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思集--有关法治的截面(写意法治)》以法学随笔为主,是作者时延安十余年来对法学研究、法律问题、法律与社会的一些思考片段。以法学专业为背景,以一种沟通、交流的心态,将对法学或法律问题的感悟,向他人"倾诉"。其中,既有对异域法律文化的揣摩,也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看法。
时延安,男,1972年11月出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994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4年8月至1997年8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检察员;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任教。主要成果:《妨害风化罪疑难刑事问题司法对策》(合著):参与编辑、撰写了三十余部刑法学专著;在《法学家》、《法学》、《现代法学》等刊物上四十余篇。
环顾与反思
从别人的瞳孔里看自己——素描美国的中国法研究
司法与形象
吊诡的翻译与翻译的吊诡
对待西方民主政治,应奉行拿来主义
法制进步应当克服"路径依赖"
法律人的"职业病"
失忆&失语症的病灶——谈法学研究的主体意识
从美国联邦法官的"不专业"说起
名不正,则言不顺
什么是问题?
的建立与法治社会中的公众参与
法学学科的自治性及对公共生活的参与
农村民主必须靠强有力的法制来捍卫
全球治理与法学院教育
刑法内外
法律全球化中的刑法现代化——刑法现代化的一个问题
体系化思考与问题意识——系统思维视域内的刑法学
论统一的超法域的国家刑事法制体系的建立
软秩序与强秩序——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刑关系的重新认识
76个生命=21年自由刑?
"城管外包":社会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抑或私营化?
城市社会控制力量的优化
死刑裁量的民主抑或民粹主义
通过充分保障基本权利来实现刑事司法正义
《被解缚的哥特城市》译后记
《公共犯罪学?》译后记
由个案正义推动刑事法治进步——《中国2010年最受关注刑事案件评点》序
多元社会中的刑事法制与法传播——《大案隐喻:中国2011年最受关注刑事案件评点》序
网络时代的犯罪与道德恐慌——《大案征候:2012年最受关注刑事案件评点》序
心路与行路
纽约的孔子像和华盛顿的牌楼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写生
香港的地名与路名
祭奠惟理想的逝者
如何让法治融人我们的血液当中?
驻足——2011年2月牛津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