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第2版)》(作者王玲)属于"当代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系列",是专门针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疏导方案。作者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共分十章,包括概述和九大心理问题,并针对每个心理问题都从表现及原因、疏导方式、个案举例三方面来讲解。
总序
章 概述
节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类别及原因
第三节 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高中生学习心理问题及疏导
节 学习动机缺乏
第二节 学习动机过强
第三节 厌学心理
第四节 考试焦虑
第三章 高中生人际交往问题及疏导
节 社交恐惧症
第二节 人际孤独
第三节 人际冲突
第四节 群体事件
第四章 高中生自我意识问题及疏导
节 自卑心理
第二节 自负心理
第三节 逆反心理
第四节 嫉妒心理
第五章 高中生个性心理问题及疏导
节 偏执个性
第二节 强迫个性
第三节 依赖个性
第四节 回避个性
第五节 拖延行为
第六章 高中生情绪障碍及疏导
节 焦虑症
第二节 强迫症
第三节 抑郁症
第四节 神经衰弱
第七章 高中生不良行为及疏导
节 偷窃行为
第二节 逃学行为
第三节 吸烟行为
第四节 上网成瘾
第五节 打架斗殴行为
第八章 高中生性心理问题及疏导
节 性意识困扰
第二节 性冲动和性行为问题
第三节 异性交往问题
第四节 性心理障碍
第九章 高中生环境适应问题及疏导
节 学校环境适应不良
第二节 家庭环境适应不良
第三节 教师教育风格与管理的适应不良
第四节 班级竞争的适应不良
第十章 高中生应激事件及疏导
节 考试及升学打击
第二节 失恋
第三节 患急重病
第四节 遭遇突发事件
第五节 自杀
参考文献
后记
(1)自我明显分化,从"无我"到"唯我"。中学阶段,儿童时期的那种较稳定、较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分化成两个"我":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自我的分化使中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开始认识到自己那些在小学阶段从未被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自我的分化,到高中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高中生要比初中生更善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更善于内省、思考自己和自己的问题。自我的分化导致"主体我"的崛起,使高中生从"混沌之我"、"无我"的蒙昧状态中苏醒过来。而崛起的"我"要在高中生心中站稳脚跟,确定自己的地位,似乎只有扩展自己,于是这种苏醒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矫枉过正。它使得高中生容易自我炫耀、唯我独尊,不把很好不错、传统和社会规范放在眼里,对周围的事物不屑一顾。
(2)对自己形象的热切关注。高中生对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心自己的身体形象上。他们在乎自己的形象,经常照镜子,或用过多的时间去注重衣着。他们不再像童年期那样,父母给买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而是有了自己的喜好和主意。不过,高中生这种常照镜子或过度注重衣着的举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出于自我满足,而是出于担心和不安之感。在高中阶段,人们比其他时候更容易成为所谓生理缺陷的牺牲品。
(3)对自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意识。在儿童时期,一切时间计量中很重要的是现在。高中生则不同,从少年时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越来越使人感到是一种有生命的、具体的、同某些重要事件相关联的东西。而且未来逐渐成为时间的主要量度,时光流逝的主观速度显著加快。高中生会经常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前途,从而把今天的自我看作只是未来自我的保障,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此,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4)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开始是注意自己身体、衣着、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随后注重对自己的社会活动、社会名誉和社会关系的评价。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比初中阶段要客观些、些,但还未达到比较、深刻的水平。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较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对自己进行独立评价。
2.高中生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它表现了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高中生的兴趣广泛,在需要方面以友谊的需要、独立自主的需要、理解尊重的需要和发展自我的需要为优先需要。同时,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基本形成,但还没有成熟。具体表现在价值观方面的特点有:
(1)能对事物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由于高中生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使得高中生能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
(2)高中生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他们开始比较注意评价社会、评价自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人生的价值,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等。
(3)高中生价值观的内容日益丰富。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高中生有了更多的社会需求,而随着社会需求范围的扩大,必然会接触更多的客观事物。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评价也就相应地增多,价值观的范围也就随之扩大。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