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觀最深刻而直接的教導:
愛自己,是改變你一切關係的黃金鑰匙。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實際上是反映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才可能與別人建立起真正良好的關係。
當你看見內在的自己,你就開始接納自己;
當你接納自己,你就會願意愛自己;
當你愛自己,你就知道如何愛他人;
當你愛他人,你們之間就有了關係;
生命,即是一切關係的開始。
關係,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你與父母、伴侶、家人、孩子、朋友相互之間的連結,影響了你生命所有面向的品質。你生活中經驗的喜悅、你的成就、甚至你與神的連結、你意識成長的程度,都依你關係的品質決定。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實際上是反映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才可能與別人建立起真正良好的關係。對自己感到自在,才可能在與別人相處時感到自在。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去接納自己的一切。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許多的恐懼、傷痛和罪惡感。這些負面情緒,使我們在關係中不自覺的去傷害他人,也使我們與他人疏離。因為不喜歡自己黑暗負面的一面,我們不斷想改變自己,使自己更好。然而,這只會在自己內在創造出更多的衝突,使我們更痛苦、更不快樂。巴觀的教導告訴我們:當我們接納自己,願意去看見並經驗內在傷痛時,什麼都不用做,衝突就自然消失,我們身心也怡然自在。接納自己,人際關係自然和諧,我們也會恢復與所有動物、植物和神的連結,成為一個合一的美好世界。
巴觀(Sri Bhagavan)
當今全球心靈運動的重要推動者、印度合一大學創辦人。
巴觀出生在印度南部,兩、三歲時就經驗到與萬物合一的深層感受。
幼年時,父親曾問他:「你想要如何過你的人生?」他說:「我要轉化世界。」
尚未成年的巴觀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要幫助人覺醒,要喚醒人進入合一意識中,使人能夠全然、無條件的解脫自在。
巴觀曾是一所中小學校校長,發展的是全人教育,學校珍視學童的生命多過於學業成績,專注於幫助學童發掘自身的熱情所在,重視的是內在的滿足和快樂先於物質上的成就和成功。學童在沒有恐懼和競爭的環境中成長學習,學業成績卻也成為該地方沒有人在國家考試中落榜的學校。
1994年巴觀把學校改制為心靈中心,致力於提供提升人們意識層次的課程。
2002年國際性的靈性教育中心合一大學正式成立。
巴觀的願景一直是推動人類的覺醒運動,這個運動目前已在全球各地加速蔓延綻放。
印度合一大學簡介
合一大學是南印度一所著名的心靈學校,由巴觀(Sri Bhagavan)在2002年創立。合一大學的宗旨是使人們覺醒與發現自己的神。巴觀認為人類所有的問題都起因於人類在較低的意識層次,當人類的意識層次提升時,所有的問題都會自然得到解決。
合一大學的課程結合教導的教授與神聖能量合一祝福(Deeksha)的傳遞,幫助人們化解每個人內在的衝突,療癒傷痛,改善人際關係,改變造成問題的內在程式,創造成功的生涯,在生活中經驗到更多的喜悅與愛。
譯者簡介
傅國倫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畢業。自2006年起多次前往印度合一大學參與課程,經歷了深刻的成長和轉化。目前致力於合一教導的推廣,結合心理學的嚴謹訓練與靈性成長的經驗,幫助人們在生活中經驗到更多的喜悅與豐盛。編譯作品包括《覺醒時刻》等多本合一系列書籍。
編譯者序 當內在的衝突消失了,你才能創造愛與喜悅的關係
前言 對愛的追尋
及时章 發現愛的旅程
清楚覺知到你缺乏愛
傷痛毀壞關係
全然經驗傷痛,傷痛就會化解
接納別人的獨特性
關係是一面鏡子,反應你內在的傷痛
接納自己,你就會發現愛
[與巴觀同在的夜晚]
真愛是什麼?
如何讓心充滿愛?
如何愛別人?
當錯的是別人時,為什麼我要寬恕他?
你對於依循自己的心行動,卻傷害別人的人有什麼看法?
我很努力成為有愛心的人,卻一再失敗。
為什麼當我在愛中時,就會害怕失去所愛的人?
我一直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勁。
如何阻止別人一再傷害我?
如何處理關係的問題?
改善關係的關鍵是什麼?
我知道發脾氣不好,但還是無法克制。
我的內在有很多衝突,無法平靜。
如何停止批判別人?
如何練習接納自己?
我一直在抗爭,很難接納。
我無法接納自己,怎麼辦?
第二章 家庭是愛的基石
療癒與父母的關係
擁有親密的伴侶
學習傾聽伴侶
婚姻造成框架
養育孩子的藝術
[與巴觀同在的夜晚]
家庭對人的身心健全,有什麼重要性?
為什麼改善與父母的關係這麼重要?
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我與父母的關係很糟糕,要如何改善?
如果父母已經過世了,如何療癒與他們的關係?
如果父母彼此關係不好,子女可以幫助他們的關係嗎?
有時我覺得與父母的關係療癒了,問題卻又再次出現。
我常覺得無法瞭解我的伴侶。
為什麼伴侶之間的愛會隨著時間變淡?
如何擁有的伴侶關係?
關係可以透過改變行為而改善嗎?
生命初期的經驗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身為母親,要如何愛孩子?
當胎兒還在母親子宮內,身為父親可以做什麼?
你對孩子剛出生的那一刻有什麼建議?
當小孩在青春期時,如何與他們在家庭中有幸福的生活?
第三章 自我造成衝突
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我
以健康的方式滿足自我
自我的形成
覺知自己對重要性的渴求
自我意識破壞關係
透過覺知,自我就會消亡
接納自己所處的成長階段
[與巴觀同在的夜晚]
為何我們都渴望被愛?
我們需要去滿足自我的什麼需求?
如何建設性的表達自我?
有時,我會在幫助人或為自己賺更多錢之間感到衝突。
瞭解自我的特性,對改善關係有什麼助益?
自我是如何造成固執己見的?
想要受歡迎或成名的動機是錯的嗎?
我該如何面對我的自我中心?
當免於自我時,我還可以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嗎?
為什麼恐懼一直纏繞我?
在自我消失後,觀照存在著,是誰在觀照?
第四章 與萬物合一
向萬物表達感恩
生命共同體
建立與神的連結
神的愛:合一祝福
當心綻放,就會經驗合一
[與巴觀同在的夜晚]
我常覺得我為了自己的成就,利用別人。
人類的意識與大自然之間有什麼關聯性?
為什麼宇宙中有不平等存在?
如何與神建立連結?
與神連結,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利益?
如何請求神實現我們的願望?
當我們以崇高的意圖祈禱時,神才會回應我們嗎?
我感覺不到神,無法想像神。
合一祝福如何進行療癒?
如何以合一祝福療癒其他人?
如何增強合一祝福的療癒力量?
我們還可以如何支持身邊的人?
覺醒是什麼?
療癒關係是否有助於覺醒?
覺醒對關係而言有什麼重要性?
合一是什麼?
當在合一的道路上前進時,我們會經歷哪些階段?
附錄 愛的話語 阿瑪
序
推薦序一
沒有任何問題的發生,只有受苦與否的存在 王慶玲/身心靈輔導工作者暨兩性專欄作家
有人說,我們活在一個最富饒的時代,卻也是心靈最受苦的時代。小至個人的關係與生活、工作與金錢,大至社會國家與世界的所有現象,都能夠牽動我們每一刻的心靈品質。
每個人都在找尋一個能帶來身心平衡的幸福人生,於是,每個追求的背後都有著深層的迫求與期待,伴隨著不曾中斷過的恐懼,纏繞著所有面向的自我。
仍記得二〇〇八年一度想要尋短,那一年是我人生、事業、家庭较高峰的時刻,而我卻非常痛苦於一切關係。帶著一顆崩壞的心和「死馬當活馬醫」的最後心情,我與先生踏上了合一之旅,並前後五次在合一大學裡深度的療癒和提升自己,同時也書寫三本以合一教導為基礎的關係療癒系列書籍。
因此,收到國倫這本《愛,從接納自己開始》,我非常的欣喜與感動,每個字句間充滿著印度合一大學的生命真理,更甚的說,我又被帶回到印度最神聖的醒悟過程之中。每讀一篇章,更加深的意識到生命最奧祕的仍是經驗的本身,而我們都是最奧祕的經驗者,也是沒有任何需要被「換掉」的完整體驗者。
誠如書名:愛,從接納自己開始!這也是我在廣播與雜誌專欄中,最有共鳴與分享的觀點:如實的成為自己,如實的經驗每個自己,愛與喜悅是自動發生的轉化過程。
很榮幸能成為合一生命教導的管道,更榮幸能推薦這本精準細膩又容易閱讀的靈性之書,並合十感恩生命每一刻的美好!
推薦序二
先愛自己,才更有能量去愛別人 夏韻芬/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
也許因為是長女、長媳,又或者打小就是班長,出社會就是組長、總編輯、主持人,我很早就學會要愛家人、朋友、同學、同事。我學習愛,也學習承擔,從不覺得累。我的腦袋清楚的告訴自己:無論是為了工作或家庭,我都不能倒下去!父親突然生病、母親面對癌症的威脅、公公去世,我都要含著眼淚撐住悲戚的身軀,認為只有我才能夠處理這一切。回想起自己及时次的去職,不捨痛哭,因我認為自己的離職,一定會讓報社關門倒閉。事實上,我這些憂慮並沒有發生!
一場車禍發生,我終於倒下。經歷開刀、住院、復健的長期療程,原本以為復原了,卻沒有想到鋼釘斷裂,我又再度陷入無助的深淵中,所有的苦痛都必須重來一次。我怨天尤人、哭喊老天沒眼,然而長達兩年的休養,讓我見證到,我過去根本沒有好好愛自己,以至於愛人的能量也是短暫且氣虛,容易變換。在等待身體復原的階段,我的心靈也修復了。序
推薦序一
沒有任何問題的發生,只有受苦與否的存在 王慶玲/身心靈輔導工作者暨兩性專欄作家
有人說,我們活在一個最富饒的時代,卻也是心靈最受苦的時代。小至個人的關係與生活、工作與金錢,大至社會國家與世界的所有現象,都能夠牽動我們每一刻的心靈品質。
每個人都在找尋一個能帶來身心平衡的幸福人生,於是,每個追求的背後都有著深層的迫求與期待,伴隨著不曾中斷過的恐懼,纏繞著所有面向的自我。
仍記得二〇〇八年一度想要尋短,那一年是我人生、事業、家庭较高峰的時刻,而我卻非常痛苦於一切關係。帶著一顆崩壞的心和「死馬當活馬醫」的最後心情,我與先生踏上了合一之旅,並前後五次在合一大學裡深度的療癒和提升自己,同時也書寫三本以合一教導為基礎的關係療癒系列書籍。
因此,收到國倫這本《愛,從接納自己開始》,我非常的欣喜與感動,每個字句間充滿著印度合一大學的生命真理,更甚的說,我又被帶回到印度最神聖的醒悟過程之中。每讀一篇章,更加深的意識到生命最奧祕的仍是經驗的本身,而我們都是最奧祕的經驗者,也是沒有任何需要被「換掉」的完整體驗者。
誠如書名:愛,從接納自己開始!這也是我在廣播與雜誌專欄中,最有共鳴與分享的觀點:如實的成為自己,如實的經驗每個自己,愛與喜悅是自動發生的轉化過程。
很榮幸能成為合一生命教導的管道,更榮幸能推薦這本精準細膩又容易閱讀的靈性之書,並合十感恩生命每一刻的美好!
推薦序二
先愛自己,才更有能量去愛別人 夏韻芬/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
也許因為是長女、長媳,又或者打小就是班長,出社會就是組長、總編輯、主持人,我很早就學會要愛家人、朋友、同學、同事。我學習愛,也學習承擔,從不覺得累。我的腦袋清楚的告訴自己:無論是為了工作或家庭,我都不能倒下去!父親突然生病、母親面對癌症的威脅、公公去世,我都要含著眼淚撐住悲戚的身軀,認為只有我才能夠處理這一切。回想起自己及时次的去職,不捨痛哭,因我認為自己的離職,一定會讓報社關門倒閉。事實上,我這些憂慮並沒有發生!
一場車禍發生,我終於倒下。經歷開刀、住院、復健的長期療程,原本以為復原了,卻沒有想到鋼釘斷裂,我又再度陷入無助的深淵中,所有的苦痛都必須重來一次。我怨天尤人、哭喊老天沒眼,然而長達兩年的休養,讓我見證到,我過去根本沒有好好愛自己,以至於愛人的能量也是短暫且氣虛,容易變換。在等待身體復原的階段,我的心靈也修復了。
我發現,太多現代人跟我一樣,就算人生經歷豐富,但還沒有學會愛自己。本書一開始,映入眼裡的那幾句話:「當你看見自己,你就會接納自己;當你接納自己時,你就會愛自己;當你愛自己,你就會愛他人……」我現在才知道,以前以為自己很博愛,事實上很虛幻。現在的我,更有能量愛別人,因為,我學會了愛自己!期待您也早日有這樣的體認。
推薦序三
踏上愛的靈性之旅 楊克平/美國密西根大學哲學博士
我們的一生,打從出生開始,就在學習愛。學習如何接受愛,如何給予愛。沒有愛,生命根本不存在,我們也無法存活。巴觀,我摯愛的生命導師,透過他的諄諄教誨,讓我們見到愛的本質、見到我們與自己的關係。「生命就是關係」,所有的關係都源自與本身的關係,「愛」亦源自於愛自己。愛既不神祕,亦不難懂;祂就是你、是我、是整個宇宙,祂就是接受。感謝國倫的悉心整理。翻開這本書,準備好踏上這令人讚歎的、愛的靈性之旅吧!
推薦序四
從療癒到覺醒之路的旅程 顏德松/中華民國國際宇宙能健康協會理事長
從年輕時,生命是一場療癒傷痛的過程,生命是不斷面對過去傷痛的恐懼,不斷寬恕放下,不斷淨化釋放內在的傷痛,尋求內在的寧靜與和平。於是,我參加了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心理療癒工作坊。直到七年前,有機緣去了幾趟印度合一大學,才了解到內在表意識和潛意識的合一,內在身心靈的合一,可以透過宇宙能量 Deeksha的傳遞,以及內在覺醒的發生而輕易達成。當你覺醒時,你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在當下,你可以如實如是經驗生活的每個片段,你可以不受思想或頭腦控制的生活著,你可以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喜悅;也可以在喜悅中與自己和每一個人連結,更可以與大自然和神全然的合一。
巴觀說:「生命就是關係。」當你改善你和父母的關係的時候,你與自己的關係、你與伴侶、孩子、親友的關係就會自動改善。「改善」意味著接受他們原來的樣貌,當你全然接受你的父母,就表示你也能全然接受你自己,接受生命中每個人,然後,你就會謙卑的接受大自然、接受神。當你與父母的關係改善了,恩典自會透過他們流向你,所有的事情也會跟著改善;你的生命中,變成只有愛,只有喜悅,只有恩典和祝福……
印度巴觀不僅是一位推動人類覺醒的偉大開悟導師,同時也是一位很有見地的心理學大師。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從覺醒的角度,很詳實記載印度靈性大師巴觀的教導和印度合一運動的精神。這是一本給去過印度合一大學的學生,不可多得的參考書;也是給沒有去過合一大學,有心改變自己,追求內在和平喜悅的求道者,或是尋求身心靈合一,不再受苦於混亂關係,不再受苦於內在創傷的一般讀者。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能夠幫助你改變並提升你的意識。
譯者傅國倫是我多年來在印度合一大學,一起學習成長的同學。多年來,我一直看到他對印度合一教導的執著和熱情,也看到他的成長與成果。這本書翻譯的精準,源自於國倫兄對巴觀教導的深刻理解。 在此,我給予這本書以及巴觀對推動人類覺醒的願景的祝福。
編譯者序
當內在的衝突消失了,才能創造愛與喜悅的關係
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與人接觸,例如家人、同事、朋友、司機、廚師和各行各業的服務人員,藉由許許多多人的幫助,我們才可以順利、舒適的生活。我們生活在一個群居的社會中,關係的品質很大程度決定了生活經驗的水準,因此與人們擁有良好的關係顯得非常重要。
當關係不良時,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就會感到孤單。在快樂的時刻,沒有人可以一起分享喜悅;在艱困的時刻,也沒有人可以陪伴走過人生的低谷。在工作中,常覺得孤立無援,無法成就更大的事情,因為我們需要集結許多人的不同專長,才可以創造出美好的成果。
當我們想改善關係時,會試著對別人說好話,做出友好的行為,表達善意。但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實際上是反映了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除非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才可能與別人建立起真正良好的關係。除非對自己感到自在,才可能與別人相處時感到自在。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去接納自己的一切。
壓抑不是解決負面情緒的方法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對自己感到不滿意的部分,例如外表、能力、財富、地位、經歷或背景,每當我們想到這些不喜歡的部分時,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於是盡可能的想去避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我們努力打扮自己,增強能力,獲得更傑出的表現。有時,覺得自己成功了,別人開始用不同的態度對待我們,而我們也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但在某個時刻,又經歷了失敗,因為人不可能永遠維持的表現。我們發現自己內在的那種痛苦又浮現,原來它一直都在我們的內在。痛苦在內在啃噬著我們,侵蝕著我們。每當外在的情況不盡時,內在的傷痛就會再次浮現,我們似乎始終逃不出內在痛苦的魔爪。
接納自己,是去看見與面對我們內在那些不舒服的情緒,它可能是恐懼、羞愧、傷痛、孤獨。我們多多少少都意識到自己內在這些醜陋的部分。因為害怕別人看見我們醜陋、難堪的真實樣貌,以至於害怕與人親近,害怕有太親密的關係。我們對內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感到不知所措,不曉得該如何處理。
這些負面的情緒,是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不斷累積形成的。每一次,我們被別人批判、嘲笑時,由於不喜歡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於是去壓抑那時感覺到的傷痛、恐懼、羞辱。但這些負面情緒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壓抑與忽略而消失,相反的,它在我們的內在不斷累積。於是,你發現隨著年歲增長,內在所背負的痛苦也不斷增加了。由於你對負面情緒的壓抑,你一直在麻痺自己的感覺,漸漸的,你也喪失了敏感度,不再能感受到單純的喜悅,也看不見世界的美。
接納自己,就是去擁抱自己內在的黑暗面,面對自己內在各種不舒服的感覺,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當你去看見自己內在的傷痛時,一開始,你會覺得非常痛苦,很想逃開;但如果可以試著與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待在一起,它就會逐漸的化解。每一次你經驗自己內在的痛苦,它就會一點一滴的消失。當不再恐懼看見自己的負面情緒,越來越能夠面對它、覺知它、經驗它,與它待在一起時,這些負面情緒就會逐漸離開,不再困擾我們。
化解內在的傷痛,用正面方式滿足自我
當內在的傷痛逐漸消失時,你會發現對自己感到越來越自在;因為你再也沒有什麼需要去隱藏的了,也沒有什麼需要去閃躲的了,你就能自在的做自己。當可以自在的和別人相處時,你很容易就可以與人們連結,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你的每一個關係都會自然的改善。並不是因為你刻意去做什麼來改善關係,而是你的那份喜悅擴散開來,使得原本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不再是問題了。許多關係發生問題,都是由於對彼此的批判,造成了關係之間的傷痛。當我們接納自己時,自然就可以接納別人。對人有更多的寬容,能欣賞他們的獨特性,不再去批判別人。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你對別人批判的地方,總是來自於你對自己的批判之處,也就是沒有接納自己的部分。別人的特質或行為,一再喚起了你內在的某些恐懼或傷痛。你內在那些不舒服的感覺,導致你轉而想去批判別人,這也造成了他們的傷痛,因而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接納自己的另一個部分是:人都有許多的渴望,希望可以得到所想要的一切事物。我們總是為自己著想,希望美好的事情都可以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有時我們很快樂的去滿足自己,但「自私自利」的負面評價卻閃過腦際,於是開始批判自己,覺得這樣做實在太自私了,便不斷壓抑自己的渴望。
一旦我們能接納自己的渴望,並用健康的方式去滿足這些渴望;當渴望得到滿足時,渴望就消失了。奇妙的是,我們很自然就會開始想去幫助別人,對人類、對世界會有更多的關懷。
有時候,我們會以負面的方式去滿足自我與表達自我。這是因為我們內在有一些傷痛;傷痛使我們用破壞性的方式去滿足自我,並造成自己與別人的傷害。當面對與經驗內在的傷痛,將傷痛化解時,自然就可以用正面的方式來滿足自我。
用力改變只會耗盡能量
透過接納自己,我們並不會如許多人擔心的就是停留在「原本的狀態」。當接納自己時,內在的衝突就消失了,我們變得喜悅。隨著喜悅,愛就在內在綻放了,喜悅就在內在綻放了。我們有了愛和喜悅,才能與別人分享。
我們越是努力去改變自己、批判自己時,越會在自己內在製造衝突,使自己卡在「原本的狀態」中。因為內在的衝突不斷,於是耗盡了能量,而使我們變成痛苦、不快樂的人。
巴觀說:「快樂的人創造快樂的世界,不快樂的人造成別人的痛苦。」
當你接納自己,你內在的衝突就消失了!會對自己感到很自在,也會自然的接納身邊的每一個人,和別人的關係也跟著改善。當你在家庭和工作場所中都擁有更和諧美好的關係時,你的生命也會更加滿足、具有意義。
前言
對愛的追尋
在關係中有兩種主要的需求,也就是「愛」與「被愛」的需求。我們在生命中所做的一切,我們所有的成就、地位都是在追求這兩種需求。
無條件愛你的人在哪裡?
讓我們先來看看第二種需求──「被愛」的需求。看進你的心,從你意識到自己的那天開始,你就在尋找會無條件愛你的人。無論你是或不是什麼、漂亮與否、聰明或愚笨,你都在尋找會熱情的愛你,而且只愛你的人。
小時候,你從父母親或養育你的人尋求這份愛。你希望從你生命一開始時,被父母全然與熱情的愛著,希望他們在這世界上最愛的是你。你很快樂的相信這一點。在你流了口水、對著餐桌打嗝、吐出食物時,每個人都笑著說你是多麼可愛啊!有天晚餐時,你看到父母更注意你幼小的弟弟,一個憂傷的念頭閃過腦際:「他們不是我獨有的了,也許爸爸媽媽更愛弟弟。」於是,你再次發出笑聲、打嗝、將果凍吐到地板上,試探著。這次,母親卻告訴你要長大了,她厭倦清理你的爛攤子。但你的弟弟這時打嗝,打翻了豌豆,每個人都依然拍手和大笑。你對愛的追求,痛苦的失敗了。你瞭解到要父母只愛你一個人是不可能的,於是你到其他地方尋找愛。
你到學校中,尋找愛你、而且只會全然愛你的朋友。你找到了她,她是你好的朋友。但有24小时,你看到她擁抱著自己的妹妹,她們丟下你,兩人一起去看電影。你再一次看到追尋失敗了。於是你轉向老師,成為他最優秀的學生;直到有24小时你得了丙,老師狠狠的罵了你,對被愛的追求又再次走進死胡同。後來,你遇到了生命伴侶,你對自己說:「是的,他會熱情的愛著我,至死方休。」有一段時間,你在那份愛裡很安全;直到你們結婚了,在家庭紛爭中,他卻站在自己母親那一邊;而且他越來越喜歡待在辦公室,而不是在家裡。
你生一個孩子。「是的。」你心想:「我會以愛灌溉他,然後他就會的愛我,而且只愛我一個人。」你快樂了一段時間。但當你抱起嬰兒時,他放聲大哭,而且顯然更喜歡被你丈夫、你妹妹、雜貨店的陌生人,或幾乎其他任何人抱著,但就是不喜歡被你抱。所以你又生了另一個孩子,這次一切都很好;直到他八歲了,不再喜歡父母的陪伴。後來,你的孫子誕生了,有24小时他也不再肯花時間與你在一起。也許你開始養寵物,繼續追尋被愛。不斷的追求那個愛你,而且只愛你的人。
全然去愛與被愛的這種需求,不斷的驅使你。然而不知怎麼的,你從來沒有遇到全然愛你的人。有一、兩個時刻你彷彿經驗到了,但當你想永遠保有這份愛時,心卻又破碎了,愛就這樣悄然的滑過指間,消失了。我們永遠無法從別人經驗到全然的愛。
失去的恐懼,讓你不斷乞討愛
看一看你生活中所有的渴望,想變漂亮、更聰明、更強壯的渴望,想變成好、最的渴望,想要成為有愛心、善良、能服務人群的渴望,想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渴望,或是想成為富翁、有錢捐助別人的渴望……如果你看得非常深,會發現這些渴望基本上都是一種想要被愛的渴望。「如果你成為你所渴望的這些特質,你就會被愛」的信念利用了你,使你處在「真實的樣子」與「想成為的樣子」的不斷衝突之中。
看看你今天剛買的那件美麗衣裳,你多麼小心翼翼的裝扮,梳理你的頭髮。這行為背後的想法是什麼?你是不是覺得如果你更漂亮一些,就會得到更多的愛?你為什麼去上那些心靈課程,收集那些證書?你是不是覺得如果你成為更好的人,你就會得到更多的愛?當超市的收銀員請你捐款給一個你不曾特別關注的慈善團體,而你也真的沒有閒錢,卻還是點頭說「好」時,這是出於慈悲?還是認為收銀員和排在你後面的人,會因此給你一個愛與尊重的眼神?
就是看見這個。
奇怪的是,如果你真的看進你的生命,可能會發現你從來沒有全然被愛的經驗。在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說他們無條件的被另一個人所愛;因為在你內心深處有股空虛,拒絕相信你是被愛的。即使當你真的被愛時,那股空虛感,那種對失去愛的極度恐懼,使你仍舊保持在乞討愛的狀態。
你需要不斷的感覺被愛,因此你往往在關係中懷著占有慾。當愛是占有時,就會恐懼喪失愛。你破壞了自己與其他人的自由;控制或占有別人,就像把別人視為一件家具,這導致了彼此的痛苦。你經常為了所謂的「真愛」而去測試親近的人,最後只感到不滿與憤怒。真相是你不愛自己,,你試圖透過關係來滿足自己。
巴觀說:「良好的關係從自己開始,而不是從別人開始。」一切的愛都只能從愛自己開始。瞭解:你只能對別人做你對自己做的事情。沉思其中之道,就會明白你與自己連結的方式,正是你與別人連結的方式。如果你譴責、批判自己的每個思想、話語與行動,必然也會對別人做出相同的事情。如果你被自己的缺點所困擾,也會因為人們的缺點而折磨他們。
要有良好的關係,非常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先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身體、童年、過往、能力,以及所有的情緒和人格面向。除非你能夠接納自己,否則你無法接納別人。除非你能夠愛自己,否則你無法愛別人。一旦你可以與自己和平共處,你幾乎在所有的關係中都能找到平靜。當你可以看見自己,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愛自己真實的樣子時;很自然的,別人就會看見你真實的樣子,接納你真實的樣子,愛你真實的樣子。
王慶玲 身心靈輔導工作者暨兩性專欄作家
夏韻芬 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
翁湘淳 棉花田生機園地創辦人/合一基金會董事長
楊克平 美國密西根大學哲學博士
顏德松 中華民國國際宇宙能健康協會理事長
鐘明秋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董事
誠意推薦
巴关的书非常值得买来学习
非常精辟的论述,每天读给朋友一起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