○)、三秦出版社赵学智校注的《东坡志林》(二○○三)等,都是采用这个版本,考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此版本内容丰富,且较贴近苏轼所著原貌;二、此版本分门别类,阅读起来比较方便;三、此版本在明代经赵开美校对整理,讹误较少。由是,此五卷本《东坡志林》历来刊行最多,流传最广,计有清代张海鹏嘉庆九年(一八○四)重刻本、嘉庆十年(一八○五)《学津讨原》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一九二五)(以下书中分别简称作张本、《学津》本、商本)等。由于这个版本相对来说最可观,故本书也以此为底本,加以译注导读,以便读者阅览。
话虽如此,但一卷本与十二卷本的出现及其内容,与《东坡志林》的命名以及成书关系密切,并不可以忽略。读者若能了解《东坡志林》的成书过程,在阅读此书时亦有莫大方便。
四、《东坡志林》的命名与成书
"志林"一名并非苏轼首创,晋代虞喜(二八一至三五六)便有《志林》三十篇,此书多杂论故事,长于考据,与《东坡志林》体例颇近,但苏轼是否因而把此书命名为"志林",并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苏轼所著《志林》一书的用意、原貌并非今天五卷本的规模,而是单指五卷本《东坡志林》第五卷的《论古》部分,也就是上文提及的一卷本《东坡先生志林集》的面貌。
这一卷本的《东坡先生志林集》,是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省)时所撰写的史论。元符三年(一一○○),苏轼在海南遇赦,北归过廉州(今广西合浦县)时,尝寄书予郑靖老(名嘉会,生卒年不详),其《与郑靖老三》便提及:"《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三卷,甚赖公两借书籍检阅也。"从文句可见,苏轼十分重视这十三卷《书传》,两次向郑靖老借书校阅,以免出错。当中"草得《书传》十三卷",便是今天所见五卷本《东坡志林》第五卷《论古》的十三篇文字。邵博(?至一一五八)《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了苏轼幼子苏过(一○七二至一一二三)的一番话,也可证明这一点:"苏叔党为叶少蕴(名梦得,一○七七至一一四八)言:东坡先生初欲作《志林》百篇,才就十三篇而先生病。惜哉!先生胸中尚有传于`武王非圣人`之论者乎?"苏叔党即苏过,他在苏轼被贬海南期间长伴苏轼左右,按理最能掌握苏轼编撰《志林》的用意与过程。从苏过的话可见,苏轼当初打算撰写百篇的《志林》,但不幸只及完成十三篇便去世。当中提及"武王非圣人",便是本书卷五《论古》的及时则文字。
这十三篇史论,每篇均议论一事,而且每每明言"吾又表出之,以戒后世"(《赵高李斯》)、"吾不可不论,以待后世之君子"(《摄主》)、"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隐公不幸》),可见苏轼原意是借着这"百篇"的《志林》,告诫后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之事。
这一卷本的《东坡先生志林集》最早见于苏轼后人(很可能是苏轼的三个儿子)在苏轼死后一年内编成的《东坡后集》中。从现存宋刊本《东坡后集》来考察,这一卷本的《东坡先生志林集》与今天五卷本"论古"的部分并无很大的差异。
五、《东坡志林》的流传与改编
北宋末年,苏轼文集曾经被禁毁,南宋弛禁后,文人整理苏轼文集的时候,《东坡先生志林集》一书得以独立刊行,但它的内容却产生了莫大变化,最明显的是陈振孙(一一八三至一二六二)《直斋书录解题》在著录《东坡手泽》三卷时说:"今俗本大全集(《苏轼全集》)中所谓《志林》者也",也就是在南宋初年,流传着一种以"志林"命名的三卷本《东坡手泽》。
与《东坡先生志林集》的创作时间相近,这部《东坡手泽》大抵也是苏轼贬谪海南期间的作品(因此此书又名《儋耳手泽》)。但与《东坡先生志林集》条分缕析的"论古"体例不同,《东坡手泽》只是苏轼于游历、交往、读书的时候偶有所会,信笔而成。这些文字,很多都是苏轼留给儿子的懿理名言,故以"手泽"(即先辈遗墨)名之。黄庭坚《跋东坡叙英皇事帖》便有这样的记载:"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手泽袋盖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语意类小人不欲闻者,辄付诸郎入袋中,死而后可出示人者也。"这段记载,颇能反映传世《东坡志林》各篇的原始凑集过程,并且揭示了这部分篇章似乎并无一个有系统的写作大纲,只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随记随存而已。
至于这部三卷本《东坡手泽》的面貌是怎样的,现在已经无从稽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中不少文字已载录于今天所见的五卷本《东坡志林》中。我们阅读《东坡志林》的时候,会发现其中不少言论是苏轼特意留给他儿子苏过的,如卷一《辟谷说》便是为苏过讲述道士修身的"辟谷法":"欲与过子共行此法,故书以授之";卷四《记筮卦》也是苏轼给苏过讲授的一番言论:"吾考此卦极精详,口以授过,又书而藏之。"
此《东坡手泽》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它在谈谐戏谑间有所劝诫。龚明之(一○九一至一一八二)在《中吴纪闻?序》中曾这样说:"谈谐嘲谑,亦录而弗弃,盖效苏文忠公《志林》体,皆取其有戒于人耳。"可见在南宋时期,苏轼《东坡志林》所表现的,多是谈谐嘲谑的言论,甚至形成一种文学创作的风气及体裁,这显然与一卷本《东坡先生志林集》的内容和风格判若云泥。当时,南宋文人或许把一卷本的《东坡先生志林集》与《东坡手泽》重新整合,甚至加插、节录其他苏轼文集的文句,从而导致南宋年间,出现多个《东坡志林》版本。安芮璿《宋人笔记研究──以随笔杂记为中心》一文尝试整理南宋年间文人引用《东坡志林》的言论,发现当中有不少文字在今天流传的《东坡志林》中都找不到,可见南宋年间《东坡志林》版本的纷杂。而今天流传十二卷本的《东坡先生志林》很有可能就是在这种风气下逐步形成。而这部十二卷本的《东坡志林》不录"论古"部分,便正是当时文人偏好谈谐戏谑文字的表现。
即使在今天五卷本的《东坡志林》中,我们也不难找到这种后人加插、改动的痕迹,如章培恒、徐艳在《关于五卷本的真伪问题──兼谈十二卷本的可信性》一文中,便以卷四《勃逊之》为例,指出此则文字乃取自苏轼《赠朱逊之》的诗引。按理诗引只是道明诗意,并非偶有所记而成,与《东坡志林》的成书体例截然不同。由此可以推断,昔日以至今天的《东坡志林》中,有不少充数的文句掺入其中。
我们阅读这部五卷本《东坡志林》时,会发现当中一些文句是出自《苏轼文集》(以下简称《苏集》)其他作品的1,这很可能是后人在编撰《东坡志林》过程中所增益的文字。虽然这些文字未必是苏轼编撰原书(即《志林》或《东坡手泽》)之本意,但后人整理增益的时候未必无因,当中有许多值得观赏玩味的文字,实不宜丢弃。
昔苏轼撰《东坡志林》"不欲尽书"(《记道人问真》语),凡事皆有可记可省。本书限于篇幅,未能尽录一切条目,故特选与当代社会较密切者,以便读者赏览。
六、《东坡志林》的内容
明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赵开美(一五六三至一六二四)刊行了五卷本的《东坡志林》,此卷录有赵开美父亲赵用贤(一五三五至一五九六)的序:"余友汤君云孙博学好古,其文词甚类长公(即苏轼),尝手录是编,刻未竟而会病卒。余子开美因拾其遗,复梓而卒其业,且为校定讹谬,得数百言。"这除了可见当时《东坡志林》版本纷
这个本子大抵确立了五卷本《东坡志林》的体例。全书编排以内容划分: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共二十九门。
这种编排方式无疑方便了读者分类阅读,但当中亦有未能明分者,如卷三《技术》中《延年术》、《信道、智法说》都有"修养"之义;卷四《古迹》中《铁墓厄台》、《记樊山》、《赤壁洞穴》都有"记游"之迹,只是分门别类的时候,或因篇幅、沿袭的关系而分开叙述。
二十九门分类中,以《异事》条项最多,共三十二则,这除了与苏轼生性放达,好游山林、记异物的个性有关外,或许与后期文人整理时的偏好也不无关系。其次为议论历史人物、事迹的《人物》(二十九则)及《论古》(十三则),是苏轼读书所得或间有议论前人的是非功过;再其次为《修养》(十五则)、《技术》(十四则),讲述修身养性的见闻与苏轼个人的一些看法。
本书虽以此二十九门区分,但正如龚明之《中吴纪闻?序》所言,《东坡志林》所言多"有戒于人",这点不可不察,否则只求谈谐嬉笑的言论,那么此书也无足可取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不难察觉苏轼行文间颇有这种倾向,如卷二《异事上?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一则,即使是说异事、传闻,仍要揭示当中的道理,并且明确指出"书此为世戒";又如卷三《女妾?贾氏五不可》,也是借着对晋惠帝皇后贾氏的评价,而论及谣言的可惧。
书中所记大多没有明示年份,很多只是提及"今日"、"昨日",可见此书不少文字确是苏轼随意书写而留下。其中标明年份的共四十二则,主要是元丰三年(一○八○)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至元符三年(一一○○),遇赦归还期间的事,占了当中四十则,反映出书中有不少文字是写于苏轼贬谪期间。
七、《东坡志林》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我们读《东坡志林》,除了可以认识苏轼其人其事外,还可以通过这部书了解北宋年间的人事物态。当中一些文字,或许能与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互相印证,例如卷三《异事下?冢中弃儿吸蟾气》讲述一个襁褓婴孩因饥荒而被父母弃于洞穴中,一年后他的父母回来,打算捡拾骸骨的时候,竟然发现孩子仍然在世,而且安然无恙,这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狼孩"的事件非常相近。当时苏轼限于所见所闻,只能记录在案,今天我们阅读这些事件的时候,或许能对书中一二事有别的体会。
另一方面,虽然《东坡志林》成书于九百多年前,但千百年间,人们的处世之道、人生所遇,或多或少都有相类相近的地方。当时苏轼被贬,有冤无路诉的抑郁,或许你我都曾经历过。然而,苏轼在这段困苦的日子中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痛苦中寻得闲适乐趣,这种达观的处世方法、心态,或许能当作我们生活的一种润滑剂。
(一)处世之道
《东坡志林》渗透了不少苏轼坚持的性格,这种做人处世的哲学,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都是不能叛离的圣道箴言。例如卷三《修身历》记载司马光的一段话:"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卷四《真宗仁宗之信任》记载李沆所以得到宋真宗的信任,只在于他毫无私心的缘故。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可以终身守之。如果做人能够光明正大,不以私心待物,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那么办任何事都会感到心安理得,不会提心吊胆。这也就是龚明之对"志林体"、"皆取其有戒于人耳"的一二表现。
(二)养生之言
《东坡志林》讲养生之事很多,这些都是苏轼平生所见所闻。当然,环境的变迁、知识的丰富,会使我们认为当中某些论述无中生有、不切实际,但其实不少言论背后的原理及方向,还是值得我们细心察看的。例如《养生说》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的一段话,不就是我们今天强调"七成饱"的饮食原则吗?饭后散步轻松一下,让食物消化后才入睡,从今天的医学角度来看,可以避免胃酸倒流。这些都是调养身子的不二法门,但我们工作过于忙碌,很多时候忽略了这些道理,偶尔拿苏轼的文字来读读,或许能够勾起你几已遗忘的常识。
昔日文人欣赏《东坡志林》,很大程度是建基于苏轼的戏谑之情,以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幽默"。生活中幽默的调剂,往往能令人身心舒畅,即使面对沉重压力、郁结,也能在一言两语间得以释怀。例如卷二《隐逸?书杨朴事》记载苏轼在湖州因文字狱的缘故被捕,他的妻儿都在大哭。此时苏轼没有直接安慰他们,而是化用当时隐士杨朴的一番话语,跟他的妻子说:"难道你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作一首诗来相送吗?"他的妻子立时破涕为笑,悲伤的心情由是得以缓和。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欠缺幽默,不懂幽默,其实非是,最少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我们要读幽默,学幽默,这部书是不俗的选择。
(三)善于思辨
我们阅读《东坡志林》,会发现不少篇章是苏轼对前人言论的反驳,尤其是在卷四《人物》和卷五《论古》两部分,都可以看到苏轼善于思辨的能力。例如世人以为刘伶豁达,并举出刘伶携铲出行、告诉他人"死便埋我"的言论作证,但苏轼却指出人既然已经死去,那么为何还要埋葬呢?心中一直存留埋葬的想法,其实就是未能豁达的表现。
苏轼这种善于思辨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只会盲目游走。世间很多事物,都是打破固有的步伐而前进的,如果不是这样,现在我们便不会有计算机、手机,更遑论上太空、登月球了。而且苏轼这种思辨能力,并非徒托空言,而是言之有据,还会细心考证,他在卷四《人物?尧舜之事》中便重提司马迁"犹考信于六艺(六经)"的说法,指出我们一定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此外,苏轼议论的时候,文采斐然,论据充足,论证手法多样,这也是我们学习议论手法的绝好材料。
(四)闲者便是主人
《东坡志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苏轼被贬时所写的文字,那种有志不能伸的抑郁,苏轼肯定是有的。然而在《东坡志林》中,我们除了看见苏轼戏谑幽默的一面外,还可以看到他如何在困苦的境地中自我抒怀。尤其是他在卷四《亭堂?临皋闲题》所提出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言论,更提醒了我们:你所拥有的、支配的,未必就是你能享受、欣赏的。就正如江山风月,本来就没有既定的主人,坐拥万亿身家的富翁与自给自足的农人,他们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个,并没有丝毫的差异。当然,你可以说富人可以用的望远镜,清楚看到月球上的一坑一洞,但这样真的能够支配月亮,真的是欣赏月亮吗?如果我们以闲适的心态,细心观赏玩味,即使是身无分文的人,也能够观赏到月光的美,甚至比富人更能享受这一点。现今社会以利益挂帅,人们分秒必争,希望赚取最多的利润,其实,受苦的可能只是自己。即使你争赢了,把利益抢到手,如果不懂以闲适的心情去欣赏、享受人间的美好事物,其实你并不拥有。
如何享受生活情趣,不妨模仿苏长公,从阅读《东坡志林》开始。 ……
林语堂
像苏轼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直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梁树风
《东坡志林》是苏轼游历交谈间的所见所闻,他把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异事都记录下来,加上他那种幽默风趣的风格、丰富的想象力,是我们闲时阅读的甘露,聊解我们枯燥的生活。这种笔记式的作品,篇幅笔记短小,阅读起来很便捷,文句也不难理解,每天阅读一两段,可以调适我们的身心。
好的很,纸张非常好
包装啊纸质啊没得说,排版也很好,解析也很细
很好的读本,推荐一下!
东坡志林,苏东坡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悟都写入其中,读来更能了解苏轼心中的那种旷达与潇洒。
好评
是正版不错
好评
排版有些特别,比较厚的一本书。需要慢慢看。
悦性怡情
很不错,有写作背景解析。
很不错 就是快递慢死了
非常好的书
这个商品还不错
并无插图!
不错,喜欢。
非常满意,很喜欢。
好书,东坡先生大作。
满意,十分满意,挺好的书,是我想要的
图片精美 内容丰富 值得一看
开本很另类,放在书架上不合群。排版也与众不同。
很好。当当买书品种多,价格优惠,包装好,服务好,所以长期在当当买书的。
这本跟想象的有出入,装帧、纸质给人奢华的感觉。
不怎么喜欢内容的排版,不突出原文,但是内容是喜欢的
很有趣的一本书。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正文要弄成竖排的。
印刷排版都很好,翻译也好,就是有点贵,不过东坡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读
书的质量很好,设计很精美,但是不是我想要的内容,已送人。。。。
东坡的小调皮,小任性,大作为,大风范就在这本书里。
包装不到位,书的边角全部有褶皱甚至破损,太伤心了。这可以看出店家的服务态度不怎么样,不理解购书爱书者的心情,不够负责。
翻译我觉得很渣。前面的翻译还凑和。后面直接很shi
苏轼是豪放,又具有情趣的人,这一点在《东坡志林》一书中可以体现。谈天说地,出游交友,入仕致仕,他的洒脱豪放,在这本书上体现得淋漓酣畅。《东坡志林》不失为一个文人眼中的另一个世界。
一直想买《东坡志林》,但找不到好的版本,希望这本不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