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 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 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 阔的社会背景,形成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 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斗争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到狱中斗争上,集中描 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的后决战。作者以 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 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 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 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作品结构 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 调悲壮,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 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 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 。该书被、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 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 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 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 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看 美国原子弹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新年期间,禁 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的 叫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 弱的喊声: "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命书…… " 这个匆忙走着的青年,便是余新江。,他没有穿工人服,茁壮的 身上,换了一套于干净净的蓝布中山装,浓黑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一 切的眼睛。他不过二十几岁,可是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 显得精干而沉着。听了报童的喊声,他的眉头微微聚缩了一下,加放快 脚步,两条颇长的胳臂,急促地前后摆动着,衣袖擦着衣襟,有节奏地索 索发响。不知是走热了,还是为了方便,他把稍长一点的袖口,挽在胳臂 上,露出了一长截黝黑的手腕和长满茧巴的大手。 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 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 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夫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 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余新江心里有事,急促地走着。可是,满街光怪陆离的景色,不断地 闯进他的眼帘。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商场、银行、餐馆、舞厅、职业介 绍所和生意畸形的兴隆的拍卖行,全都张灯结彩,高悬着"庆祝元旦"" 恭贺新禧"之类的大字装饰。不知是哪一家别出心裁的商行带头,今年又 出现了往年未曾有过的新花样:一条条用崭新的万元大钞接连成的长长彩 带,居然代替了红绿彩绸,从雾气弥漫的一座座高楼顶上垂悬下来。有些 地方甚至用才出笼的十万元大钞,来代替万元钞票,仿佛有意欢迎即将问 世的百万元钞票的出台。也许商人算过账,钞票比红绿彩绸便宜些?可 惜十万元钞票的纸张和印刷,并不比万元的大、好,反而因为它的色 彩模糊,倒不如万元的那样引人注目。微风过处,这些用"法币"做成的 彩带满空飞舞,哗哗作响。这种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忌,所以不像燃放爆 竹和焰火那样,被官方明令禁止。 余新江不屑去看多的花样,任那些"新年大贱卖,不顾血本!"" 买一送一,忍痛牺牲!"的大字招贴,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谁都知道, 那些招贴贴出之前,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签上都增加了个"0";而且, 那些招贴的后面,谁知道隐藏着多少垂死挣扎、濒于破产的苦脸? 几声拖长的汽车喇叭,惊动了满街行人,也惊散了一群抢夺烟蒂的流 浪儿童。这时,纪功碑顶上的广播喇叭里,一个女人的颤音,正在播唱: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余新江不经意地回头,只见一辆白色的警备车,飞快地驶过街心,后 面紧跟着几辆同样飞驰的流线型轿车。轿车上插着星条旗,涂有显眼的中 国字:"美国新闻处"。这些轿车,由全副武装的用警备车开路,驶 向胜利大厦,去参加市政当局为"盟邦"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余新江冷眼 望着一辆辆快速驶过身边的汽车,仿佛从车窗里看见了那些常到兵工厂去 的美国人。这时,他忽然发现,后一辆汽车高翘着的屁股上,被贴上了 一张大字标语:"美国佬滚出中国去!" "呸!"余新江向那汽车碾过的地方,狠狠地吐了一口痰,然后穿过 闹市,继续朝前走。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 号宿舍径直走去。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j力栽满树木,十分幽静 ,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 地开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见了 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看 得出来,这是个在复杂环境里生活惯了的人。 小小的客厅,经过细心布置,显得很整洁。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 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色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 。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火盆里 通红的炭火,驱走了寒气,整个房间暖融融的。这地方,不如工人简陋的 棚户那样,叫余新江感到舒畅自由,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反感。斗争是复杂 的,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必须保护组织和自己,工作的需要,寓 所的主人甫志高当然可以用这种生活方式来做掩护。余新江走向靠近窗口 的一张半新的沙发,同时告诉主人说: "老许叫我来找你。" "是啊,昨晚上看见对岸工厂区起了火,我就在想……"甫志高挂好 了大衣,一边说话,一边殷勤地泡茶。"你喜欢龙井还是香片?" "都一样。"余新江不在意地回答着:"我喝惯了冷水。" "不!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 甫志高笑着,把茶碗递到茶几上。他注视着对方深陷的眼眶,轻轻地 拍拍他的肩头:"小余,一夜未睡吧?到底是怎样起火的?" 甫志高是地下党沙磁区委委员,负责经济工作。他关心和急切地询问 工厂的情况,却使余新江心里分外难受。小余仿佛又看见了那场炽热的大 火,在眼前哔哔剥剥地燃烧,成片的茅棚,被火焰吞没,熊熊的烈焰,映 红了半边天。他一时没有回答,激动地端起茶碗,大口地呷着,像是十分 口渴似的。 "别着急!"甫志高流露出一种早就胸有成竹的神情,宽解地说:" 工人生活上的困难,总可以设法解决的。老许的意思,需要多少钱?" 甫志高停了一下,又关切地问:"你看报了吗?说是工人不慎失火! "他顺手拿起一张《中央日报》,指了指一条小标题,又把报纸丢开," 我看这里边另有文章!你说呢?小余。" …… P1-4
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形成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斗争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到狱中斗争上,集中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的后决战。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作品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这是一部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种种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作为幸存者和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套装书推荐:
《》
《》
《》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