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如何学习+刻意练习 (全2册)图书
人气:188

如何学习+刻意练习 (全2册)

包邮 正版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学入门  
  • 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凯里],[安德斯·艾利克森]、[王正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13080784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
  • 印刷时间:2017-07-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如何学习》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刻意练习》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如何学习》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享有殊荣的《纽约时报》科学专题记者,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他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你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真正途径,让你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学习科学领域前沿的科学学习方法,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以及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告诉你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刻意练习》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 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编辑推荐

《如何学习》

学习时是固定一处好还是变换环境好?

是需要安静还是可以放点音乐?

如果考试近在眼前,怎么安排复习方案有效?

适时休息才是获得灵感的诀窍?

睡眠怎么助力学习?

……

揭秘大脑学习原理,探寻记忆存储真相,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让你在同样的时间,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给你一套很爽的高效学习法,不论你是需要记住化学公式、决心学一门外语,还是要为下一场考试备战,亦或是掌握一门乐器甚至练好投篮技术,也不论你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是早已身陷职场,这本书都能让你如获至宝,成就你的终身学习力。

成绩好的不是用功的学生,而是会学的学生,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

清华大学副校长诚意推荐阅读,众多专家学者、知识管理达人、学习社群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刻意练习》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

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迄今发现的zui强大学习法,

成为任何领域杰出人物的黄金法则!

作者简介

《如何学习》

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

● 西北大学新闻学硕士。

● 《纽约时报》科学记者,专注健康与科学报道25年,享有殊荣,是《纽约时报》收获读者邮件最多的记者之一。

● 25年持续追踪报道脑神经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研究前沿,关注学习科学领域成果,致力于将颠覆传统的科学学习方法传播于世。

● 目前居住于纽约。

《刻意练习》

安德斯 艾利克森博士

(Anders Ericsson, Phd)

“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研究者之一。

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过这一主题的几部学术专著:《从平凡到:前景与局限》《通向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他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书,首次向大众读者普及“刻意练习”法则,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书。

目录

《如何学习》

推荐序 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三类学生

《刻意练习》

推荐序

作者声明

引言天才存在吗 //001

我们的大脑拥有和莫扎特这样的“天才”相同的适应能力,“天才”只是更多地利用了这种适应能力。

莫扎特的音高 //002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007《如何学习》

推荐序 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三类学生

中文版序 理想的学习

引言 为什么学习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及时部分 基础理论/ 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想要优化学习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它是如何形成记忆的?又是如何提取记忆的?

01 编故事的能手/大脑学习的机制

大脑是个“电影摄制组”

回忆就像时光隧道旅行

记忆存放在哪里

大脑是如何编故事的

02 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

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遗忘曲线的由来

记忆的“逆袭”

回想的真相

遗忘式学习

乌龟储存与兔子提取

第二部分 增强记忆/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学习的关键在于让记忆保持长久,而加深记忆的诀窍却不同于我们一贯保持的“好习惯”,环境的变换、时间的间隔,还有学习前先来个小测试,这些是如何影响记忆的?

03 打破学习的好习惯/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是否要保持一贯性

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

内在心境对记忆的影响

诀窍就是多换几个学习场所

04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从临时抱佛脚到分散式学习

间隔效应的发现

詹姆斯法与学习外语的新规律

最少复习次数与较大复习间隔

备考的复习间隔

05 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了解考试的真相

学习与背诵的时间配比

何时才是考试的时机

考试是记忆的好帮手

预考中展现的“无知”具价值

第三部分 解答难题/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真正的考验在解决问题的那一刻,如何调动思维的感知力,从而激发潜藏于大脑深处的灵感?不妨暂时中断一下,或者试试交替进行。

06 孵化/沉淀思维离不开分心与分享

你有过顿悟时刻吗

顿悟那一刻,大脑做了什么

成功的孵化与哪些因素相关

什么样的休息最有效

07 渗滤/适度中断,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创造性飞跃是如何诞生的

“蔡加尼克效应”与打断的重要意义

用感知力调动起你的大脑

有意识的反思:问问你自己

08 交替/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你仍然信奉刻意练习吗

运用穿插交替使训练成效倍增

交替学习:培养大脑的应“辨”力

来自数学成绩的强效印证

第四部分 潜入意识的深海/ 学霸的终极武器

不动脑筋就能学到的绝招是什么?利用知觉和睡眠,让潜意识“自动学习”,才是水到渠成的终极利器。

09 不加思考地习得/把握感知的力量

好眼力是天生的吗

没有意义的涂鸦

知觉学习模块:好眼力的速成法

不用动脑就能学会的技巧

10 打个盹儿,就能赢/让睡眠来巩固你的学习成果

梦的启示

睡觉时,大脑在干什么

睡与不睡差了35%

何时睡、怎么睡有讲究

睡眠增强记忆力、理解力、学习力

尾 声 终身学习用好大脑

不能错过的彩蛋 有关学习的11 个关键问题

致 谢

译者后记

《刻意练习》

推荐序

作者声明

引言天才存在吗 //001

我们的大脑拥有和莫扎特这样的“天才”相同的适应能力,“天才”只是更多地利用了这种适应能力。

莫扎特的音高 //002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007

本书将告诉我们什么 //010

第1章有目的的练习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缓慢退化。有目的的练习则更加有效。

史蒂夫的超强记忆力 //018

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练习 //022

从有目的的练习讲起 //028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033

遇到瓶颈怎么办 //038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043

第2章大脑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049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055

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060

练习改变大脑结构 //065

潜能可以被构筑 //071

第3章心理表征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偶然的盲棋大师 //076

大师比新手强在哪里 //080

心理表征是什么 //085

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090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093

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095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100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105

第4章黄金标准

刻意练习与一般练习的区别十分关键:首先,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训练作业的导师。

从音乐领域开始 //114

最杰出的人,练习时间最长 //121

刻意练习是什么 //127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131

1万小时法则的错与对 //141

第5章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培养以练习为导向的心态,即不再认为工作日只能用来工作,练习只能在特殊时刻、特定场合才能进行,而是将日常商业活动转变成练习活动,将练习变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王牌训练计划 //150

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154

用王牌训练方法训练医生 //159

致力于传授知识的传统方法 //167

致力于改进技能的新方法 //175

第6章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刻意训练针对的是每个有梦想的人,可以帮助每个想学习怎样画画、编程、变魔术、吹萨克斯管、写小说的人。它针对的是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甘心于现状的人们。

首先,找位好导师 //185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189

没有导师,怎么办 //194

跨越停滞阶段 //201

保持动机 //206

第7章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杰出人物拥有相同的成长路线:一,产生兴趣;二,变得认真;三,全力投入;四,开拓创新。

三位女性象棋大师 //225

及时阶段:产生兴趣 //228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234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238

年龄与适应能力的关系 //240

成年人也可培养出音高 //246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250

第8章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自闭症奇才并不是天生拥有某种神奇的才能。相反,他们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是通过练习来练就那些本领的。

破解“帕格尼尼奇迹” //256

破解“莫扎特传奇” //260

破解“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 //265

破解“自闭症奇才” //270

“缺乏”天生才华的人 //273

训练VS“天才” //277

换个角度看基因差异 //286

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 //292

第9章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

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发现自己能够掌控自身潜能,也知道要使自己的梦想成真,需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用刻意练习原则教物理 //300

刻意练习的前景 //304

创造全新的世界 //313

参考文献和注释

在线预览

《如何学习》

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藏

记忆比赛中,人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到了比赛的一轮。

这时,台上仅剩不多的几个人,人人都端着一张紧张、专注又精疲力尽的脸。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走到这一步,接下来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有一部关于“全美拼字比赛”(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的纪录片,叫作《拼字比赛》(Spellbound),其中有这样格外紧张的一幕:一名12 岁的参赛者正跟“opsimath”这个词奋战,他看起来好像认识这个词,一番冥思苦想,眼看就能顺利拿下,结果功亏一篑,把字母“o”拼错了地方。

“当!”

铃声响起,意思是“拼错了!”, 那孩子眼睛猛地睁大,满脸的难以置信。一声叹惋席卷观众,随即大家给出一阵掌声,以资鼓励,而那孩子却神情木然地溜下台去。

这部纪录片不断重复着类似镜头,一个又一个原本准备充分的孩子因一个词出错而败下阵来。他们对着话筒声音陡然低落,失神的眼睛茫然眨动,随后传来观众席上那并不热烈的掌声。而那些在本轮胜出顺利走向下一轮的孩子,个个看上去都满怀信心、胜券在握。最终胜出的那个女孩一听到一个词就咧嘴笑了:她拿下了这场比赛。

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这样的比赛往往留给我们两种印象。

其一是那些参赛者,尤其是那些胜出的人,肯定都是超人,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做得到?他们的大脑恐怕不但比常人更大、转得更快,而且肯定跟正常的大脑长得不一样,比如你的和我的。也许他们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其实不然。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能鉴别出“智力基因”,也没有科学家能真正弄明白基因是怎么起作用的,但有些人的确生下来就有某种天赋,其记忆能力和思索速度都非同一般。没错,参与这类比赛的人的确是那些对博闻强识更在行的人。可是,大脑就是大脑,所有健全大脑的运作模式都一模一样,只要投入足够多的准备和心血,谁都能显示出这种强悍而神奇的记忆力。至于所谓的“过目不忘”,根据迄今为止科学家们的研究,并不存在,至少不是以你我所想象的那种方式存在。

第二种印象就更负面了,因为它强化了这样一种不但人人都有,而且还容易让人自我否定的假设:忘记了,就是坏事。不言而喻,世界上到处都有“没脑子”的人或让人记忆恍惚的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少年,不知放哪儿去了的钥匙。人人担心健忘症会不会已经悄然上身,觉得总这么忘东忘西的是不是自己脑功能失常了或是有什么恶兆。如果说学习是在构建人的能力与知识,那么,遗忘就是让人失去已经获得的能力与知识。遗忘,怎么看都像是学习的敌人。

但事实跟这一假设几乎相反。

不消说,弄错了女儿的生日、忘掉了哪条岔道能回到营地、考试的时候大脑出现空白,都是些很糟糕的事情。可是,遗忘也有相当大的正面作用。

学习的科学

遗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

要更生动地展示这一点,我们不妨再来观摩一下刚才那些拼字奇才在比赛中的另一个场景:针对简单问题的速答比赛。说出你读过的一本书的名字、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的名字、你家小区杂货店的名字、现任美国国务卿的名字、世界杯冠军的名字。然后,是更加快速的应答:你谷歌电子邮箱的密码、你姐姐的中间名、现任美国副总统的名字……

在这样的主题比赛中,每一个专心致志的大脑都会不断地出现空白。为什么呢?并不单纯是因为太心无旁骛了,而是因为这些孩子都非常机警,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正是因为太集中了,他们的大脑才会把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给屏蔽掉。

请想想看:那么多生僻的单词全都装在脑子里,要想在拼读单词时保持思路清晰,大脑当然必须要做信息过滤的处理。换句话说,大脑必须压制、忘记那些争先恐后往外冒的信息,才不至于把“apathetic”和“apothecary”混淆起来,不会把“penumbra”当成“penultimate”。而且,大脑还要把任何会让你分心的七零八碎的东西都挡住,不让其跑出来打扰你,免得你一边应答,脑子里一边蹦出某首歌的歌词、某本书的标题或某个电影演员的名字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类“专心的遗忘”,只是往往察觉不到。比方说,你要输入一个新换的电脑密码,就必须屏蔽掉对老密码的习惯记忆;要学习一种新语言的单词,就必须克制自己不要脱口而出母语中的对应词汇。当我们沉浸在某个话题、某项计算或某部小说的情节中时,哪怕最常用的名词我们也可能会一时说不出来:“你能不能把那个什么,怎么说来着,吃东西用的那个,递给我?”

叉子!

正如19 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观察到的那样:“假如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是什么都没记住一样。”

最近数十年针对遗忘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大脑的学习功能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研究的结论已经颠倒了“学习”与“遗忘”的定义。“‘学习’与‘遗忘’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甚至从某个很关键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意义跟人们所想象的恰恰相反。”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罗伯特 比约克(Robert Bjork)的话。他告诉我:“我们以为遗忘是件很糟糕的事,是大脑系统的败笔,但实际上,遗忘往往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比约克的研究认为,上述记忆比赛中的“失败者”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记得的东西太少了,原因恰恰与之相反。他们学习了成千上万的词,而在比赛中拼错的往往是他们明明记得的那些,让他们栽跟头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正是他们记得太多了。你已记得的各种感知、数据、观念等都散落在大脑中如黑色风暴般盘根错节的神经元里,如果记忆的确就是回想起这些,那么,遗忘在大脑运作中的作用就是屏蔽掉大脑中的背景噪音,或者说静电干扰,让大脑把该输出的信号输送出来。输出的清晰度与屏蔽的强度息息相关。

遗忘的另一个很大的正面作用与上述主动过滤的功能不同。正常的遗忘,也就是那种被动的、让人为之哀叹的记忆衰退,其实也有助于继续的学习。

学习的科学

遗忘的这一特性很像我们的肌肉锻炼:当我们提取储存的信息时,为了能强化“习得”,一定程度的“损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一星半点的“遗忘”,对长远的学习就没有任何好处。这就跟锻炼之后的肌肉一样,先损耗,后增长。

这一记忆系统远谈不上。没错,我们的确能在眨眼之间调出许多不相干的数据与信息,比如韩国的首都叫首尔,9 的平方根是3,《哈利 波特》的作者叫J.K. 罗琳,但是,没有任何更复杂的记忆信息会以相同的样子被再次提取出来。原因之一是遗忘功能在屏蔽掉不相干的信息时,也会屏蔽掉一部分相关信息。而被屏蔽掉的,或者说忘掉的内容,常常在以后还会再度出现。

对于这种来去无踪的记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回忆童年往事时,总是一边讲一边加以润色。14 岁的那一年,我们借了一辆私家车出去玩;及时次搭乘那座城市的地铁时,我们走迷了路……随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滚动记忆的线团,到后来,就很难再说得清哪些是真的,哪些已经不是。

问题不在于人的记忆是否是一堆散乱的数据、一串被修饰得变了形的故事,问题在于我们提取任意一条记忆时,总会同时修改其“可提取系数”,乃至常常修改其内容本身。

近年来,针对记忆的研究以及推想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这一理论叫作“记忆失用理论”,以区别于已经过时的“失用定律”。所谓“失用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某项记忆不被提取使用,那么它就会渐渐在脑间蒸发,消失殆尽。而如今这套新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或更新,而是彻底的破旧立新:“遗忘”在这里被塑造成了“学习”的好朋友,而不再是敌人。

若要给这一新理论起一个更恰当的名字,那么我会叫它“遗忘式学习”,这个名字既能彰显其字面意义,又能突出其精神宗旨,还能给人以正面激励。举例来说,这套新理论能给人的正面影响之一就是:才刚学过就忘掉了很多,刚接触某个新课题时尤其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专注,也不是一个人本身的缺点;相反,这证明大脑正以其恰当的方式工作着。

没人能说出人们为何对遗忘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大脑功能如此鄙夷。遗忘是如此的不可或缺、自然而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们竟是这么的看不上它。下面我来仔细分说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媒体评论

《如何学习》

我本以为自己非常了解学习方法,但这本书介绍的研究成果还是刷新了我的认知。你可能认为好找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实验结果却是有打扰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更好。你可能认为好找个特定的时间段集中学习一门课程,实验结果却是不同内容掺杂着学效果更好。这本书说的是有关“学习”的新科学,我只恨没有在20年前得知。

——万维钢(同人于野)

科学作家,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得到App《万维钢 精英日课》专栏作家

为什么学习好的不是用功的学生?如何借助新方法,让学习融入生活?如何学习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关注的主要研究课题,也是学生和家长希望获得指导的重要问题。本书在现有“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习能力和增进记忆的具体方法,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可在现实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运用的深化理解力的技巧。

——吴艳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如何学习》一书把学习心理学的科学前沿成果融汇在生动浅易的叙述中,为每个人打开了科学学习之门。凭借此书,我们能收获及时可信的学习方法,革除陈旧摇摆的学习观念,还有可能塑造出崭新的学习行动。对于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它真是一本值得信赖的指南。

——采铜

心理学博士,畅销书《精进》作者

读过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发现很多书中提到的方法或理论纯属主观臆断,能把每条建议背后的研究历史和科学原理阐述清晰的极少,而《如何学习》刚好符合要求。书中提到的学习建议无论实用性还是针对性都非常不错,只要做少许改变就能提升原有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期待阅读本书之后,能让你对学习奥秘的认知更近一步。

——战隼

学习方法研究者、效率专家,100天行动发起人,知名自媒体warfalcon

这是一本需要多花点时间慢慢看的书。“如何学习”是这个时代极其重要的一个课题,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因为学习是未来的重要生存技能。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然而你真的了解学习的规律吗?对老师来说,应该持续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是:学习时,大脑如何工作?怎样做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吴亚滨

东方燕园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大脑,希望成为自己大脑的朋友。《如何学习》不仅带我们了解大脑学习时的运行规律,更教会我们如何与大脑和谐相处,轻松解决问题。

——邻三月

BetterMe大本营创始人

一夜之间,人类就步入了信息超载时代。知识焦虑?认知升级? “如何学习”早已成为显学,不过类似《如何学习》这样深耕认知科学底层、传播手前沿知识的图书,依然罕见。书中引述了交替学习等前沿研究,值得推荐。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开智学堂联合创始人

职场人需要提升的各项能力中,学习能力的投入产出比,因为有了学习能力,其他一切能力的修炼都可以更快、更高效。关于学习中的记忆、理解和考试,这本书给出了科学又实用的建议,同时结合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体动力学的前沿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些颠覆常识的学习技巧。邀请你挑战一下自己:先阅读本书,再用书中的方法来学习本书!

——赵周

拆书帮创始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

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如何保持学习的持续动力,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学习》一书从剖析大脑的运行机制入手,探讨了提升记忆力、理解力乃至潜意识的开发,对上述两个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解答,是每个期待自我迭代的人都应该认真研读的好书。

——雷文涛

有书创始人

学习的本质是信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很多人在读了大量书、上了很多课之后,知道信息重要,却记不住、理解不了。不会写、不会说、不会思考、不会分析问题,都是卡在了“吸收”的阶段。《如何学习》是一本基于大脑认知科学的学习类书籍,它的重点是帮我们解决信息吸收的问题,让我们简单快速地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并将它们从外在的能力变成潜意识,达到学习高手的段位:顺手拈来,毫不费力。

——彭小六

行动派社群在线教育总监,简书签约作者,《让未来现在就来》《颠覆平庸》作者

事实1:你的大脑是一架功能强大而又奇妙的机器,不但有惊人的记忆力更有惊人的技能;事实2:本尼迪克特 凯里写了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能引导你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大脑;事实3:你应该立刻动用你的大脑作出决策,把这本书买来,给你自己,也给任何想要学得更快、学得更好的人。

——丹尼尔 科伊尔

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

不论你是需要记住客户名单,还是决心要学一门外语,或是要为下一场考试备战,这本书都是你的必备之物。从来没有哪本书能像它这样,不但汇集了如此之多有关记忆的现有科研论据,更提供了如此之多方便实用的记忆方法。

——丹尼尔 威灵厄姆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就像一本启示录。两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们一直默默地致力于解读大脑的秘密,想要弄明白人的心理、记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本尼迪克特 凯里以他的智慧和诚挚,把令人吃惊、着迷,也为珍贵的发现清晰地呈现给了我们。多么希望自己17岁的时候就已经读到了这本书。

——玛丽 罗琦

畅销书《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和《消化道历险记》(Gulp)作者

《如何学习》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很有价值,不但讲解了该如何好好学习,也讲解了该如何好好生活。本尼迪克特 凯里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往事,凭借其身为记者的生花妙笔,使得这本书不但浅显有趣,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手册。

——罗伯特 比约克(Robert A. Bjork)

著名研究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靠的是多花时间,可是,这本书却做出了让我们喜闻乐见的辩驳。本尼迪克特 凯里提醒我们,机械式的学习并非正道。

——《纽约时报》

书中感悟远不只适用于学术方面的学习。读者只要稍微试一试凯里所建议的方法,就应该能体会到其中妙处。比如说,人的直觉也能够训练出来;学期开始时先来一次预考,期末考试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等等。不论你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或家长,这都是一本很有价值,也很有趣的工具书。

­——《出版观察》

《如何学习》所提供的不仅是有关学习的新方法,更是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指南。这样的好书,谁能不感兴趣呢?

——《科学美国人》

《刻意练习》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来的,关键是“平时的训练”。

—— 郎平(中国女排教练)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 姬十三(分答&在行、果壳网创始人)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比尔 盖茨(微软创始人)

比1万小时理论更合理!想要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你都需要刻意练习!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办人)

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去实践,学以致用。在我采访过的包括马云等上百位企业家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中有目的的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地练习与实践,都与本书有深度的契合之处。

——刘世英(财经作家、总裁读书会发起人)

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错误概念:1万小时定律。它是如此深入人心,然而,它真的错了!“刻意练习”概念的原创者、心理学家艾利克森首部中文图书问世,告诉你如何从新手到专家。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文库出品人)

近几年1万小时这个概念非常热门,但实际1万小时并非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很多的限定条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刻意练习”下的1万小时才有用。但对如何进行刻意练习,一直缺少系统的阐述,很多书籍都说得比较简单,而本书就是专注于这个话题的。刻意练习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能让你在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并缩短学习时间,让你走向通往之路。

——战隼(知名自媒体“warfalcon”、100天行动发起人)

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000天,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心理学家安德斯 艾利克森熔铸心血研究的“刻意练习”原则,让我们刷新了对学习与练习、知识与技能、

1万小时与成功……的认知。更宝贵的是,书中着力阐释了如何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刻意练习”,只要加以应用,必可锻炼出1000天后杰出的自己。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

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我认为需要好的方法,坚持刻意练习,保障足够的强度,加上有效的教练为学习提供反馈。这本《刻意练习》为你提供了有效的指南。

——秋叶(秋叶PPT创始人、知识型IP训练营创始人)

对于每一个教育领域,有益的学习目标是那些帮助学员创建有效心理表征的目标,这也是刻意练习方法比传统学习方法有效的地方。本书以多个真实人物的成长案例阐释了刻意练习的前景,让人耳目一新。

——邓斌(书享界发起人)

“比你的人比你还努力。”阅读《刻意练习》,你会发现提升努力效果的秘诀,让同样努力的你走出事倍功半的泥潭。

——郭成(众阅读书会发起人)

我发现身边的高人,他们有两项高于常人的本领:一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对于大多数人,很努力,却得不到希望的结果;很多事,有态度,却茫然于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这个社会大发展、信息大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通过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点迅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是摆在我们当代人面前一个绕不开的竞争技能。《刻意练习》和《学习之道》是我们提升练习效果的不错的两本书籍。

——王海龙(吴晓波苏州书友会)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