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于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方的企业治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的结构改革",这就是在金融危机中坚挺增长的德国,为全球经济贡献的"德国模式"。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与全球咨询巨头罗兰·贝格发现,拥有着相似价值理念与基础机制的两国,在改革目标上也同样相似。两人在无数次思想碰撞后,总结出了现实借鉴。他们从公共财政体系、房地产市场调控策略、金融监管体系、马克国际化战略、企业基业长青等方面,探索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为中国改革提出新的建言。
08年次贷危机后,经济旧格局被打破,世界经济正在建立新的平衡。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以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著称的德国经济,是如何在危机中逆势增长,成为欧洲经济复苏的强大支撑?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中国是否有共通之处?德国模式能否给中国经济带来启示?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国际管理咨询界巨头罗兰·贝格亲莅编著
旨在拨开全球经济的迷雾,探寻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
李稻葵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SchwarzmanScholars)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议程委员会委员。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并曾任世界银行项目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等职。
罗兰·贝格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荣誉主席;全球多家企业和机构的委员会成员,如德意志银行、美国黑石集团、日本索尼公司、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德国费森尤斯集团、德国慕尼黑PrimeOffice集团(董事长)、意大利RCS传媒集团等;并担任德国联邦政府等多国政府的顾问。
序一德国模式的中国之鉴李稻葵
序二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罗兰·贝格
及时章德国实体经济如何战胜危机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
次贷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德国的影响和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有何不同
德国实体经济为何未受两次危机的影响
德国应对危机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章德国公共财政体系研究
德国公共财政体系初探
中德各项税收对比与启示
中德财政平衡制度对比与启示
德国公共财政体系对中国的借鉴意
第三章德国房地产市场研究
德国房地产市场历史表现
各阶段德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梳理
经验一:租赁住房市场发达缓解房价波动
经验二:稳健住房金融体系抑制住房投机
第四章德国金融监管研究
德国金融业概况
德国金融监管概况
德国金融监管下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德国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德国马克国际化研究
德国马克缘何崛起
德国马克国际化缘何受限
德国马克国际化受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第六章德国家族企业研究
德国家族企业概述
德国家族企业为什么成功
德国家族企业典型案例——宝马公司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再论德国近年来经济成功之道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
德国成功的关键因素
结论
后记
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罗兰·贝格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过去几十年间,世界经济图谱发生了重大改变,它正不断地从发达经济体,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转移。特别是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欧元区危
机以来,这种趋势变得愈发明显。若单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较大的经济体。尽管欧盟和美国的经济总量依然大于中国,但是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地接近欧美。虽然这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有所下滑,但是自2007年以来,中国实际人均GDP仍以8.1%的速度增长,这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国的0.3%与欧盟的-0.2%。
欧洲各国差异显著,德国独树一帜 欧盟仍然是世界较大的经济体。2012年,欧盟GDP为16.4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5%,是美国的1.1倍,中国的2.0倍,日本的2.7倍。2012年,欧盟人口总数为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7%,是美国的1.6倍,日本的4.0倍。
欧洲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2009—2012年,欧盟传统15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原0.3%。其中,个国家的年均GDP增长率为负:10希腊增长率低,为原4.9%;其次是葡萄牙和意大利,分别为原1.5%和原1.4%。只有瑞典、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和法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德国以0.7%的年均GDP增长率排名第二。除此之外,各方面指标表明,德国经济处于健康状态。
一、经常账户盈余
2010—2014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只有德国、中国和日本有持续的经常账户盈余。德国的平均经常账户盈余为2410亿美元,反映出强劲的竞争力;而同期美国平均经常账户赤字却为4350亿美元;英国的平均经常账户赤字为970亿美元。经常账户盈余通常表明出口大于进口,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对于德国来说,这一现状也因其实际汇率低于欧元区其他国家所导致,这进一步加剧欧元区内部的紧张。
二、公共财政
2014年年末,德国的一般政府债占GDP的75.5%,在欧盟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远低于美国和日本。2014年,德国成功地实现整体政府预算盈余,不仅低于美国、日本和欧盟其他国家,也低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较少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为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留出了空间。一旦德国经济出现下行风险,政府可以采取增加公共支出、降低税收等措施刺激经济。
三、就业率
得益于1998—2004年之间的经济改革,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具灵活性,而失业率一路走低:2005年失业率为11.2%,此后逐年下降,只有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上升。2014年,德国失业率达到5.0%,比美国低1.2%、比法国低5.3%,但却比中国高0.9%。2014年第三季度平均就业人口为4290万人,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维持生计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失业给劳动者造成痛苦,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甚至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较低的失业率通常带来更高的幸福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高制造业比重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制造业保持较高的比重。2012年,德国制造业占增加值的24%,高于美国的12%、日本的19%以及欧盟15国的15%。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2000年至2012年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部门,都呈现下滑态势,其中芬兰下降10.3%,英国下降5.6%,法国下降5.3%;而只有德国和立陶宛呈现了明显的增加,分别增加了1.6%和2.0%。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德国制造业部门的高比重意味着,德国经济更具均衡性,并较少地依赖于服务业;有助于德国增加出口,鼓励技术创新,吸引外国投资,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增加高技术含量的就业。这些让德国在金融危机后,得以迅速复苏,并实现增长。
德国经济成功背后的因素 德国经济的强劲表现,部分源于欧元体系设计之初的漏洞。由于德国抑制工资增长的政策,德国的产业亦更加具有价格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以及经常账户盈余。因此,自欧元颁布以来,德国的欧元""实际上比欧元区其他国家流通的货币贬值30%。
尽管如此,德国依然给自己打造了三大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成功。他们分别是:独特的社会政治架构、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世界的企业。这些因素紧密联系,互相依托,并且有着很强的文化背景。
一、社会政治架构
社会政治架构是理解德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之一。
社会市场经济是德国经济的总体框架,是经济成功和社会稳定的前提。社会市场经济的理念是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经济的优势,同时为了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对自由市场经济加以限制。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穆勒-阿尔马克(AlfredMuller-Armack)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定义是"一种将市场自由与社会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有三点:一是保护个人不受过度自由资本主义的影响,建立社保体制,保护工人权益;二是提供免费教育与平等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三是保障市场自由公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国家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并加以调节,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等方式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德国的基尼系数为0.34,低于美国、日本、欧盟平均水平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这表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成功的:它一方面保障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控制了财富分化。就增长与繁荣而言,经济自由与社会保障并非对立,正确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德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共识,有利于为社会福利做出妥协。法律规定,大型企业的监事会包括工会代表,企业、员工、工会和行业工会之间的妥协降低了罢工数量和劳动力成本。2000—2008年,德国平均每年罢工时间仅为4.5天,而美国和欧盟分别为9天和34天。2001—2012年,德国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上升8.4%,远低于美国(18.3%)和欧盟平均水平(24.0%)这使德国产品价格低廉,增强了德国经济的竞争力。
1999—2005年,德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德国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劳动力市场改革减少了保护主义倾向,取消了低工资限制,增加了灵活性。税制改革降低了企业税和直接税的水平,适度提高了间接税。医疗改革把医疗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分开,提高了德国企业的竞争力。福利制度改革缩减了养老金,并在之后的2010年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将企业的资本利得税降至0%,这鼓励了公司之间以及与银
行之间进行资产买卖,从而缓解了"德国公司"的问题。然而,值得提出的是,尽管政府从早前的改革中获得不少经济利益,但是现在也开始取消一些改革政策,例如,引入低工资,并且对于那些工作超过45岁的人,把退休年龄降低到63岁等。
二、产业政策
稳健的产业政策是德国经济成功的基础。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制造业比重较高。2011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23%,高于美国(13%)日本、(19%)和欧盟传统15国平均水平(15%)。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呈现去工业化趋势。2001—2011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其中芬兰、爱尔兰和法国分别下降7.9%、5.6%和4.6%,只有德国、匈牙利、立陶宛、波兰等少数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上升。较高的制造业比重有利于扩大出口、鼓励技术创新、吸引外国投资、创造高技能工作岗位,是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快速恢复和增长的关键因素。
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和良好的研发体制促进了技术创新。2011年,德国的研发费用达755亿欧元,GDP的2.88%。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研发领域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研发投入占研发费用总额的67.7%,大学占17.8%,公共机构占14.6%(数据四舍五入取两位小数)。公共科研机构中既有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等基础研究机构,也有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应用研究机构。技术创新帮助德国工业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产业价值链中地位不断攀升:德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12%;1995年至今,从德国每百万人口的专利数量始终名列前茅,经验丰富于美国和日本。德国政府在激励创新和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自下而上地与产业展开紧密合作,而参与研发的目的并不是选出个别佼佼者,或直接确定研发方向,而是为企业创造研发工作的激励框架,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基础设施支持,同时保障中小型企业和供应商也能参与其中。除了常见的税收激励、大学支持和基础研究支持之外,德国还有一批独特的致力于与产业紧密协作的各科技中心网点,这批网点专攻技术创新。其中最成功的即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协会拥有60家技术中心,遍布全国,由政府、企业界共同出资,依靠市场驱动运营。从化工多聚物到镭射传感器制造所需的光学度,再到新一代IT(信息
之所以要借鉴德国模式,是因为相对于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其他民族与社会,德国的社会价值理念和基础性机制,与中国最为相似。
今天研究德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对当前的社会思潮进行一定的补充,对冲一些经济体制方面思维的偏激性。
——李稻葵
虽然中国不可能照搬德国的模式,但是中国和德国有很多共同目标,如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塑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等。
——罗兰·贝格
很好,继续支持
好书,值得推荐.
非常喜欢李稻葵教授,值得研读的一本著作!
非常好,值得进一步细读
德国精神,强大的根源
非常喜欢
????汦??
还行
还不错,就是书积压得有点旧
好
满意
当当的服务一向很不错,书很不错
先收货,再悦读!
好
好书不错真不错
很不错的书,特别喜欢
当当自营的书还是很丰富的,基本上要找的都有,开发票也很方便,虽然价格小贵,但是为了品质着想,还是在自营店买放心。
不错
非常满意,很喜欢
算是一种参考吧
正版,包装好,快递速度快,服务好!点赞点赞点赞!
好评 非常好
学习学习,开卷有益
被推荐的书,学习
这本书非常精彩!非常值得一读!
书是正版,性价比很高,值得购买。
第一次在当当上买书,还是给单位领导买的,结果送来的一本书包装很精美,一本书直接没包装,侧面都有泥点,真是无语了。
虽说德国的文化政治等形态与中国有巨大的差异,但很多东西是共同的,中国是个善于学习模仿的国家,有很多是可以借鉴的。领导们可能早就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