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图书
人气:32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

百年斯文存续 世家和韵流风 一个文武世家的漫长史诗 书画大家、昆曲名家张充和女士以102岁高龄亲笔题写书名 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于108岁高龄亲笔为本书题词 沈从文的"小五哥"张寰和先生为书名题...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家族研究/谱系  
  • 作者:[王道]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8127325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4
  • 印刷时间:2014-04-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编辑推荐

百年斯文存续 世家和韵流风

一个文武世家的漫长史诗

书画大家、昆曲名家张充和女士以102岁高龄亲笔题写书名

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于108岁高龄亲笔为本书题词

沈从文的"小五哥"张寰和先生为书名题字

随书附赠张寰和先生题字书签一套

制作珍藏毛边本,毛边本随书附赠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人设计、纯手工制作的藏书票(沈从文孙女所绘张家老宅)

西泠印社朱琪老师特为本书篆刻"吉友之家"印章

腰封展开后立即变身海报一幅

作者简介

王道,安徽太和人,青年作家。

目录

引子 陆英的1920

及时章 淮军将领张家崛起 长毛子带来了机遇 秀才张荫谷 长子张树声 李鸿章组军 张家与苏州的"交锋" 张树珊之死 还原文士本色 权力巅峰与政绩 未完的先声 《张靖达公杂著》小记 第二章 短暂的张华奎 "清流"狂潮 出色的"教案" "憔悴"的外交 第三章 我们的大大 从扬州冬荣园到合肥龙门巷 寿宁弄的快乐时光 的母亲 第四章 一个父亲的传奇 "贵公子"全家出走 乐益女中 私立学校与党派 至情至性,诗样人生 继室韦均一 温暖的父亲 乐益女中纪念册及其他 第五章 张元和:爱在昆曲浪漫时 天生宠女 一介之玉名动上海滩 情定并蒂莲 从上海到台湾 大姐,想念你 第六章 张允和:风月消磨,春去春来 出生 闹学 女人 难途 昆曲 张允和的新锐思想 第七章 张兆和:三三与二哥 月光泻满了一房 九如巷的汽水和甜酒 新婚生活 两地书 慈让与谦卑 缓缓同行——献在兆和三姐遗像前 第八章 张充和:自有笙歌扶梦归 合肥祖母 古色古香 回家偶记 从乐益到北大 笙歌扶梦 诗情书意走天涯 珍重今生未了缘 寻常家事《仕女图》 归来,归来 第九章 张宗和:《秋灯忆语》悲欢家事 乱世姻缘 苦旅新生 老圩劫难 三十年来是书生 深深的怀念 第十章 张寅和:低调的诗人 张寅和女儿致张允和的一封信(摘选) 第十一章 张定和:音乐奇才 细作的"张三" 疯狂的音乐人生 最是一曲动人 第十二章 张宇和:走进大自然 朴实的性格 卓著的事业 第十三章 张寰和:的守井人 调皮的张家小五 沈从文的小五哥 摄影先锋 乱世婚礼与盛族联姻 低调的校长 九如巷"一宝" 第十四章 张宁和:中国交响乐及时指挥 作者手记 寻找一个家族的斯文 九如巷"上课记" 北京"朝拜" 合肥"下乡" 姑苏"寻旧" 张家的"高干干" 源远流长 后 记

在线预览

引子 陆英的1920

合肥张家的故事要从一个女人开始,一个本该姓张,却没有姓张的女人。(1)她叫陆英,来自扬州。

陆英出身大家,生下来就住在扬州繁华的东关街一处叫冬荣园的大园子里。她所嫁的张家孩子,祖父正是官至直隶总督的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一号人物是李鸿章)。

1917年,三十二岁的陆英生完第八个孩子后,又怀孕了。她带着两个仆人,一路风尘地从上海赶到苏州,为全家十几口人及随从的佣人、干干(2)、厨师、门房等寻找一处居所。对于几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她的条件近乎"苛刻"。

经过一番选择对比后,陆英选中了靠近苏州古胥门的一处大宅院——寿宁弄八号。那里有大花园、大花厅、荷塘、假山、回廊以及几十间分布分明的楼房,宅院内树木繁多,郁郁葱葱。宅院周围是大户林立的朱家园和有着古老历史的吉庆街,不远处的胥门是苏州八大城门之一——它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城门外是流淌向太湖、大海的护城河。如今,陆英最小的儿子张寰和——他就出生在这栋古老雅美的宅子里——只能隐约回忆起,这处宅子出过一位大官员,是昆山姚姓。说这话时,他已是九十五岁高龄。

1918年,陆英带着全家人离开上海,搬到苏州。家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卧室,读书和课余休息也有专门的区域,陆英和她的丈夫张冀牖各用各的书房。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寿宁弄八号,我们童年的乐园,这里可能是以前一个大官宦人家的宅子,可我们哪里顾得上去考证宅子的历史,去打听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甚至没有耐心去细数那些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房子。我们三姊妹的闺房在第三进房子的楼上,开窗就可以看到后花园。"(3)张允和,在张家四姐妹中排行老二,是四人中最早结婚的一位,性格积极主动,为人心直口快。搬进寿宁弄那一年,她虚岁十岁。这里缺席的四妹张充和,此时正在合肥老家,与收养她的叔祖母生活在一起。

1920年春天,七岁的四妹张充和回到了自己家里,张允和说"我们三个大姐姐欢喜得要命"。

"一九二零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年,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又甜又嫩的童年。那年我十一岁,我们有姐妹兄弟九人,父母双全。第二年,我们的母亲就去世了。很奇怪,前面四个都是女孩,后面五个都是男孩。较大的十三岁,最小的一岁。孩子们都在双亲的爱护教导下,健康地成长。"(4)这一年,也是陆英最开心的一年,她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帖帖,经济丰裕、生活便当、佣人惬意、孩子开心。这一年她还发起了"教保姆认字"的热潮,孩子们负责教授各自的干干。这个细节,也成为孩子们永远的快乐记忆。

但这甜蜜、美好的日子仅仅维持了一年,这个家庭的主心骨陆英就突然去世。那24小时是1921年10月16日,阴历九月十六,陆英时年仅三十六岁。去世前,她怀着已经九个月的第十个孩子,后引产,但几天后这个女婴即夭折。陆英之死,基本锁定为拔牙感染所致。当时她从苏州去上海看了牙疾,医生为她拔了牙,但回到苏州后,发现感染趋于恶化,毒素侵入了血液。后来,张允和回忆:"母亲是在生第十四胎后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的,不知是不是现在人们说的败血病。"但同时,张家的孩子也怀疑,母亲是为繁重的家务拖累而死。

陆英比丈夫张冀牖大四岁,结婚时张冀牖刚满十七岁。十一年前,他们从老家合肥搬迁到上海时,除了夫妻二人及三个孩子外,还有张冀牖同父异母的妹妹、五位年老的孀妇和几个堂兄弟姐妹,另外还有三个女儿各自的奶妈、保姆,一大群仆人和无数行李。(5)

母亲去世后,伤心的孩子们记住了很多与大大(合肥方言,意为"妈妈")有关的事情,其中就包括母亲教的歌谣,有的是关于老家扬州的,如《西厢记》:

碧云天气正逢秋,老夫人房中问丫头,小姐绣鞋因何失,两耳珠环是谁偷,汗巾是谁丢?红娘见说纷纷泪:"老夫人息怒听情由,那日不该带小姐还香愿,孙飞虎一见生情由……"

又有《杨八姐游春》:

杨八姐,去游春,皇帝要她做夫人。做夫人,她也肯,她要十样宝和珍。一要猪头开饭店。二要金银镶衣襟。三要三匹红绫缎,南京扯到北京城。四要珍珠穿面盆。五要金盆……六要天上小星一对。七要七盏九莲灯……九要仙鹤来下礼。十要凤凰来接人。皇上一听纷纷怒,为人莫娶杨八姐,万贯家财要不成。(6)

张家孩子们尽可能地记住发生在寿宁弄大宅院的所有故事。张允和到了晚年还记得寿宁弄里的紫玉兰和白玉兰的不同香味,她捡拾起后让厨师炸了当零食吃,"像茨菰片一样,又脆又香"。还有家庭课堂外那棵"荷包杏子",香甜而悠远。

张寰和回忆,早期时,母亲曾想将寿宁弄宅院买下来,因为觉住得比较便当,毕竟打算长期落脚在苏州,而且孩子们也都喜欢上了这个宅院。但陆英的这个打算因故夭折了。这处宅院的东山墙是一个防火墙,黑黢黢的,很高大,紧邻外面的一家大当铺。据风水师说,这样的结构和方位是不吉利的,于是陆英就放弃了购买,"后来想想其实也是一种迷信,那么好的宅院,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让张寰和更为惋惜的还有一事。大概是母亲去世前一年,母亲带着他在寿宁弄宅院的假山上拍照,当时他很小,不大愿意配合拍照,母亲就随手拿了一片大树叶子,吸引着他往前看,"她站在我身后,还用双手拎着我的耳朵,好让我站好了对着镜头,就这样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一直被保留着,但在""的"破四旧"中被无情撕毁了。这的一张与大大的合影,让老人无限感慨,一直铭记于心。

从此以后,陆英的照片,面世的仅有一张。这一张照片在张家孩子们写回忆录时,广为传播。陆英那张穿着西式礼服的老照片,端庄秀美,仪态大方,风情内敛,不但没能满足人们对这位神秘女子的了解,反倒更加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她是传统的,是大家闺秀,但她又是前卫的、开明的;她是淑慧的,是贤妻良母,但她又是雷厉风行的,有心智,手也快。临死前,她镇定地安排着孩子们的未来和剩余财产的去向,这项工作让张家孩子受益到成年。

2012年,陆英的老家扬州出版了一套《扬州美人》的纪念邮票,以她形象绘画的一幅图片列在其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典雅美。

令人惊喜的是,就在张家人以为陆英的图片仅留下一张时,一张她早期带着两个女儿回娘家的图片,见诸媒体。经过张寰和的鉴证,那站在扬州冬荣园的女子,身穿传统立领斜襟盘扣宽袖绣花上衣,神态安逸、静美、坦然,正是大大陆英。

这张明显区别先前那张西式装束的照片,似乎注定了:她的故事将会继续。

注释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 浙大出版,装帧精美,内容也十分值得一读

2017-11-19 18:09: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

2017-05-19 13:55:48
来自c***乐(**的评论:

史料强于金安平,意趣似更稍差

2017-06-24 10:29:5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代美女姐妹历史

2017-07-11 17:41:0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质量很好,还没有读。

2017-07-26 12:16: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 对于自己的张氏家族的故事特别好奇!难得有学术厚度的一本传记,今天读来,格外感喟!大约厉害的人都擅长将生命中痛苦的 不如意的经历淡化 有一种从容的气度 也是我等平凡之人需要学习的地方!资料还是很充足的,装帧精美,排版舒服,值得一看!感觉写的很严谨的传记,许多有意思的事,但无论什么样的家庭总不会完美。

2017-10-20 23:21:35
来自那年的**的评论:

书很好,就是密封包装破了,第二册上有两个手指印。

2014-09-15 19:29: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张家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

2014-05-17 18:24:27
来自kekehap**的评论:

这套书还没看,纯粹为了拿积分才评论的,现在当当小气很多,积分上卡得很死~

2014-06-26 11:22: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还带4个书签,喜欢张家姐妹,有好多老照片。

2014-09-29 21:39:02
来自静若初**的评论:

挺不错的哦 师兄推荐的 原本对张家四姐妹也较为感兴趣

2014-11-22 10:28: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开本比正常的窄些,比例看着不是很舒服,有些小失望。

2017-09-07 18:36:20
来自鹿yo鹿**的评论:

有四张书签,是自己喜欢的那一类,整个设计精美,书腰可以打开,物有所值,好久没在当当上买到这么好的书啦。

2014-06-22 01:24: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是我的老师推荐的,而且对于合肥张家的历史也很感兴趣,中国最后的大家闺秀,这些历史发展中的推动者,真的很喜欢。而且 物流特别给力

2014-06-19 21:29: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值得一读,经典的一家人,我们普通人多读读他们的故事,了解一下大家庭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

2015-11-05 09:33: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书日活动购买的,可惜还有些书因为断货没买成

2016-05-06 21:30: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对合肥张家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书封很有感觉,内容也挺丰富

2016-04-22 09:44: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张家的“和”字辈,尤其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和中国传统仕宦阶级进入现代的沧桑历史。“张家四兰”,在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

2014-05-18 13:33:59
来自夜行的**的评论:

张氏家族,中国士族中的典范,类似这样的家族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于今却已成传奇,于今幸也还是不幸。。。

2017-08-24 22:45: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介绍的很全,还有作者对张家人的采访,很真实,只是一些引用没有著名是谁说的,有点晕,总体是一本很全面的介绍张家的书,推荐。

2015-12-29 09:34:03
来自Sylvana**的评论:

写张家四姐妹系列里出版年代最新,材料最丰富,按人物分章节写十姐弟的书。很全,虽然有姐妹来说,写得不算最多,照片也很丰富。

2017-09-24 20:26:24
来自聪***岁**的评论:

感觉很好 还没看 没有变形什么的 快递小哥态度也很好,因为没有开学,临时改了地址也很快送到了

2017-02-05 15:50: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買過《合肥四姐妹》,這書應該很好看,留著慢慢看吧。

2017-08-19 12:41: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流动的斯文,描述张家家族百年历史变迁,不变的是那家族文化的传承,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中,无论世事起伏,守着淡定、从容,从书中感受着人性的温暖消融人世的苍凉!好书,值得购买,收藏!

2015-01-16 10:03:06
来自燕子坞**的评论:

 《流动的斯文》述写晚清官宦张家数代人的故事,虽不复杂曲折,却也荡气回肠,令人动容。从合肥龙门巷到苏州九如巷,张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思潮的汇集交融之地。

2014-11-07 09:23:07
来自阿檐**的评论:

包装真的很美啊很舒服!!里面有书签,张寰和的字,很干净。合肥张家姐妹的故事,但是我更喜欢张树声的故事,在张树声的故事里对李鸿章也很有好感诶。话说学历史时好像挺不待见他的呢。总之很喜欢这套书啊

2014-11-11 18:34:06
来自老王孔**的评论:

从晚清重臣张树声,到乐益女中校主张冀牖,再到创办了家庭杂志《水》的张家姐弟;从历史重地淝水,到江南九如巷中的那口老井……“张家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一书,乃是作者王道翻阅众多资料,奔访经年,辗转数地而写就。他以口述人为基点,以人物变迁为经纬,以坚持和冲突、秉性为戏剧点,配以三百多张图片,再现了合肥张家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百年斯文存续脉络及世家之和韵流风,读之一一浮现。张家的“和”字辈,尤其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和中国传统仕宦阶级进入现代的沧桑历史。“张家四兰”,在…

2014-04-20 10:12:19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