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道统与宪法秩序(北航高研院.治道文丛)图书
人气:96

道统与宪法秩序(北航高研院.治道文丛)

《道统与宪法秩序》系“治道文丛”系列书之一,本书稿围绕着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重点在“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政治思考凡是与宪法重归中国之道,而底线稳定的宪法秩...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国家法/宪法  
  • 作者:[姚中秋]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1732866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道统与宪法秩序》系“治道文丛”系列书之一,本书稿围绕着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重点在“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政治思考凡是与宪法重归中国之道,而底线稳定的宪法秩序,这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着重于“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和历史描述,认为底定宪法秩序之根本,在归于中国之道。故今日中国之宪法学理论发展和宪制变革之展开,均需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姚中秋,陕西蒲城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从事译介西方经济学和法政思想,出版译著十余种。十余年前,转入中国经史之学,依乎国史,参用西学,解读经典,推明圣人之道,出版论著若干。出版《儒家宪政论》《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等。数年前创办弘道书院,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拓展当代儒学研究之新议题,推动中国思想学术之儒家化。

目录

卷上道统与宪制

道统、儒家与宪法秩序 /003

汉武帝归宗道统叙论/026

论孙中山之道统自觉 /052

激进化与保守化:二十世纪历史之基本线索 /078

儒家作为现代中国之构建者/094

卷下反复其道,天行也

从革命到文明:八二宪法序言及时段大义疏解 /109

中国何以发生边缘革命 /135

文明复兴视野中之变革新范式 /156

仁本政治观 /173

世界历史之中国时刻 /186

中国之道与中国思想之创发 /212

在线预览

道统与儒家

然则,在中国,何为道?何为道统?

道不在人外,道由人而见诸制度或言说,并因此而有传承,道统就是承载道的人所构成之统绪。关于道统之传,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说: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

在朱子之历史叙事中,上古圣王贤相是道、位俱备,道、势合二为一。尧、舜、皋陶、禹、汤、文、武、周公之所言、所行、所立之法度,皆为华夏—中国治理之道之呈现。华夏—中国之为华夏—中国的文明的属性,也即道,就由这些圣贤之言、行、制所凝定。而孔子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以定六经——因乐经散失而为五经。五经即为道之文,令因此而可道。因此,五经为体认华夏—中国之道的不二法门。五经包含诸多实体性价值、政治核心价值,仅以《尚书》为例,《尧典》揭明天道信仰,《舜典》展现共治理念,《皋陶谟》集中阐述诸多原则,以及也许最为重要的《泰誓》提出政治哲学命题:“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当然,《礼运篇》之“天下为公”,亦至关重要,如此等等。

凡此种种价值、基本原则,以及圣王所创制的体现它们之若干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华夏—中国治理之道。此后,它们塑造着中国人对于政治之基本想象,从而支配着中国人之“秩序意向”。任何时代立国者之首要伦理与历史责任即是认同这些价值、基本原则,将其灌注于自己创制之宪法、法律之中。当然,具体制度形态必然因时、因势而异,然而,王者易制而不易道。惟有不易道,此一治理架构虽然与此前不同,然仍是华夏的、中国的。并且,惟有如此,此一治理架构才具有稳定性、持续性。

朱子接着说: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

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天子之位,甚至不得皋陶之臣位。孔子于手定六经之余,开创道之“新统”——学统。《论语》以“学而”为及时篇之篇名,以“学”为及时个实字,并非偶然,而旨在突出孔子所开创之事业的性质,实始于“学”。余英时先生解读朱子之语曰:“朱熹在此是以极其委婉的方式避免说孔子得‘道统之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自周公以后,内圣与外王已不复合一,孔子只能开创‘道学’以保存与发明上古‘道统’中的精义——‘道体’,却无力继承周公的‘道统’了。”[2] 余先生更进一步解释:

朱熹有意将“道统”与“道学”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自“上古圣神”至周公是“道统”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为内圣与外王合而为一。在这个阶段,在位的“圣君贤相”既已将“道”付诸实行,则自然不需要另有一群人出来,专门讲求“道学”了。周公之后,内圣与外王已分裂为二,历史进入另一阶段,这便是孔子开创“道学”的时代。[3]

虽然《泰誓上》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然在三代,政、学统于圣王贤相,君、师合一。自孔子起,政、学分立,君、师分立,由此而有政统、学统之分立,或可谓德、位分立。君王掌握权力,此种权力主要凭借智、力。儒学则是传道、卫道之学。孔子教育弟子,以“志于道”为首。孔子之后之儒家士君子,即以守死善道、行道于天下为己任。由此连绵不绝,构成政统之外的道学之统,此为孔子之后的道统。换言之,孔子之后,华夏—中国之道的承载者就是儒家,其核心载体则是五经,道学之本为经学。道统基本上就是儒家之统。归宗道统,就是归宗儒家。

上述道统、政统之分立,构成孔子之后社会治理之最为重大的内在张力。在圣王那里,政、道合一,法律、制度就是道之自我构建。孔子之后,政、道分立,君之政统自有其驱动力量和运作逻辑,儒家则试图“致君行道”,以道统君,借君行道。每次统治权交替之际,这两种力量交叉、斗争、融合,而有了“第二次立宪”之周期性展开。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shineyo**的评论:

给单位图书馆买的书,还不错。

2017-11-15 14:37:34
来自**(匿名**的评论:

一直在当当网买书,很不错,都是正版而且到货快。遇到打折促销,更会血拼。

2017-07-27 23:20:5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