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总序
叙论
弁
及时讲温庭筠(上)
诸位爱好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们!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心情是非常高兴而且感动的。我是1924年在北京出生的,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7年的冬天离开了我的故乡北京。因为当时我结了婚,1948年就随着我先生工作的调动,去到了台湾。1966年离开台湾,到了美国。1969年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直到现在。自从1947年冬天离开了我自己的家乡北京以后,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书的工作岗位,我所教的内容,都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我在国外教书的时候,很高兴能够把自己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介绍给国外的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有一种文化交流的意义。
我1977年回到祖国来旅游的时候,在火车上看到有的旅客,拿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他们都非常欣喜,非常热情地阅读。我在当时就受到了很大的感动。我想我是由自己的祖国——中国培养我接受教育的,我多年来在海外宣扬我们祖国的文化,这当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可是当我在1977年旅游的时候,看到我们自己祖国的同胞这么爱好中国古典诗词,我就想我也应该回到祖国来,与我们祖国的文化的源流能够继承接续起来才是。我好像是一滴水,要回到我们祖国的江河之中。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念头,我愿意回到自己祖国来,也能够教古典诗词,跟国内的爱好古典诗词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的朋友们共同研讨,向他们学习。
这一次的讲座,我自己本来没有想到能够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参加。因为本来我是去年(1986年)4月,由于加拿大跟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缪钺教授合写一本论词的书而回到祖国来的。那个时候见到了我们辅仁大学校友会的学长、朋友们,他们跟我说,要我给校友会作一次讲演。我想校友会的很多学长为我们校友会的筹务和建立,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海外一点也没有贡献,所以当校友会叫我作几次讲演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应该尽的义务,就答应作一次讲演。我本来以为讲演的对象只是校友会的朋友们,可是没有想到,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后来,就有中华诗词学会的朋友们也说,希望我作一次报告,我就提出希望中华诗词学会能够和辅仁大学校友会联合起来举办这一次讲演。后来又有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很多朋友都参加了,这种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使我非常感动。刚才介绍说我是尽义务来讲学,其实这是不在话下的。因为所有这一次举办这一讲座的朋友们,他们所付出的工作、劳力、时间、精神,都比我更多,他们筹备了很多个月,我们应该多向他们致谢。如果举办的这一次讲座有一点成就,我们应该向这些筹务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但是,如果讲的失败了,那是我个人的责任,我要向大家道歉。
我多年来在海外,学识也很浅薄,在北京这么多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前辈的面前我本来不敢随便讲话的。可是大家的盛情难却,而且中国古来有一句成语说是“野人献曝”。就是说有个乡下佬,他没有看到过什么广厦陕室,那些个高楼大厦,温暖的建设的房屋;他也从来没有穿过丝纩狐貉的这样的丝棉的或者是皮裘的衣服;他不知道有些人取暖有更好的办法。乡下佬只是觉得冬天晒晒太阳就很暖和,所以他就想:这晒太阳是件好事情,我要把我这一点心得奉献给那些要取暖的人。其实别人比他取暖的方法要多得多,美好得多,高明得多;但是这个野人、乡下佬,他要把自己晒太阳取暖的一点体会和经验贡献给大家。我虽然是很浅薄的、很肤浅的,可是那至少是自己的一份诚意。所以我讲得有错误的地方、有浅薄的地方,请诸位爱好诗词的朋友、前辈、国内的学者们多多地给我指教。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而我上大学的年代是1941到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思索。在中国的韵文的各类的文学体式之中,有一个传统,就是“文以载道”,读诗也讲究诗教,说“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我年轻的时候,很不赞成这一套说法,文学就是文学,艺术就是艺术,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它载道呢?诗歌的本身,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诗是教化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以为一般衡量文学,有两个不同的标准:有的人喜欢用道德和政治的尺寸来衡量文学作品,有的人喜欢用美学的艺术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文学作品。一般说来,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诗教。“诗言志”,诗者志少所之,是重视它的思想内容,它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的。
词,我认为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之中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学体式,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为什么叫做词呢?其实只是歌词的意思。从隋唐以来,中国有一种新兴的音乐,这种音乐是中国旧有的音乐融会了当时外来音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词就是配合这些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歌唱的歌词。所以词本来并无深义。词,就是歌词的意思。这种歌词,最早是在民间流行的,后来士大夫们这些读书人,他们觉得这个歌曲的音调很美,可是一般民间的歌词则是比较俚俗的,所以这些文人诗客,就开始自己着手来填写歌词了。
中国最早的一本文人诗客写的词集叫做《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辑的,完成是在10世纪的时候,那是在中国历史中的晚唐五代十国期间。《花间集》前面有欧阳炯写的一篇序文。关于词的起源,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论词之起源》,大家可以参看。那篇文章写得比较仔细,我现在讲得简单一点。我要说《花间集》编选时候的用意和性质。我们中国人熟知《花间集》就是书的名字。但是我在国外要讲《花间集》,就要用英文介绍说是TheCo11ectionofSongsAmongTheF1owers,是说花丛里边的歌词的一个集子。你看多么美丽的名字。我们老说《花间集》、《花间集》,司空见惯,把它变成了一个非常生硬、非常死板的名词了。但是,你换一个新鲜的角度来看它,你会觉得《花间集》是个很美的名称。而且从这个《花问集》的名称里,就可以想象到,那里边的歌词一定是非常美丽的歌词,是当时的诗人文士写了歌词,在歌筵酒席之间交给美丽的歌女去演唱的歌词。所以欧阳炯在《花间集》的序文里,就曾说这些歌词是“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拍是唱歌打的拍板,檀是檀香木,用檀香木做的拍板。最早的歌词,《花间集》里收辑的所谓的诗客曲子词,原是交给妙龄少女去演唱的美丽的歌词,这当然要适合歌唱的背景。所以,它们大多是爱情的歌词,是相思怀念、伤春怨别的歌词。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的衡量之内的。在中国的文学里边,词是一个跟中国过去的载道的传统脱离,而并不被它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它突破了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的限制,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可是,后来却发生了一种很奇妙的现象,就是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他们就把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加在中国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面去了。
清朝一个有名的词学家名叫张惠言,他说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可以表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 序》),是可以表现那些有品德、有理想、有志意、有抱负的贤人君子他们内心之中最隐约最深曲的一种内心的怨悱,一种感动,一种追求而不得的这样的怨悱的感情。他的这种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人反对他了。我现在都是很简单的举例证,如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一位有名的学者,就是王国维,他写过一本评论词的书,是很有名的一本著作,叫《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里边,他就曾批评张惠言,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皋文是张惠言的号,他说张惠言讲词,真是太顽固了。像这些写词的词人,并没有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的用心,而张惠言要这样讲,所以说他是“深文罗织”,是自己画了一个框框,要把别人的作品都套在这个模式之中,这是错误的,这是顽固的,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王国维批评了张惠言。
可是,另外一个奇妙的事情又发生了。王国维虽然批评张惠言用贤人君子的感情来讲爱情的小词是不对的,而王国维却也曾经举过很多五代和两宋的词人的词,说这些词人所写的一些个词句,表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像北宋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写的本是相思离别,因为这首词的前半,还有两句,说的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恨”字有的版本作“别”)。他说天上的明月它不知道我们和相爱之人离别以后的这种离愁别恨的痛苦。苏东坡也曾有词句说“何事偏向别时圆”!为什么人在分别,你偏偏团圆,更增加我的离愁别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他说月亮慢慢地西斜,它的光线从朱红色的门穿照进来,我一夜无眠,看到月光从深夜直到天明,所以他写的是离别。然后在下半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因为他头天晚上无眠,没有睡觉,第二天早晨才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天晚上,当深秋的时候,秋风萧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昨夜的西风,把碧绿的树叶吹得凋零了。当时树叶零落之后,窗前楼上没有了那些个大树的荫蔽的时候,他说我一个人独上高楼,望那天边的远处,我所怀念的人所在的地方,一直望到天的尽头。欧阳修曾有两句词,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所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的原是相思离别,可是王国维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及时种境界。
王国维又曾经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风栖梧》),说我衣服的腰带越来越宽松了,这说明人越来越消瘦。《古诗十九首》说的“思君令人老”,我的衣带渐宽是因为相思,因为怀念。他说我就是为了你而相思而憔悴消瘦的,衣带渐宽,但是我也不后悔,我始终不会后悔。为什么?因为“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我所爱的那个人,值得消瘦而憔悴。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
我想大家对王国维的说法应该是很熟悉的,因为我看到我们国内的报纸上有的时候有人写文章,谈到这三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元夕》)。他是说我期待、等待我所爱的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花灯的聚会之上,游人这么多,哪一个是我所寻找的我所爱的那个人呢?他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群众之间找了千百次,“蓦然回首”,猛然一回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所爱的人,没有在那些繁华喧闹的人群之中,在灯火最冷落的、最阑珊的、比较黑暗的角落,我看到了我所爱的人。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种境界”。
我刚才所举的几个例证,都是写爱情的小词。王国维为什么从这些写爱情的词里边,看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昵?关于这三种境界,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诗歌的欣赏与的三种境界》,收在《迦陵论词丛稿》里边。关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是我过去在台湾写的,大家可以参看。我的意思是说,中国的词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学作品,它本来是不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范围标准之内的。可是,词这个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受到的教育的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来新鲜的意思。
看唐诗宋词,叶嘉莹老先生的书是必看的,已买了两本,大力推荐!
买书的人都是爱书的人,一本好好的书,活次啦给摔成这样了,基本没一个整齐书角了,在当当买书一年多,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基本在一半,这次情况是最轻的。退换,比较麻烦,不退,看着心里不舒服,很是纠结。我想这种情况应该不只是我自己遇到,很多买书的朋友都遇到过,如果退换,当当会造成经济损失,不退换可能失去一个书友,或者给书友小补偿,不管从哪方面讲当当都不是受益的一方,所以建议当当以后发货的时候注意包装,尽量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本书内容不错,但冠上一个北大,便身价大增,即使618活动也坚挺依旧,而鼎鼎大名的中华书局的这套书标价倒很较实在。
女先生的角度看唐宋词本身就为其添加了一分美感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内容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学校老师推荐的书,但自己买来看看也很不错。叶嘉莹先生作品,很好
读了大约三分之一,很值得一读。叶嘉莹对于古典诗词的见解的确有独特之处,很喜欢。纸质好,包装精心。发货快。
老师推薦的書目。最近在學宋詞,買來讀著別有一番滋味,比書下註釋好了不知有多少倍。由於是演講稿,有較多語氣詞,讀來也覺親切。
叶嘉莹先生的这本书尽管已经写作了很长时间,但是仍然是经典之作,不管是学文学的还是学艺术的都应该收藏阅读。
正品图书,包装不错。当当购书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常常都有惠及读者的活动。关键是发货神速,常常夜间下单,明天就收到货了!可见当当的工作人员 是在深夜加班的,给他们点赞!
刚刚开始看,感觉可以帮助我放下手机了,叶嘉莹先生的书一定会非常好看的。封面很漂亮,字迹也很清晰。略贵,不过好在内容够好,很不错。
叶嘉莹先生,还是不会辜负你的。她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偶尔跑一跑野马,还是丰富。只是宋词十七讲,十七词人,何以单单没有李清照呢?这真是选择性忽略,遗憾遗憾。
叶嘉莹先生,大师之作,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见解独到。值得细细阅读!
书不错,当当差评,我还是钻石会员,自营送货慢的要死,以后不来了
突然,很想念小时候背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光,发现自己大都忘记了,记得最清晰的居然是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好想胸口碎大石啊?,感觉自己更喜欢词一些,决定买来看,翻了很多版本,最后选择了这本。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老的讲稿汇集,也是思想精华的汇聚。
非常喜欢的一本,是听过先生的几次演讲,并读过其红蕖留梦之后买的这本,值得细细品读。先生的用心之作,其中对温庭筠、欧阳修、柳永与苏轼等都有自己的观点,大量深入细致的讲解,充分证明了词的“弱德之美”,和“要眇宜修”的意境。这是一本可以珍藏并常读常新的好书。
叶嘉莹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印次页数字数开本开纸张胶版纸包L装平装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版Y次印次页数字K数开本开纸张胶版6纸包装平装观(下)周邦彦第十一讲 辛弃疾(
不知道为什么颜色不一样,是粉色的,不太喜欢的颜色,不过喜欢叶佳颖先生,是我老师的老师。在学校买的,邮回家了,包装是有的,这回买的没有破损,放心了,具体内容和情况回家看了会追加评论的。
最早知道叶先生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当时先生讲的是李璟的《摊破浣溪沙》给我留的印象很深,从此后就喜欢叶先生并留意先生的书。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还是小有激动的,现才看一半,待看完后再来评价。
当当网送的还是很快,很快就到了啊,包装还是很精美的,叶嘉莹先生选的诗很好,可以看只有古诗词没有注释,其实还不如直接买古诗词大全还有注示。。。。。。。。不过这是精选w,所以还不错W哈哈,,那我好评吧赫赫,。,。
喜欢这本书,读了一些男性学者对唐宋词的分析,想感受一下女性学者对唐宋词的独到理解。充满期待。
叶先生的讲解非常通俗清晰,且是现场讲演,所以不免有些烦言碎辞,赘述亦不少,然正因此拉近了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令人倍感亲切,而非束之高阁之物,对于基础薄弱的古诗词爱好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非常喜欢读叶嘉莹先生的作品,本书作为其系列讲演稿的录音整理稿,用语非常朴实接地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而不会使人生厌。拿到手后先看了序言,就感觉自己对这本书一定会很满意一定能收获多多!
好书,一拿上就爱不释手,文学大家让我们领略不一样的诗词感受,原购买过中华书局出版的《唐宋词十七讲》,送给朋友鉴赏。希望大家共同提高诗词欣赏水平,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生活及内心世界。
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M传播中华文化唐宋词十七讲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
叶嘉莹的诗词讲极富特色,其中也讲到中西文化之比较,还运用当前一些国际上的文论词汇,内容丰富。看叶嘉莹,一定不要忘了看看她的老师顾随的诗词讲记,更有味道
我大学时的古论文论和古代文学老师徐正英先生,就比较欣赏叶嘉莹,经常引用叶先生的评论。但斯时不知叶嘉莹是谁,也无心专注古诗词。如今年岁大了,倒喜欢起古诗词来。叶先生的书和叶先生老师顾随的书,我都多有收纳。算是脑残粉吧。
非常喜欢,推荐购买。作者讲清楚了词的发展历程,并且把每位作家的特色指明了。唯一有点不喜欢的是插入了西方某些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本人是语言学专业,所以对语言学专业的术语还是熟悉的。个人觉得这些理论无关痛痒,可以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