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图书
人气:188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近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华夏文明中,文章妙手如群星闪烁,不可胜计。 当现代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唐宋文坛风云际会的历史瞬间时,多数人会眩惑于诗与词灿烂的云霭,却往往忽略了掩于其后的另外一种同样重要的文学体裁...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中国古代随笔  
  • 作者:[思履]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4466106
  •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印刷时间:2014-03-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对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本书精选唐宋八大家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以彰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编辑推荐

唐宋散文的之作 中国文学的不朽经典

目录

韩愈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伯夷颂

应科目时与人书

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崔群书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张中丞传后叙

燕喜亭记

新修滕王阁记

答张籍书

与李翱书

平淮西碑

毛颖传

祭十二郎文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辩

箕子碑

牛赋

封建论

段太尉逸事状

种树郭橐驼传

晋文公问守原议

辩《晏子春秋》

设渔者对智伯

愚溪对

起废答

天说

观八骏图说

童区寄传

吊屈原文

吊乐毅文

临江之麇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捕蛇者说

乞巧文

师友箴

舜禹之事

谤誉

杨评事文集后序

六逆论

梓人传

与友人论为文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序棋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钴锶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欧阳修

伐树记

读李翱文

桑怿传

朋党论

纵囚论

本论

送曾巩秀才序

王彦章画像记

原弊

释秘演诗集序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为君难论(上)

为君难论(下)

张子野墓志铭

苏氏文集序

与荆南乐秀才书

五代史·伶官传论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浮槎山水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六一居士传

养鱼记

洛阳牡丹记

苏洵

审势

管仲论

心术

六国论

项籍

高祖

御将

任相

重远

六经论

史论(上)

史论(下)

明论

利者义之和论

苏氏族谱亭记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老翁井铭

吴道子画五星赞

仲兄文甫说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太祖皇帝总序

《李白诗集》后序

序越州鉴湖图

送蔡元振序

与王介甫及时书

答王深甫论扬雄书

宜黄县县学记

墨池记

学舍记

《战国策》目录序

南轩记

鹅湖院佛殿记

熙宁转对疏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敕监司考核州县治迹诏

议经费

苏明允哀辞

洪渥传

王安石

材论

对疑

委任

风俗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谏官论

伯夷

答韩求仁书

上运使孙司谏书

慈溪县学记

祭范颍州文

子贡

大人论

老子

荀卿

复仇解

卜说

相鹤经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答曾子固书

君子斋记

桂州新城记

太平州新学记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苏轼

秋阳赋

滟灏堆赋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遗爱亭记

上荆公书

李靖李勋为唐腹心之病

韩干画马赞

桂酒颂

孟轲论

乐毅论

荀卿论

韩非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上韩太尉书

上梅直讲书

刑赏忠厚之至论

答秦太虚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两制诸公书

上昭文富丞相书

新论

墨竹赋

答黄庭坚书

筠州圣寿院法堂记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为兄轼下狱上书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卜居赋并引

秦论

汉论

三国论

晋论

隋论

唐论

五代论

蜀论

巢谷传

在线预览

广泛地对群众施行仁爱,就叫做仁;实行适合于仁的行为,就叫做义;遵循仁义的要求并实施它,就叫做道;内心充满仁义之念而不需要外界的赋予,就叫做德。仁和义是肯定的有实在内容的,道和德是假定的没有实际内容的。因此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凶险之德和吉祥之德。老子把仁义看得很渺小,并非诽谤仁义,而是他的见识短浅。

就如同坐在井里看天却说天小一样,实际上并不是天小啊。他把小恩小惠看做仁,把谨小慎微看成义,因而,他小看仁义是当然的了。他说的道,是指他的道,并非我说的道。

他说的德,是说他的德,并非我说的德。凡是我说的道德,是体现仁和义的标准,是天下的公论。老子说的道德,是抽掉仁和义的具体内容来说的,是他一家之言。

自从周道衰微,孔子死后,秦时焚书坑儒,汉朝盛行黄、老之学,晋、魏、梁、隋之间盛行佛教。那些讲道德仁义的人,不是加入杨朱学派,就是加入墨翟学派;不是加入道教,就是加入佛教。加入那一家,必定会排除这一家。

加入那一家就以那一家为主,反对这一家就以这一家为奴;加入那一家就加以附和,反对这一家就加以诋毁。唉!后代的人如果想听听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该听从哪一家的说法呢?道教徒说:"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学生。"佛教徒说:"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学生。"信奉孔子学说的人听惯了那些说法,乐于接受它们荒诞的言论而且轻视自己,也附和着说: "我们的老师也曾经向他们学习过。"不仅在嘴里说这种话,而且还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代的人虽然想学习仁义道德的学说,可是到哪里去寻求它呢 ?人们喜欢新奇的思想实在是太严重了,不探究它的本源,不探寻它的结果,只想听新奇的说法。

古代的民众有四类,现在的民众有六类。古代负责教化的人只占其中之.一,如今负责教化的人要占其中之三。现在务农的只有一家,吃粮食的却有六家;从事手工业的只有一家,用器具的却有六家;做生意的只有一家,需要供应财物的却有六家。怎么能不使百姓贫困而去盗窃呢? 远古的时候,人民遇到的灾害太多了。有圣人出来,这才把相互生存、相互供养的方法教给人们,做人民的君主,充任老师,赶跑那些虫、蛇、禽、兽,让人们定居在中原地区。冷了就教他们做衣服;饿了就教人们种庄稼;睡在树上可能掉下来,住在洞里容易生毛病,这就教人们造房屋。设立工匠来供给人们用具,设立商贩来互通人们之间的有无,发明医药来挽救人们生命以防因病早死,定出葬埋祭祀等制度来增加人们之间的恩爱,制定礼节来规范社会的秩序,创造音乐来排解人们的烦闷,制定政令来约束人们的懒惰,设立刑法来除去人们之中的强徒。为了防止相互欺骗,就给人们制定符玺、斗斛、权衡来使人们遵行;为了防止互相掠夺,就教人们学习修筑城墙、制造武器来保护自己。灾害即将发生,就提醒人们事先做好准备;祸患将要发生,就给人们做好预防。现在道家却说:"倘若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终止。

倘若打破了斗斛,折断了秤杆,百姓就不会争夺。" 唉!那只是没有好好想一想罢了!如果古时候没有圣人,那么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没有羽毛鳞甲来抵御严寒酷暑,没有爪牙来争夺食物啊! 因此,君王是发号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来推行给人民的,人民是生产粟米麻丝、制作器具、从事商业使财物流通,侍奉那些统治集团的。

君主不发令,就放弃了做君主的职权;臣子不执行君主的命令来推行给人民,就丧失了臣子的职责;人民不生产粟米麻丝,制作器具,交换财物来侍奉那些上层人物,就要受到惩处。如今他们主张:"必须抛弃你们的君臣,撇开你们的父子,禁止你们的相生相养的办法。"以此来求得所谓清静和寂灭的境界。唉!他们也幸亏出现在三代以后,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圣人所贬斥;他们也不幸没有出现在三代以前,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圣人所纠正。

帝和王,他们的称号虽然不同,但他们能成为圣人的原由却是一样的。

夏季穿葛布衣裳,冬季穿皮毛衣服,口渴就喝水,肚子饿就吃饭,这些事情虽然不同,但被称为明智的缘故却是一样的。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学习上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比指责冬天穿皮毛衣服的人说:"你为什么不穿简便的葛布衣服呢?"指责肚子饿了吃饭的人说:"你为什么不做喝水那样简便的事情呢?"《礼记·大学》篇说:"古时候想在天下弘扬德行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国家;想治理好他的国家的人,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想整治好他的家庭的人,一定要先修养他的身心;想修养他的身心的人,一定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想端正他的思想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念头诚实。"那么,古时候所说的端正思想而又诚心诚意的人,是会有所作为的。

如今所谓的修养身心,却是要摒弃天下国家,灭绝天理人伦。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主当做君主,做百姓的却不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孔子撰写《春秋》时,诸侯中有用夷狄礼节的,就把他当做夷狄;夷狄中有用中原礼节的,就把他当做中原国家。

《论语》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的各诸侯国没有君主。"《诗经》说:"抗拒夷狄,惩戒荆舒。"如今却拿夷狄的礼法,放在先王的教化上面,那不是几乎全都变成夷狄了吗? 我所说的先王的教化究竟有什么内容呢?广泛地爱大众叫做仁;实行适合实际的仁叫做义;遵循仁义的要求并实现它叫做道;内心充满仁义之念,而不需要外界的赋予,这就叫做德。它的典籍有《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它的准则有礼仪、音乐、刑法、政治;它的民众有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四类;它的名分有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人民穿的有麻布、丝绸两类;人民的住房有宫、室两种;人民吃的是粟、米、果、蔬、鱼、肉。它作为道理是容易懂的,它作为教化是容易实行的。因此,用它治身,就和顺而吉祥;用它对待别人,就仁爱而公正;用它来修养身心,就和平而舒畅;用它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适当。所以,活着就能享受正常的人情,死后就能得到应有的待遇;祭天就能使天神下降,祭祖宗就能使祖宗享受。有人会问:"这种道究竟是什么道?"回答说:"这是我说的道,不是前面说的老子和佛家的道。唐尧将这传给虞舜,虞舜将这传给夏禹,夏禹将这传给商汤,商汤将这传给周文王、武王和周公,周文王、武王和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了,却没有可传的人。荀况和扬雄,选取得不,阐说得不详细。从周公以上,都是在上面做君主的人,所以王道的措施能够顺利实行;从周公以下,都是在下面当臣子的人,因此仁义之说能长久流传。"既然如此,那么,怎样做才可以呢?我认为:"佛老的邪说不堵塞,圣人的道就不会流传;佛老的邪说不制止,圣人的道就不会通行。应当使和尚、道士还俗,烧毁佛老的书籍,把寺观改建成民房,阐明先王之道以诱导他们。让鳏夫、寡妇、孤儿、孤老、残废人和病人都得到抚养。如果做到这样,那大概就可以了吧!"P4-6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很快

2016-01-04 10:28: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

2016-04-24 16:32:4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可以多了解历史,事件,趣事,加深记忆!

2017-06-05 00:03:0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2017-06-05 21:01:59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