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思维行动指南
这是一本通过突破思维惯性拥有高性价比人生的书,简单地说,就是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想一次“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本书从六个方面针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提出了改进我们思维方式的应对之策。
反常识:用辩证的思考得出结论
反依赖:学会独立思考
反惰性:用求知的思考过滤信息
反定式:用创新的思考突破惯性
反从众:从集体思考中跳出来
反主观:知足思考获得高效能的生活
上面的每一种途径,对于每一个希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能让你看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成为更出色的思考者。
«简明、易懂、有趣的逻辑思维入门读物。
«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从思考的根源,引出惯性思维的利弊。通过六大途径摆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惯性思维。
«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获得思维的真正自由。
«让你同时Get到多种全新的思考力:独立思考力、逆向思考力、创新思考力……
«高效思考,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任白:山东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哈佛商学院深造,回国后长期从事“逆向思维管理学”研究,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及思维培训类机构有着深入的合作。
人生格言: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PART 1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思考的动机
让我们产生思考的是问题,不是行为
惯性思维综合征
大部分的人在“封闭的盒子”里思考
解决惯性思维的冲突
反惯性思维的六种元素和六个步骤
PART 2反常识:用辩证的思考得出结论
不是A,就是B
为什么非此即彼这么有市场
谁是正义的化身
这个世界没有的好人和坏人
谁敢反对我
任何时候,都应倾听反对者的意见
破除辩证的障碍
你还在做“单向度”的人吗
“躺下想一会”再作判断
识别那些经不起推敲的事情
PART 3反依赖:学会独立思考
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
不依赖他人的主张去做事
思维的自立步骤
快速从依赖走向独立
你“造钟”还是“报时”
不要成为别人的复读机,虽然总是难免
和墨守成规说一声再见
突破常规才能收获成功
不,我另有安排
当你不想做的时候,当然可以选择拒绝
PART 4反惰性:用求知的思考过滤信息
信息并非越多越好
从海量信息中反向思考
知道自己的无知
当你认为自己懂很多时,犯下的错误往往很大
开放性思考
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
不要做书呆子
要想想书上没告诉你什么
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掌握分析问题的工具,比学会生存的技能重要
PART 5反定式:用创新的思考突破惯性
133 用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思考
认清经验的局限,再破局而出
144 简单化思考
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最单纯的路径
157 创造性思考
高效的思考可以无中生有
168 必要时,让头脑拐个弯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答案其实就在眼前
176 创造性的整理思维
没用的东西一定要扔掉吗
PART 6反从众:从集体思考中跳出来
为什么好大喜功的人到处都是
自负的思考总是借助不理性的群体来传播
多数人正因焦虑而冲动
购物冲动是怎么对你的思考进行洗脑的
走出羊群,跳出集体思考
如何摆脱跟风行为背后的羊群效应
为自己建立批判性思维
经常反思和总结是一个好习惯,但为什么很难养成
作决定前先逆向思考
进行与目标指向相反的思考
PART 7反主观:知足思考获得高效能的生活
我必须很有钱吗
追求有钱的幸福,也要享受没钱的平静
我有多久没考虑家庭了
任何时候都要把家庭放在及时位,你做到了吗
我必须也和别人一样追名逐利吗
隔段时间,就清理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
能够原谅什么很重要
虽然很难,但要成为一个能够放下的人
结语
如何运用本书
惯性思维综合征 大部分的人在“封闭的盒子”里思考
人们在各个方面均强调不要被惯性思维束缚头脑,但究竟什么是惯性思维?它对生活有什么危害?简单地说,一个人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是单向的,总是不自觉地遵循以前的思考习惯——就像是子弹依靠惯性射击物体,汽车在公路高速直行,都很难及时改变方向。这就是惯性思维。它会造成思考的盲点,比如缺乏创新、不愿意对现状做出改变、经验主义和抗拒别人对自己观点的否定,等等。在本质上,惯性思维就是大脑对“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的坚持。
模板思维:从惯性到线性
惯性思维很容易成为定势,或者说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模板,让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这个模板里面运动,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及路线,思考的方式与作出的决定的风格都是可以预见的。
给你两张人物画像,一张画像上的人一表人才,另一张獐头鼠目,两人之中有一个是罪犯,你会指认哪一个?你的及时反应肯定是獐头鼠目的那个人,这就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可实际上,长相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犯罪基因。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所有的欧洲人都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不会有其他颜色。因此,欧洲人用“黑天鹅”代指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当及时只黑天鹅被发现时,人们的惯性认识被打破了,它在思想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总是视而不见的事物也许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不过我们被强大的习惯遮蔽了头脑,被经验挡住了视野。
最经典的反惯性思维的案例,莫过于苏联改进破冰船的故事。传统的破冰方式是利用船本身的重量,加上船的动力,以撞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是这样做就得加强船头的强度,并且船的动力也要不断加强,用强有力的冲撞维持船的破冰力。但是即便如此,遇到一定厚度的冰时破冰船也会无能为力。后来,苏联科学家进行了创新,他们打破原有的思维,进行反向思考,把破冰的方式由原来的下压撞击改为下潜上浮,即把船头潜入水中,利用水的浮力由下往上破冰,浮力加上船的重量,破冰的效率自然成倍增长。
在某些时候,我们要勇于突破常识、习惯或经验的束缚,从惯性的驱动下走出来,重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只有打破了惯性思维,我们才能成功,或者认清事物的本质。
什么是线性思考?顾名思义,它就像一根“思维之线”,单向前进,并且缺乏变化。与惯性思维相比,线性思考引发的问题更为严重,它是前者的升级版,是具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形象地说,它就如同我们的大动脉,返流则不通,因为受到了人体结构的限制。当人的头脑按照线性思考想问题时,他不仅会受到常识和经验的局限,还会被方向所约束,很难调整自己思维的方向。与之相反的是非线性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既是反惯性,也是将单向的线性思考转化为发散性思考的,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千变万化,灵活地应对问题。
去年,我带着家人去青岛旅游,在海边遇到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看起来运气不错,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便钓了十几条大鱼和一些小鱼。临走时,老人却把大鱼全部扔进了海里,只带了小鱼离开。第二天我又遇到了这位老人,他依旧像昨天那样,把钓上的大鱼全部扔下了海。
我忍不住好奇,便问他:“先生,您怎么把大鱼全部扔掉呢?您要放生的话,可以把小鱼扔掉,大鱼放回大海并没什么价值。”老人听了以后却很平静地说:“因为我的锅没这么大。我喜欢吃整条的鱼,不喜欢把鱼切成段来做。”
这个答案令我哭笑不得,超出了我的预料。我说:“那您可以换一口大一点的锅,这样扔掉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吗?”
老人不以为然地答:“我换大一点的锅,自己还是吃不了!再说了,我现在的锅刚好适合我现在的灶台,如果我换比较大的锅,岂不是连灶台也要一起换掉?还有,这个灶台我已经用习惯了,换新的我也不一定会用。”
这位老人的思维就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盒子,他在盒子里打转。这个盒子始终围绕的核心是:“我不需要一条大鱼。”其他的诸如“我只有一个人”“我的锅很小”“换了大锅还得换灶台”等均是围绕在核心问题周边的护栏。不管我换多少种问法,如何去提醒他应该转换思维,老人头脑中思维的惯性和思考的线性始终都会将其拒之门外。
如何从封闭的盒子跳出来
有一位乡镇企业家是搞养殖的,生意规模很大。2010年的时候猪肉价格大涨,他便在第二年的春天多养了五百头猪,以为能大赚一笔。结果,这年春天肉价突然大跌,他损失惨重。这位企业家心想:今年跌,明年一定涨。索性再次增加养殖数量,结果可想而知,次年的价格再次下跌,他赔得一塌糊涂。
有人问他:“为什么接连两年价格低迷,你仍然大量养殖?”
企业家懊恼地说:“大家都说‘一年赚一年赔’,那些种菜的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是经验,没想到这次吃了大亏!”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考方式。他不去分析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仍然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结果吃了沉痛的教训。多年的经验让他产生了认知惯性,认为事物一定会按照过去的规律运转。他的头脑是封闭的,思考与判断也是闭合的。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某种现象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周而复始,具有某种可以判断的规律,于是人们可以轻易地总结出的“经验”。在顺利或者成功的时候,这些经验或方法都会迅速融入我们的思维,转化为常识,形成思考的惯性。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有周期性,但却不具普遍性。如果一直使用线性思考方式去考虑,用经验的惯性来协助自己的判断,得到正确结果的概率就永远都是随机的。
怎样从封闭的盒子里跳出来,战胜头脑中的惯性思维呢?
及时:克服“鸟笼逻辑”:想问题前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
在心理学上,惯性思维又被称为“鸟笼逻辑”。我们在屋里挂一个鸟笼,来访的客人便总会问你“鸟去哪儿了”,以至于你不得不扔掉鸟笼或者真的养一只鸟,以顺应人们的这种常识。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采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当他们看到鸟笼时,都会想到这里面必然有一只鸟。
但是,如果在此之前反问一下自己呢?“为什么这个鸟笼不是装饰品?”当你能够在判断前先想到“为什么”的问题,就能较大限度地避免思考的盲点,从惯性思维综合征的保守、循旧和拘泥于常识的状态中走出来。遇到任何需要你作出判断的问题,都可以先反问自己的大脑——我为何要作这样的判断,有没有可以推翻这个判断的理由?
第二:“慢一步”和“跨一步”:作决定前让思维的惯性停下来,再重新起步。
慢一步就是退一步,就像开车降慢速度,当车子停下时,清空头脑中的思维,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没有考虑周全,有没有其他办法。如果能够慢下来,那位乡镇企业家就能观察到“眼下市场的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在高速行驶中一直盯着前方——那是经验指给他的方向。
再向前跨一步,跳出由经验和常识组成的固有思维,超越思维的惯性,让头脑擦出更多的火花。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产生了新的思路,对问题有了新的见解。让思维停下来,是克服惯性;让思维跨前,是超越我们过去的经验。
解决惯性思维的冲突 反惯性思维的六种元素和六个步骤
现在,人们关心的问题是:“成功者都是怎么思考的呢?为什么我无法复制他的思考?”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挫折后才开始反省自己在思维方面的缺陷,但这时的自省往往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失败的痛苦有时会掩盖方方面面的问题。
成功者的素养当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过,人士表现出来的行事方式与大多人是没有本质差异的,你会发现他们不过是作了一些最平常的判断——区别在于他提前看到了这条道路,而你只是后知后觉。因此,仅仅从行为的角度效仿成功者,我们永远都无法取得成功。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发现,成功者与平庸者表现出的较大不同就在思维模式的区别上。平庸者经常采用并依赖于传统的逻辑思维和定势思考,甚至大多数时候用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不是A就是B,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应该如此。成功者却喜欢违反惯性,尽可能采用中间思维——如果两种观点相互对立,他们会提出一个可以同时解决两种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在A和B之间做的选择。
我们发现,在现实应用中,“中间思维”是管理者或那些复杂事务调和者的最爱,因为他们在综合管理工作中时常要面对激烈冲突,如果从现有方案中判定优劣,选择保护某一方的利益,那么另一方利益势必会受损。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还会引发更加恶劣的冲突。因此,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柏林洪堡大学的一位教授普兰维特 奈森说,避免“二选一”的决定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身处充满复杂冲突的环境,人们很难跳出自身狭窄的视野与偏执的格局。但我们要想在各方面赢得持久的成功,就要克服这种障碍——思维的改造是必须闯过的及时道关卡。
他说:“你会发现所有领域的上层人士都是令人又恨又爱的‘中间派’,他们总能克服思维的惯性,并努力不执于一端。培养中间思维的关键就在于,遇到冲突问题时,从整个大背景处着眼去思考利弊,破除冲突之间的对立,从而拿出一个的解决方案。”
周先生是上海一家大型商场的经理,做了十几年的零售行业,从业经验非常丰富。对于这个行业,周先生坦言,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他认为最难解决的就是商场和顾客之间的冲突,因为人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很难说服他们。
“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商场内禁止拍照。但大多数商场为了吸引顾客,不会将之大张旗鼓地写在告示牌上。因此,经常有顾客因为不知晓规定而引来保安的制止,接着就会爆发争吵甚至是肢体冲突。结果,服务人员就给顾客留下了非常坏的印象,人们可能从此都不会再来光顾这家商场了。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也曾亲身经历过。”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周先生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某家商场购物。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商场里刚刚进行过装修,很多地方都增加了动漫主题的玩偶和饰品。孩子很喜欢,就让妈妈给他们拍照。当周先生的妻子刚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保安便走过来,告诉他们这里不允许拍照。
这种情况在周先生的意料之中,因为他也是业内人士。所以,他悄悄地对妻子说:“这是行规,我们今天就不要拍照了。”没想到妻子并不理解,她与保安理论起来:“为什么不能拍照?你们没有任何告示说禁止拍照。”周太太的嗓门很大,引来许多顾客驻足围观。但保安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始终就是那句话:“这是商场的规定。”
“我们是喜欢这里才会拍照的,就你现在的态度,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来了,我向你保障。”说完,周太太拉着孩子就走出了商场。结果就像周太太说的那样,她再也没有来过这家商场,并且还向自己的同事、朋友广为宣传。
“这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商场,全家人的衣服几乎都是在这里买的。而且我妻子每次买了一件称心的衣服,都会向她的朋友介绍这里的衣服质量。但这次的事情惹怒了她,这家商场进了她的黑名单。根据著名的‘250定律’,每一个顾客的后面都站着250个潜在客户,可见商场的损失会有多大。”
商场保安和顾客之间的“拍照冲突”就无法调和了吗?
周先生解释说:“如果每一方都遵循自己的思维惯性,不想作出必要的让步,确实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年下来,商场因为拍照事件引发了很大的客户流失,这件事上了新闻。后来他们的经理终于想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专门开辟一个拍照区,将休闲娱乐的项目集中放到这里,并且建设不同的特色主题,明确地告知顾客此处可以拍照。一段时间后,顾客出现了回流,商场的形象也得到了恢复。”
这位经理运用的思维方式就是“中间思维”。在顾客与商场发生利益冲突时,不是坚持以往的惯例,而是向顾客的想法靠近,用一种协调与中和的方式来思考解决之道。这既不会“惹怒”顾客,也保障了商场的利益,最终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经常采用中间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很多问题都会有更好的局面。但遗憾的是,当冲突产生时,人们及时时间会遵循惯性思维的力量——保障己方的利益——你必须服从,我决不让步。结果,双方肯定会有一方产生重大的损失,由此互不相让,激烈对峙。这当然是我们不想见到的,因此一种妥协思维又开始被广泛地运用——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大家均各让一步,互相降低损失——这看似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实质上问题并没有解决,双方都产生了损失。
中间思维则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在不损失任何一方的利益前提下,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造性思考,寻找共赢空间。这样既能保障双方利益,还能共同创造新的模式,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沃尔玛就是一家成功运用中间思维解决危机的著名企业。在2005年,沃尔玛曾经因为碳排放量巨大而遭到环保主义者的攻击。他们称沃尔玛是人类环境较大的敌人,要求沃尔玛立刻停止危害环境的行为。一时间舆论哗然,沃尔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多数人都是指责沃尔玛的,在环保“政治正确”的氛围中,几乎无人帮他说话。在这种情况下,沃尔玛有两种选择:
一是驳斥他人的观点,用公关解决问题,公司照常运营。
二是重视环保并拿出新的策略,将自己发展成环保企业。
在企业危机处理的惯例中,前一种策略是大多数公司都会选择并且一直做的:请一个公关团队,找几个好律师,花点钱财就可以风波平静,公司照样赚钱。这种策略确实能够让公司低成本地运转下去,从而保持低价格的优势。但显而易见,沃尔玛将为此面临不可估量的声誉损失以及大众的质疑;第二种策略则可以让沃尔玛走向转型和长远发展的道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企业成本激增,利润一定会受到影响。
对于一家企业来讲,无论选择哪一种传统策略,都将面临不小的损失。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保持公司的利润不受影响,同时又可以满足环保主义者的要求呢?
沃尔玛的计划是:利用对供应商的强大影响力,要求其压低供货成本,进行可持续生产。这种做法逼迫供应商不得不进行模式创新,来保障自身的效益不受损害,同时也保障了沃尔玛的总成本不会因此增加,还挽回了公众的信任,成功地修复了公司的公共关系,让沃尔玛成为行业内的环保典范,可谓一举三得。
站在对立思维的角度来看,很多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中间思维却恰恰利用了对立之间的矛盾,摆脱了对传统做法的依赖,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思路,结合现实需要研发新的方案。新方案会延续传统的核心优势,并对劣势加以弥补,在不影响自身固有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一次更好的创新。这就是中间思维的优势。如果运用得好,你会发现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而是变成了宝贵的机遇。
在传统印象中,大学教育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定义的大学:学生交高额的学费,在学校内接受面对面的教育;还有一种是函授大学:学费较低,教学方式相对灵活,不拘泥于受教育的形式,但因为缺乏当面的辅导以及学习环境的配合,学生的毕业率较低。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费尔南多出生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儿时为了赚钱谋生几度辍学,虽然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家里尚有五个兄弟姐妹,身为二儿子的他不得不肩负起赚钱的责任。费尔南多非常渴望上大学,这是很多出生在印度的贫穷孩子的愿望。他是幸运的,因为一个叫泰迪 布莱切的人创立了名为CIDA的城市校园。在这里,学生在这里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会再因为没有工作赚钱而交不起学费,也不会因为上学而耽误了工作。学校的办校成本也因为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
城市学校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优点:毕业于城市学校的学生,需要在今后的人生中回报学校,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曾经获得过别人的资助,他们必须要做“知恩图报”的人,把这种资助惠及他人,向未来在这里攻读大学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城市学校的成功就源于“中间思维”在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巧妙运用,破除了工作和读书的对立矛盾,解决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之间的冲突,打造了一种能同时兼顾读书和工作的学校。,由学生在未来提供一定的物质回报的设计,也节约了学校的成本。
记住六种思维元素
A
反常识
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任何事都应想一想“为什么”
B
反依赖
从依赖的“牢笼”中走出来,凡事自己拿主意
C
反惰性
从此刻起,不要再“懒得思考”
D
反定势
破除思维定势,打破沿袭经验的惯性
E
反从众
越是多数人认同的事情,就越要谨慎思考
F
反主观
学会换位思考,打破立场的束缚
开启六个改造步骤
及时步:重塑思维认知
明天比今天重要,今天比昨天重要,未知的领域永远大于过去的已知。我们要首先从思维上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将过去的经验、思考和常识置于头脑中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对未知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第二步:跳出来,而不是跳进去
跳出惯性和常识,在经验的门外看问题。如果跳不出固有的思维圈子,你就会被困在一个有限的知识与常识框架内,很难找到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跳出来,本质上便是“就事论事”,不同的问题不同分析,而不是用既有的思维搞一刀切。
第三步:停止惯性,换位思考
当我们评判某些人、某些事物时,踩下经验的刹车,开始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她),我会怎么办?如果换成我,我会如何决定?换位思考是打破惯性思维的捷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跳出自身狭窄立场的维度,让我们了解不同人的利益需求。
第四步:破除依赖,强化内在自立的“主见”
收集自身“依赖性思考”的“寄生体”——都是谁在帮你思考和做决定?把你依赖的对象做一个列表,然后清除他们的影响。自立的“主见”未必都是正确的,但你可以尝试将它们放到优先的位置,而不是遇事就有求助于他人的习惯。
第五步:养成求知的惯性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这是较大的无知。就算拥有高学历、渊博的知识,以及高明的见解,也要努力学习那些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让自己从自满、守旧和停在原地的思维惯性中走出来,用不断的求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六步:破墙:开启创造性思考
,为自己建立开放性的思考模式,用创新思维面向未来,弥补思维的盲点,增加思维的可变性。经过不断的练习和自我鼓励,我们就能形成新的习惯:基于创新的、多元的和跳跃式的思考。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爱因斯坦
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
——兰姆
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司汤达
人们喜欢从众,依从多数人的思考,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趋利避害的人性层面的反应,并不说明这种选择在思考和行为层面是更安全的。
被反惯性三个字深深吸引了。有多少人因为惯性思维一直不知道创新,不知道改变,不就是因为惯性思维的束缚吗?这本书很有意思。
我们仍然要选择主动积极地阅读,因为没有阅读和对知识的学习,我们连自负的机会都没了,自然就找不到形成自身独特的能力优势的机会。
学法律专业的我早就用惯性思维把我困住了,以至于生活里也是用惯性思维思考,但有时真的是事半功倍,希望让这本书改变一下我自己。
跳出惯性和常识,在经验的门外看问题。如果跳不出固有的思维圈子,就会被困在一个有限的知识与常识框架内,很难找到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
惯性思维带给我的烦恼太多了,我经常在想如何转变,但是很多方法感觉都没什么实际效用。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以前是没找对方法。
一买来就立即开封,很喜欢这本,不怕事难就怕思维被困
生活中到处都是跪着或趴着接受信息、听从支配的人。我们的所见所闻决定了大脑会想到什么,但如何回应并且对它们展开独立的思考才是关键。
人性总是趋利避害,它要求我们作出最安全的选择——多数人做的事情一定更为保险,这就是它的判断,于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更倾向于跟在大部队的后面。
要学会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来论证同一件事,反复验证同一个结论,看看究竟是不是这回事,才能使最后得出的结论更加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大部分的人在封闭的盒子里思考。盲人和聋哑人的例子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也犯了和书里人一样的错误。反惯性思维,真的应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
人们在各个方面都强调不要被惯性思维束缚头脑,但是真的了解什么是惯性思维吗?有可能惯性思维只是给我们犯的错误找了一个好的借口而已。
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对事物的判断要更有远见,放弃极端的、偏执的与模糊的态度,发展全面的思维,而不是依从于过去的经验和自身坚固的立场。
成功者喜欢违反惯性,尽可能采用中间思维——如果两种观点相互对立,他们会提出一个可以同时解决两种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在A和B之间做唯一的选择。
通过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的分析和探讨,作者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身的思维正在发生哪些问题,然后提供了有效的、简洁的提升途径。对此,很感谢作者!
喜欢化妆的人会经常观察别人的脸;喜欢健身的人会关注别人的身材;精通演讲的人通常会注意别人的沟通方式;而一个人力总监会敏感地洞悉复杂的人际关系
英国的科学天才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正是庞大的“已知”构成了我们头脑中的智慧,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思维的基础。
冷漠的心态会让你无视相反意见,拒绝讨论,兀自执行自己的思路。这种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即使你用此种虚张声势的高冷态度打败了对方,对问题的解决仍然于事无补。
记得上学时总做“思维发散”的题目,现在想想,这种硬性锻炼思维的方法有点小恐怖。这书里教的方法倒是透彻、实用,毕竟人生不是数学题,处世之道还需反惯性思维才行。
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着或重或轻的惯性思维。它有时顽固而直接地体现在行为中,让我们事后颇为烦恼;但更多的时候,它隐蔽地渗透于我们的思考中,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发觉。
在某些时候,我们要勇于突破这种常识、习惯或经验的束缚,从惯性的驱动下走出来,重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只有打破了惯性思维,我们才能进一步成功,或者认清事物的本质。
首先卸除“反对即敌对”的态度,从“一切为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看待人们不同的观点。这时,你对面子的敏感和对自尊的捍卫动机就会稍稍减弱,能够平和地对待他人的相反看法。
我们一定要善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方面同时思考,辩证得出客观的结论,以此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让思维摆脱“非黑即白”的单向维度,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去理解事物,避免肤浅和幼稚。
惯性思维它会造成思考的盲点,比如缺乏创新、不愿意对现状做出改变、经验主义和抗拒别人对自己观点的否定,等等。在本质上,惯性思维就是大脑对“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的坚持。
如果不懂得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勉强接受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双方关系的不平等位置上,等于屈从于对方的思维。你的妥协没有为自己带来好处,同时也未必获得了对方的尊重。
当我们习惯了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少发现原来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原来事情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原来这样也可以解决问题。所有的这些,不都是因为我们缺少反惯性思维吗?
倾听反对者的意见不会浪费我们太多的时间,不能因为极度讨厌对方便屏蔽掉他们的声音,也不要凭仗自己的权力、地位和资历对相左的声音视而不见,尊重别人的立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修养。
很有趣的一本书,真的能在书中感觉到快乐。大家的惯性思维真的需要改变了,不妨读读这本书,用幽默的故事反映真实的生活道理,更重要的是能看到日常中惯性思维给我们带来了多少麻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