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追风筝的人图书
人气:47

追风筝的人

中文版,快乐大本营高圆圆感动推荐,奥巴马送给女儿的新年礼物。为你,千千万万遍!
  • 所属分类:图书 >小说>外国小说>美国   图书 >小说>情感>其他  
  •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著,[李继宏]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8061644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05
  • 印刷时间:2016-05-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编辑推荐

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伊莎贝拉 阿连德

一个阿富汗作家的处女作

一部以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深深地打动全世界各地亿万读者心的文学经典

作者简介

卡勒德 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在线预览

及时章

2001 年12 月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 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今年夏季的某天,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要我回去探望他。我站在厨房里,听筒贴在耳朵上,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挂了电话,我离开家门,到金门公园北边的斯普瑞柯湖边散步。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飘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当成家园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我在公园里柳树下的长凳坐下,想着拉辛汗在电话中说的那些事情,再三思量。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抬眼看看那比翼齐飞的风筝。我忆起哈桑。我缅怀爸爸。我想到阿里。我思念喀布尔。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想起1975 年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冬天。那造就了今天的我。

第二章

小时候,爸爸的房子有条车道,边上种着白杨树,哈桑和我经常爬上去,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把阳光反照进邻居家里,惹得他们很恼火。

在那高高的枝丫上,我们相对而坐,没穿鞋子的脚丫晃来荡去,裤兜里满是桑葚干和胡桃。我们换着玩那破镜子,边吃桑葚干,边用它们扔对方,忽而吃吃逗乐,忽而开怀大笑。我依然能记得哈桑坐在树上的样子,阳光穿过叶子,照着他那浑圆的脸庞。他的脸很像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同竹叶,在不同光线下会显现出金色、绿色,甚至是宝石蓝。我依然能看到他长得较低的小耳朵,还有突出的下巴,肉乎乎的,看起来像是一团后来才加上去的附属物。

他的嘴唇从中间裂开,这兴许是那个制作中国娃娃的工匠手中的工具不慎滑落,又或者只是由于他的疲倦和心不在焉。

有时在树上我还会怂恿哈桑,让他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会拒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弹弓在他手中可是致命的武器。

哈桑的父亲阿里常常逮到我们,像他那样和蔼的人,也被我们气得要疯了。他会张开手指,将我们从树上摇下来。他会将镜子拿走,并告诉我们,他的妈妈说魔鬼也用镜子,用它们照那些穆斯林信徒,让他们分心。“他这么做的时候会哈哈大笑。”他总是加上这么一句,并对他的儿子怒目相向。

“是的,爸爸。”哈桑会咕哝着,低头看自己的双脚。但他从不告发我,从来不提镜子、用胡桃射狗其实都是我的鬼主意。

那条通向两扇锻铁大门的红砖车道两旁植满白杨。车道延伸进敞开的双扉,再进去就是我父亲的地盘了。砖路的左边是房子,尽头则是后院。

人人都说我父亲的房子是瓦兹尔阿巴克汗区最华丽的屋宇,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全喀布尔最美观的建筑。它坐落于喀布尔北部繁华的新兴城区,入口通道甚为宽广,两旁种着蔷薇;房子开间不少,铺着大理石地板,还有很大的窗户。爸爸亲手在伊斯法罕[1]选购了精美的马赛克瓷砖,铺满四个浴室的地面,还从加尔各答[2]买来金丝织成的挂毯,用于装饰墙壁,拱形的天花板上挂着水晶吊灯。

楼上是我的卧房,还有爸爸的书房,它也被称为“吸烟室”,总是弥漫着烟草和肉桂的气味。在阿里的服侍下用完晚膳之后,爸爸跟他的朋友躺在书房的黑色皮椅上。他们填满烟管爸爸总说是“喂饱烟管”,高谈阔论,总不离三个话题:政治,生意,足球。有时我会求爸爸让我坐在他们身边,但爸爸会堵在门口。“走开,现在就走开,” 他会说,“这是大人的时间。你为什么不回去看你自己的书本呢?”他会关上门,留下我独自纳闷:何以他总是只有大人的时间?我坐在门口,膝盖抵着胸膛。我坐上一个钟头,有时两个钟头,听着他们的笑声,他们的谈话声。

楼下的起居室有一面凹壁,摆着专门定做的橱柜。里面陈列着镶框的家庭照片:有张模糊的老照片,是我祖父和纳迪尔国王[1]在1931年的合影,两年后国王遇刺。他们穿着及膝的长靴,肩膀上扛着来复枪,站在一头死鹿前。有张是在我父母新婚之夜拍的,爸爸穿着黑色的套装,朝气蓬勃,脸带微笑的妈妈穿着白色衣服,宛如公主。还有一张照片,爸爸和他好的朋友和生意伙伴拉辛汗站在我们的房子外面,两人都没笑,我在照片中还是婴孩,爸爸抱着我,看上去疲倦而严厉。我在爸爸怀里,手里却抓着拉辛汗的小指头。

凹壁可通往餐厅,餐厅正中摆着红木餐桌,坐下三十人绰绰有余。

由于爸爸热情好客,确实几乎每隔一周就有这么多人坐在这里用餐。

餐厅的另一端有高大的大理石壁炉,每到冬天总有橙色的火焰在里面跳动。

拉开那扇玻璃大滑门,便可走上半圆形的露台;下面是占地两英亩的后院和成排的樱桃树。爸爸和阿里在东边的围墙下辟了个小菜园,种着西红柿、薄荷和胡椒,还有一排从未结实的玉米。哈桑和我总是叫它“病玉米之墙”。

花园的南边种着枇杷树,树荫之下便是仆人的住所了。那是一座简陋的泥屋,哈桑和他父亲住在里面。

在我母亲因为生我死于难产之后一年,也即1964 年冬天,哈桑诞生在那个小小的窝棚里面。

……

媒体评论

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中东的分岔……这些内容缔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世人面前。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

——《出版商周刊》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力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

——《人物》

本书偏重个人的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书中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

——《纽约时报》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干羽鹤》,而非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

——《华直顿邮报》

敏锐,真实,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追风筝的人》伟大的力量之一是对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的悲悯描绘。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和人民,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

——《芝加哥论坛报》

一鸣惊人之作。一对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关于文化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真正让人荡气回肠的古典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

一部美丽的小说,2005年写作、也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写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脆弱的关系。忠诚与血缘串连这些故事,使之成为2005年抒情、动人、也出人意料的一本书。

——《丹佛邮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送来的时候就是皱的,而且没及时检查,后来看的时候才发现,全书有二十几页是完全空白页,而且调换极其艰难,现在还躺在我的书橱里,建议买的时候擦亮眼睛

2014-04-05 16:25: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是一个关于富家子弟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的故事,阿米尔一次因为懦弱……我没什么文采,你们自己看书吧

2017-10-22 08:17:26
来自简单、**的评论:

以阿富汗为背景,描述的是富家少爷阿米尔以及仆人哈桑的故事。我对阿富汗不了解,也不清楚政变的具体时间,只知道在我映像中一直是一个战火不绝的国家。同时也很心疼那些在战乱中死去的人们以及幸存下来的孤儿,也很庆幸在最后索拉博遇到了阿米尔老爷。

2016-08-11 15:18: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都服了,买了本书,还没看,随手翻翻,前五十页就有16页没有印刷,我是神仙啊???!!可以跳着看??什么质量啊,就这么本书,退还不值得,不退还没法看,真是无语,很无语。。。严重打击阅读的积极性!!!

2014-07-24 12:50:58
来自上***n(**的评论:

这是继《活着》以后又一本让我泪流满面的书。文章写的很感人,哈桑对阿米尔的衷心,对阿米尔的呵护让我流泪!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充满了字里行间,但通过自身的救赎,弥补了内心的伤痕。尽管哈桑已经不在人间,但阿米尔把自己的爱全心全意的付出与小哈桑索拉博的身上。正如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2017-05-17 15:02:5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重新认识了阿富汗的生活,阿米尔无疑是幸运的,他出生在富贵人家,战争爆发时跟随父亲逃亡到了美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而哈桑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看了这本书会觉得人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要善良,勇敢的活着。

2017-06-11 13:30:2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每个角色个性鲜明、鲜活,看书的同时画面也随之在脑海中轮番上演,为哈桑忠诚到奋不顾身却得不到回应而愤懑,为阿米尔前期的怯弱、自私而痛恨,好在高潮来临的不晚,我终于看到一个成熟有担当的阿米尔重生般站立在我的面前,奋不顾身去救赎、去试图挽救当年那个无能的自己,在这场无声无息但又仿若声势浩大的战役中,他如愿以偿做到了自我救赎,并从此成为了一个“好人”。

2017-07-19 17:10:45
来自数***去**的评论:

当阿米尔面对哈桑被强暴的时候,选择冷眼旁观而没有出面制止,并不是因为哈桑的身份和他的胆怯懦弱,而是他对哈桑的报复。他觉得父亲更爱哈桑,好像哈桑才是他真正的儿子。等到多年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重返喀布尔再到带走索拉博,他完成一次对自我的救赎。

2017-07-23 02:05: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故事很精彩,很感人,非常有意义。让我感动记忆深刻的是哈桑在年幼时那么忠诚无私真心的对待阿米尔,而在多年后阿米尔又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勇敢带回哈桑儿子,并细心照顾他,帮助他,将他从阴影中带离出来。走错路不可怕,只要能回来,那都是可贵的灵魂。

2017-08-17 19:25:2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在这个故事中,哈桑的角色让我觉得十分可悲,一个善良的人,为了追回阿米尔少爷的风筝被打,时时刻刻陪伴阿米尔左右。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伟大的人,同时又让人不可原谅。。 看完之后,会会更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了解人性百态。

2017-03-08 10:51: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追风筝的人这一题目表面上是指的是哈桑,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实际上也指阿米尔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当阿米尔费尽周折,将同样饱受凌辱的侄子带回美国,告诉他,“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他追风筝的时候,他已经追到了那只风筝。

2016-11-15 09:39: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本描写友情和自我救赎的一本书,很感人,忠诚、信仰、坚持、背叛与救赎,纠缠阿米尔和哈桑一对朋友、兄弟的几十年,讲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苦难与抗争,当风筝再次由阿米尔放起的瞬间,感觉自己的灵魂也从黑暗的深渊中被救起。

2016-11-19 09:43:35
来自a在雨中**的评论:

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追风筝的人》,总觉得该写些什么,关于哈桑,关于阿米尔,关于他们的阿富汗。只可惜对于阿富汗我只知道有个叫本拉登的恐怖分子,其他一无所知。 关于读后感的标题,想了好几个。一条变好人的路、风筝与风、背叛与救赎、自我救赎。。。今天上午突然想起周渝民的一首歌《最特别的存在》。 &;lsquo;天很蓝风吹著白衬衫快乐也像涨满风的帆,抱著你感觉那么自然不必客气你随时可以去依赖爱上谁不是一种交换我心甘情愿这样守护你你不用还,最特别的存在你值得我等待,一颗心就这样被你一点一点占满&;rsquo;。 我想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是最特别的…

2013-11-30 11:04:49
来自咸蛋也**的评论:

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 追风筝的人 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

2014-02-11 10:57: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因为其他感受真的无法用需要描述。既叹息人物所处时代的悲哀,又感叹阿米尔当时个性中的无力,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呢?经常提问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好多梗是我想都没想到的,以至于后来,为了知道人物命运的走向,基本时时刻刻把着书。人类最可贵最长久的便是友情,任何一个人脱离了友情注定是孤独的。

2017-08-17 08:37:44
来自紫羽星**的评论: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

2014-04-25 23:46: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开头看的还不是很明白,不过我也坚持读下来了。虽然对于穆斯林民族的民俗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文章的逐步深入开始不能自拔,男主角和自己玩伴间复杂的情感关系特别揪心,看到快要结束时真的是毫不夸张的嚎啕大哭,好像自己内心深处的什么情感崩塌了一样,形容不出来,但是我能感觉内心的震撼,以至于我无法说服自己再去看作者其他类似的作品,这种情感宣泄时隔十几年有一次就够了。。。

2017-08-03 19:42:32
来自浓雾号**的评论: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

2014-03-08 15:10: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每个角色个性鲜明、鲜活,看书的同时画面也随之在脑海中轮番上演,为哈桑忠诚到奋不顾身却得不到回应而愤懑,为阿米尔前期的怯弱、自私而痛恨,好在高潮来临的不晚,我终于看到一个成熟有担当的阿米尔重生般站立在我的面前,奋不顾身去救赎、去试图挽救当年那个无能的自己,在这场无声无息但又仿若声势浩大的战役中,他如愿以偿做到了自我救赎,并从此成为了一个“好人”

2017-09-21 15:17:2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饱含亲情、友情的话语,却又令我感受到了命运的轮回与更替。风筝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至少有着希望,它是阿米尔被父亲赞赏的希望,是哈桑守护友情的希望,是索拉博眼中的闪光。哈桑是擅长追风筝的,一直追逐着生命中的希望——阿米尔。阿米尔更擅长斗风筝,更有心机,操纵着手中的线。阿米尔,得到了赎罪后的解脱,还是陷身于命运的漩涡呢!唉

2017-06-15 15:10:26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