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联大教授图书
人气:49

联大教授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书写了一段中国大学的传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实际上的主持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如是说。而教授真正是联大之精魂。本...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纪实文学   图书 >传记>教育家  
  • 作者:[冯友兰] 等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3300902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1
  • 印刷时间:2010-11-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书写了一段中国大学的传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实际上的主持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如是说。而教授真正是联大之精魂。本书是联大师生倾情之作,或描摹同事之神气,或状写师长之风采,在在显出联大上下艰苦卓绝之精神。

编辑推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师们的峥嵘岁月,大学史上的重彩华章!

梅贻琦、王力、闻一多、唐兰、罗庸……本书是联大师生倾情之作,或描摹同事之神气,或状写师长之风采,在在凸显出联大上下艰苦卓绝之精神。

作者简介

冯友兰、吴大猷都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分别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杨振宁、汪曾祺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分别是知名的物理学家和作家。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

目录

文学院

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

南岳山中的临大文学院

文史大师陈寅恪

汤用彤先生散忆

最完整的人格

闻一多印象记

纪念唐立庵先生

悼念王力师

罗膺中师逝世三十五周年祭

记天行山鬼《义卖藤印存》

忆刘叔雅先生数事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忆念姚从吾先生

忆雷海宗师

回忆我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几位老师

怀念金岳霖先生

吴宓教授剪影

法商学院

忆爱国学者陈序经先生

悼念业师潘光旦先生

怀念尊敬的张奚若老师

"以浅持博,以一持万"

吴泽霖教授二三事

理学院

科学的楷模

我在联大的六年

华罗庚教授在西南联大

我在西南联合大学

我在抗战中的西南联大

忆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

回忆吴大猷先生

忆西南联大物理系

绝徼移栽桢干质

怀念严师杨石先教授

曾昭抡著《东行日记》重刊感言

忆黄子卿教授

回忆西南联大化学系

我在西南联大学气象

李继侗教授在西南联大

工学院

结构学蔡方荫老师二三事

回忆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

忆德高望重的刘仙洲教授

怀念李辑祥老师

西南联大机械系回顾

回忆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系

回忆联大航空工程系

师范学院

回忆联大师范学院及其附校

"为人服务何所愁?"

吾爱吾校

当年师长素描

在线预览

文学院

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

我和梅贻琦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大才熟识起来。

1937年"七七事变"起,平、津各大学不能开学。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均在南京,决定在长沙设临时大学(文法学院设在南岳),由三校校长和教育部派代表组成委员会领导校务,使三校师生先行上课。1938年2月迁到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在蒙自一学期)。由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部中不再派代表,校务由常委共同负责。联大设有理、文、法、工、师范五个学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旧制,稍加合并,如地质、地理、气象合为一系;历史、社会合为一系。联大行政上设教务、总务、训导三处。三位处长和五位院长均列席常务委员会,每周开常委会一次。除训导长外均由三校教授担任。联大成立后,三校不再招生。三校学生均为联大学生,联大学生均为三校校友。三校学生学号仍旧,但按校名分别加P、T、N字于前,以避重复。联大学生用A字。四种符号对内对外全无差别。三校在昆明各设办事处,各有其校务会议,各有其院长、系主任和教务长(={匕大仍称课业长)、秘书长。三校教授由三校自聘,通知联大加聘、排课、发薪。三校旧生的注册、选课和毕业,由三校决定。三校各设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不属联大范围。联大因教学需要,除了三校参加的人员外,还聘有联大教授和其他教学人员。联大和三校的教职员工同样待遇。联大有教授会,联大和三校教授全体参加。除重大事件外,大学毕业要经教授会通过。联大这种体制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的第二年——1946年三校复员,前后八年。

联大初成立,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对北大蒋梦麟校长说,"我的表你带着",这是天津俗语"你作我代表"的意思。蒋梦麟对梅贻琦校长说,"联大校务还请月涵先生多负责"。三位校长以梅贻琦先生年纪较轻,他毅然担负起这一重任,公正负责,有时教务长或总务长缺员,他就自己暂兼,认真负责,。受到尊敬。蒋梦麟校长常说,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这是实话,从而奠定了三校在联大八年合作的基础。

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各校有各校的光荣历史,各校有各校的校风,也各有其不同的经济条件。经过长沙临大五个月共赴国难的考验和三千五百里步行人滇的艰苦卓绝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校风上,莫不如此。后期,外间虽有压力,谣言不时流布,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抗战胜利,还在昆明上课一年,除了个别有任务的几个人复员外,全部留在昆明,这也是了不起的。在联大八年患难的岁月里,梅校长始终艰苦与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

1941年4月,清华大学在昆明拓东路联大工学院举行三十周年校庆,张伯苓校长自重庆告诉南开办事处的黄子坚说,清华和南开是"通家之好",得从丰的庆祝。于是黄子坚在会上大作"通家"的解释,指出清华的梅校长是南开及时班的高材生。接着,冯友兰上台说,要是叙起。"通家之好"来,北大和清华的通家关系也不落后,北大文学院长(指胡适)是清华人,我是清华文学院长,出身北大,此外还有其他很多人。两人发言之后,会场异常活跃,纷纷举出三校出身人物相互支援的情形。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联大的三校团结,远远超过了三校通家关系之上。

在联大成立前,三校就有过协作。除了互相兼课和学术上协作之外,行政上也有协作。那时,大学都是单独招生。考生一般要投考几个大学,异常疲劳。就在19137年暑假,清华和北大共同宣布联合招考新生,共同出题,共同考试,分别录取。试场设在故宫。得到故宫博物院领导的同意,考试桌椅都已运进去,社会上传为"殿试",后因卢沟桥炮响给冲垮了。哒是校际协作的先声。

抗战期间,物价飞腾,供应缺困,联大同人生活极为清苦。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障全校师生不致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于是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这工作是艰苦的,危险的。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门工作的三校校友的支援,维持到胜利。这又是一桩大协作。

在昆明生活极端困难的时候,一清华大学利用工学院暂时不需用的设备设立清华服务社,从事生产,用它的盈余补助清华同人生活。这事本与外校无关。梅校长顾念联大和北大、南开同人同在贫困,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从而看出梅校长的公正无私

梅贻琦校长生活朴素,他的那件深灰色的长袍在四季皆春的昆明,是大家天天看得见的。1941年7月,我和梅贻琦、罗常培两先生在成都准备转重庆回昆明,梅校长联系成飞机票,恰好又得到搭乘邮政汽车的机会。邮车是当时成渝公路上最的交通工具。梅校长觉得邮车只比飞机晚到24小时,既可以三个人不分散,还可以为公家节约两百多元,于是坚决退了飞机票。这种宁可自己劳顿一些而为公家节约的精神,是可贵的,俭朴正是他的廉洁的支柱。

梅校长在工作中,对事有主张,对人有礼貌。遇到问题,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样办好?"当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会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会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的好,或我看如果那样办,就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他从无疾言愠色,所以大家愿意和他讨论。

1939年10月,吴文藻、谢冰心两位先生为了躲避空袭,移住呈贡小山上,他们伉俪都是"朋友及时"的人,一次约梅校长、杨振声和我,还有其他几位到呈贡作了三天短期休假。1941年5月,我又和梅贻琦、罗常培两先生到叙永联大分校和李庄北大文科研究分所看望,并参观武大、川大。归程中饱尝抗战后方轰炸、水灾和旅途中意想不到的困扰,耽搁了三个月。途中罗有一次大发雷霆,虽然不是大事,但若处理不好,彼此发生隔阂,不但影响友谊,也会波及一些方面的关系。梅先生等罗火性发过,慢条斯理地说:"我倒想过跟你一起(发火),但那也无济于事啊。"语词神情与诚恳的态度,使得罗气全消了。这两次旅行,使我加深了对梅先生的认识。 梅贻琦先生不喜多说话,但偶一发言,总是简单扼要,条理分明,而且有风趣。他谈过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时市民的情况,也谈过京剧演员的表演艺术,也谈过满族服装和健康的关系。这些都是在他专业以外不常接触的事物,反映出他对社会观察的精细和敏锐。

在昆明梅贻琦先生住在西仓坡清华办事处楼上左厢(大约是北房),和梅祖彦同屋。一晚有同事接他出去开会,正好没有电。临出,梅先生把煤油灯移在外屋桌上,将灯芯捻到极小,并把火柴盒放在灯旁,怕灯灭了,祖彦回来找不到。从这一小事看出他对下一代多么关心,做事多么细致有条理。

梅校长喜欢饮绍兴酒,但很有节制。偶尔过量,就用右肘支着头,倚在桌边,闭目养一下神,然后再饮,从来不醉。朋友们都称赞他的酒德。这正是他的修养的表现。

,我想再谈一段联大的故事。当时,昆明是与国外交通的通道,许多朋友经过总要到联大和三校看看。梅校长有时也要用家庭便饭招待。记得每当聚餐快要终了的时候,梅夫人——韩咏华女士总是笑吟吟地亲捧一大盘甜食进来,上面有鲜艳的花纹环绕四个红字——"一定胜利",殷勤地说:"请再尝尝得胜糕,我们一定胜利。"这时大家一壳站起来致谢,齐称"一定胜利,一定胜利"!这正是我们当时一致的信念,也是联大事业的象征。P1-5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hechong**的评论:

抗战,全民族的抗战。文人的抗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抗战。

2012-02-20 19:25:24
来自yu_long**的评论: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大学教授矜持而有尊严” 只这一句足以。

2012-12-22 21:39:26
来自我心向**的评论:

民国教授,让我们看到了一群不屈的群体,一群奋斗的身影!

2011-11-26 08:23:35
来自骐骥ma**的评论:

那是个让人神往的年代,那样一群照亮知识分子前行的人,心灵的灯……

2013-04-08 21:57: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很有趣 不同的作者写得他们眼中的教授 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故事 非常生动

2011-06-05 21:34: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由于是西南联大不同的人记录他们的老师,所以文笔参差不齐。总体感觉一般,但是也能让我们或多或少的了解那段艰苦岁月中大家们治学的严谨。

2011-06-17 13:57:36
来自生如夏**的评论:

这本书经由别人推荐,期待了好久,拿到书后迫不及待的翻看,一本值得收藏品味的好书!

2012-11-14 16:25:18
来自胖二娃**的评论:

看一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的教师的各个方面,增进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丰富知识,可以看一看。

2015-08-29 16:02:37
来自calyj**的评论:

这些教授是中国的中流砥柱,正式因为有了他们,才铸就了中国的辉煌。

2012-11-01 16:01:19
来自刘kerwi**的评论:

很多大家写的东西,写的对象也都是大家,蛮有意思的。

2013-09-30 12:32: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该书对与我们了解现当代的中国学者和专家非常有帮助,很欣赏这些大家们的学问,更敬佩他们的人品,真可谓高山仰止。

2011-07-26 08:00:15
来自xujuncp**的评论:

这是“西南联大丛书”的第二本,主要是关于1938年到1946年联大期间师生学术和生活的回忆录。虽然抗战生活很艰辛,但是在这所世界的一流学府里面,却是治学气氛浓厚。大师除了治学,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也颇有趣。最精彩的是本书最后一篇,周明道的《当年师长素描》,短短数行写尽了20多位教过自己的师长的特点,生动有趣。

2012-05-30 20:51:00
来自刚子518**的评论:

联大教授在艰难困苦中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他们不愧是民族的脊梁!

2012-03-21 15:03: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西南联大的那段历史,虽然已经不可再现,但是那时那地那些人,却值得人去深深追忆,引人无限向往!

2012-10-22 11:06: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联大,一个让多少学子向往的地方,可惜,大师的逝去是无可挽回的遗憾···

2013-05-17 00:14:51
来自依红我**的评论:

这本书要一分为二地去评价。如果你想了解八年联大之所以能出那么多人才的原因的话,你可以从中找到你想要的结果: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是因为有大师之谓。本书集中介绍了大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集大成的学术名著的书名。但是如果你抱着文学的欣赏去看该书,你是要失望的,本书的文学性实在不强,偶尔有几篇把大师写活写形象的,比如写陈寅恪先生、沈从文先生、雷海先生等几篇可以归入写人的散文的篇目,其他绝大部分是介绍性的文字,不生动。

2011-11-22 14:39: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战争不断物资缺乏的年代,但那个时代却产生了一大批大师,为什么?读了这本书,你能找到答案。大师们的思想和精神照耀着我们,令人肃然起敬。

2012-02-19 08:42:48
来自liujunh**的评论:

联大的教授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可怕的是,他们的精神,我们没有继承下来。现在的教授们,真该反思一下了。

2011-12-17 15:24:11
来自西游记**的评论:

带我追忆遥远的西南联大。我们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

2011-12-07 13:30:35
来自圣马克**的评论:

看得出来,书中所选文章,很多是不擅写作的人写的,质量欠佳。西南联大题材的书其实已经出了不少,我也是在陆续收搜集,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但是这一本确实是已经买到的几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中,质量最不满意的一本。

2012-05-21 00:36:01
来自蓝玥凌**的评论:

其实对联大最感兴趣的就是联大的教授,而这些当时的学生回忆老师或者是教授回忆同事,看起来又特别有趣。因为写下来的人物都很真实,感觉很可亲。

2012-03-14 16:32:21
来自瑜珈猫**的评论:

联大的校友描写的联大教授,更加生活化也更有人情味儿,很温暖。

2013-03-26 22:34:25
来自满满一**的评论:

联大教授的形象栩栩如生,几乎每一篇都可以作为中学生写作人物的范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读来如在眼前,历历在目,既有文学性,又有资料性,是很好的一部书。

2012-03-14 14:27:35
来自章铜胜**的评论:

沈从文、梅贻琦、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吴宓、朱自清、闻一多、华罗庚、吴大猷、陈寅恪、杨振宁...........只看这一串名字 ,就足以让人心生感动了,虽然我们能从书中得到的信息并不多,但只是看一下大师们为人为学,就足以让我们景仰不止了。对他们唯有崇敬了。

2011-07-19 11:39:41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