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心理学”的及时个想法就是——心理学究竟是什么?通常情况下,专业人士会给出教科书中的标准答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想必你一定会接着问,那么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究竟怎样进行研究呢?
本书围绕着进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心理学实验展开,生动地介绍了心理学史上98个让人匪夷所思又大呼奇妙的心理学实验。对心理学实验的背景、原理、研究方法、过程、结果、评论及有关知识做了详细地介绍。通过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心理学实验,让您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梦剥夺、裂脑人、催眠、人工智能、依恋、顿悟、视崖实验、假病人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证人可信度、性格与心脏病......
匪夷所思的心理学实验,奇思妙想的实验思路,用生动有趣的笔触,为读者详细地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心理学星级入门读物,带你三天读懂心理学。
更多心理学世界图书
《心理学入门:妙趣横生的70堂心理课》
李娟娟知名心理作家,代表作有《微反应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心理学与执行力》《心理学与情绪控制》《心理学与谈判力》《心理的故事2:改变心理学的53个关键案例》《心理学与生意经》等。
及时章 走进心理学实验室——妙趣横生的经典实验
心理学的诞生——内省法实验
老鼠能否抗拒吗啡——成瘾实验
与世界失去接触——感觉剥夺实验
不能没有梦——梦剥夺实验
一分为二的大脑——裂脑人实验
基因决定性格——同卵双胞胎研究
......
第二章 为人类奉献的动物们——动物心理经典实验
流哈喇子的狗——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一条无助的狗——习得性无助实验
对温柔的依赖——猴子依恋实验
小鹅找错了妈妈——印刻效应实验
脑海中的认知地图——老鼠走迷宫实验
如何变得聪明——环境、大脑实验
......
第三章 孩子的心事你别猜——儿童心理经典实验
可怜的小阿尔伯特——华生的恐惧习得实验
不能知觉深度的S.B. 先生——视崖实验
给孩子们出难题——海因茨道德两难研究
儿童为何会出错——皮亚杰的钟摆实验
桌布上的墨迹——道德发展阶段实验
习得的攻击行为——芭比娃娃实验
......
第四章 我们是乌合之众吗?——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从众心理学实验
你会服从残酷的命令吗——服从实验
慈善是一场“秀”——贴标签实验
汉恩博士的恶作剧——假病人实验
智慧的学者与残忍的罪犯——刻板印象实验
先入为主的及时印象——优先效应实验
我们喜欢志同道合的人——人际相似性实验
......
第五章 懂点心理学,管理更有效——管理心理经典实验
先抑后扬效果好——阿伦森效应实验
管理心理学经典实验——霍桑实验
难度适中效果好——成就动机实验
走过独木桥——弗洛姆效应实验
管理者要有决断力——企业民主管理调查
金钱不是万能的——雷帕的奖励实验
......
第六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记忆学习经典实验
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海兔实验
遗忘是如何发生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不靠谱的证人——证人可信度实验
越来越大的正方形——发现学习实验
音乐能提高智商——莫扎特效应实验
罗森塔尔的谎言——教师期望效应实验
......
第七章 事实→认知→情绪——情绪认知经典实验
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嫉妒——嫉妒实验
有毒的消极情绪——情绪气水实验
肾上腺素的作用——情绪的认知、激活实验
近在眼前的天敌——应激实验
诚实的人如何面对谎言——认知失调实验
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人工概念实验
中年危机不可避免吗——成年期人格调查
......
第八章 心理学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形形色色的心理实验
心口不一— —态度与行为实验
认知加工的矛盾——斯楚普效应实验
中的小瑕疵——出丑效应实验
跨文化的肢体语言——表情实验
水罐问题——心理定势实验
保持不变——知觉恒常实验
......
?老鼠能否抗拒吗啡——成瘾实验
1960年,奥尔兹与米尔纳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被关在笼子中的老鼠,面对食物和可卡因时会选择后者,尽管它们已经十分饥饿,直到被饿得骨瘦如柴而死。这项实验验证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因吸食而导致食欲渐渐减退直到饿死的人的情况。心理学家亚历山大认为这种实验结果根本不,因为实验中的老鼠们有的背部被剃光,直接插入导管,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狭窄且脏乱的笼子里。亚历山大表示:“如果我每天都必须生活在那种糟糕的笼子里,那么我也会像老鼠一样需要靠药物来使自己保持振奋的状态。”
亚历山大认为,老鼠们之所以会成瘾,是为了逃避那种糟糕的生存环境。那么如果生活在一个更快乐舒适的环境中,它们否还会出现成瘾的生理反应呢?
亚历山大和自己的同事科姆斯、哈维达合力为老鼠们建造了一个五六平方米大小的实验基地,并取名为“乐园”。在乐园中,温度适中且摆放了许多美味的松木刨花,各种玩具,还点缀了山丘、树木、石头等。
亚历山大在这个乐园中放了两种水,一种是掺有吗啡的糖水(因为吗啡本身具有苦味,为了保障老鼠们对这些水有兴趣,所以亚历山大往里面掺入了白糖),另一种是有霉味且浑浊的自来水。为了对比,亚历山大还把一些老鼠放进那种狭窄且脏乱的笼子里喂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亚历山大发现,生活在乐园中的老鼠们很少去喝掺有吗啡的糖水,因为它们不喜欢那种吸食吗啡后呆滞茫然的感觉,尽管它们很喜欢喝甜水。相反,那些生活在笼子中的老鼠,会频繁且用力地饮用掺有吗啡的糖水,在饮用过后没多久,那些老鼠就有了头晕目眩、眼神呆滞的反应,并且开始四肢无力地卧倒在地上,并不时会有小幅度地晃动。
后来,亚历山大在乐园里掺有吗啡的糖水中加入了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稀释水中吗啡的药力作用和糖水的甜度,亚历山大发现,乐园中的老鼠开始饮用这种水。
这项实验证明,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老鼠,会主动避免接触那些会影响自己群体性行为的物质。例如,老鼠们都喜欢喝那些带有甜味的水,但前提条件是,喝下这样的水后不会让自己的精神恍惚。
亚历山大通过这项实验表明,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中,是不需要吗啡等物质刺激的。亚历山大试图让乐园中的老鼠对吗啡成瘾,但是失败了,因为那些老鼠对吗啡根本没有兴趣。
亚历山大还考虑到,如果一开始这些老鼠就已经染上了毒瘾呢?为了进一步研究,亚历山大重新找来了一批老鼠,把其中一些放进笼子里,另一些放进乐园中,而且仅提供含有吗啡的水。过了一段时间后,亚历山大确定两种情况下的老鼠全部染上了毒瘾,然后开始给老鼠提供一些自来水,让老鼠在自来水与含有吗啡的水中进行自主选择。
亚历山大发现,那些生活在笼子中的老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吗啡水,而生活在乐园中的老鼠会出现戒断毒瘾的行为,它们会渐渐选择自来水,进而摆脱吗啡成瘾现象。实验证明,人类并不是成瘾性药物的奴隶,成瘾行为事实上受到自由意志的支配。
延伸阅读
1960年~1970年,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成瘾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很快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对象是动物,科学家们通过这些动物对可卡因等的反应推断出人类成瘾行为中的渴望、忍耐和戒断等症状。
心理学家对动物的实验让人们觉得匪夷所思,例如他们通过吹箭的方式把含有致幻迷药的针筒注射到大象体内,或者直接利用导尿管把巴比妥酸注入猫的胃部。此后严格限制动物的活动,他们会把实验对象绑在椅子上,进而观察动物对这些药物的成瘾性反应。
1981年,亚历山大、科姆斯、哈维达三人对这种传统的成瘾性实验步骤产生了怀疑,决定对这些传统的实验假设发出挑战。因为他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把实验对象束缚起来,例如把一只猴子绑在椅子上倒立几天,然后给实验对象一个按钮器,只要实验对象一接触到这个按钮器,就会被注射成瘾性药物,从而消除束缚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这种实验是无法证明药物使人上瘾这个结论的。这些实验只能证明,实验对象是在逃避束缚而染上成瘾性药物的。如果实验对象在一个十分舒适的环境中生存,那么它是否还会染上成瘾性药物呢?
答案是否定的。当一个人遇到了人生的低潮期,并且在此期间沾染上了药物,那么他就很难戒除这种成瘾行为,戒除的过程相当痛苦且容易复发。一个人之所以会被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环境中,所以才依靠来逃避。之所以难以戒除,不是因为的生理成瘾,而是心理成瘾,只有从心理上戒除对的依赖,才能真正戒除成瘾现象。这就是亚历山大的老鼠实验所告诉我们的结论。
?与世界失去接触——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在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了一次感觉剥夺实验。参加实验的都是一些自愿报名的大学生,他们可以获得20美元作为报酬,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被试都十分积极地参加这个实验。组织这次实验的人是贝克斯顿、赫伦、科斯特。
被试所要做的就是24小时都躺在一个有光的屋子的床上,如果被试能够坚持下来的话,也可以躺更长的时间,贝克斯顿三人会付给被试相应的报酬。当然,被试在此期间是可以解决个人的生理问题的,例如吃饭和上厕所等。
贝克斯顿三人想尽办法严格控制被试与外界的感觉接触,例如视觉方面,会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眼罩,被试可以感觉到有光,但是不会看见任何图形;触觉方面,会给被试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们与外界进行触觉接触;听觉方面,给被试提供U形泡沫橡胶枕头,同时利用空气调节器单调的嗡嗡声限制被试听到外界的声音。也就是说,被试所有的外在感受都被人为地阻断了。
被试在参加实验前,认为自己捡到了一个大便宜,可以利用这个空闲时间好好睡一觉,或是考虑一下论文和课程计划。但是参加过实验后,被试才意识到这些根本是天方夜谭。被试表示,他们不能对任何事物进行清晰的思考,并且根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哪怕是短暂地集中注意力也很难做到。被试发现,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思维,思维总会不受控制地“跳来跳去”,无法进行正常的思考。
此外,贝克斯顿三人还从感觉剥夺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那就是接受感觉剥夺实验的被试中有50%的人出现了幻觉。其中,被试的幻觉大多数是视觉幻觉,有一小部分被试的幻觉是听觉幻觉和触觉幻觉。这些幻觉都是一些简单的幻觉体验,例如看见光的闪烁,但是这道光并没有具体的形状,而且常常出现在视野的边缘地带等。听觉幻觉则包括狗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触觉幻觉常常是感觉到冰冷的钢块压在额头或脸颊处,感觉有人把自己身下的床垫给抽走了等。
被试在参加感觉剥夺实验的几个小时后,会出现恐慌的现象,三四天以后,许多被试会出现心理问题,例如错觉和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和恐惧等。
在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在被试身上依然会持续。对于那些简单的思考或中等难度的作业,例如记忆词汇和数字移动单词中的字母问题,感觉剥夺实验并没有对被试产生影响;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单词联想测验和考查被试推理能力的创造性测验等,感觉剥夺实验会对被试产生负面影响。被试的成绩明显不如没有参加感觉剥夺实验的学生。这说明,感觉剥夺实验会影响人们有关复杂性的思考和认知。
感觉剥夺实验对被试的负面影响在实验结束的数天后会消失,那个时候被试的认知和思维会恢复正常。尽管如此,这种以人为实验对象的感觉剥夺实验还是受到了人道主义者的谴责,并且受到禁止。
延伸阅读
感觉剥夺是指将参加实验者与外界刺激高度隔绝的状态,在这种特殊状态中,被试的感觉器官接收不到任何来自外界的刺激,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大脑的发育和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广泛接触之上的,如果一个人无法与外界保持接触,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感觉剥夺实验证明:感觉剥夺会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有的人却认为感觉剥夺有时候能减轻一个人的压力,帮助人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聚德费尔德曾经对吸烟者和肥胖者进行感觉剥夺实验。在实验中,吸烟者需要在一个安静的黑屋子中躺上24小时,同时听着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话。在实验后的一周内,吸烟者没有出现吸烟的现象。一年后,大部分人会戒烟。这项实验说明,对一些感觉输入进行有限制的剥夺,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能没有梦——梦剥夺实验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睡觉的时候做梦,我们的梦是阻碍睡眠还是有利于睡眠?睡眠对我们来说到底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抑或是两者的共同需求?德蒙特通过梦境剥夺实验解释了这些问题。
起初,德蒙特使用一些药物来干扰被试的梦境,从而研究梦境被剥夺对人产生的影响。但是实验开始后不久,德蒙特就发现药物的作用往往会改变被试正常的睡眠模式,这样一来,德蒙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就会不,实验也就失去了所具有的价值。
于是,德蒙特开始采用阿赛基斯传统观察模式,即在被试的头皮或眼睛周围贴上电极贴,进而观察并记录被试的脑电波模式和眼动情况。
德蒙特挑选了8名男性被试,年龄在23岁~32岁之间。被试所要做的是每天睡眠时间一到就来到德蒙特的实验室睡觉,睡觉之前会被贴上电极贴。
起初几天,被试可以安静地睡觉,不会被打扰。德蒙特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让被试尽快适应实验室的睡眠环境,一个是观察被试在梦境没有被剥夺时的精神状态。
几天之后,德蒙特的梦境剥夺实验开始了。当被试进入睡眠状态后,会出现快速眼动的情况,这说明被试在做梦。这时,德蒙特会把被试叫醒,然后要求被试坐几分钟,直到被试真正清醒以后,才能继续睡觉。在接下来的睡眠中,如果被试再次出现了快速眼动的情况,那么会依照以上的做法再次被叫醒。
德蒙特对被试的要求有两点,一点是被试自愿接受在任何时间被叫醒;另一点是被试必须保障不能在非实验时间里睡觉或打盹。
8个被试中有一个被试在第三天晚上自愿退出实验,因为他感觉很焦虑;有两个被试在第四天晚上也自愿退出实验,原因是相同的,梦境剥夺让他们感到焦虑。
只有5个被试坚持完成了整个实验。经过几天的梦境剥夺之后,被试开始按照德蒙特的要求进入恢复期。在此期间,被试可以毫无顾忌地睡觉而且不会被打扰。而德蒙特开始观察被试的快速眼动时间。结果发现,被试在正常睡眠中,快速眼动的时间为80分钟左右;而恢复期被试的快速眼动时间为112分钟。
德蒙特发现,经过几天梦境剥夺的实验后,被试开始出现了轻微的焦虑、不安和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因此德蒙特得出一个结论,梦境对于睡眠而言是必需的,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必须做梦。
延伸阅读
德蒙特通过快速眼动来推断出被试是否正在做梦。也就是说,做梦与快速眼动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952年,阿赛斯基还是一个研究生。他在观察婴儿睡觉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婴儿会出现间歇性的快速眼动。阿赛斯基认为这种快速眼动与做梦有一定的联系,于是他很快开始研究成年人的快速眼动现象。
阿赛基斯选择了27个被试,并且要求被试在睡眠时间内来实验室睡觉,实验室为被试提供了一个安静且黑暗的睡眠环境。在被试睡觉之前,阿赛基斯会在被试的眼睛周围贴上电极贴,从而观察被试眼睛周围肌肉的状况。
在被试睡觉的时候,阿赛基斯分别在被试出现快速眼动、少许眼动和无眼动的情况时,叫醒被试并且询问被试是否在做梦。在27人中,有20人能详细叙述梦境,剩下7人表示自己正在做梦,但是不记得梦境了。在无眼动的情况下,有19人表示自己没有做梦,有4人表示自己有可能在做梦。这说明,快速眼动与做梦是密切相关的。
书边有一点脏其他还不错,以后有打算选这门专业,先入入门
好
好
很好,喜欢
开始拜读,感觉很好!
,
还没看。
还可以
特别有意思,一口气看完
有点旧了
很有趣
想了解点心理学,所以选择了好几本类似的
适合在需要的时候查阅
很有意思的实验,浅显易懂。
还不错,帮朋友买的
质量很好,超值
不错,在当当买书就是放心。
正版~~~超值
心理学入门,不错!
内容不错,版本一般。
纸张很好!
没有塑料包装,还好
很满意,自己喜欢的书
满一百减五十活动买的,性价比很高了,是心理学入门读物,蛮有意思的。
内容充实,介绍了许多的课堂上听不到的生物故事,非常有用,开拓了我的视野。
我们无法再享有天真和浅薄 我们无法再享有天真和浅薄我们无法再享有天真和浅薄 我们无法再享有天真和浅薄ffm
有一些实验看过了,心理学可以被验证的嘛,坚决不忽悠
这本没看呢,最近对心理学感兴趣就买了好几本心理学的书,非常有意思的学问。看完了再来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