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政论家约瑟夫 古尔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
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决策和作战的真实进程。
书中更有很多美国较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1953年的一纸协定,朝鲜半岛分野依然。60多年后回头再看这场战争,以及围绕这场战争的种种国际间的纵横捭阖,对于我们把握现实和预测未来,仍然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内部发行”图书,20年后首度公开出版,原班译者重新校订,
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内部发行《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23年后首度公开出版。经原班译者重新校订,对全书理解更为。同时,保持原著生动的风格和观点,增补文字逾5万字,首次收入麦克阿瑟解职后国会质询的两章内容。还原大众可以感知的生动细节,为再现朝战历史提供动态的社会和政治全景。
军事研究的著作,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涵盖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书中的批评性论述,有别于西方和美国的“正统”观念。运用的大量解密美方内部档案,为中国的朝鲜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原始素材。内部版本发行以后,即成为军史研究作品,为国内学者大量引用,如著有《朝鲜战争》的王树增,研究冷战史的著名学者沈志华等;以及为国外后期研究、著述者所借鉴,如《寒冷的冬天》的大卫 哈伯斯塔姆。
像故事书一样好看的军事史书,可读性极强
译文流畅,传神达意。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各方军事—政治斡旋紧张感强,战争场面既见宏大叙事,又见人性的细微刻画,呈现历史的偶然和必然。其叙述贯穿战争全程,读来就如同小说一样好看,在写朝鲜战争的众多书中是仅有的一本。
约瑟夫 古尔登,美国知名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后投身新闻业,任《费城问讯报》华盛顿分社主管。古尔登在《朝鲜战争》前一部著作《黄金时代:1945-1950》涵盖了从美国对日战争胜利到朝鲜战争的历史,是美国最有的文化机构每月一书俱乐部力荐读物。其另一著作《超级律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24周之久。
译者简介:
于滨,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现任美国文博大学政治系教授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访问学者,兼上海美国学会博学研究员、北京《外交观察》季刊策划。有中、英文学术著作6本,论文百余篇。
谈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学者。多年从事翻译出版、媒体、科技管理等工作,在美国生活工作20多年。翻译校订的其他图书还包括《李普曼传》(与于滨等合译)、《硅谷优势》、《硅谷百年史》等。
蒋伟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信息和档案研究生院。曾担任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流处处长、中国驻印度和尼日利亚使馆文化参赞。
译者序
本书缘起
引言:一场苦涩的小战争
及时章 鲸斗殃虾
第二章 战争爆发
第三章 “警察行动”
第四章 炫耀武力
第五章 先斩后奏
第六章 背水一战
第七章 仁川赌胜
第八章 放手行事
第九章 “悠悠行动”
第十章 威岛会谈
第十一章 大军待发
第十二章 中国介入
第十三章 暂时平静
第十四章 走向深渊
第十五章 死里逃生
第十六章 陷入灾难
第十七章 危难受命
第十八章 麦帅解职
第二十一章 和谈密径
第二十二章 争持不下
第二十三章 政令之变
第二十四章 和平
资料来源和致谢
译者序(节选)
20世纪中叶,中美朝韩在朝鲜半岛恶战三年,停火线却重回38度线。进入21世纪,东北亚地区仍在为60年前那场恶战所震撼、所支配,以至难以解脱。相比之下,20世纪其他热战、冷战中的宿敌早已握手言和(日本也许是个例外)。唯独在朝鲜半岛,数百万大军仍虎视眈眈、枕戈待旦;大战虽无,摩擦不断。1953年的一纸协定,言为停战,实为休战,亦为再战?!在这个意义上,63年前爆发的那场“苦涩的小战争”,算得上是一场真正的跨世纪之战。
然而不管后人如何评说那场战争的得与失、胜与负、罪与罚,历史在60年前中美朝(韩国除外)签订停战协定时已经改写:它是美国开国以来及时次战而无胜之役,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百余年来境外战争中首次不败纪录。中国志愿军将士凭借简陋的装备、顽强的意志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应对拥有陆海空技术优势的对手,硬是把逼近鸭绿江边的联军一度推回37度线。朝鲜战争的结局是年轻共和国的开拓之举,也是百年来我们多难民族历史性崛起的及时步,更作为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拐点而载入史册。
30年前在美国问世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从一位美国作者的视角,记录了这一历时三载、震撼世界,被美方刻意淡化但又难以割舍的“有限战争”。
美国的“集体遗忘”与“不依不饶”
60年来,美国朝野对待朝鲜战争(以下又简称“朝战”)的观念可用“集体遗忘症”来概括。美国出版界有关越战的出版物汗牛充栋,而朝战的书籍却寥寥无几,其中又多以“遗忘”“未透露”等为主题。著名作家大卫 哈伯斯塔姆1972年以揭露越战决策失误的《出类拔萃之辈》而一举成名,而他关于美陆战1师在长津湖侥幸逃脱中方第九兵团毁灭性打击的巨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直到他于2007年去世数月后才出版。出版界失语,好莱坞亦健忘。美国大小银幕上充斥着二战和越战的镜头,唯独朝战作品凤毛麟角。甚至首都华盛顿的朝战雕塑群,也是在停战42年之后的1995年才落成,比建于1982年的越战纪念墙还晚12年,而后者在越战结束7年后即完工。直至2009年底,美国国会才通过法案纪念朝鲜战争。
1982年出版的美国政论家约瑟夫 古尔登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是美国研究朝鲜战争著述中少有的较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政府1967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要求联邦政府的记录和档案以25年、50年和75年为限,原则上向所有的人开放。古尔登充分利用了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美国政府有关朝战的档案,此后四年间采访了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对患有“集体遗忘症”的美国公众不失为一服清醒剂。
美国多年来对朝战集体失忆,原因至少有三。其一,美国历史上对外战争多多。三年朝战,长度不及越战的三分之一,辉煌不及数月的海湾战争,国民记忆中自然难有其位。其二,美国政府大事化小,当初把朝战定义为“警察行动”,以绕过国会审理和宣战的“麻烦”(无独有偶,“9 11”事件后美国把本应是“警察行动”的“反恐”定性为“战争”,以无限扩大总统操控战争的权力)。然而越战也定义为“警察行动”,美国人何以念念不忘?!
以笔者之见,朝战在美国国民记忆中的“边缘化”,似有更深层的原因。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极浓,习惯于在敌我、黑白、是非、善恶、胜败中择取其一,不输不赢的朝鲜停战实属另类——既不同于此前美国完胜对手、凯旋班师、重塑国际体系的一战、二战的记录,也有别于美军筋疲力尽、被迫撤出后彻底失败的越南战争(1964—1975)。这也就是为何美国对朝战的观念多年来一直游离于两个极端之间:既要“遗忘”,却又难以割舍;千方百计地从记忆中抹除,也为当年不能“临门一脚”而耿耿于怀,难以放弃与朝鲜现政权敌对的政策。2010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时,奥巴马突然宣称美国赢得了朝鲜战争,并且不接受“平局”的说法。不管奥巴马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是安抚人心,这位哈佛高才生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对朝鲜战争的结局的认知方面,既违反历史,也无视现实。
按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 拉夫伯的话说,“美国人总是抱怨说,‘美国总是赢得战争,但却失去和平’,这两个说法其实都不甚。事实上,朝鲜战争是美国及时次被迫接受的僵局,而在10年后开始的越战中,美国的败局更是确凿无疑”。
中国: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与西方中心主义相比,近年来中国的朝战研究更具开放性,以军事科学院2000年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为例,它大量借鉴和使用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部书比1988版的《战史》更为丰富、更有深度,在相当程度上比起美国同行更为客观。举一个例子,90年代初在丹东落成的朝鲜战争纪念馆中,把朝鲜战争爆发的根源定性为1948年爆发的内战,这与美国朝战修正派的主要观点基本一致;而美国官方对朝战爆发的定位仍延续冷战的说法,即共产主义制度就意味着侵略。
与中国朝战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相呼应的是,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也在与时俱进。30年来,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已逐步摆脱了历史的阴影。中朝同盟框架仍在,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则摒弃意识形态且日渐中立。80年代以来中国对朝鲜半岛不偏不倚、与时俱进的政策,建立在对历史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朝战对中国最深刻的教训,乃是在战略层面。1950年初,斯大林出于对独立于苏共的中共的戒心,最终同意由苏联扶植的金日成政权南进,维护以至扩展苏联在东北亚的利益;设法通过中苏同盟关系使中方在美国出兵后援助朝方,避免苏美直接对抗。朝方一意孤行和苏方自私自利,使朝鲜内战终于升级为中美历史性对决。尽管中方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使战线稳定在38度线,然而取得的战果和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战争期间,中苏、中朝之间同盟关系的上、下限都多受冲击,突显了国家利益层面的矛盾和冲突,为未来中苏分裂埋下了伏笔。
有鉴于此,坚持独立自主、根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和国家根本利益制定半岛政策,恐怕是朝战给予中国最宝贵的经验。80年代初,中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朝鲜问题上,中方反对破坏半岛稳定的任何行为,不管是来自任何一方;与此同时,致力于发展与南北双方的经贸和正常的国家关系。2003年以来,由中方主导的朝核六方会谈早已超越了中国自身的利益,而是把地区稳定和防止核扩散作为更高的追求目标;同时创造条件,以和平协定取代停战协定,促成美朝关系正常化。
21世纪的世界,两极终结,一超称霸,多极隐现,然而半岛时局仍扑朔迷离,险象丛生。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中国,如何与仍生活在过去时态的美朝韩三方互动,如何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寻求一个既维护中国利益、又兼顾他国光荣与梦想的平衡点,仍是对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的智慧和能力的挑战。
30年后再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30年前,当我们开始翻译约瑟夫 古尔登刚刚出版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时,国际社会还处在两极体制,冷战不仅仍在继续,更有加剧之势。而在东北亚,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态度则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致力于保持与平壤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但1983年10月9日的仰光爆炸事件后,中方开始与朝鲜在类似“国际”问题上拉开距离。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注意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韩转口贸易也在1983年启动。
在对朝鲜半岛问题“向前看”的同时,中国的军事史学界也开始回头审视30年前结束的朝鲜战争。然而在整个80年代,无论是将帅的回忆录,还是其他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和译本都少之又少;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朝鲜战争档案仍未公开。这一状况在90年代出现根本改观,大量的回忆录和作品陆续问世。苏联解体后陆续公布了一些档案,各国学者纷纷前往“淘金”,朝战研究才步入黄金时期。
而古尔登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在1982年出版,恰是在中国和国际的朝战研究蓄势待发却又青黄不接的时期,这也是我们立即着手翻译的背景和动力。作为西方“修正学派”的早期作品,它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涵盖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而它所运用的大量刚刚解密的美方内部档案,为中国的朝鲜战争史研究提供了一些原始素材。古尔登本人的批评性论述,也有别于西方和美国的“正统”观念。30年后的今天,在美国朝战史学界似又回归“正统派”、对那场赢不了又放不下的战争开始歌功颂德(包括奥巴马本人)的时候,古尔登的书更突显其自身的价值。
60年前结束的朝鲜战争,毕竟渐行渐远。如今南北分野仍在,物是而人非。然而,那些永远长眠在朝鲜三千里江山和中国白山黑水间的18万志愿军英灵,那些以原始的装备和血肉之躯,使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被迫停止在三八线的百万壮士们,以及共和国的所有奠基者们,他们在60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中的巨大奉献,却是后辈们心中永存的丰碑。
于滨
美国文博大学(Wittenberg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
上海美国学会博学研究员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访问学者
《最寒冷的冬天》作者 大卫 哈伯斯塔姆:我要感谢我的老朋友约瑟夫 古尔登,他本人创作过一本介绍朝鲜战争的书,非常出色,而且极有影响力。
美国《陆军杂志》:一部不可不读的精彩著作,记叙美国从二战后的欢欣鼓舞,转而进入当今两大阵营对垒的可怖时代。在这种对垒中,战争总是在伺机而动,一触即发。
看看别人视角中的朝鲜战争,已经看过了王树增版本。双十二在当当上买书,基本上都是半价的正版本,非常划算。
朝鲜战争是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值得好好研读。
暑期去了韩国战争纪念馆,需要对朝鲜战争的另一种诠释。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还原历史真像,从不同的视角再看朝鲜战争。
喜欢了解朝鲜战争的人值得买,这是从高层解读这场战争的历史资料。不过朝鲜战争的书出版不少了,看多了也不会有更多新鲜的了。
一个被蒙蔽很多年的真相,原来不是朝鲜自卫而是主动的侵略的,看来看历史就不能从一个角度看,在这本书里也才知道解放东北是朝鲜出了力的,中国为朝鲜做的巨大牺牲是有前因后果的
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朝鲜战争的真相——是三胖他爷爷发动的。再结合国内有关朝鲜战争的介绍,可以对这场战争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美国人难得写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研究朝鲜战争的必读书。
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研究朝鲜战争的前前后后,虽然叙事风格有些不同于国人,但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一个伟大的事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内容不错,关于朝鲜战争,有不同版本,我看过沈志华写的,还有其他人写的,这个是外国人写的,从不同人,不同角度看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战争,能更好的更客观的了解历史。
从美国人的角度看这场战争。结合李峰的《决战朝鲜》、王树增的《朝鲜战争》、双石的《开国第一战》、乔良王湘惠的《割裂世纪的战争》看,国内写的这些书还是非常贴近历史的。但美国人写的书也可以忽略了美国进行的细菌战(特别是还请了日本战犯来帮助他们的事实)虐待战俘的事实。当然从作者国籍的立场也夸大渲染了美军的勇敢。
荡气回肠啊,朝鲜战争,美国唯一一次没有取胜的战争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涵盖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书中的批评性论述,有别于西方和美国的“正统”观念。运用的大量解密美方内部档案,为中国的朝鲜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原始素材。
那些永远长眠在朝鲜三千里江山和中国白山黑水间的18万志愿军英灵,那些以原始的装备和血肉之躯,使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被迫停止在三八线的百万壮士们,以及共和国的所有奠基者们,他们在60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中的巨大奉献,是后辈们心中永存的丰碑。
翻译水平不错。从美国人的视角来解读朝鲜战争,有助于更客观的了解历史。和中国人写的书描述志愿军如何如何英勇相类似,美国人的书里经常会刻意描述美国兵如何如何英勇善战不畏牺牲。
非常不错的!来自“五角大楼”的朝鲜战争真相。上世纪“内部发行”,军史研究权威作品,20年后国内首度公开出版。全景式再现美国军方政界决策、实施和作战的真实进程,比小说还要好看的军事史
不多见的好书。即写了普通士兵的英勇精神,也写了军事指挥官的战略战术,还写了最高层的政治决策过程,及对美国政策的反思。面对几十年前的战争,我们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从经济上,军事上,国内政治及国际政治上?不要一味的只想听赞歌,忠恳的批评更有价值。
从美国的角度描述了朝鲜战争的整个历程,主要着眼于政治层面,军事方面仅仅是一带而过。将战争不利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战争初期的准备不足,以及政府高层方面的政治掣肘和麦克阿瑟的个人原因。
这本书上世纪作为“内部发行”,二十年后才公开出版,这本书中将过去许多未曾透露的真相公诸于世,使我们对朝鲜战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过去这方面的书国内出版了不少,但都是我们自己写的,现在看看一个美国作者是怎样去看待和评价这场战争的,或许会更客观一些吧!
阅读此书后,对了解美国国内对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那场战争博弈、态度等,非常具有启发性意义和借鉴意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发货非常迅速,头天下单第二天就收到了,值得赞一个。遗憾的是包装过于简陋了些。
向读者提供了涵盖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书中的批评性论述,有别于西方和美国的“正统”观念。运用的大量解密美方内部档案,为中国的朝鲜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原始素材。
一直对朝鲜战争感兴趣,但是以往看到的都是国内作者写的书,而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而且这书很有名,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那场战争是很不错的,有些东西从国内作者的书中是看不到的,关注那场战争的人,不要漏掉本书!!1!11
以美方的角度来写的,主要写的是各方面决策和战争演化的进程,对我而言其实不怎么习惯这样杂乱琐碎的风格,不适合我的阅读习惯。不过还是能看到美国人过于傲慢的搞笑的一面,明明被打得落荒而逃,可字里行间只有英勇的美国兵。
借用网友评论:那些永远长眠在朝鲜三千里江山和中国白山黑水间的18万志愿军英灵,那些以原始的装备和血肉之躯,使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被迫停止在三八线的百万壮士们,以及共和国的所有奠基者们,他们在60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中的巨大奉献,是后辈们心中永存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