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一个大国惊心动魄的起飞进程,看经济转轨,观财富流变,剥开利益博弈与政商纠葛,凝聚增长的思考与制度变迁中的智慧。
本书精选《南方周末》经济版块发表的名家作品,旨在关心民生,重视创富指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更可为读者的创业致富提供强大的助力。
在这里,读懂中国! 《原富与原罪》精选《南方周末》经济版块发表的名家作品,旨在关心民生,重视创富指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更可为读者的创业致富提供强大的助力。
总序: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 第壹辑 经济调查 中储棉巨亏调查 中国万亿不良资产处置内幕 民资新疆掘油 证券咨询灰幕 世行集团阴魂不散融资骗局卷土重来 西南水电——"八个三峡筹划开建" 外资审批窝案调查 第贰辑 趋势观察 财富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向西25000里:非洲梦、中国梦 中国制造:半坡上的变奏 汝州之惑 保卫劳动合同法 龙熊之舞 "捐款门"始末 迪拜:沙上之塔,末路狂花? 第叁辑 地域跟踪 山西煤矿产权改革起步 山西矿权改革临近收官 山西能摆脱资源诅咒吗? 世间再无煤老板? 中国式财富地图 三十年中国人收人流变 挽救WTO 第肆辑 高端访谈 采全民的矿就得交足全民的钱——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谈资源价格改革 "这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访欧盟贸易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 单伟建详解深发展股改 潘岳:"特殊利益"正成为破坏环境的首恶 中国零售银行是怎样炼成的——行长马蔚华详解招行创新之秘 第伍辑 公司报道 顺驰:一个地产神话的终结 李泽楷套现博弈网通 田溯宁居中化解风波 东航争夺战:经理人的决斗 兴业银行:增长的代价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否的幕后博弈 地产业"国进民退" 第陆辑 财经人物 及时金融要犯:从跟班到资本大亨的终结 林毅夫:通往世行之路 顾雏军的罪与罚 李宁:三分钟与二十年 企业家、老大、捐款大户——二号富豪杜双华的三张脸谱
近日,舆论对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质疑和批评愈演愈烈。
2005年1月初,继银监会之后,国家审计署再次剑指AMC,宣布"查出 AMC各类违规和管理不规范资金700多亿元;案件线索38件,涉案资金67亿元",指出"AMC在不良资产的剥离、处置及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但在众多批评声中,却甚少有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AMc本身的问题,更应反思的是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之痼疾。
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AMC共同主导着价值两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出现自1999年开始的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行动—— 四大商业银行共剥离14000亿元,到了2004年,建行、中行再次股改剥离约 5000亿元,其间交行剥离600亿元。
和中国所有的改革一样,处理不良资产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问题是自1999年开始,摸了5年石头之后,一直困扰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两个根本矛盾并没有解决一"有价无市"和"有市无价",这两者听似相对,实则相合。
由于中国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是横空出世,如何处理不良资产,以及处置给谁,一直是AMC的难题。最初,AMC拿着手中价值不菲的不良资产,少人问津,从而出现了及时个矛盾——"有价无市";后来虽然有外资前往,这个矛盾有所缓解,但依然没有更多买家出现在AMC面前,不能形成多层次的竞争局面。
同时,不良资产被冠以"不良"二字,并烙上伴随中国经济多年发展的体制烙印,因此如何评估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确定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难如登天,市场中也没有一套成熟完善、获得各方接受的评估方法,从而出现了"有市无价"的矛盾。
伴随着这两个矛盾,滋生了大量的灰色地带,银监会和审计署所指问题均由此产生,比如收购不良资产把关不严、处置时弄虚作假等。
缺乏竞争的买卖 为"解决银行的问题"而成立的AMC们,成立之初就发现中国的不良资产交易是一个"有市无价"的市场。
1999年国家开始金融改革,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和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
收购资金来自三方面:国家财政提供给AMC的400亿元资本金、央行的 5700亿元再贷款以及AMC发行了8200亿元的金融债券。收购之后,AMC的首要任务就是"追企业的钱",这是AMC成立的最主要的任务。
一位AMC的老员工回忆,当初成立时,除信达的人员较为整齐之外,其余三家AMC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从对应的三大银行中抽调而来的人员,对如何处置收购来的不良资产毫无经验,也并不清楚这些不良资产的价值。
"市场的规则、买家、经验,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回忆,当时是个新事物。
国家给AMC设立了一个10年的存续期,在这段时间里,AMC必须将手中的不良资产处置完。"这些贷款是四大国有银行许多信贷部门10多年形成的,涉及几万个案子。"赵锡军认为如果每个案子单个去做,必然是旷日持久,而且以当时每家AMC区区数百人的规模,也不太现实。
正在AMC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王都的华人出现在AMC面前,此前,他因成功参与了广信、粤海和海国投的不良资产处置,被华尔街誉为中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摇滚歌星(Rock Star)"。
"2000年时,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有信达知道做债转股。"王都回忆说。他开始给AMC介绍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等国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
不久,一些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的国际投行也发现了这个巨大的金矿,为了寻找了解中国情况的伙伴,它们纷纷寻求与王都的合作。随后两方一同向AMC展开了游说,劝其向外资打包出售不良资产。
王都及外资投行就这样成了中国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的及时批买家,但中国国内的企业依然没有发现这是个发财的机会,从而这个市场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十分缺乏竞争的状态。
在外资投行游说的同时,AMC也试图自己寻求其他处置方式,但有时会受到国内社会环境的制约。一位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原高层回忆,2000年,东方的一位老总到中国一家大型矿业集团催收债权,结果被保卫人员请出门外。而国内司法环境也对AMC不利,一位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会指令地方法院,影响诉讼的进程,即便判了AMC胜诉,往往也得不到执行。
一难一易,摸了一段时间石头之后,AMC相继引入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用俗话说就是,"利用外国人追债"。2001年6月,华融的老总杨凯生及时个吃螃蟹,华融向全世界宣布将打包出售不良资产。
经过争夺,2001年12月,王都所在的KTH基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雷曼、所罗门、国际金融公司等外资组成的联合投标团以8.125%的折扣拿下了华融4个资产包,价值108亿元的不良资产,随后,高盛也拿了一个资产包,由于是及时次,该资产包被业界命名为"华融l"。
联合投标团拿到不良资产包后,处置颇为顺利,这些不良资产的债务人纷纷找到具体负责处置这批不良资产的凯利公司,主动要求还款。王都估计,"华融1"里面,债务人主动还钱的占了一半以上。杨凯生得知这种情况后,向同行抱怨——"为什么华融收就那么难,老外就这么容易?" 在"华融1"做成之后,信达、东方、长城、华融陆续将多笔不良资产打包给外资投行,一些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尽管《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买卖资产,但通过变通的方式,建行、中行等开始试点。
在与外资合作的过程中,AMC获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自己处置不良资产。2004年底,据银监会统计,不包括债转股,AMC共处置了6750亿元不良资产。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其中外资投行共买了价值60.16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约占总量的十分之一。
但发展到今天,这个市场还是只有供应商(AMc)和一级批发商(外资投行),缺少二级批发商和终端销售商,即便在一级批发商内部,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有价无市"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P8-11
敏感的嗅觉,犀利的笔锋,独到的见解,值得收藏!
这个商品不错~
南方周末出的都是精品,这个也不例外!
这个商品不错~
买了这一套丛书,因为他们讲良心。
大多都看过了 留作见证吧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纸质很好
不错
完美。南方周刊,一向好文摘
好
很好很好,完好无损,绝对值得买,内容也相当不错。
不错
不错不错。
经典的书就是不一样,装帧也不错。
经典无需多言,这本书值得一看。
商品真心不错
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文丛hao
河北保定高碑店市怎么一直缺货?什么时候能有货啊?我想买本。
和想象中有些差异,分析的浅显了一点,不过还是能学到点知识的。
南方的东西,当然好,篇篇文字言之有物,只是关于企业家个人事历的文章还是少了些,看来南方也是有忌讳的。
额,关于经济的,虽然我是个财大生,但也有点看不下去。。。可能是修炼还不到家,但是有些故事内容还是蛮好看的!!
正在看,深深被书的真实所感染,分析问题很深入,好书。
写些“大事”的感觉,给正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女朋友读读,开拓下视野
但是是南方周末的二十五年文丛。我相信不会错的,写作,视角,哪怕仅仅是讲述的感觉。相信都会有收获。即使无收获,读书 读个感觉为第一。
时代的缩影!这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尤其是中国经济及制度发展现状几历史的缩影,里面有许多的无奈和感慨,但是他们确实是真实的!
冲南方周末去的,内容不错,选取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南周报道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但是坦白的说看惯了报纸版本的南方周末再看书本版的不太习惯。结论:相对中国经济事件有一定了解如果再打五折的话你就果断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