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1944:龙陵会战图书
人气:80

1944:龙陵会战

松山、腾冲和龙陵,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对日军实施战略反攻作战的核心战场。以滇西战场的胜利为先声,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拉开了胜利的序幕。这段用血与火凝成的光辉历史,曾经不为公众所熟悉。我自2004年开始接...
  • 所属分类:图书 >政治/军事>军事>军事史  
  • 作者:[余戈]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08059819
  • 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886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1944:龙陵会战》一书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断”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胜利的全新战例。

编辑推荐

《1944:龙陵会战》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1944:龙陵会战》一书特色为“微观战史”,对战事叙事到24小时一地,且以敌我双方史料严密比对,在错综复杂的战事中追求程度的客观,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史”标准,为读者汲取战争经验教训提供文本。

全书80万字,另附图册,收录中日双方的作战地图50余幅和珍贵历史照片50余张。

余戈作品系列的前两部《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曾先后分别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 、“中华出版物奖”,并赢得了大量忠实读者。本书将和前述两部作品一起,为我国抗战历史的书写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有特色、有质量的战史实例,推动我国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入和延展,为充实完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英勇奋战、敢于胜利的抗战史诗拓开一条新路。

作者简介

余戈 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实践,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1944:腾冲之围》(“中国好书”奖、“中华出版物奖”)。

在线预览

攻克龙陵似乎唾手可得之际,后勤补给问题突然成了致命问题。

[1] 宋希濂:《第11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未刊档案)。

[2] 黄印文:《奇兵攻克龙陵记》,据《远征军在前线》,第234页。

[3] 1943年3月,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即原“飞虎队”)奉命扩编为美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担任航空队司令。第14航空队下辖第68混合联队、第69混合联队、第312战斗机联队、第308轰炸机大队、第4照相大队、第14空勤大队。其中第69混合联队的第341轰炸机大队共有第11、22、490、491、492共5个中队,主要使用B-25轰炸机,除战斗之外也可用于空投。

[4] [美]弗兰克 多恩:《渡江反攻初期报告》(未刊档案)。张太雷译。

[5] [美]弗兰克 多恩:《渡江反攻初期报告》(未刊档案)。张太雷译。

[6] [美]弗兰克 多恩:《渡江反攻初期报告》(未刊档案)。张太雷译。

[7] 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150页。

[8] [日]冈崎清三郎:《从天堂到地狱》,第128页。乔宝成译。

攻克龙陵似乎唾手可得之际,后勤补给问题突然成了致命问题。

据宋希濂报告:“自6月4日以来,淫雨连绵不止,道路异常泥泞,人马行动困难。兵站输力既极薄弱,补给线路复因军队进展甚速、延伸过长,以致粮弹追送数量极少;飞机补助投掷,亦因受天候影响,不能及时接济。而龙陵地方贫瘠,产粮极微,又无法就地征购粮食。自6月10日以后,各部均因粮弹缺乏,亟望补充,无法续行攻击。”[1]

“……我军在为驰名的‘龙陵雨’所苦。在不能飞行的气候了,他们渴望着空中的补给,他们盼望着老百姓组织的骡马队,自怒江东岸怒山山脉的平坝里,驮着米和弹,赶到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山脉中来。这些日子,炮弹只留得几十发,罄其所有也摧毁不了几处敌人的工事。他们万里来的米,一顿减少一顿,起先大家喝稀饭,后来一道嚼山芋;山芋找不到,再找芭蕉和草根。”[2]第71军此时的窘迫,被中央通讯社随军记者黄印文写在了战地通讯中。

骡马队在大雨泥泞中翻山越岭的地面运输固然不易,对于实施空投补给的具体困难,美军顾问团长弗兰克 多恩在6月9日的记事中也道出了苦衷:

物资空投的形势越发紧张。几乎每天,中国方面提供的天气预报不是晴天就是碎云。但是第69联队[3]却报告天气情况并不乐观,执行空中支援任务的飞机不是不能起飞就是中途被迫折返。因此,空投行动也无法进行。昨天(8日)晚上,宋希濂来电表示中国军队正在承受每天数百人的伤亡,希望美国飞行员能够在不利的天气情况下,冒险为前线空投供弹药和食品。今(9日)早,他再次来电,龙陵地区的所有战事因弹药不足而被迫暂停。我们也在一刻不停地催促第69联队的肯尼迪(Kennedy)上校,请他想尽一些办法为中国军队提供空中补给;如果龙陵不克,则整个的反攻计划都将失败。

中国方面提供的天气情况报告仅限于他们自己头顶的那一片区域(事实上,从机场到空投区的航路上会出现不利于飞行安全的气象条件,但中方对此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在前线的美军顾问也认为气象条件适合于空投。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空中补给,那么美国人在此之前所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我个人认为单靠几次空投,是不可能推动战事的进展的。肯尼迪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不能也不会接受任何在他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他没有丝毫的实战经验,也很少学习别人的经验。第69联队的人也很坦白地讲,凡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训练/演习中没有演练过的科目,肯尼迪上校是不会在实战中去尝试的。由于我们的支援不到位,中方的态度在过去的几周内已经变得越来越尖锐。[4]

11日,大概是被宋希濂屡屡发来的电报搞烦了,弗兰克 多恩开始在记事中指出宋希濂本人的责任,并披露了远征军高层的矛盾:

宋希濂仍在一刻不停地叫喊着要求得到空中支援和物资的空投补给。尽管他手里已经有足够的甚至超出所需数量的部队,但是如果得不到空中支援和空投补给,他拒绝展开任何行动。宋希濂的陆上后勤非常糟糕,他曾经报告说当他的部队到达龙陵外围的时候只剩下随身携带那点物资(他们没有按照规定携带5日份的大米和1个基数的弹药),粮食弹药非常缺乏。

尽管萧毅肃(远征军参谋长)、卢佐(军委会后勤部副部长)将军和我一再提醒他战区的气象条件不可能保障有效的空投,但是宋希濂仍然依赖空投来对他的部队进行补给。他的地面后勤负责人李国源(第11兵站分监)愚蠢无能,并且还被一群傻瓜包围着。现在宋希濂需要他拿出点真本事来解决后勤供应问题,结果这位老兄彻底崩溃了。卢佐将军曾警告宋此人(指李国源)不堪使用,但是宋希濂依然我行我素。

——对李国源提出指责的,还有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兵站总监蒋炎。“他(蒋炎)相信,但是不能证实,第11集团军兵站分监李国源将军涉嫌贪污。李报告称他有1800头用于运输的牲畜,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被夸大以获取更多的经费。按照比例来讲,李所拥有的挑夫和牲畜的数量和第20集团军的一样多,但是第20集团军的后勤工作却进行得相当出色。并且,第20集团也没有向长官部申请更多的资金用于后勤保障工作。而李却不停地要求增加资金投入。”对此,弗兰克 多恩颇有深意地写道,“我们不能凭此断定宋有贪污行为,因为他已经是个十分富有的人。”[5]实际上,已经谙熟中国军队传统的弗兰克 多恩明白,集团军的兵站分监就是总司令的“钱袋子”,往往由最亲信的心腹担任,且稳居不倒。

宋希濂还声称是我和萧毅肃使他陷入如此的困境,他甚至威胁说要从龙陵地区撤军。卫立煌因此指责我和萧毅肃先是说服宋冒险采取现在的作战计划,之后又让他在全军弹尽粮绝的时候无法及时得到补充。萧毅肃认为卫立煌的指责太尖锐了,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他这个参谋长就干不下去了。萧毅肃认为宋希濂和他的下属们像一群爱哭鬼,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后勤系统;而且,宋希濂似乎忘记了,当时正是在他本人的支持下,我们才使目前的作战计划得以通过。

宋希濂直接给蒋委员长发去了一封电报,并在电报中列举了他目前遇到的种种不如意。委员长通过卫立煌做了回应,责问陈纳德(Chennault)将军为何没有能够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和空投。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让肯尼迪上校在不利的天气情况下为前线部队空投补给。肯尼迪的问题是,他不会做任何计划外的或者教科书规定以外的任何事情,同时他也不具备在特殊情况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日)下午两点,卫立煌召集了一次会议,在会上我们就空中支援和空投的问题对他进行再一次的说明,并说服他下令让宋希濂不要撤军。同时,萧毅肃致电宋希濂询问他的物资是否够用。萧毅肃建议好马上开始攻城,好让士兵们能够尽快获得食物和住所。

下午5点,宋希濂攻下了龙陵。当天晚上,他收到了部分给养补充。攻城部队也将城内日军的大部分据点清除掉了。至6月11日早晨,日军残部被迫龟缩在龙陵城西、南两处的三个据点内继续顽抗。

实际上,“下午5点,宋希濂攻下了龙陵”之说,就是缘自宋希濂当日误发的那个报捷电报。据弗兰克 多恩记述,收到电报后,大概是为消弭此前中美双方的龃龉,卫立煌马上“向发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对美方在夺取龙陵的战斗中提供的支援给予高度评价”。 [6]

但此时龙陵上空的天气任然没有改善的迹象,预示着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节选之二

据日本公刊战史:

15日,当第33军决定将主力后撤时,命令第56师团主力在狼兵团(第49师团)吉田联队配合下前往救援平戛守备队,而以第2师团留守龙陵。具体命令为:“第2师团应对付龙陵周边之敌,一并指挥龙陵守备队,要大概确保龙陵南方高地之线并应谋求持久。”[7]

根据上述命令,第2师团以堺联队(步兵两个大队)占领一山、二山;以三宅联队(步兵两大队)占领从云龙山高地经西山至龙陵西方高地的阵地;并命令龙陵守备队依然确保既有阵地。又,命令炮兵在云龙山一线占领阵地,命令工兵援助构筑阵地。

第2师团长冈崎清三郎中将采取以上部署,是以龙陵作为阵地的中心,左右两翼后退到远方。可以想象的是,此后我军攻击的冲力,必然会以压倒优势集中到向我方突出的龙陵守备队。

既然第33军的命令要求“在龙陵南方高地线长期坚持”,为什么第2师团长冈崎不让龙陵守备队撤出城区,反而还要将其当做主阵地的核心?冈崎在战后所写的回忆录中的解释是:

师团前面的敌人在这个时候就有十几个师了。而且由于拉孟的失陷,通往云南的道路也打开了,敌人的重炮已经出现在了前面,今后敌人兵力的增加也是理所当然的。与之相对的是,师团的步兵只有五个大队而且还有伤兵,要将敌人压制在眼前,占领龙陵南方的阵地,实际上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我没自信能够在这个阵地上,将这场不知道持续到什么时候的防御战斗进行到底。

于是,我独断决定将阵地前移,下定保卫龙陵的决心,命令龙陵守备队死守现在的阵地;步兵第16联队占领一山(锅底塘坡)和二山(三关坡);步兵第29联队占领从龙陵城西及西方高地的阵地。

这样,龙陵城区就在阵地的前方远远地突了出去,而且三个方向都被位于高地上的敌人所瞰制。以一般战术观点来看,这样的部署有很大的弱点,是不合格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用这个“饵”来钓住敌人进行持久战,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而且我认为这样能够构筑相当多的阵地而固守。[8]

但是,当天夜间龙陵城内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态,即龙陵守备队长小室钟太郎中佐决定以15日夜为期,独断放弃龙陵,率领全队退却;并已下达了退却命令,开始破坏野战医院的X射线机等重要器材。[9]

小室钟太郎此举,显然就是彻底否定了第2师团的持久作战计划,故而事态至为严重。

因为18日小室钟太郎在两个师团及第33军相继高压逼迫下自杀,其独断退却基于何种考虑,没有留下直接证言。但后来第113联队长松井秀治在其《波乱回顾》中分析认为:随着停止“断作战”和军主力的撤退,龙陵已第三度被孤立于敌重围之中实施殊死之战。而且与前两次情况不同,此时战力已大为低下,外郭阵地又几乎落于敌手。如果不将阵地全部撤退到龙陵城的外围,此后的战斗将是极其残酷的,就谈不到长期拒止敌人。因此,小室中佐可能经过一番深思之后,决心独断撤退。

另外,第56师团参谋永井清雄中佐对小室的行为有如下说法:即,龙陵守备队是由多个部队拼凑起来的,且医院拥有大量患者。小室中佐是第56师团的工兵联队长,可能认为这些不是自己的部队,所以不忍强行要求这些官兵进行更残酷的战斗,所以才决定退却。当时军所属各部队已陆续向芒市方面撤退,龙陵守备队赤裸裸地陷入敌包围之中,官兵内心强烈的孤立感成为有声无声的压力,压迫着小室中佐。小室中佐可能是屈服在这种压力下了。在过去两次龙陵防卫战中,虽很艰苦,但仍抱有师团主力会赶来救援的希望;而这次就没有那种希望了。况且第2师团连一个参谋都不想派遣,只想让敌大军围攻龙陵守备队,以争取持久的时间。当时守备队里也许有一股“在这种情况下要勉强我们苦战,免了吧”的气氛。

战后编撰的日本公刊战史,列出松井、永井的这些说法,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真相可能要残酷得多。据第113联队第3机关枪中队士兵药师丸章在其战记《我的云南、缅甸之战》中披露:

9月上旬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在视察战场时,曾对松井部队长以及龙陵守备队长小室工兵联队长等人指示说:“上级下令军主力撤退时,你们可根据情况保有一定的自主性”。小室实际上正是基于这一指示,行使了“自主权”;但后来当第33军发难时,松山又不敢向军司令官本多坦承自己曾做过上述指示。

松山与本多虽然同为中将,但前者仅为陆士出身,后者为陆士、陆大双料资历背景;尽管松山暗地里时常对本多流露出不服气,但真正遇到关涉重大责任的冲突,却圆滑地采取了回避态度。对此,药师丸章以一个士兵的身份评论道,“保护自己师团的部下难倒不应该是师团长应尽的责任吗?第56师团松山师团长在我的心中就一个懦夫”;“看来对于松山师团长来说,身为他部下的工兵联队长小室龙陵守备队长的性命,远远没有他自己的仕途重要。”

药师丸章在手记中承认上述看法属于个人推论。但就此事来说,为师团长而“讳”实际上就是为日军而“讳”,以日本人习惯性的暧昧方式来记述这段战史,就只能牺牲掉一个小小的中佐军官的尊严了。

[1] 宋希濂:《第11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未刊档案)。

媒体评论

早在2002年,军史专家郭汝瑰、黄玉章在其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作战史》中,充分肯定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巨大价值,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国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国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然而,在长期以来为西方主导的二战史叙事中,中国战场始终处于被刻意贬低和忽略的地位,尽管在美国对日本开战前,中国已独立对日抗战四年有余。即便是经由中国率先倡导缔结对日军事同盟而终形成的中缅印(CBI)战区,中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与美英进行军事合作,赢得了该战场的巨大胜利,但仍然长期未得到来自盟邦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中缅印战区的战争,主要包括中国驻印军暨中国远征军的缅北、滇西战役,及英军收复其旧殖民地缅甸的战役。在西方的历史叙事中,对于后者的记述和评价远远在前者之上,以至于很多西方读者不知道在这一战场还有中国的贡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极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史迪威事件”导致中美关系濒临破裂,使得战后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均对该战场的军事合作采取了刻意冷落或贬低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陆方面对于该战场情况不了解,加之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这段历史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注几乎处于“冷藏”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方面以开阔的政治胸襟,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学术研究和政治评价日益客观公正,赢得了广泛赞誉,但列在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外的缅北、滇西战场,纯粹因为学术研究条件因素制约,公众认知程度仍然较为落后。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仍然囿于惯性思维,认为抗战中这段辉煌历史是被中共有意“遮蔽”,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政治误区。而台湾国民党方面基于岛内“去中国化”思潮的压力,非但不敢宣扬自己在大陆的这段历史,反而对不明真相者对大陆方面的误读,狭隘地采取了暧昧态度,甚至予以迎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大陆解放军现役军人余戈潜心十余年,以独创的“微观战史”研究方法推出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就对这一政治“误读”予以了有力回应:既然“去中国化”势力乃至“台独”势力淡忘历史,那么就由大陆作家和大陆好的出版社把书写、传播这段“中国史”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贺新城

《1944:龙陵会战》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束之作。此前的两部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文津图书奖、“2014中国好书”等殊荣;《1944:龙陵会战》则更上层楼,将作者首创的“微观战史”这一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作者的“微观战史三部曲”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典型的战役史专著,业界著述多为宏观军史、战史;对于战役、战斗的叙事则以“纪实文学”垄断市场。作为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战争,若无学术高度上的微观历史叙事,不仅是军事历史学术之缺憾,甚至会带来政治层面的尴尬,如近年甚嚣尘上的对我军英模事迹细节的质疑之风,不管其隐藏的动机如何,首先是对战史研究领域缺乏微观研究著述的恶性反诘。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战史的微观研究极难开展,其中既有档案利用极难的瓶颈问题,也有军史研究职能部门“宜粗不宜细”的观念束缚,及地方历史研究人员缺乏军事学背景等困难,造成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著述长期付诸阙如。诚如杨奎松先生近期撰文所指出的,“从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以来,中国大陆一批中青年业余战史爱好者已经捷足先登,陆续开始推出一批颇有分量的战史著述”。因此说余戈的研究带动了一个方向,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诚不为过。

《1944:龙陵会战》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的主战场战事——中国远征军龙陵会战及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之役,及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过程。此战可谓我国抗日战争中为辉煌的胜利,对于推动抗战胜利,及战后奠定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长期以来却不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列,公众对其了解认知之薄弱可想而知。也正是余戈的聚焦一个战场深钻、吃透式的研究,才使得学界和社会有了在、细微的条件下观照这段历史的可能。该书中仅利用南京二档中的远征军部队战斗详报、作战机密日记就达20余份;对于日军不但利用了其公刊战史,还包括全部参战部队的内部战史、主要将领回忆录和官兵口述史,这样规模的档案史料利用量及对敌方史料的“互参”比对,在国内以往战史著述中也是找不到第二例的。此外,龙陵会战中因了中美军事层面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作战,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活动经验、教训极为丰富,大部分对于当下实现强军目标所进行的深层军事变革不乏启示之效。因此本书的价值就不仅是叙述了一段往事,而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解放军文艺》副主编 殷实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作者用电影镜头般的细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同以往不一样的历史。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对历史的书写总以“成王败寇”为衡量尺度。本书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少了主观的臆断,充分尊重史实,同时,也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7-11-20 16:40: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1944:龙陵会战 解读的很好,延续了作者前两部作品的质量,很厚的一部书,值得慢慢用心阅读。总体好评。

2017-11-16 13:20:59
来自鲁尧**的评论:

1944:龙陵会战 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第三部终于到手了,有关滇西抗战的书看过几本,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感谢当当!

2017-11-16 19:58: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棒,终于集齐了余戈的滇西三部曲了。物美价廉。

2017-11-11 15:36: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继松山战役笔记,龙陵之围之后的大作,把微观战史发挥到新的高度,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2017-11-11 16:24: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三部曲收官之作 一如既往的深沉与厚重 好书值得一读

2017-11-10 16:16:00
来自人生不**的评论:

1944:龙陵会战 滇西三部曲对我而言就是海洛因对于瘾君子,虽然它看起来是那么让人望而生畏

2017-11-04 17:27: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应当说,余戈对于当年滇缅地区的战争是花费了极大的经历去研究和考据的,正是由于有了他辈的工作,我们才能比较详细地重温当时战事的血腥,也才能更好地缅怀先烈

2017-11-08 19:11:38
来自z***0(**的评论:

滇西抗战三战曲终于收集齐了,微观战史,越读越有味,大力推荐。

2017-10-10 16:36: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拥有《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后,会放过龙陵会战吗

2017-09-22 20:59:03
来自爱影之**的评论:

余戈所写滇西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等待了很长时间终于拿到了,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2017-09-13 13:39:03
来自w***3(**的评论:

之前买过作者的三部曲之一,写的很好,真实历史的曾现~书不错,还附有一小本地图~

2017-10-03 14:59: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简易的装帧,但纸张厚实,字体清楚,内容,关键叙述独特

2017-11-06 12:40: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余戈三部金典之一,879页,798干字,砖头书。

2017-11-01 19:58: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细微处写历史,余戈真乃大手笔。一直关注第三部何时出书,终于等到了。感谢余戈!

2017-10-31 15:49:36
来自香榭小**的评论:

买齐三部曲了,作者从细处入手,作品大气,此书的第一本松山更是让我从几千公里外跑到实地去感受。

2017-10-16 19:28: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滇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厚厚一本,还送了图册,值得一读

2017-11-03 20:03:36
来自龍城飛**的评论:

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2017-09-19 14:14:49
来自本***(**的评论:

滇西抗战三部曲最后一部,内容扎实,分析到位,今天读来还令人深思

2017-10-30 20:49: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三部曲终于收集齐了!什么是历史?这三部曲就是最真实的历史!是你在历史课本、电视里、电影中看不到的!

2017-09-22 21:42:48
来自金齿卫**的评论:

余戈老师的三部曲,写的就是我家乡发生的抗战!必须买,必须读!确实是好书!三部都没有让我失望!谢谢余戈老师!谢谢当当!

2017-08-30 18:02: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期待已久,三部头的抗战大书齐了!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我收到书里面有破页。书外包装是好的,估计是生产厂家的质量关系。

2017-08-31 22:20:28
来自书香宅**的评论:

西南抗战的三部曲就差这部没收藏了,内容都很不错,史料性强,完整详尽地介绍了西南抗战的战役全过程,大气有品质,值得拥有。

2017-10-14 15:44: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终于等到余戈这三部曲的终章了,很厚的一本书,强烈推荐那些抗日神剧的导演编剧演员人手一本,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实的抗战

2017-09-25 10:22:41
来自wx005a4**的评论:

独特的记叙方法,细致到级别低微的战时军政人员的表现,投敌曲线救国其实是沦陷区敌后抗战的军政人员的一种现实的抉择。

2017-10-18 17:01:44
来自wxafqia**的评论:

滇西三部曲的收尾一部,喜欢中国远征军题材的必买。

2017-11-03 12:07:08
来自罗兰200**的评论:

作者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腾冲之围》,我已分别在2010年、2014年购买过。这次等于把“滇西抗战三部曲”买齐了!这部书,叙述了龙陵会战的过程,既有大的背景,又有细微的具体的任何事。老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我们不应只乘凉,还应至少给树浇些水。抗日将士们浴血奋战,今天的我们在享受他们奋斗的果实,我们应继续奋斗,才对得起他们!

2017-10-19 16:11: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久以前买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腾冲之围》,非常喜欢,一直望眼欲穿等待《龙陵会战》,这次终于把“滇西抗战三部曲”买齐了

2017-11-03 08:25: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微观战史值得一读,三部曲收集全了,点赞。作者还有另外两本著作,松山战役笔记,腾冲之围,都值得一读,国内写松山,腾冲,龙陵会战的没有能超越这三部曲的作品。

2017-08-27 14:42:18
来自***(匿**的评论:

余戈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出版,使得中国抗日战争的整幅图景中,局部区域的“像素”异常偏高。在此对比映衬下,其他区域的历史书写仍布满晦暗不明、令人可疑的“马赛克”;但同时,也为有志的后来者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7-09-29 15:19:58
来自***(匿**的评论:

余戈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结项,使得中国抗日战争的整幅图景中,局部区域的“像素”异常偏高。在此对比映衬下,其他区域的历史书写仍布满晦暗不明、令人可疑的“马赛克”;但同时,也为有志的后来者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7-09-29 15:24:16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