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图书
人气:52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最终,引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义;从人口延伸开,第三章谈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为理清长期的结构性经济问题和短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随后,作者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为调整长期发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货币发行信用、通胀难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的探讨体现了本书着手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意图,并由此阐发了作者观察后的独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绍了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一章,作者总结了上述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及特色,提出了"中国新平衡——转型的政策路径"。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家谈的很多的人口红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观经济含义?驱动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异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货币信用周期究竟隐含着什么?中国式通胀为何总是迷雾重重?房地产泡沫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人民币和外汇资产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着什么?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这一系列追问的答案,将由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为我们一一揭开,循着作者探索的"新中间路线",我们一起找寻中国新平衡的路径。

作者简介

彭文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获得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曾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2010年9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中金任职之前,2008年加入巴克莱资本,任中国经济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1998年至2008年,任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担任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1993年至1998年,在华盛顿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主要负责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询。2012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在《银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经济与统计评论》《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 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合著);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co-edited with Chang Shu,Palgrave Macmillan,2009(《货币国际化:国际经验对人民币的启示》,联合主编)。

目录

及时章、宏观经济分析新思路

一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二 需求和供给

三 长期和短期

四 两大主流学派的盛衰

五 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分析框架

六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第二章、人口结构的宏观经济含义

一 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二 人多人少的争议

三 放松计划生育的影响

四 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

五 人口结构和通货膨胀

六 人口结构和资产价格

七 前车之鉴

第三章、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

一 过去三十年三次增长上升期

二 长周期放缓已经开始

三 改革决定未来增长趋势

四 短周期波动:中国版"大缓和"

五 案例分析:2013温和反弹

六 供给与需求的双面性

第四章、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

一 结构失衡的表象:消费弱

二 失衡的症结:收入差距扩大

三 人口结构是基本因素

四 企业对居民部门的挤压

五 政府对居民部门的挤压

六 居民部门内部贫富差距拉大

七 结构再平衡的路径

八 "中国消费"的宏观涵义

第五章、货币信用周期

一 房地产交易吸收了"超发"货币?

二 理解货币的储值功能

三 货币是如何创造的?

四 上半场的繁荣

五 信用扩张的暗影——影子银行

六 下半场的挑战

第六章、通胀谜思

一 通胀短周期:总需求波动

二 货币超发的影响:先通胀,后通缩

三 发展直接融资降低通胀吗?

四 劳动力短缺推升通胀吗?

五 食品价格的特殊性

六 过剩型经济难以逆转

七 政策的通胀容忍度难以上升

第七章、房地产泡沫

一 泡沫的争议

二 房地产价格严重偏离基本面

三 泡沫的宏观驱动因素

四 高房价的长期危害性

五 房价下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 房价下跌会带来金融危机吗?

第八章、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

一 不平衡的体现

二 汇率的三个形式

三 理解汇率和贸易差额的关系

四 人民币汇率均衡水平之辩

五 外汇资产的再平衡之路

六 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灵活性

七 再平衡的影响

第九章、城镇化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二 旧模式难以持续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下降

四 新型城镇化需要多方面改革

五 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

第十章、"新中间路线"— 转型的政策路径

一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 公平和效率

三 政府与市场

四 上一代与下一代

五 金融与实体

六 供给与需求

在线预览

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过去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新环境与新挑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改革?这些是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市场参与者在分析、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集思广益,凝聚有关改革的社会共识。

过去发展成功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顺应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世界环境和人口社会环境,选择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改革路径。

从历史环境看,对""的反思推动了中国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道路。无论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国有企业改革,事实证明,产权保护、契约精神、所有制多元化、公平竞争、价格引导等市场制度安排都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这些可以说是制度变革的红利。

从世界环境和社会人口环境来看,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行对外开放,恰恰赶上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后跨国公司在全球重新配置资源的历史机遇。依托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民群众通过奋斗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中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对外开放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帮助了人口红利的释放。

新环境和新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总需求结构出现收缩式调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地位明显下降。全球化的黄金时期可能暂时告一段落,世界最短缺的将不再是资本和初级产品,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较大约束。

另一方面,中国开始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出现很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新特征和新挑战。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受土地、水、能源和空气质量等资源环境因素的约束日益强烈,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条件已经逐步丧失,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适应中等收入需求多样化特点的、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质量支撑的增长格局尚未形成。与此同时,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正在影响已经形成的发展共识。

适应这种新的内外环境,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重点是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扩大内需的三个重点问题

(一)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定位

在过去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成为最主要的全球生产中心,但过度依赖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全球的主要市场,起到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但过度依赖负债消费;资源富集国家通过出售价格不断提高的初级产品获得利益,但产业结构单调化问题突出。全球金融危机对这个三角循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担当的角色面临着重新定位,在继续发挥全球制造中心作用的同时,逐步扮演全球市场大国的角色。这需要使中国广大中低收入者逐步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依托其消费能力,使中国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二)城市化模式

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在选择城市化模式上,长期以来存在"小城镇派"和"特大城市派"的论争。小城镇众多,形成了生产供给产业群,但是其发展空间受到资源生态成本上升、国际市场萎靡的限制。特大城市分工相对充分,创造较多净需求,但其发展受到现存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医疗、土地、交通资源配置的限制。有鉴于特大城市人口"落不下"和中小城市"没人去"的困境,"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城市群的政策导向和建设网络化城市的发展模式,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有就业、有住所、有社会保障和有文明素质的市民。

(三)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机会,也就没有收入分配的物质条件;反过来说,如果缺乏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出现两极分化加速的现象,将会使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更谈不上发展。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后,经济结构变化剧烈,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上普遍存在盲目性。例如拉美国家"中产阶级丧失"、收入分配恶化;由此引发民粹主义的分配政策使得福利过度而透支财力,为此又不得不高额举债、超发货币,最终导致高度通胀、资本外流。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改革推动经济转型

上述的扩大内需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关键还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时,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强协调性,提高质量,尤其要大力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和服务业,为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加快建立在财力上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国际正反经验显示,提高政府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支出,既有利于增长,也有利于公平分配。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城镇化发展,消除城乡、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创造起点公平的各种条件。要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基本目标。

在明确了改革目标后,问题在于以何种方式推进改革。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央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错,一旦局部改革试验成功,立即总结经验和形成政策在全国推广。改革开放推进到现在,实验和试错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推进的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深化改革的舆论共识。

彭文生在这本书里的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以上描述的问题,尤其在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及时,人口结构的变动不仅通过劳动力供给影响经济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其他方面包括经济结构、物价和资产价格也有影响,其表现形式可能不像人口结构渐进变化所意含的那样平缓。第二,收入分配差距是中国经济较大的不平衡,导致消费弱、投资强,进而造成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占比高、服务业落后,进而带来环境污染、资源压力等问题。第三,高储蓄、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信用扩张联系在一起,带来房地产泡沫和相关的宏观风险。彭文生强调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提出改革需要在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上一代与下一代、金融与实体、需求与供给等方面取得平衡。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理念的差异,经济分析难免有争议。彭文生的新书为我们思考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少新的视角,对当前热点经济问题的分析也有一些不同于流行观点之处。很高兴应作者的邀请,为本书作序,希望这本书的内容有助于促进对经济转型等相关问题的讨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媒体评论

制度变革的红利在中国仍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制度变革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在同一语境体系中,难以真正实现集思广益。此书有助于我们用同一语境思考制度的变革问题。

——吴晓灵,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我们总说人口是的国情,人口因素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也刚刚在破题,现在,彭文生又提出新的智力挑战——人口结构如何塑造宏观经济格局。

——蔡昉,全国人大常委,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

彭文生博士受过系统严谨的现代经济学训练,多年来从事宏观经济研究,面对国内外机构投资者,近距离解读分析中国经济,心得良多,今天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幅系统而客观的中国经济全景图,极富启发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货币信用扩张后果的深入思考。

——李稻葵,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就经济增长、资产价格和金融稳定的相互关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彭文生博士在本书中以其严谨的逻辑和细致的观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表现了一个睿智的中国学者在这一国际前沿领域中卓有成效的努力。

——张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聪明一**的评论:

观点新颖,不过需要相应的理论水平才能流畅读懂啊

2013-10-05 08:40:07
来自书海一**的评论:

蔡昉和李稻葵推荐的,还没看完,很有见地,挺不错的。

2013-07-12 08:22:49
来自juicy71**的评论:

看看没坏处看看没坏处看看没坏处看看没坏处看看没坏处看看没坏处看看没坏处看看没坏处

2013-11-06 11:03:13
来自awanhit**的评论:

看见别人书桌上摆着,我就买了。送货速度快,应该还不错。少给了快递员钱,还不说不用找了。希望他别凌乱......

2013-08-16 16:51:53
来自bingsta**的评论:

写的不错,很受启发但是这也只是唱衰中国的一部分声音而已,听多了觉得没啥新意了。

2013-12-20 13:07:23
来自叶王航**的评论:

说实话,这本书对我用处不大,选择购买完全是因为书内容的专业性很吸引人,幻想着能够读懂,也厉害一下,对中国的国庆能了解更深。 没有读,留着以后把

2013-10-31 17:03: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很不错。可惜就是这书一股味道。看了会熏的头疼

2015-02-10 08:52:40
来自wlin841**的评论:

作者尝试加入人口的逻辑去解析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值得人深思

2013-09-22 09:06:41
来自乐天衡**的评论:

对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有了一定前瞻性展望,有助于自己未来规划。

2013-12-21 17:51: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正在读!还得细细品味!!!!!!!!!!!!!!!!!!!!!!!!!!!!!!!!!!!!!!!希望有更多的朋友都加入读书、读好书的队伍中来!你们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欣喜!!!!!!!!!!!!!!!!!!!!!!!!!!!!!!!!!!!!!!!!!!!!!!!!!!!!!!?????????????????????????????????????!

2014-11-28 10:29:34
来自鼻涕吸**的评论:

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如果研究经济,这类讲方法论和逻辑的书,远远好过一些“资深人士”吹牛逼的书,一会阴谋,一会阳谋,要读

2014-06-28 10:37: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为一名投资经理,我深受本书的启发,本书对中国经济的思考逻辑性很强,观点说服力强,非常高的水平,而且是刘鹤作序,含金量高。

2013-10-21 11:20: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东西很棒,内容充实,好好学习学习,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2016-12-06 13:46:50
来自甜心先**的评论:

大爱彭文生的独特见解,主要针对中国的各个现状,怎样才能更好的找到新平衡点。对以后中国的发展趋势有深刻了解。 另外,封面独特,纸质非常好。很喜欢

2013-05-09 13:33:02
来自目***径**的评论:

书还没有看,据说很经典的。上次的已卖完等了好久才又印刷的,所以赶紧买了。

2017-07-15 21:25: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的大作。一句话总结:空方主力! 本书以宏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主义辩证的作为主流分析框架 清晰的逻辑思维 辅以大量的数据 以逐步缩小的人口红利的人口结构为主线和根本因素 传导出经济增长的长短周期和经济结构失衡及再平衡问题,货币信用周期及真实低通胀与政策容忍度问题 对房地产调控的提倡硬着陆的想法不敢苟同 但对人民币再度平衡的设想 和城镇化及较转型中性的政策思路值得思考。不知道彭文生是不是想用人口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失衡,金融市场非自由化,社保不健全,收入差距拉大,税收流转税不合理,及房地产等反映的…

2013-12-20 17:48:55
来自浮生千**的评论:

这是一本能够够系统而客观地展示中国经济全景的图书,内容很实,很多观点都颇具启发性,例如,人口结构如何塑造宏观经济格局,推荐一读!

2013-05-22 10:36: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得不说太晚看到这本书了,给非金融领域的人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2016-10-27 09:33: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红利时代已经结束,下一步的发展还是要靠创新!

2016-08-09 19:43:25
来自研**的评论:

世界经济越发越让人看不明白,宏观经济尤是。供给、需求、货币现象、经济结构,全球化影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各种学说各种解释眼花瞭乱,又似是而非。本书将以上问题统一在一个研究框架中,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一扫我以往很多迷惑的地方,耳目一新,思路顿开。文字非常通俗,简洁,务实(讨厌无意的堆砌),喜欢!

2013-07-03 17:36:56
来自duantin**的评论:

渐行渐远的红利,正在所有中国人忧虑的,本书正是基于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关于人口红利,关于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2013-05-22 10:34:41
来自大扑满**的评论:

人口老龄化、货币信用扩张、中国式通胀、房地产泡沫、人民币和外汇资产配置的再平衡等中国经济在转型期出现的各类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系统而客观的中国经济全景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货币信用扩张后果的深入思考,读后心得良多,极富启发性。

2013-07-01 23:16:56
来自linda01**的评论:

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系列丛书,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著者彭文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受过严格系统的经济学训练,本书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经济的敏感热点问题,如通胀、房地产泡沫、人民币汇率、城镇化等,适合经济学爱好者阅读,拓宽思路,增长见识。

2013-05-14 10:11: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的内容很棒,值得推荐!逻辑清楚地道出了人口红利、消费、政策改革等经济规律。但装订工太不走心了,内容重复装订了厚厚一叠

2016-11-22 18:39: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吴晓灵、蔡昉、李稻葵、张涛联袂推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的作品之一,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2013-08-21 15:09:11
来自cfldair**的评论:

红利对于中国而言真的在消失,但是中国经济依然要发展,社会依然要发展,所以哪些红利走了,又有哪些红利会来,是这本书要告诉你的。确实是一部力作,而且封面设计得很优美。值得读和收藏哦!

2013-06-25 20:49: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家谈的很多的人口红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观经济含义?驱动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异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货币信用周期究竟隐含着什么?中国式通胀为何总是迷雾重重?房地产泡沫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人民币和外汇资产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着什么?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这一系列追问的答案,将由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为我们一一揭开,循着作者探索的“新中间路线”,我们一起找寻中国新平衡的路径。

2016-11-10 20:24:32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