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论语》成了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乎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
《论语》一书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思潮,都不能掩盖《论语》的光辉;相反,却一遍又一遍验证着它的普世与超越。
《论语》是中国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论语》的地位非常 高,影响非常大。到了东汉时期,《论语》已被列入经书之列,成为学者必读之书,对其的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后代学者对其注疏者不计其数:宋代大儒朱熹 视《论语》为经典中的经典,并作《四书集注》,成为当时及后代士子的修身圭臬。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论语》钦定为科举必读之书,此举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 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剑匕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国家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半部《论语》治天 下”,历史上,无论在士人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作为一部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 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全书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 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论 语全解(精)》由文若愚编著,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之魂的理想读本,除《论语》原文之外。还包括题解、注释、译文、精读论语等部分。“题解”中不仅有篇 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对原文意旨以及历史背景的点拨;“注释”和“译文”对《论语》进行了细致的翻译;“精读论语”在把握《论语》原文要 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读者聆听《论语》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打开《论语全解(精)》,让我们轻松进入《论语》的丰饶世界。领悟《论语》的思想内 涵,掌握其中的智慧精髓。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 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1-2]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 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 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学而篇
学什么,怎样学
孝悌的意义
要善于自我反省
学习做人的途径
态度决定修为
圣贤的风采和境界
为什么要强调制度
怎样才算是好学
追求更高境界
了解别人也很重要
为政篇第二
以德服人
礼制与法治的区别
如何才算尽孝
老有所养不算孝
如何做学问
孔子的识人法则
温故知新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学习与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政当谨言慎行
治理民众的三大要诀
政治无处不在
诚信比什么都重要
历史损益法
乱作为与不作为
八佾篇第三
僭越礼仪的危害
礼乐的根基在于仁
文化是国家存续的命脉
君子不争,争则公平
要实事求是
礼为治国之本
心怀敬诚,真心投入
有继承才会有发展
为人要谦虚,治学要严谨
必要的形式不能少
要懂得礼待下属
凡事都要把握好尺度
量小非君子
重视礼乐精神
薪尽火传,大道不绝
国乐当尽善尽美
礼是一种可操作的政略
里仁篇第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公正地评价别人
心存仁念,弃恶从善
仁德不是天生的
……
公治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秦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一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